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保卫战中的那些难以解释的谜团.docx
《衡阳保卫战中的那些难以解释的谜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阳保卫战中的那些难以解释的谜团.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衡阳保卫战中的那些难以解释的谜团
衡阳保卫战中的那些难以解释的谜团
衡阳保卫战中的那些难以解释的谜团
青山有幸
摘要:
1944年夏季的衡阳保卫战是抗战时期最惨烈的城市保卫战,第10军坚守孤城47天,在抗战历史上堪称奇迹,但是在这场保卫战中,却有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谜团,就让我们一一道来。
图1:
抗战结束后收殓的第10军阵亡将士忠骸引子
1944年那个炎热的夏季,随着岳麓山上日军的重炮响起,坚守了五年的,曾经被认为固若金汤的长沙城最终还是沦陷了。
第九战区部署严重失误,导致湘北战局迅速溃败,第九战区成为一盘散沙,元气大伤。
图2: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守卫长沙的部队第4军被称为“北伐铁军”,此次溃败令人瞠目结舌,而紧随长沙其后,日军立即马不停蹄的发动了对湖南的另一个重要据点衡阳的进攻,而我在了解到越来越多衡阳保卫战的故事之后,也开始对这场战争中的许多疑点感到困惑,我发现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有充斥着许多令我不解的谜团。
一:
长沙溃败,为何没有任何征兆?
根据许多战史资料来看,在湘北战局已经开始迅速糜烂时,第九战区并没有任何关于长沙或将不保的判断,守备衡阳的第10军甚至还在修筑原来设想的所谓“四个军的阵地”,《1944衡阳会战亲历记》中蒋鸿熙曾经提起过过他们在刚到衡阳时还在黄茶岭修筑阵地。
而黄茶岭在后来的城防战中因为距离城区太远,第10军兵力不足所以根本用不上,蒋鸿熙描述黄茶岭阵地是“一个毁掉了无数机关工厂,还破坏了许多坟墓的庞大工程”。
那么可以说,第10军与众多民工前期的努力就这样白白耗损了一大半。
我认为战争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在湘北防线出现崩盘时候,为何没有任何预防措施,以至于第10军前期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了一些后来没有发挥任何用处的据点上?
二:
长沙到衡阳一百八十余公里的路程,为何没有遭到任何有力阻击?
在日军的战史中描述湘桂作战是“一条苦难的行军路”。
日军战线拉的过长补给困难,以至于第一次总攻衡阳时几乎居然破天荒的出现了日本军队难得出现的“弹药紧缺”。
而目睹过“走日本(衡阳民众对于日寇入侵的叫法)”的衡阳老一辈人,都不约而同的用了“乞丐”这一词汇来形容日本人。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日军在前期给养不济,绝对是不如城内囤积了大量补给的第10军的。
那么就这么一支给养补给,且没有任何空中优势,过着昼伏夜出的日军,还是在长沙沦陷后的第五天(也可以说是第四天晚上)6月23日,抵达了衡阳东郊泉溪镇。
图3:
现在的泉溪镇
这就是个问题了,从长沙到衡阳,地形复杂,且有衡山的阻挡,从长沙方向走直线过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日军是从衡阳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呈钳形攻势杀来,这样一来路程就必定遥远,巧合的是日军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遭遇到大股中国军队的阻击。
对于这一点我曾看到过这一段形容:
“在路过这些险峻区域的时候并没有遭遇到任何中国军队主力的阻击,犹如在排球场上打出了一个漂亮的时间差。
”作为日本人,他们可能会很庆幸这个“漂亮的时间差”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非常痛心于这个“漂亮的时间差”!
