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修改版五年级.docx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修改版五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修改版五年级.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修改版五年级
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廉村镇后崔学校:
张许周
1.《故乡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有谁吃过菱角吗?
能说说你的感觉吗?
菱角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
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
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
2.板书课题,齐读。
3.对课题质疑。
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
4.课文会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二、粗读课文,疏通字词,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
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注意:
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
)
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水墨画”之美
1.引读第1段。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
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
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
(相机板书:
散漫)
“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散漫:
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
小结:
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
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
(板书:
美)
2.品读2~4段。
(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
(2)小组合作学习。
①交流探究所得。
②用喜欢的方式朗读。
(3)全班交流,共享资源。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
用“”勾画出来。
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
(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
四、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配乐朗读全文,思考:
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
(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
)
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
3.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
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
(相机板书:
故乡美童年乐)
五、课堂练习
1.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的妙处。
2.抄写文中的叠词,自己再补写几个。
3.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
4.我们的故乡有什么独特美丽的地方呢?
小组议一议,再说一说、夸一夸我们的故乡。
2.《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
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
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
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海滨仲夏夜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释题。
(海滨:
地点。
仲夏:
古人以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夜)
3.简介作者。
4.课文介绍:
《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
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词义)
2.检查:
出示全文生字,开火车读、赛读。
3.分组读课文,注意正音。
4.读了课文,你对海滨仲夏夜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三、再读课文,粗探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2.第二组画面(4~10段):
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小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
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
四、研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一)研读课文1~3段,重点研究作者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再现景物特点;再进行词语的理解。
1.提问:
1~3段,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
(相机板书:
霞光启明星灯光)
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
3.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全班交流。
提示: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1)比喻句:
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作用:
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
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另一方面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形状,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2)比喻句:
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大和亮的特点。
霞光逐渐变淡,天空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
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
(3)比喻句:
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作用:
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作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
(三)小结:
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自然贴切的感受。
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入胜。
(四)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仿造比喻句。
提示:
提供一个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如落日等,让学生抓住这一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练习口头仿造比喻句。
五、积累背诵。
背诵课文1~3段。
提示:
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所以不必强求学生课堂背诵得一字不差,重点检查关键词句的背诵。
1.从指导学生背诵描写霞光、启明星、灯火的三个比喻句入手,在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
2.从三个比喻句的背诵,扩展到三个段落的背诵,背诵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要求学生圈出表现时间推移的词语:
“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夜色加浓”。
板书:
入夜月夜深夜
(2)要求学生圈出表现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词句。
动态:
“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
色彩变化:
“橘红色”→“深红”→“绯红”→“浅红”→“深蓝色”。
3.请两三位学生上讲台有感情地背诵,无论背诵程度如何,都加以鼓励。
4.全班齐背诵。
五、回归全文,拓展升华
1.配乐朗读全文。
2.读了《海滨仲夏夜》,你觉得这个“海滨仲夏夜”是个怎样的夜晚?
请你在中心词“夜”的前面再加些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受。
(幽美、艳丽、愉快、温馨、恬静……)
3.总结: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爱迷人的海滨仲夏夜,我们不禁产生向往之情。
作者用了许多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再现了景物特点,使我们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美,这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及丰富的联想。
假如你热爱生活,你也能做到。
4.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本文的感受,以《家乡夜色美》为题目,把家乡的美丽夜景介绍给大家,注意要多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句。
3.《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
1.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制作课件。
了解作家萧乾的资料。
2.腾格尔《天堂》的
学生:
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天堂》。
腾格尔的天堂是哪里?
这里呈现了怎样的景色?
让学生尽情描述。
提到草原,许多人就会想到“一望无际”,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就会想到蒙古包,想到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作者来到草原,也被眼前草原的美丽、辽阔深深吸引了,他提笔留住了眼前迷人的景色。
今天我们将在作者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一碧千里的美丽草原。
引入课题《草原即景》。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释题。
3.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
学生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草原。
4.同学们,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访问内蒙古塔木钦大草原。
那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大草原是那样令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大草原,亲眼目睹她那迷人的风采!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并勾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
(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2.学生自由结成伙伴,通过阅读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1)学生浏览课文。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
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分别根据学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引出对草原美丽和辽阔的介绍。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体会其作用。
(1)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并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汇报交流对比喻句的体会。
①指名读比喻句。
②指名交流比喻句的作用。
③引导学生批写比喻句的作用,交流学生的旁批。
塔木钦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它多像海呀!
)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
(课件演示)“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让我们知道了塔木钦草原像海一样辽阔的特点。
(相机板书:
草原——广袤)
2.学习第2段。
3.学习第3段。
4.读中体会,学习4~7段。
⑤作者把公路比作黄色带子,以公路的小更衬托出了草原的大。
提示学生做好旁批。
⑥草原上云彩变幻无穷,骤雨后又出现绮丽的彩虹,雨停之后,云彩又在空气中飘荡,而蓝天下的通天大道,将人们引向又一片草原。
由此让我们了解到塔木钦草原是多么美丽、辽阔呀!
