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管理学实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057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地管理学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草地管理学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草地管理学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草地管理学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草地管理学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草地管理学实验.docx

《草地管理学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地管理学实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草地管理学实验.docx

草地管理学实验

实验一:

草地植物株丛类型观察和识别

一.目的意义

了解各种草地植物的枝条在株体上的着生位置,识别草原常见植物株丛类型。

二.材料与用具

铁锨、钢卷尺、标本夹、采集杖、标本纸、麻绳、玻璃标本缸、硫酸铜、冰醋酸、酒精灯、钢精锅等

三.方法与步骤

(一)野外工作:

采集植物标本

(二)室内工作:

对采集的标本进行珠丛类型的识别

根据枝条在株体上的着生位置,草地中草本植物可分为上繁草、下繁草和莲座叶丛草3个类型。

1.上繁草:

株高一般在1米以上。

株体多以生殖枝和长营养枝为主,叶在茎上分布均匀。

常见的有:

老芒麦、垂穗披碱草、赖草、羊草。

2.下繁草:

株高一般在40~50厘米左右,株丛多以短营养枝为主,叶集中分布于株体的中下部,因此,刈割后留茬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0%~60%,而且这些残茬的营养价值也高。

常见的有针茅、羊茅属、洽草属、冰草属等。

3.莲座叶丛草:

叶集生在稍高于地面的短茎上的各节,全部叶片放射状向四周展开呈莲座状,上部的叶片较下部的叶片小,并且叶柄也短。

此类植物大多生活在炎热而干旱、高寒寒冷的地区以及南北极地。

此类植物在草地中多为伴生种,在长期放牧过重而退化草地上生长最为普遍,如蒲公英属、车前科、景天科、十字花科等。

四.作业

列出所采集植物标本的名录,描述其株丛类型,并绘出简图

实验二:

禾本科、豆科枝条发育观察比较

一.目的意义

了解各种草地植物的枝条发育,识别枝条类型。

二.材料与用具

铁锨、钢卷尺、草样袋、记录纸

三.方法与步骤

(一)禾本科植物枝条的生长发育

1分孽

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后,在土壤表面出现第一个叶片时通常称为出苗。

出苗的同时茎开始延伸,并在节上形成叶片。

由种子萌发的茎称为主茎或主枝。

主枝近地面可形成分蘖的节叫分蘖节,分蘖节上的芽生长发育形成枝条,同时产生不定根的现象叫分蘖。

分蘖是禾本科植物的重要特点,也是禾本科植物的普遍现象。

分蘖形成的每个枝条都能产生根系,能够充分利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分蘖时,由主枝和第一、二级侧枝共同构成的株丛称为简单株丛,由主枝和第二级以上侧枝构成的株丛称为复杂株丛。

2分蘖时期

禾本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年限中,生长期间表现出有两个稳定的分蘖时期:

春季分蘖时期和夏秋分蘖时期,两个时期之间,具有一个间歇期。

1)春季分蘖时期:

枝条越冬后从春季开始分蘖一直进行到抽穗、拔节前,随后分蘖过程减缓或停止。

从这个时期起,植物由形态形成过程转向发育生殖枝。

分蘖过程出现的愈不明显,株丛中的大多数枝条愈向生殖枝阶段过渡。

春季分蘖时期形成的枝条是在上一年老枝条的分蘖节上产生的,这些分蘖节经过漫长的冬季和春季的萌生,贮藏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因此,他们同夏秋分蘖时期形成的枝条在营养物质的获得方面相比要差一些。

2)夏秋分蘖时期:

夏秋分蘖时期产生的新枝条,在其生长的初期可利用已进入开花阶段枝条和繁茂的母枝根系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旺盛生长和产生大量的分蘖。

因为这个时期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的根内贮藏营养物质的积累接近最大量。

所以,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枝条的形成主要在夏秋分蘖时期形成。

3.枝条的类型:

1)生殖枝:

茎上生有花序,并能开花结实

2)长营养枝:

主茎伸长,节间明显,但不产生花序

3)短营养枝:

主茎处于未发育成茎的原始状况,枝条由叶鞘和叶片组成

长营养枝和生殖枝上生有叶片,其高度比短营养枝高,至少1~2倍。

如果这类营养枝在株从中占优势时,称为上繁草;而短营养枝占优势时,则称为下繁草。

上繁草适合于刈割调制干草,下繁草宜于放牧利用。

4.枝条的生长发育:

