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156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普通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普通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普通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普通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地质实习报告.docx

《普通地质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地质实习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地质实习报告.docx

普通地质实习报告

宿州市夹沟—皇藏峪地区普通地质认识

宿州学院10地质工程

二〇一一年九月

(第二小组:

孙磊)

第一章:

实习概况…………………………………………………1

第一节:

实习区概况…………………………………………1

第二节:

实习目的、任务和注意事项………………………2

第三节:

实习的基本情况……………………………………4

第四节:

任务完成情况………………………………………4

第二章:

区域地层…………………………………………………6

第一节:

震旦系………………………………………………6

第二节:

寒武系………………………………………………7

第三节:

奥陶系………………………………………………9

第四节:

石炭系和二叠系……………………………………10

第五节:

第四系………………………………………………11

第三章:

构造………………………………………………………13

第一节:

区域构造……………………………………………13

第二节:

地质构造……………………………………………14

第四章:

岩浆作用…………………………………………………18

第一节:

岩体…………………………………………………18

第二节:

脉岩…………………………………………………20

第五章:

外地质作用的观察………………………………………21

第一节:

风化作用……………………………………………21

第二节:

河流的地质作用……………………………………21

第三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22

结语…………………………………………………………………23

 

第一章:

实习概况

前言:

《普通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

通过这次在夹沟--皇藏峪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普通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第一节

实习区概况

图1.1交通位置图

宿州位于安徽北部,北邻江苏省徐州市,西临安徽淮北市。

宿州交通发达,拥有铁路、公路、水运组成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铁路有京沪、陇海两大干线纵横全境;新汴河水道入洪泽湖抵长江入海;国道104、206、310、311线以及合徐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纵横贯穿全市(图1.1)。

宿州地域辽阔,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华北地台的鲁西隆起南段,南和扬子地台相毗邻。

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的陆陆碰撞,使华北地台南缘带转化为活动陆缘,形成了徐州—宿州弧形构造带(图1.2)。

新构造运动期本区以沉降为主,形成了广阔的堆积平原。

北部为基岩裸露区,

山脉走向呈北北东向,官山为最高峰,海拔408米,其它山丘多在100-300米。

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复杂的构造地质条件使本区形成了多种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

图1.2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图

宿州属季风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5℃,年平均降雨量750-1000毫米,雨量集中在6-9月。

境内平原广袤、沃野千里,气候适宜,生物繁茂。

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湖桑等。

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煤储量约为60亿吨,是两淮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口油田石油预测储量达20亿吨以上;宿南煤层气已探明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大理石储量4000万立方,居全省之首。

灵璧奇石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

其它名特农产品有砀山酥梨、符离集烧鸡、夹沟香稻米等。

农业结构初步形成畜牧、水果、蔬菜、种子四大主导产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已基本形成食品、纺织、建材、能源、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

第二节:

实习目的、任务和注意事项

一、实习目的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普通地质学》的课堂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学会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

此外,通过实习培养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

二、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标本的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注意事项

1、注意本人和小组其他成员的人身安全,注意卫生和健康,统一行动,相互关心帮助,团结协作;

2、携带相关书籍和物品

书籍:

本次实习计划书、实习指导书、《普通地质学》等

文具用品:

硬壳记录本、铅笔、橡皮擦、尺子

工作用品:

锤子、罗盘、放大镜、地质包、相机

生活用品:

水壶、饭盒、雨伞

第三节:

实习的基本情况

一、组织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每个班作为一个队,由实习教师指导,每个队分八个小组,每组五个成员,实行组长统一负责制。

工作分工明确如下:

职务

姓名

联系方式

工作任务

组长

孙磊

189********

负责小组整体工作安排和实习报告的编写等相关事项

组员

 

古名涛

156********

负责小组实习数据的测量

王悦

189********

负责数据的记录和材料的整理

张秀禄

189********

负责小组岩石矿物标本的采集

葛佳飞

189********

负责小组岩石矿物标本的摄像、编录

二、实习日程安排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9月26日

藕山→八山

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剖面、花岗斑岩侵入体、罗盘的使用

9月27日

大五柳→钓鱼台→小尖山

背斜和向斜结构三叶虫

9月29日

黑峰岭

新元古代地层

9月30

皇藏峪

五眼泉寒武系地层剖面、五眼泉台阶状逆断层及断层传播褶皱飞来峰构造、竹叶状灰岩

第四节:

任务完成情况

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有了初步认识,如地质构造的识别、对风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现象的认识等;对三大岩类能进行初步识别;能使用地质罗盘测岩体的产状;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并作了详细的野外记录。

 

第二章:

区域地层

实习区在地层区划上属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淮北地层小区,上奥陶统到下石炭统缺失外,从太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发育。

出露地层仅为震旦亚界震旦系至奥陶系中统和石炭系中、上统,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地层总厚11323.7米。

第一节:

震旦系

区内出露的震旦系有倪园组、九顶山组、张渠组和史家组部分地层。

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其次为石灰岩,夹有多层叠层石,形成礁体。

除史家组见有较多的砂岩外,其它层位很少见有碎屑岩。

一、倪园组

以微晶白云岩和极细晶白云岩为主,分上、下两段,未见底。

厚>252.65m。

下段以灰色中薄层、薄层微晶白云岩为主,夹含砾极细晶白云岩,微层理发育。

在老山口地区下部还见有杂色薄层—微层钙质白云质石英细砂岩,具波痕、干裂纹和小型斜层理。

在唐山子地区,本段主要为灰色中层粉砂屑微晶灰岩、微晶灰岩,夹细晶白云岩、叠层石灰岩、叠层石白云岩。

区内倪园组下段未见底,厚>48.76m。

上段以灰色中薄层—中厚层微晶、极细晶白云岩为主,含有燧石结核和条带、石膏溶洞及叠层石灰岩透镜体,微层理发育。

厚203.89m。

二、九顶山组

以细晶、级细晶白云岩为主,局部见灰岩夹层或透镜体,夹有多层叠层石灰岩。

区内九顶山组出露不全,上部和张渠组整合接触或和下寒武统猴家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164.31m。

三、张渠组

下部灰色中层微晶灰岩和竹叶状砾屑灰岩互层,夹中薄层细晶白云岩,微层理发育。

厚23.36m。

中部以深灰色薄层板状微晶灰岩—微晶泥屑灰岩为主,微层理发育,见浸染状、结核状黄铁矿。

厚35.49m。

上部以灰色、薄层细砂屑灰岩、白云质细砂屑灰岩为主,夹白云岩透镜体,见波痕,顶部为灰白色中薄层细晶白云岩,见有低缓丘状叠层石。

厚76.3m。

张渠组和上覆下寒武统猴家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四、史家组

仅见于望山一带,岩性以紫红色、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和紫红色、灰绿色粉砂质页岩、页岩互层为主,下部夹有三层透镜状叠层石灰岩。

上不见顶,下不见底,测量厚度为37.04m。

第二节:

寒武系

区内寒武系出露广泛,发育良好。

自下而上为:

猴家山组、馒头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其中三山子组为跨寒武系和奥陶系的岩石地层单位。

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

猴家山组和下伏震旦系不同层位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一、猴家山组

底部为砾岩或砂岩,厚不足1m;下部为土黄色、紫红色泥质白云岩、白云质微晶灰岩夹砂岩、叠层石灰岩,见有石盐假晶;上部为厚层凝块石灰岩、中薄层砂屑灰岩,产三叶虫:

Megapalaeolenusfengyangensis,Redlichia等;顶部为灰色中薄层海绿石生物屑灰岩,产三叶虫,Redlichia及无铰腕足类化石。

二、馒头组

分为三段:

一段下部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富产三叶虫:

Redlichiachinensis,R..murakamii及软舌螺化石;上部由厚层至块状豹皮状微晶灰岩为主,向上逐渐变为中层至中薄层。

在夹沟八山,其底部见有核形石、叠层石灰岩。

厚84.82m。

二段以紫红色页岩、砂屑灰岩、瘤状微晶、鲕粒灰岩为主,中部夹有多层叠层石灰岩,顶部发育藻灰岩。

厚228.49-239.19m。

下部三叶虫以莱得利基虫为主,中部以莱得利基虫类和褶颊虫共同发育为特征,上部以Shantungaspis为代表褶颊虫类发育。

三段以紫红色、灰黄色中薄层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为主,夹豹皮状微晶灰岩、鲕粒灰岩、含砂灰岩和藻灰岩,富产三叶虫及遗迹化石。

厚116.29m。

三、张夏组

以鲕粒碳酸盐岩发育为特征,夹有叠层石灰岩(上段为叠层石白云岩)、核形石灰岩和藻灰岩,厚268.96m。

以白云岩化和叠层石发育和否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以灰岩为主,厚224.54m;上段以叠层石白云岩发育为主,厚44.42m。

四、崮山组

下部以灰色薄层板状微晶灰岩、中—厚层亮晶鲕粒灰岩夹多层竹叶状砾屑灰岩;中部以灰色中薄—中厚层豹皮状白云质微晶灰岩夹鲕粒灰岩、竹叶状砾屑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厚白云质微晶灰岩夹海绿石鲕粒灰岩、瘤状微晶灰岩。

厚84.41m。

五、炒米店组

底部为厚约1m的大涡卷状叠层石灰岩,下部有少量鲕粒灰岩,上部夹有细晶白云岩透镜体,近顶部发育较多的垂直虫管。

厚111.27m。

六、三山子组

指贾汪组之下,炒米店组之上以白云岩为主的一段地层,上部夹有燧石结核和条带。

厚61.6-86.61m。

第三节:

奥陶系

主要分布于本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仅见下奥陶统三山子组上部、贾汪组和马家沟组。

贾汪组和下伏三山子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贾汪组和马家沟组为整合接触。

一、贾汪组

灰黄色、紫红色钙质页岩、粉砂质页岩、薄层泥质白云质微晶灰岩、泥质微晶白云岩互层,底部存在厚10cm左右的土黄色含砾钙质粉砂岩。

厚11.52-14.11m。

二、马家沟组

可分为四段,一、三两段以白云岩为主,二、四两段以灰岩为主,第四段未见顶。

厚>334.78m。

一段主要为灰色、灰黄色薄层—中薄层细晶或微晶白云岩,具微层理,含石膏假晶,膏溶角砾岩发育。

厚41.92m。

二段以灰色中层—厚层豹皮状白云质微晶灰岩为主,夹有燧石结核和条带,上部夹微晶白云岩,微层理发育,产头足类Armenocerasteicherti,Ormoceras,三叶虫Eoisotelus等。

厚91.97m。

三段下部为灰黄色中层灰质微晶白云岩和微晶灰岩互层,上部以灰黄色中薄层泥质微晶白云岩和页片状微晶灰岩互层为主,夹角砾状微晶白云岩,常呈阶梯状地貌。

厚116.34m。

四段在区内仅见下部,以灰色、深灰色中—厚层豹皮状白云质微晶灰岩为主,下部夹有燧石结核和条带,上部夹有微晶白云岩,产头足类Stereoplasmoceras,Discoaotinocera等化石。

厚>84.55m。

第四节:

石炭系和二叠系

区内石炭系和二叠系分布零星,地表仅见上石炭统本溪组、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底部。

太原组和山西组是查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一、本溪组

地表仅见于白土镇南的泰山,厚11.61m。

下部为土黄色、黄褐色砾岩,砾石主要为含铁质泥质细晶白云岩,厚4.81m;中部为红褐色、紫褐色铁质粘土岩,含紫红色砂质赤铁矿结核,厚5.31m;上部为灰色、灰白色中—中厚层生物屑微晶灰岩,含黄铁矿,产蜓Pseudowedekindellina,Eostaffella,Fusiella及珊瑚等化石,厚1.49m。