(板书:
美丽辽阔)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回顾全文内容,配乐朗读全文,想想: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写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假如我们在塔木钦草原上,我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
充分运用比喻句这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的辽阔。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第一、六段。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
3.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大极了。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是萧乾爷爷几十年前看到的塔木钦大草原的景象,今天的塔木钦草原又是什么景象呢?
请根据你查阅的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草原的新景象。
4.《吐鲁番的葡萄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
2.感受课文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葡萄沟美好在哪里,它有哪些独特之处。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视频《新疆好地方》。
学生:
搜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励
1.播放视频《新疆好地方》。
2.新疆有民谣说: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它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
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3.你们想去吐鲁番的葡萄沟品尝美味的葡萄吗?
想去,事先就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才行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葡萄沟的。
4.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二、体验
(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注意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生字更要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各写了些什么,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二)品读课文,感受独特。
1.分组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也可按课文描写顺序来自学。
读后小组探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交流学习所获。
2.全班交流,共享资源。
按课文描写顺序交流,抓住葡萄沟独特的地方。
交流时,还可用自己搜集的资料作为佐证。
(板书:
独特)
(1)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吐鲁番有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板书:
气候特征地理位置)
(2)葡萄是吐鲁番的特产,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
用“”画出作者描写葡萄藤的句子。
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葡萄藤对葡萄的爱护。
)玛瑙:
一种玉石,“绿玛瑙”代指什么?
(代指像玉石一样的绿葡萄。
)(板书:
绿葡萄)
进入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独特的砖砌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
(板书:
砖砌房子)
(3)这一段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些省略号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无比惊喜。
)
为什么呢?
(因为作者见到了壮观的、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由此可知,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之多。
)
(4)葡萄沟在人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
(赫赫有名)赫赫:
显著盛大的样子。
从“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可见葡萄园之大。
由此知道,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
其间流露出作者无比的惊喜与赞美。
(5)这里解开了前面所写的各家各户的小屋之谜,具体地介绍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板书:
葡萄干)
(6)最后一段,作者对“特产”的看法,也很独特,耐人寻味。
三、升华
1.回忆吐鲁番的葡萄沟的独特之处。
2.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选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3.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了,请同学们回家把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
4.总结:
吐鲁番的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机会去葡萄沟,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亲口尝尝那里出产的水果,亲自感受一下老乡的热情好客。
5.我们的家乡也是个好地方,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去问一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家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下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像介绍葡萄沟一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好吗?
5.《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
一、课文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说了德诺十岁就患了艾滋病,谁都躲着他,只有艾迪还一样当他好朋友。
艾迪带他找医生,帮助他熬汤药,艾迪还曾经说过:
“以后睡觉,就抱着我的鞋,想想艾迪的臭鞋还在你手上,艾迪肯定就在附近。
”最后,德诺离开三天后,他静静地躺在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只鞋。
因为他临死前都记着当时艾迪对他的照顾与给予他的快乐。
小艾迪虽然没能给好朋友德诺找到延续生命的药方,但他却给了德诺一生中最好的药方——快乐的友情。
二、名言摘记
你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能够掌握它的宽度、深度和高度。
如果生命不会完结,生命也就不会有价值;正是部分因为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才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生命并不是一种辉煌的奇观或是一场丰盛的宴席,它是一种岌岌可危的困境。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而不在于活得长久。
什么是生命?
它并不是像冷酷的理智和肉眼所见到的那个模样,而是幻想中的那个模样。
生命的节奏是爱
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
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
友谊是宁神药,是兴奋剂;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
大量的友谊使生命坚强,爱与被爱是生活中最大的幸福。
三、课件制作
1、课题“生命的药方”
2、“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二百亿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他一个人待在那里,找不到回来的路。
3、月明星稀的夜晚,艾迪和德诺在一起。
4、课文插图。
5、艾迪与德诺妈妈的对话。
“艾迪:
“我很难过,没能为德诺找到治病的药。
”
德诺的妈妈泪如泉涌:
““不,艾迪,你找到了。
”她紧紧地搂住艾迪,“德诺一生中最大的病其实就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珍惜生命,懂得在任何时候都要充满信心,敢于与命运抗争,感受友情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5、生命的药方
——快乐的友情
德诺 艾迪
不幸染病 寻找药方
孤独无助 熬草药
找医生
怀抱球鞋 赠球鞋
玩游戏
静静离去 ……
6.《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
难点:
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
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资料。
学生:
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1.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
并询问学生:
看了图片、报道,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四人小组交流)
(恐怖分子可恶、亲情重要、世间充满爱……)
2.揭题。
在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刹那,一段母子亲情的故事在这危难时刻演绎,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齐读课题)
3.看题质疑,导入课文:
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遇难者打了三个电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中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
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交流识字、学词情况,重点指导“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并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
(悲痛:
伤心。
悲恸:
极其悲哀伤心。
)
(2)分小组分部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1.学生反馈思考情况:
遇难者给助手、律师、母亲各打了一个电话。
2.课文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
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受那份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感情。
(1)情况危急。
①什么是“生死关头”?
(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
)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
抓住“第 五十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