禾本科植物株丛的枝条大都是由分蘖节上的芽形成的。

分蘖芽如同种子一样是产生新枝条的基础,但是芽又与种子在枝条形成的过程中存在极大差别。

分蘖节需要依靠母枝供给水分和养分,分蘖枝在他的生长初期和幼枝期的有机营养也完全依靠母枝提供。

枝条由于生长年限不同和形成时期不同,在生长季结束时其发育的程度和所处的阶段差异较大。

春季产生的枝条当年始终处于营养状态,在秋季或第二年春季完全枯死。

夏秋开花结实阶段产生的枝条在冬季前处于短营养枝状态的枝条能安全越冬,越冬的枝条在第二年春天发育成生殖枝,结实后死亡,一部分以营养枝的形式继续生活到生长季结束。

因此,冬类型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春季产生的枝条不具备完全生长发育的条件,不能形成生殖器官;春类型禾本科植物,由于生殖枝大多是越冬枝形成,能够发育成生殖枝。

禾本科植物的枝条是由母枝分蘖形成,当枝条发育完全成熟时同样产生分蘖,形成更多的枝条。

分蘖增加了牧草生物产量和数量,保证了物种的不断延续,但分蘖过多也影响了母枝的生长发育,加速了母枝的衰老。

(二)豆科植物枝条的生长发育:

豆科植物枝条的形成过程有三种:

一是由根颈上的芽发育而成,这是豆科植物形成枝条的主要方式,其形成的株丛类似于疏丛状的株体,如紫花苜蓿的大多品种;二是由地面生长的匍匐茎茎节上形成,如白三叶;三是由根上形成,如黄花苜蓿。

豆科植物的枝条易受冻害死亡,由于更新芽接近地面的缘故,在生长过程中随着植物年龄的增长根颈逐渐深入土中,这是一种对外界不良条件的适应,特别是对越冬有益。

豆科植物枝条的形成时期大体与禾本科相同。

四.作业:

观察几种禾本科、豆科牧草枝条形态特征,描述其形成时期及枝条类型

实验三:

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一.目的意义

了解放牧、刈割等对草地的影响,比较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异同。

二.材料与用具

分析天平:

感量0.0001g;电砂浴;磨口三角瓶:

150mL;磨口简易空气冷凝管:

直径0.9cm,长19cm;定时钟;自动调零滴定管:

10.00、25.00mL;小型日光滴定台;温度计:

200~300℃;铜丝筛:

孔径0.25mm;瓷研钵。

重铬酸钾(GB642─77);硫酸;硫酸亚铁;

硫酸银;二氧化硅、粉末状;邻菲啉指示剂;0.4mol/L重铬酸钾-硫酸溶液;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硫酸亚铁标准溶液。

三.方法与步骤

1.土壤质地-比重计法分析。

2.土壤反应-以水与土为1:

1(重量比)之混合液,用pH计测定。

3.土壤有机质-重铬酸钾氧化滴定。

4.有效性磷-依BrayNo.1法测定。

5.交换性阳离子(K、Na、Ca、Mg)——用中性醋酸铵溶取后以火焰光度计测得。

6.萃取性微量元素(Fe、Mn、Zn、Cu)——以0.1NHCl萃取后以原子吸光仪测得。

7.萃取性硫酸根-醋酸铵溶液萃取过滤后,添加氯化钡,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8.电导度-水与土为1:

1(重量比)之混合液,振荡过滤后以电导度计测定。

9.萃取性铝-pH4.8醋酸铵萃取后,添加Thioglycollicacidsolution及Aluminum

reagent比色测定。

10.土壤有机质测定:

A选取有代表性风干土壤样品,用镊子挑除植物根叶等有机残体,然后用木棍把土块压细,使之通过1mm筛。

充分混匀后,从中取出试样10~20g,磨细,并全部通过0.25mm筛,装入磨口瓶中备用。

对长期处于渍水条件下的土壤,必须在土壤晾干压碎后,平摊成薄层,每天翻动一次,在空气中暴露一周左右后才能磨样。

B按表有机质含量的规定称取制备好的风干试样0.05~0.5g,精确到0.0001g。

置入150mL三角瓶中,加粉末状的硫酸银(4.4)0.1g,然后用自动调零滴定管(3.6),准确加入0.4mol/L重铬酸钾-硫酸溶液(4.7)10mL摇匀。

表:

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称样量

有机质含量,%

试样质量,g

2以下

0.4~0.5

2~7

0.2~0.3

7~10

0.1

10~15

0.05

C将盛有试样的三角瓶装一简易空气冷凝管(3.4),移置已预热到200~230℃的电砂浴(3.2)上加热。

当简易空气冷凝管下端落下第一滴冷凝液,开始记时,消煮5±0.5min。

D消煮完毕后,将三角瓶从电砂浴上取下,冷却片刻,用水冲洗冷凝管内壁及其底端外壁,使洗涤液流入原三角瓶,瓶内溶液的总体积应控制在60~80mL为宜,加3~5滴邻菲啉指示剂(4.6),用硫酸亚铁标准溶液(4.9)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

溶液的变色过程是先由橙黄变为蓝绿,再变为棕红,即达终点。

如果试样滴定所用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的毫升数不到空白标定所耗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毫升数的1/3时,则应减少土壤称样量,重新测定。

E每批试样测定必须同时做2~3个空白标定。

取0.500g粉末状二氧化硅(4.5)代替试样,其他步骤与试样测定相同,取其平均值。

F土壤有机质含量X(按烘干土计算),由下式计算:

X=(V0-V)c2×0.003×1.724×100/m

式中:

X:

土壤有机质含量,%;V0:

空白滴定时消耗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的体积,mL;V:

测定试样时消耗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的体积,mL;c2:

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0.003:

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数,g/mol;1.724:

由有机碳换算为有机质的系数;m:

烘干试样质量,g。

平行测定的结果用算术平均值表示,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允许差:

当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时,平行测定结果的相差不得超过0.05%;含量为1%~4%时,不得超过0.10%;含量为4%~7%时,不得超过0.30%;含量在10%以上时,不得超过0.50%。

四:

作业测定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并比较异同

实验四:

不同草地(天然、人工的)载畜量的测算

一.目的意义

一般而言,草地上的植物对适度放牧表现出一定的耐牧性。

许多植物适度放牧利用,可促进其生长发育、繁衍生息,保持和维护草地生产力的持续、稳定。

反之,草地上放牧家畜数量过多,家畜对植物采食过于频繁或采食过低,植物的光合组织(叶片)损失太多,阻碍株体再生,最终导致植被衰退,且土壤物理性状因过度践踏而恶化,地表裸露,风蚀、水蚀现象加剧。

同时由于土壤水肥条件的恶化,更促进了草地植物的衰亡,造成草地退化。

因此,草地的合理利用,首要问题就是要保持草地内草食家畜与牧草之间的动态平衡(即草畜平衡),合理控制家畜放牧头数,使之与牧草的年度供应量相适应,保持草地生产力的稳定、高效、优质。

合理利用草地,保持草地内草与畜的动态平衡,严格意义上讲就是科学合理地规定草地载畜量。

草地载畜量是衡量草地载畜能力的重要指标,具体讲就是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草地上可承载放牧家畜的头数。

二.材料和用具

样方框、直尺、天平、弹簧秤、

三.方法与步骤

一般情况,草地放牧压应小于1.0。

放牧压大,草地载畜量就大。

目前,我国草地载畜量合计约5-6亿个绵羊单位,超过全年合理载畜量约20%以上;从草地季节平衡看,北方广大牧区冬春季节草地平均超载50%以上,少数地区已超载1.0-1.5倍。

而南方草山草坡,大约只有30%过度利用,30%轻度利用,40%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内蒙古草地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草地载畜量过高而导致放牧压过重。

