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0193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docx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docx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

1.安通公司的投资决策

安通公司是一家特种机械制造公司。

该公司下设10个专业工厂,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拥有20亿资产,8万员工,其中本部员工200人。

本部员工中60%以上技术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学特种机械专业的。

该公司所属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由政府有关部门集中采购,供应全国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安通公司的生产经营呈现较好的局面,在机械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该公司仍保持各厂都有较饱和的产品。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市场开始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

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曾透露,如果三年不买安通公司的产品,仍可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安通公司领导连续召开两次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

第一次会议专门分析形势。

刘总经理主持会议,他说,安通公司要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取得稳定的效益,首先必须分析形势,认清形势,才能适应形势。

我们的产品在全国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如果不是有政府主管部门干预和集中采购,我们的生产能力一下子就过剩30%,甚至更多。

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负责经营的李副总经理说,改革开放以来,全公司的资金利润率达到了8%左右,局全国机械行业平均水平之上。

但是现在产品单一,又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今后再保持这样的发展水平很难。

目前,公司本部和各厂都有富裕资金和富余人员,应该做出新的选择。

分管技术工作的赵副总经理说,总公司和各厂的产品特别是有一部分产品通过近几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本是能满足国内市场目前的需要,总公司和各厂的专业技术力量很强,如果没有新产品持续不断开发出来,单靠现有老产品很难使本行业有较大发展,专业人员也要流失。

其他的副总们也都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了安通公司所面临的形势,大家都感到这次会议开得及时,开得必要。

第二次会议仍有刘总主持。

他说,我们上次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使我们大家头脑更清醒,认识更加一至,这就是总公司要适应新形势,必须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

分管经营的李副总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富余人员和富余资金,寻找新的门路,发展多种经营。

要敢于进入机械行业外的产品。

现在,国家不是提倡发展第三产业吗,我们应该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开展多种经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分管技术的赵总谈到,安通公司的产品虽然经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已经升级换代,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有相当差距。

我们现在应该充分利用技术力量和资金,进一步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为国内市场作一些储备,以适应未来市场的需要,同时争取把产品打到国际市场上去。

其他各位老总也都一致认为,安通公司必须发展,不能停滞不前。

大家认为,安通公司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企业,虽然现在主产品是供大于求的趋势,但现在特别是将来还是有比较稳定的市场的,这个主业绝不能放松,但是单靠这个主业要想过得富裕是不行的,要不断地开辟新的经营领域,开展多种经营。

基于这样的认识,安通公司提出了适应市场的新的经营战略: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立足本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两次会议统一了思想,提出了新的经营战略,各个分厂和本部各个部门都积极行动起来,研究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这时,安通公司听到这样两条信息:

一是山东省有一家饭店正在建设之中,由于缺乏资金,就要面临停工。

该饭店投资100万元,地处市中心,据预测年利润率可达25%以上,4年就可全部收回投资,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

二是辽宁省有个年产40万吨的煤矿,正在筹资,寻求合作伙伴。

该矿允诺投资回报率至少20%,目前煤炭正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也是很可观的。

听到这两条信息后,总公司派出两队人马分别到山东省和辽宁省了解情况。

几天后,两队人马回到总部,证实了两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而且经营者都是国营单位,投资前景看好,并写了向山东省饭店和辽宁省煤矿分别投资50万元的请示报告。

请示报告很快批了下来,资金迅速划了过去。

由于有了这笔资金的注入,山东省的饭店得以顺利施工,并于第二年开始营业,饭店开始营业以后,安通公司的有关领导出差路过,也到饭店看过,看上去饭店经营得还不错,也上档次。

到第三年的年底,传来消息,山东省饭店全年亏损10万元,辽宁省煤矿亏损5万元,都没有利润可分。

第四年也是这种局面,饭店和煤矿都是小亏,没有利润可分。

安通公司对此感到很棘手,一下子拿不出有效策略。

1.安通公司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

如果存在问题,主要问题是什么?

2.安通公司应对饭店和煤矿采取什么样对策?

