人教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5991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了三年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

2.全面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3.改革开放以来,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为分水岭,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对外封闭到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基本史实。

2.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3.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思维点拨]

“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易混易错]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

①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图解识记]

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和三大改造

[思维点拨]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不是建立公私合营企业,而是实现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①基本形势: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

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

(1)原因:

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表现

①总路线:

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危害

①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②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原因:

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2)内容: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易混易错]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

(1)“大跃进”运动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全面整顿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整顿,而是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主题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

材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材料二 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史料解读]

材料一划线句子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材料二划线句子主要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和道路选择。

[问题思考]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并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提示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因:

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

2.三大改造

材料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

(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史料解读]

材料隐含两层信息:

一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问题思考]

材料反映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 变化:

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

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史论总结]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材料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史料解读]

材料中的划线句子表明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

你怎样认识?

提示 主张:

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

认识:

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材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城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①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②公共食堂、幼儿园……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史料解读]

①说明中国当时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

②说明集体化被明显夸大了。

[问题思考]

材料一说明“大跃进”有哪些危害?

材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什么特点?

实质如何?

提示 危害: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特点:

“一大二公”。

实质:

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史论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

化运动

“一大

二公”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

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一、全面认识“一五”计划

1.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成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出现失误的原因

1.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原因

(1)客观原因:

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2)主观原因:

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致使“左”倾错误影响经济建设。

1.(2016·河南学业水平测试)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

这主要是由于(  )

A.土地改革的推行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的完成D.“大跃进”的开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可知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2.1953年,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农业改造的主要特征是(  )

A.合作社B.人民公社化

C.发展小农经济D.实行生产责任制

答案 A

解析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成立合作社,故A项正确。

3.(2017·海淀期末)1953年12月开始实行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

以上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A.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B.提高城乡生活水平

C.多种经济成分发展D.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 粮食计划收购政策,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是配合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有利于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4.(2017·湖州期末)下图为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  )

A.“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农业总产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B.“三大改造”期间的工业总产值始终不及农业总产值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总产值进一步下降

D.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1958年我国开始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变化图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

5.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  )

A.纠正“文革”错误

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落实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答案 B

解析 解答这一问题要抓住八字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内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起后,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严重问题,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党中央认识到这一严峻形势后,才提出来要调整发展速度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之间的关系。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

(部分)

年份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元

+317.3%

558.7亿元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10%

419.4亿元

-24%

1968年

2015.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1)上述材料所示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结合材料说明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2)材料一、二涉及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试作简要评价。

(3)针对材料三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答案 

(1)根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路线、经济路线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错误。

危害: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大跃进”运动。

评价:

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解析 第

(1)问阅读材料,分析出“左”倾错误是造成“大跃进”和国民经济下滑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危害;第

(2)问观察图片,分析“大跃进”运动及评价;第(3)问根据时间可知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联系20世纪70年代初的调整措施进行回答。

[基础达标]

1.下列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D.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D

解析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进行的,故D项是“一五”计划实施的前提而不是影响。

2.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

   我国制造的第    长春一汽生产的

一批喷气式飞机   首批解放牌汽车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

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答案 B

解析 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

3.(2016·云南学业水平测试)《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提出:

“从1953~1956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对全社会各种行业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

”这里的“国有化”或“集体化运动”是指(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1953~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这是三大改造的结果,故A项正确。

4.下图为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领息凭证,从中可知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提上日程

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C.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迅猛

D.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答案 B

解析 由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可推断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图片中的时间信息“1956年”也可印证上述信息。

故B项正确。

5.(2016·湖南学业水平测试)“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它所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这里的“大会”是指(  )

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中共“八大”所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故C项正确。

6.(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

A.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大办工业及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 B

解析 1956年,中共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不是中共“八大”的内容,排除。

7.(2017·金华十校联考)读下图。

1958年,为了在“两年到三年”内“超过英国”,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该运动的最大特点是(  )

A.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B.变革生产关系,追求高速度

C.公有化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D.鼓足干劲,科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 A

解析 1958年正处于“大跃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是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故A项正确。

8.(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一幅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宣传画,该画直接反映出我国当时(  )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一五”建设成就显著

C.农业领域浮夸风盛行

D.乡镇企业普遍建立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一个萝卜千斤重,两条毛驴拉不动”可知当时农业领域浮夸风盛行,故C项正确。

9.1961年,中共中央起草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取消了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

这说明(  )

A.由于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

B.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

D.为调整国民经济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1961年中共中央取消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说明中共中央在进行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故B项正确。

10.1964年,周恩来对美国作家斯诺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周恩来所说的“错事”是指(  )

A.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私有制

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于求成

D.将生产资料私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周恩来说的“过去15年”,应该是从1950年开始到1964年。

分析这一时间段内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主要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A、B、D三项都是正确的探索。

[能力提升]

11.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上登载“在统治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将近两年以来,共产党的经济成就何在?

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至少暂时做到了”。

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美国敌视中国,此报道无史料价值

B.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

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时代》周刊认为新中国的经济成就“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说明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故B项正确。

12.(2017·福州期末)“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

A.优化工业分布格局

B.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D.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可知主要是在工业布局方面的调整,故A项正确。

13.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A.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B.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C.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D.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答案 B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以“一大二公”为特征,其中的“公”即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这一调整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很不适应,B项表述符合题意。

14.阅读下列《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答案 B

解析 三年经济困难中农业经济严重衰退、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故B项正确。

15.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答案 C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1962年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选C项。

A、B、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二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1958年画的《跃!

跃!

跃!

材料三 1958年底,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

……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