因此,科学合理地调控载畜量是合理利用草地的关键,也是维护草地草畜动态平衡的重要经济指标。

草地载畜量的确定,国内外均有不同的方法。

在国内,广大牧民通过多年的放牧实践,总结出用“经验估测法”或“根据放牧家畜体况”来估测载畜量。

而草地科技工作者,为了数据的准确性,多采用“放牧试验法”或“按照草地产草量”来计算载畜量。

从生产应用角度讲,按照草地牧草产量估测草地载畜量显得更为科学、合理。

1.测定人工饲草地产量和贮草量。

根据人工饲草饲料地、割草地面积计算饲草料总贮量。

2.调查牧户牲畜数量、畜种、畜群结构。

详细调查划区轮牧牧户饲养牲畜种类、畜群数量及幼畜、成年畜、母畜的数量和比例。

3.计算草原载畜量及草畜平衡,根据“天然草原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公式和放牧地、人工饲草料地、割草地提供的牧草总产量计算牧户草原的合理载畜量,按不同季节牧草产量,计算各季节放牧草原载畜量进行草畜平衡。

其计算公式为:

载畜量=饲草料总产量(千克)×利用率/家畜日食量(千克)×放牧天数(全年天数)

其中:

①饲草的贮藏量是指草地全年的产草量,它依草场类型、测定时间及利用年份的不同而变化。

要想取得比较准确的数据,还必须对不同类型草地进行多年、多点跟踪测试,以求得年度平均值。

②对大面积草地估算载畜量时,还应以多年测定的秋季最高产草量为依据,按家畜实际采食掉的牧草量加以计算。

③估测不同季节营地的载畜量,要以多年各季节平均产草量为依据,按照各季节产草量占最高季节产草量的百分比(%)来计算。

④家畜的日食量即家畜在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一定生产性能的基础上,每天所需要采食的饲草数量。

内蒙古地区常采用绵羊日粮标准,具体为:

东部草甸草原为5公斤鲜草,中部干草原为4公斤鲜草,西部荒漠草原为3公斤鲜草。

大家畜与绵羊的折算比例为4--5:

1。

当前,草地畜牧业正朝着集约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发展季节畜牧业、生态畜牧业、商品畜牧业是草地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因此保持草地草畜平衡,促使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随时调整载畜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草定畜。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迁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环境恶化、土地沙化、草场退化,草地产草量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因此计算草地年度或季节载畜量必须留有一定面积的储备草地加以丰欠年调给。

4.国外对草地载畜量的确定:

最近几年多提倡以草地植物营养和家畜的需要来计算的。

这种方法,把草地植物所提供的营养同家畜的实际营养需要联系起来,使草地植物与草地家畜成为一个系统,客观地反映了草地的生产能力。

其计算步骤参考为:

①测定草地最大生物量,根据利用率计算家畜可采食的干物质量。

②对植物群落可采食部分进行化学分析,主要是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等,然后按这些成分的可消化率求出可消化物质的百分数,计算可消化营养物质的百分数。

③计算草地放牧期间单位面积草地可消化蛋白质(DCP)和可消化营养物质总量(TDN)。

④根据家畜的饲养标准(如美国的NRC标准),计算放牧季节内家畜对可消化蛋白质(DCP)和可消化营养物质总量(TDN)的需要量(根据美国NRC饲养标准,每只54公斤的绵羊,非泌乳期每日需要DCP0.059公斤,TDN0.68公斤)。

⑤通过草地可提供的营养物质量和家畜所需要的量,计算草地载畜量。

四.作业

根据表1、表2提供资料和相关材料说明,计算全国重点牧区草地载畜量

表1:

全国重点牧区草地资源统计(万公顷、千克)

地区

可利用天然草地

人工草地

面积

%

Kg/hm2

退化草地面积

面积

Kg/hm2

合计

松嫩草地

呼伦贝尔草地

科尔沁草地

锡林郭勒草地

乌兰察布草地

阿坝草地

甘孜草地

环湖草地

阿勒泰草地

伊犁草地

甘南草地

平均

%

7997.72

340.99

654.74

1037.55

1766.10

747.67

385.63

831.73

949.45

723.93

310.43

249.50

 

100

4.3

8.2

13.0

22.1

9.3

4.8

10.4

11.9

9.0

3.9

3.1

100

2600

1847

1150

1204

660

2657

2442

1045

987

2528

2256

1504

3292.21

230.90

151.61

571.05

957.55

267.55

147.40

133.33

216.18

434.36

155.21

28.07

41.8

49.21

10.53

0.83

22.99

3.00

1.88

1.40

0.35

4.70

0.27

1.87

1.30

 

 

5250

表2.各种草地产量(kg/hm2)

