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等7篇课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0214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等7篇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等7篇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等7篇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等7篇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等7篇课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等7篇课文.docx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等7篇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等7篇课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等7篇课文.docx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等7篇课文

第一单元教案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理性思考的内涵及特点。

2.通过学习借鉴优秀文章提升理性思考的品质能力。

3.结合写作实践,能够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富有表现力的语段,体会语言运用准确、鲜明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体会论证、论辩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

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文化传承与理解:

加深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本文论述的针对性、辩证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

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专业性。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今天我们走进恩格斯的作品《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二、写作背景

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道士”,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向他请教书信,成为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形式。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而1890年德国废除反社会主义的特别法,使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但是人们甚至有些社会民主党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降低了,他们受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巴尔特和“青年派”的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有所泛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误解。

有一些大学生给恩格斯写信,提出了一些问题,请恩格斯予以解答。

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疑惑,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击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理论,恩格斯给部分大学生回了信。

三、作者介绍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学家、军事理论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出生于德国巴门市(时属普鲁士王国,今伍珀塔尔市),早年批判谢林的神秘主义哲学,并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之后他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逝世后,他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2、3卷。

主要作品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共产党宣言》等。

四、题目解说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题目简明扼要,直接亮出了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这就为读者阅读本文,迅速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

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部分(3-6段):

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不应忽视两点。

第三部分(7-9段):

指出正确理解历史的障碍,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六、全文分析

1.恩格斯为什么要给德国的这个青年大学生写这封回信?

明确:

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制约着历史的发展。

19世纪90年代,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

针对这种情况,思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了这封回信,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2.请阐释“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这句话的含意。

明确:

这句话强调了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种族又称人种,是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种族的形成和人类的物质文明息息相关。

正是基于这一点,恩格斯才说“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

3.在“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一句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分别指什么?

明确:

“偶然性”指看似偶然发生的某种历史现象,如某个历史人物的出现等;“必然性”指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经济基础。

某种历史现象的产生看似偶然,实则是经济基础在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历史现象的产生又具有必然性。

4.恩格斯在回信中阐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

恩格斯主要阐明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②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而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③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以及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④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重视经济史,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七、中心思想

本文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并指明了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解答了当时德国青年学生的疑惑。

八、写作特点

1.语言准确严谨。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大量使用修饰词语,使语言表达十分准确、有分寸感。

如“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在动词“制约”前面加上“归根到底”,准确地表明这种“制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最根本的。

又如“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中,“过分”一词使用严谨,强调了“推敲”的程度。

再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中,“照我们的观点看来”这一修饰成分把作者的观点界定得非常准确,让人感到作者只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没有把自已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反而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2.语言表达严密而富有逻辑性。

这主要体现在文中较多地使用了复句。

如“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来分析说理,语言表达十分周密,可谓天衣无缝。

此外,文中还多处用到因果复句、并列复句、转折复句、递进复句等。

这些复句,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使内容的表达更加准确,无疑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周密性与逻辑性。

九、补充资料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

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

十、总结全文

本文是思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

恩格斯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因为其还受很多偶然性的影响,但经济的必然性起决定作用。

布置作业

马克思早就说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恩格斯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再次阐释,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读过本文,你有什么看法呢?

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

 

2.1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筛选并整合文章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思路的严谨性和作者分析问题的方法。

3.理解朴素的语言、生动的修辞对论证的作用。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并理解本文重要语句的含意,以及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

掌握本文“三段式”论证结构的特有形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及其他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难点:

掌握文章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时学习了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请回顾一下这篇文章具有哪些特点?

——对,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使文章具有更大的鲜明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一篇论辩性很强的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

(板书文题)

二、写作背景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虽然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但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思想尚未肃清,仍然存在着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1941年初,中共中央集中在延安的120多名高级干部学习马列著作和党的历史文献。

5月19日,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严肃地提出了党内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任务。

同年七八月间,党中央号召全党加强调查研究,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性锻炼。

这是全党整风的预备阶段。

三、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83岁。

遗体在北京天安门水晶棺内。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四、题目解说

课文题目是一个动宾短语,它既揭示了论题,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论点。

从课文题目来看,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的问题。

“改造”在这里有“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们,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肯定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的成就,指出这些成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以此证明我们的学习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总结了在学习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从反面说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统一原则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把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作对照分析,反对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学风,进一步证明改造学习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针对学习中存在的缺点,提出改造学习的三项建议。

六、全文分析

1.《改造我们的学习》本论部分“一”共7句话,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7句话的层次关系:

第1句是论点,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这是从正面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性。

第2至6句从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认识(由“幼年”到“现在”)及其发展过程(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和“抗日战争以来”两个阶段)两方面展开论述。

第7句是小结,说明这都是很好的现象。

2.本文的第二部分已经谈到“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第三部分为什么还要“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

请简要分析。

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