由于外围作战的详细情况我谈不上了解,但我知道在长沙到衡阳的路上,布置了王陵基和杨森的川军部队,他们如果能够阻挡几日,第10军的压力无疑要小很多,而日军从城西北方向杀来时,也在金兰寺方向遭遇了阻击,可笑的是金兰寺这个据点后来居然被日军“反客为主”利用起来阻击中国军队了。
每每想起这些,总令人扼腕叹息,曾经有一位前辈向我假设过“杨森的部队完全有条件打一次漂亮的伏击”,虽是假设但不无道理,日军在急行军的过程中,也可谓孤军深入,重武器并未携带,其单兵素质再强也难免被拖住一阵,而中国军队就可以获得一个充分的喘息时间,是不是衡阳会战也就将出现另一个结局了呢?
图4:
抗战时期的杨森抗战时期的杨森
但这一切只能是假设了,史实就是大量的日军几乎没有遭到大规模阻击就抵达了衡阳城外。
三:
衡阳的得失,真的很“重要”吗?
豫湘桂作战中国军队一溃千里,而日军的目的就是打通大陆交通线,衡阳当时的位置时连接中国西南和东南的战略要地,简而言之拿下衡阳就将中国南部切开两半。
图5:
衡阳是当时国统区的重要城市
衡阳是当时国统区重要的战略,经济,工业基地,也拥有飞虎队的一个重要机场,且当时豫湘桂作战中国军队的表现令人失望,大面积国土沦丧,蒋介石的中国战区司令位置也岌岌可危,无论从军事上,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衡阳都是绝对不能丢的。
蒋介石本人也表达了对衡阳的重视,也对第10军军长方先觉许下了48小时之内解围的承诺。
图6:
史迪威意图以中国战区溃败为由接手军权
可是在后来第十军遭遇了什么呢?
先是第10军主力第3师被安排在衡山,直到战斗打响后才得以获准归建。
第3师归建后,桂系46军的新编19师即以“第3师已经归建”的理由撤出衡阳。
而后又出现了54师的2个营以“保卫机场的任务已经完成”为由渡耒河撤离衡阳战场。
图7:
衡阳机场修筑时的照片如果说这几只部队的调动背后有派系的影子,那么为何出现了李玉堂将军阻止第10军炮兵营进入衡阳城的事情呢?
李玉堂是为数不多的派系观念较淡的将领之一,而且他还是第10军的老长官,第10军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部队,衡阳沦陷后他甚至想引咎辞职!
于公于私他都不应该这么做啊!
图8:
李玉堂将军
每每想到此处我都十分难过,衡阳当时当时是不是已经被大家当做一个火坑,各方势力避之唯恐不及,甚至于李玉堂这个第10军的老长官都认为衡阳无望?
这只是巧合吗?
各方势力居然形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军事默契”,这种军事默契甚至比敌人的枪炮更为可怕!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
一个各方势力当做弃子的衡阳,真的很“重要”吗?
最终第10军血祭古城,难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吗?
四:
这场战争中真的有“援军”吗?
众所周知。
抗战时期湖南战场公认有两支劲旅,一支是虎贲74军,一支是泰山10军,这两支部队曾经打过多次恶战,在湖南民众心中有极高的地位。
可这次第10军蒙难,74军到底在做什么呢,它也没闲着,几乎一直在宁乡一带和日军的左翼部队缠斗,也曾经努力向衡阳方向靠拢,甚至许多资料中只要提到74军,就必定会提起“就差一天即可解围衡阳”以及所谓“差点就打出了英帕尔结局。
”
我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为什么呢,我想指出一点的是,74军确实打到衡阳城郊了,没错,可那是现在的衡阳城郊,那个叫做鸡窝山的地方我们衡阳人再熟悉不过了,旧时它是衡阳通往宝庆(现在的邵阳)的必经之地,虽名为山不过只是几个小高地而已,那个地方即使是现在的衡阳也不过是郊区而已,而距离抗战时期的衡阳城区有整整10公里的直线距离.
只是10公里,很近对吧,步行也就几个小时的路程,可是军队的进行可不能这么算,军队有那么多的辎重粮草,而他们的面前还横卧着一条蒸水河,桥梁早已被毁,即使在不考虑日军阻击的情况下,他们也必须从绕行至衡阳城北,由第10军部队接应方能入城,这个路程可远远不止10公里。
图9:
现在的蒸水河畔
总的来说74军还是尽力了,这里说的问题是,这支精锐为何一开始既然被安排在原离衡阳的西线作战?