二、太原组

地表仅出露于白土镇泰山一带,露头出露不好,多被掩盖。

其岩性为深灰色页岩、粘土岩、砂岩夹中层生物屑微晶灰岩及可采煤层,厚191.19m。

灰岩中化石有蜓类Sphaeroschwagerinasphaera,Rugosofusulinastabilis等及非蜓有孔虫、腕足类、珊瑚及藻类等。

三、山西组

地表见于白土泰山一带,仅出露底部地层,厚31.27m。

岩性为灰黄色中薄层—中厚层细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

下部为灰、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砂岩夹煤层,其上部的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其底部为细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上部为杂色页岩、砂质页岩夹灰、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薄煤层或煤线。

第五节:

第四系

广泛分布于平原及山区沟谷地带,地层单位自下而上为:

更新统的潘集组、茆塘组和全新统的怀远组和大墩组。

一、潘集组

棕红色粘土,见少量黑褐色斑点或铁锰小球,局部地区为含砂砾石的粘土层,主要分布于山前坡脚及沟谷中,冲积或冲洪积成因,厚>1.23m,和基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茆塘组

棕黄色、灰褐色粉砂质粘土,含有黑褐色铁锰小球或砂姜,局部夹砂砾层,和下伏潘集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也可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基岩之上。

厚>5.78m。

三、怀远组

浅棕黄色、灰褐色粉砂质粘土,属冲积成因。

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及丘陵山区周围。

在鸭湖等地粉砂质粘土含有机质多,颜色较深,且含有铁锰质及钙质结核,属湖积成因。

和茆塘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1.10m。

四、大墩组

灰黄色、浅棕黄色粉砂质粘土及粉砂土夹浅肉红色淤泥质粘土。

水平层理及斜层理发育,属冲积及泛滥沉积。

厚>1m。

 

第三章:

构造

第一节:

区域构造

本区曾发生过多次地壳运动,留下了多种多样的构造形迹(图3.1、图3.2),其中以印支—燕山早期的构造运动最为强烈。

图3.1桃山地区构造纲要图图3.2夹沟地区构造纲要图

本区褶皱发育,震旦纪—二叠纪地层均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变形。

褶皱体由一系列轴向NNE向的背、向斜组成,其形成和发展受推覆断层控制,具断层相关褶皱特点。

自西向东依次为:

锦屏山—冯山头—姜楼背斜、中黄庄—白土—下班井向斜、白米山—两瓣山向斜、龙虎峪—胖妈顶—刘庄背斜、北山头西—乌牛山—营房背斜、东黄庄—歪头山背斜、马山—犁铧山背斜、大五柳—牛山—金寨背斜、西长山向斜、钓鱼台—草厂背斜、钓鱼台—草厂东向斜、小尖山—梅山—镇疃寺背斜、龟山头—秦山寺向斜等。

本区单斜构造发育,其实际上是受断裂控制的推覆构造岩片,主要有:

土盆—吴集单斜、沈峪—孟村—杨林单斜、大荆山—拐山—池山单斜、董山头—杨山头单斜、榆山—徐岗单斜、任山头—老山口单斜、龟山头东—大栗园单斜、九顶莲花山西—闵贤西单斜、九顶莲花山—姜庄单斜、梅庄—歪头山等。

本区断裂构造极其发育,大致可分为四组断裂:

NNE-NE向逆冲断裂、近东西向引张断裂、NW向左旋剪切断裂、NE向右旋剪切断裂。

其中NNE-NE向逆冲断裂最发育,分布最广泛,在本区占主导地位,空间上呈密集状顺层或局部切层延伸,平面上近平行产出,走向NE10°—30°,倾向SE-SEE,倾角低缓—中等。

较典型的有:

狼山西—八山—秦龙关—秦山寺逆冲断裂、北山头西—五眼泉—小老山口台阶状逆断层、拐山—大山口飞来峰构造、牛山—老山口引张性断裂、前城阳—庄里—尚庄—梅庄平移断层、白米山—代村——孤山寨复式断裂等。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岩层在构造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形成断层或褶曲,原来水平的岩层产状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小的构造现象能够在野外直接观察,但区域的、大范围的构造的观察比较困难。

结合实习区的情况,在野外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进行观察:

1、熟悉地层,利用地层的重复、缺失、走向上是否连续进行判断。

2、从地层产状的变化进行分析。

一、钓鱼台向斜

位于夹沟镇大五柳北东约5公里的钓鱼台山,该处向斜构造清楚,馒头组一段页岩相变明显,馒头组二段顶部厚层灰岩犹如城堡矗立于山顶,十分壮观。

二、大蔡庄河西小型褶皱

位于萧县庄里乡大蔡庄河西村SW,发育有以崮山组为核的背斜和以三山子组为核的向斜,现象十分明显。

三、五眼泉台阶状逆断层

位于萧县五眼泉兵营北东侧几排山体中,出露面积1平方公里。

主断层即为北山头西—五眼泉—小老山口台阶状逆断层,主断面下盘为三山子组细晶白云岩,上盘岩层主体为馒头组二段泥灰岩、微晶灰岩、生物屑灰岩。

下盘岩层和断面产状一致,倾向SE,倾角低缓至中等。

在主断面和上盘馒头组二段之间有一个被2条次级台阶状逆断层所限制的断层块。

这些次级逆冲断裂运动方向和主断裂一致,和主断裂有分枝和复合的关系,剖面上具有双重构造特征(图3.21)

图3.21五眼泉台阶状逆断层和断层传播褶皱剖面图

四、拐山—大山口飞来峰构造

位于萧县赵楼乡东侧1km,山体低矮,露头清晰。

沿岩石地层走向上,从南向北出现三个飞来峰岩片(图3.22):

①拐山张夏组下段—三山子组飞来峰,它以平缓的角度被推覆在张夏组上段之上;②大山口猴家山组—馒头组一段飞来峰岩片,从SE向NW推覆于拐山飞来峰之上;③大山口倪园组飞来峰,由条带状硅质岩所组成,从SE向NW低角度推覆在大山口猴家山组—馒头组一段飞来峰之上。

在横向上,可以观察到上述2—3个飞来峰剖面形态。

岩石地层主体呈SE40°方向展布,由于推覆面的弯曲起伏,剖面上飞来峰岩片呈现为一个向形构造(图3.23)。

图3.22拐山—大山口飞来峰构造平面图

 

图3.23拐山—大山口飞来峰构造剖面图

 

第四章:

岩浆岩的观察和认识

本区岩浆岩仅出露侵入岩和脉岩,分布零散,主要是中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的产物。

此外,在古生代尚有微弱的基性岩浆活动。

第一节:

岩体

本区侵入岩规模较小,多以岩株产出,各岩体孤立出现,出露地表者较少。

一、石英闪长玢岩

侵入体出露于小尖山、纱帽山、梁庄、董店和刘庄等地,总面积约1km2,最大的岩体出露于夹沟西南小尖山,面积约0.621km2,一般呈小岩株、岩枝或岩瘤产出。

1、地质特征

受NNE向褶褶皱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背斜核部或倾伏端。

侵入围岩为中、下寒武统的馒头组至上寒武统—下奥陶统的三山子组,围岩接触变质作用不强,一般只有微弱的大理岩化、矽卡岩化和硅化。

岩体中含大量的岩石包体,包体主要是角闪岩、闪长岩和石灰岩,和寄主岩呈突变关系,有的为同源包体,有的为浅源捕虏体。

顶部见有顶垂体分布,表明侵入岩在查区剥蚀浅。

2、岩石学特征

多呈深灰色,斑状结构。

斑晶由角闪石和中性斜长石组成,斑晶含量占岩石的40-50%,其中斜长石和角闪石斑晶含量近乎相等。

基质由普通角闪石、更长石、石英和钾长石组成。

基质粒度为0.1-0.3mm,为半自形粒状结构。

二、花岗闪长玢岩

1、地质特征

出露地点为夹沟西南小尖山,呈岩株产出,岩体呈NNE向延伸,平行于褶皱轴部,斜交围岩侵入。

侵入围岩为馒头组的泥质条带状灰岩,围岩具有微弱的大理岩化和矽卡岩化。

花岗闪长玢岩侵入体常和石英闪长玢岩紧密共生,构成复式岩体,呈岩株产出。

在小尖山可见花岗闪长玢岩侵入体侵入石英闪长玢岩侵入体。

2、岩石学特征

浅灰至灰黄色,斑状结构,斑晶矿物为斜长石(20-30%)、角闪石(5-10%),出现少量石英。

基质矿物为普通角闪石、正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粒度细,为半自形微粒状结构。

三、花岗斑岩

位于宿县夹沟南磨山、藕山、沙庄孜地区,出露面积总计约0.6平方公里。

以磨山侵入体为代表。

1、地质特征

受NNE向断裂控制,主要分布在狼山—龟山头—大栗园和任山头逆断层附近。

在夹沟南磨山,呈小岩株或岩枝产出,多沿围岩层理或小角度斜交层理侵入。

被侵入的最新地层为寒武系馒头组的灰岩和页岩。

围岩蚀变主要是弱的大理岩化、硅化和角岩化。

侵入体常包含有许多大的围岩块体,其产状和围岩一致,说明岩块没有大的转动,为侵入体的顶垂体。

2、岩石学特征

浅肉红色或浅灰白色,风化后呈浅黄至灰白色。

斑状结构,斑晶含量较少,仅占全岩体的5-8%左右,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组成。

石英斑晶一般为0.2-0.4mm,个别达0.8mm。

钾长石斑晶自形,常泥化。

斜长石斑晶多为自形,粒径0.3-0.5mm。

基质为细晶—微晶结构,含量约占岩石体积的95-90%,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少量暗色矿物等组成。

在岩体边缘可见流纹构造,流纹走向平行接触带。

岩石普遍有强烈的高岭土化。

地表未见显著围岩蚀变现象。

第二节:

脉岩

本区脉岩主要类型为辉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和煌斑岩六类,其中中性、中酸性和酸性脉岩约占90%,基性和煌斑岩仅占10%。

岩脉规模不大,一般宽几米至十几米,少量达数十米。

长几十米至数百米。

主要受NNE向褶皱和断裂控制,部分受和NNE向逆断层相关的NWW—NW向断裂所控制。

花岗斑岩脉主要分布在宿县夹沟镇以南的磨山侵入体周围;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脉主要分布在宿县小尖山周围。

基性岩脉主要分布在宿县夹沟镇张场附近。

 

第六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观察

第一节:

风化作用

本区属暧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植被繁茂,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华作用均较强烈。

出露的基岩以碳酸盐岩为主,风化剖面特征(略)。

风化作用可以形成许多有用矿产,但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土壤资源,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

这是一个漫长的地质历程,1cm厚的粘土层形成可能需要成千上万年,但一阵风,一场洪水就有可能让它们消失。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的1/4,人口增加、水土流失、荒漠化还在使它不断减少。

究其原因,还是人类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致。

保护环境,保护耕地,已是刻不容缓。

地层中的古风化面常常当作不整合或假整合的标志,它们代表岩层由沉积转变为风化侵蚀的过程,造成了地层缺失和不连续,多被解释为地壳上升的结果。

第二节: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是陆地上最重要的地质作用之一,通过其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不断改造地表形态,形成各种矿产,孕育着人类文明。

宿州市境内有新汴河、沱河、奎河、濉河等70多条河流,分属黄河、淮河水系。

实习区内的新汴河、沱河河曲发育,以侧向侵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河流淤积的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地史中的河流沉积由河床沉积及河漫滩沉积组成,碎屑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形成完整的沉积系列。

在河湖密布或河流入海处,河流淤积形成大量肥沃的土地,森林植被茂盛,是煤形成的有利场所。

第三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陆地上重要的地质营力,不断改变地表形态。

其形成的岩溶洞穴、石林等亦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也会造成各种地质灾害,如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岩溶陷落、滑坡、泥石流等。

八十年代以来黄淮地区普遍发生的煤矿井筒破裂也和地下水有关,它们都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该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在碳酸盐岩广泛出露的条件下,地表普遍发育溶沟、石芽等岩溶地貌,且地下有许多溶洞和泉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