草地类型

天然草地

退化草地

改良草地

人工草地

产量

1504(平均)

950.7

3374

5250

说明:

1.草地载畜量及其表示法

草地载畜量就是在一个长时期的放牧时间内和一定面积草地,在不影响草地生产力且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能容纳放牧家畜的头数。

科学试验证明,当草地载畜量低时,由于草场上有丰富的牧草可供家畜采食,因而可以充分发挥不同种类家畜的生产潜能,家畜个体畜产品产量较高,而单位面积草地畜产品总产量则相对较低。

但随着草地载畜量的逐渐增加,单位面积草地畜产品数量也随之增加,当达到一个峰值时,以后随着载畜量的增加,草地超载过牧加重,草场退化,单位面积草地畜产品数量也迅速下降。

因此,草地载畜量是衡量草地生产力潜能的标志,也是草畜平衡的动态指标。

草地载畜量常用时间单位法、草地单位法和家畜单位法表示。

①时间单位法,即“头日/公顷”。

就是在单位面积草地上,一定数量的家畜能放牧的日数。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便于牧民操作,尤其适应于广大牧区草牧场划区轮牧方案的确定。

②草地单位法,即在一定放牧时期内,单位重量家畜所需要的草地面积。

这种表示法使用起来比较抽象,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不易推广应用。

③家畜单位法,即表示在一定面积的草地上,一年内能放养成年家畜的头数。

这种方法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故在畜牧业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常用“牛单位”表示,而我国则广泛采用“绵羊单位”表示。

上述草地载畜量的表示方法,是国内外草地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的比较传统的表示方法。

随着草地畜牧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草地的投入与管理不断增加,加之人类对资源需要的紧张度越来越明显,仅靠草地可放牧家畜头数来集中反映草地载畜量或草地生产潜能,已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按照传统的方法估算草地载畜量,在相同水平的草地上,牲畜头数可能相差较大,牲畜生长发育程度却不明显,而家畜对草地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能表现出来,不利于进行畜群结构的调整。

同时草地所能容纳的牲畜头数仅仅反映出草地生产力水平的一个方面,而未反映出草地生产潜能的本质。

因此,采用何种经济指标综合体现草地的自然经济特点、生产力水平,检验草地经营管理措施的经济效果和技术水平,还有待于草地工作者深入细致地研究。

但值得注意的是,草地载畜量不是一个生物常数,它随着草地自身状况、利用时期及草地经验管理水平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2..草地理论载畜量计算公式:

天然草地载畜量=绵羊日食量*暖季天数/暖季每公顷可食牧草产量+绵羊日食量*冷季天数/冷季每公顷可食牧草产量;人工草地载畜量=绵羊日食量*365/每公顷产草量*利用率。

暖季每公顷可食牧草产量=最高月份产草量*适宜采食率

冷季每公顷可食牧草产量=最高月份产草量*牧草保存率*适宜采食率

3.载畜量公式各项指标参数的确定

1)绵羊日食量:

伊犁草地和阿勒泰草地3kg/绵羊单位·日。

乌兰察布草地、甘南草地、环湖草地为2kg/绵羊单位·日,其余地区为2.5kg/绵羊单位·日。

2)冷暖季天数:

以当地日平均气温温定通过≥5℃的初终日确定,各重点牧区暖季130-180天,冷季175-230天之间。

取值为平均暖季165天,冷季200天。

3)适宜采食率:

各种草地的适宜采食率为50%-75%之间,取值为65%。

4)牧草保存率:

各种草地的保存率为45%-65%之间,取值为55%

表:

全国重点牧区草地理论载畜量核算

地区

天然草地

人工草地

合计

单位载畜量

总载畜量

单位载畜量

总载畜量

合计

松嫩草地

呼伦贝尔草地

科尔沁草地

锡林郭勒草地

乌兰察布草地

阿坝草地

甘孜草地

环湖草地

阿勒泰草地

伊犁草地

甘南草地

平均

实验五:

割草地刈割试验

一.目的意义

牧草刈割作业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干草的收获的数量和质量,也间接影响以后草地的生产水平,通过本试验让同学们初步掌握割草地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材料和用具

剪刀、小型剪草机、样方框、草样袋、天平或弹簧秤、电烘箱

三.方法步骤

1.试验地选择

2.刈割技术:

1)刈割频率试验:

试验可以设计不同的刈割频率处理,如3次/年,4次/年等

2)刈割时期誓言:

如抽穗期刈割、开花期刈割、结实期刈割

3)留茬高度试验:

留茬高度可以设计为:

2、4、6、8cm

4)刈后管理:

主要是施肥和灌溉

3刈割效果观察:

1)越冬率测定:

第二年返青后,在每个刈割后的样方内,用铁锨或其他工具连根挖取10*10cm2草层,分出死株和活株,计算越冬率

2)草地植被状况调查:

第二年六月左右,调查刈割后样方的密度、盖度、高度和重量

四.作业

根据生长期内割草场产量动态和牧草营养物质积累的动态规律,在充分考虑刈割当年单位面积营养物质总收获量和对下年草地产量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根据实验提出草地适宜的刈割次数、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

写出详细的刈割草地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报告。

实验六:

划区轮牧方案设计

一.目的意义

实行划区轮牧可以减少牧草浪费、节约草地面积、增加畜产品,同时可以改进植被成分,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

设计划区轮牧方案包括季带划分、分区数目、小区面积、放牧频率等。

通过本实习,让同学们根据给定材料,设计一个合理的划区轮牧方案,提高对草原合理利用的认识,初步掌握划区轮牧方案设计的技能。

二.材料和用具

标杆、测绳、样方框、手提杆、剪刀、草样袋、计算器等

三.方法步骤

1.收集资料:

①该地区可利用的草原面积②测定不同类型草地各月产草量,计算出全年供草量③统计该地区放牧的家畜头数,计算全年需草量

2.划区轮牧设计

①季节牧场划分:

按草原的季节适宜性划分,主要根据草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势、植被状况、水源条件等。

②轮牧单元的划分:

一个轮牧单元通常可以使一群家畜放牧一个完整的周期,一般为30天左右。

③轮牧小区划分:

在轮牧单元内将草地划分成该群家畜能放牧6天的小区。

一般由几个到几十个轮牧小区构成一个轮牧单元。

轮牧小区的划分:

A确定轮牧周期:

西北地区的森林草原为25天,湿润草原为30天,高山草原为10-45天,干旱草原为30-40天。

B确定放牧频率:

森林草原3-5次,湿润草原3-4次,干旱草原2-3次,高山草原2-3次,亚高山草原3-4次,高产人工草地4-5次。

C确定小区数目和面积:

小区数目=轮牧周期/(每小区放牧的天数+补充小区数)。

每小区放牧的天数一般不超过6天。

一般森林草原适宜的小区数目为12-24个,干旱草原为18-30个,荒漠草原为30-33个,高山草原为34-50个。

小区面积=家畜头数*日食量*放牧天数/可食牧草产量*小区数目。

D确定放牧密度:

考虑放牧密度过大家畜相互干扰,放牧密度过小,家畜游走太多造成体力消耗。

一般每公顷放牧奶牛30-60头,绵羊150-300只。

E轮牧小区的形状:

最好为长方形(2:

1或3:

1),宽度以家畜横队前进采食不发生拥挤为宜,长度大家畜小于1公里,小家畜不超过500米。

四.作业

某草原区共有草地15公顷,全年放牧,分为冷暖两季,暖季从6月到9月共122天,冷季从10月到5月,共243天。

9月份一次性测定鲜草产量为1500公斤/公顷,1-12月各月产草量占9月份的百分数为35%、20%、18%、51%、10%、25%、75%、80%、100%、70%、50%、40%。

暖季草地利用率为75%,冷季为85%。

暖季第一放牧周期为35天,放牧频率为3次,第一次放牧可食牧草占暖季平均产量的40%,第二次为35%,第三次为25%,每小区放牧6天。

冷季每小区放牧30天。

根据实验结果,每只羊每天采食鲜草4.5公斤,冷季牧草枯黄后,含水量下降为半干草,日食量规定为2.5公斤。

根据以上所给数据,制定出草原区目前生产力水平下合理的划区轮牧方案。

划区轮牧是一种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的先进放牧管理制度,也是其他更加先进放牧方式的基础。

它与自由放牧相比,其优越性表现为:

①减少了牧草的浪费,节约了草地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