一开始我也很疑惑,后来发现了一个巧合,衡阳沦陷之后,所有部队以衡阳为中心朝各个方向迅速溃退,是不是可以说这些部队实际上早就想好后路了,我甚至能够大胆推测,他们是不是会抱怨“这个第10军怎么还在打啊,再打我们也要赔进去了”
援军都有退路,既然有退路,能不能援助第十军又何妨呢?
而援军几乎每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借口,也有一定现实原因的掣肘,但是令人感到恼怒的是,这些援军居然还出现了许多谎报战绩的笑话,不得不说他们不是来保家卫国,而是来完成任务的。
衡阳以后,有些部队由湘桂线撤退,有的退入湘西,有些退入粤北,有些退入赣南,衡阳之后它们也基本没有太多建树了。
衡阳之后,第10军不复存在,很大的原因不是人没了,而是心散了,像蒋鸿熙这样的军官也由热血报国变成了看透生死不问世事,不得不说衡阳这一仗已经让第10军的大多数人心寒了,这样一支军队的覆没,背后有太多复杂的原因。
图10:
蒋鸿熙
所以我说“这场战争中真的有真心实意的“援军”吗?
”五:
衡阳守军为什么能在那么狭窄的区域里坚守四十七天。
我曾经用过许多理由去论证第10军的英勇,方先觉壕的厉害,可是后来越来越糊涂了,因为在多次的实地走访中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打进衡阳只要二十分钟。
”图11:
衡阳保卫战五桂岭阵地遗迹
是的,二十分钟,这是有根据的,为什么呢,如果你在衡阳走过那些阵地你就知道,从当时守军的一线阵地走到衡阳城区,即使是悠闲的散步也不过就是二十分钟的路程而已,哪怕第10军的阵地是用铁做的,飞机炸不烂炮弹轰不垮,可它毕竟只有二十分钟的路程而已啊!
所以后来我认为“方先觉壕”只是衡阳保卫战中的一个亮点,绝对不是整场战争的关键,而且“方先觉壕”也绝对没有说的那么神奇,因为并不是每一座山都修筑了坚固的“方先觉壕”,有些“方先觉壕”比较仓促且简陋却同样让日军吃尽苦头!
人们将这工事说的太过厉害,反而掩盖住了一个真相!
第十军的阵地狭窄到你根本无法想象!
图12:
苏仙井阵地遗迹图13:
苏仙井阵地遗迹近拍
所以我说我越来越糊涂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哪支军队能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防御纵深的地方打一场毫无胜算,可能会全军覆没的的仗!
图14:
第10军军部旧址(原建筑已不存在)六:
援军“英勇顽强,奋不顾身”?
我记得曾经在萧培老师的书中看到过一段简短记载,大致内容是指衡阳开战前曾经有当地农夫告知第10军,城南的五桂岭上有一条隐蔽的小道可以直通城外,所以在衡阳被彻底困死之前第十军的小规模部队仍可以轻松进出,我也曾经留心观察过,现在住在衡阳南郊的一些农民,许多仍旧保留着由五桂岭、回雁峰方向进城(老城区)的习惯。
图15:
五桂岭全貌
而衡阳在开战之初并未被完全围困,第10军第3师还占据城北方向蒸水河以北望城坳,辖神渡等的几个重要据点,一直到第一次总攻结束才陆续放弃,但是后来,第3师第8团一路轻装简行,由城北方向靠近城区,在城内兄弟部队的帮助下归建。
可是在后来同样的方向,已经打到衡阳100军第19师(桂系19师为新编19师非同一支部队)却在望城坳方向停止了脚步,需要声明的是,望城坳这个地方离衡阳已经近到了什么地步呢?
地名已经说明了,这是一个可以望见城区的山坳,所以叫做望城坳,位于如今的衡阳烈士陵园,是一个临江高地,由于城北地形开阔,这里要高出周围的平地,既然这个山坳能看见城区,那么城区自然也能看见这里,这里与当时衡阳只隔了一条蒸水河,只要19师向草桥方向靠近就可以打通与第10军的联系。
图16:
如今的衡阳蒸水河
可是这支部队后来却了无音讯了,而我并未在任何资料中看到过城北方向发现援军的记载?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19师真的打到了望城坳,衡阳城北的守军完全能够直接用肉眼看到,我有这个推测是因为城南回雁峰阵地的炮兵曾经直接发射炮弹直接摧毁了几门设在望城坳的日军山炮,这就让我疑惑了,如果连城南都能看见,那么为何没有任何提到关于这支近在咫尺的援军的记载呢?
就只有那一段所谓“19师已经抵达望城坳”的空口白话吗?
同样的谜团还出现在城南的火车西站。
图17:
如今的衡阳火车西站
曾经有多个文献记载第62军的先头部队曾经一度靠近衡阳火车西站,而衡阳火车西站距离10军的阵地是有多近呢,我曾经在走访中观察过张家山与火车西站的距离,张家山到火车西站近到了什么地步呢?
,从张家山走一个不到50米下坡路,再穿过现在的衡州大道高架桥就是火车西站了,这就奇怪了,如果已经近到这个地步了,是不是基本可以说是解围成功了呢?
图18:
日军拍摄的张家山,左下角就是衡阳火车西站
当然,可以确定是62军确实很努力的靠近了衡阳城区,因为当时最有条件靠近衡阳就是62军,而且46军与62军本来就是有协同第10军作战的规划,可是62军的主力似乎一直在铁市,归阳一带观望,后来向衡阳城区突进的一个师据说只幸存了一千余人,日军68师团在战史中声称衡阳会战中“歼灭了9000中国军队”,或许有夸大,但是确实也说明了62军的伤亡惨重。
图19:
62军军长黄涛
而62军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当第10军派出曹华亭这员虎将接应他们时,却发现根本就是个天大的玩笑,当时第10军已经非常困难了,62军这种行为让第10军内部立即出现了消极的心态,曾经因为解围有望而高兴的跑到中央银行楼顶唱戏的方先觉,自此以后紧皱的愁眉或许就再也没有舒展开来。
图20:
方先觉将军
更令我感到夸张的是,居然有资料显示79军曾经突入了衡阳城西北角,当有人拿这段资料给我看时,我立即就告诉了他这是假的,因为我知道当时的衡阳城区根本不存在西北角,衡阳城北地域狭小,几乎只有几条小街道,而城西有大量池塘沼泽以及老护城濠,且不论这段史料的真假,即使存在“突入衡阳西北角”,也不可能是当时的衡阳城区,我推测最多也不过是曾经抵达了铜钱渡(距离衡阳4公里左右),那个地方73年后的今天才只是一块刚刚开发的土地而已。
图21:
狭小的衡阳城区
同样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100军的金兰寺作战中,诸如此类,就不一一赘述了....图22:
100军军长李天霞
现如今许多人拿援军这种“英勇,奋不顾身的表现”“即将解围,英帕尔结局”,来抨击第10军“不负责任”,“没有坚持到底”,“叛国投敌”,面对这些,我只是想起了第10军第3师周庆祥师长的那句感叹:
“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在城里享清福呢。
”
图23:
第3师长周庆祥将军
我曾经想过,这场战争过去73年了,解开这些谜团还重要吗,可这或许就是我的性格,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就想去了解它的更多细节,我认为有时候细节才是还原史实,解除争议的办法,正是因为有那样一批人搜集并还原了那么多的细节,衡阳保卫战的结局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而我也希望能通过微博等方式认识更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我也一直在想,如果将来也有这样一场战争,还会有第10军这样一直坚持打到伤亡百分之九十的部队出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