参考答案:

根据SWOT分析,安通公司具有良好的内部资源条件,(人、财、物)优势明显,但产品单一,供大于求,面临外部环境的威胁,因此开辟新市场,实行多元化经营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投资煤矿和餐饮业,论证不充分。

加之行业跨度大,在该领域的经营业务中,安通不具备一定优势。

投产后,又缺乏必要监控和指导,以致造成经营不善和亏损。

对策

(1)对两个项目进行再论证和追踪决策决定取舍,如有继续发展的机会应加强监控和管理,力争尽快扭亏为盈

(2)利用企业的资源和人力优势,引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2. 洋厂长施密特

河南汽轮机厂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给国家多做贡献,大胆解放思想,经省里有关领导部门同意,从德国退休企业家协会聘请了63岁的管理专家、退休前曾任德国同类企业总经理的施密特先生来华出任该厂正厂长,此举在三省尚属首创。

消息传开,立即引起了多方面人士的关注。

有关汽轮机厂先进管理、从严治厂等报道时有所闻,赴该厂参观经的人们络绎不绝。

省里领导定期会见这样洋厂长,询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施密特先生提出的一些与宏观环境有关的问题。

连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对此也颇为关心,几次会见过施密先生,征询他对经济改革和企业管理的意见。

在企业内部,尽管施密特先生认为不如他在德国公司里那么得心应手,但总的来说,指挥还是有效的,他也确实竭尽全力在工作着,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在华期间体重下降了18磅。

一晃,两年的合同期满,施密特先生留下了几十万字的治厂经验和建议,满载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和敬意,也带着一丝未尽壮志的遗憾,告别了河南汽轮机厂,踏上了归程。

洋厂长在河南汽轮机厂的是非功过,一直是厂内外有关人士议论的热点。

可以说,从聘请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同看法。

碍于情面及传统习俗,过去在公开场合下都是颂扬褒奖的言词,而且在欢送施密特的仪式上,还由省领导颁发给奖券和荣誉证书等。

如今人己离去,分歧逐渐公开,有些观点截然不同,各持己见,各陈理由,而且涉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中央有关部门的一位领导同志建议我们整理一下这方面的材料,供有关方面参考。

为此,我们走访了河南汽轮机厂及相关单位。

在厂内召开了六次座谈会,分别听取不同层次的职工对施密特厂长的评价,同时查阅了许多资料。

现将两种最不同的观点简要汇总如下,供企业界有关领导部门的同志们分析参考,希望从中能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使今后的国际智力引进工作能取得较大的实效。

持肯定意见的同志认为:

施密特虽然没有过去媒介所说的那么完美,但也绝不像在一些人讲的那么不行。

他来河南工作了两年,尽管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但毕竟付出了巨大努力,而且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取得一定成绩。

需要强调的是,施密特在德国的生活条件远比这里优势,给他的待遇虽然在我们眼里似乎己令咋舌,但按德国的标准衡量,几乎是半义务性的服务。

况且,前一时期报刊电台广为宣传的26万字的《汽轮机厂管理改革方案》,就是他离职前一个月里,基本上是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

对此,施密物先生没有索取一分钱的报酬。

他来厂后推行的“三扳斧”可以概括为抓纪律、抓质量、抓干部。

应当说,他的每一斧砍的都是地方,都是我们全民所有制企业里普遍存在的、急于解决又不易解决的难题。

河南省经委整理出一本厚达342页的《施密特管理经验谈》汇编集。

一位颇有影响的中央部委领导同志为该书写的序言中对施密特作了极为中肯的评价:

我们应该学习他不图安逸、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严以律己、一丝不苟的精神;学习他从细小而关键的事抓起、一抓起底的求实精神;学习他时时处处精打细算的勤俭精神。

所有这些事迹和介绍,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施密特是一位很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好老头。

持否定意见的同志认为:

尽管前面讲的都是事实,但衡量企业领导干部优劣的主要标志是业绩。

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只要在我国企业里工作,都得用“德、能、勤、绩,以绩为主”这个准绳来考核。

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外国专家这方面要求更高一些,因为毕竟是花了远远高于我国企业领导人的薪金把他请来的,他们应当做出更大的贡献。

事实上也确有这样成功的外国专家,如同样在两年前北京钢琴厂请来的德国专家切尔,但任该厂的技术副厂长,就很有成效。

他领导该厂的技术人员,仅花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开发出新一代钢琴,并利用切尔在国际享有的钢琴制作专家的知名席,产品出口东南亚,一炮打响,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所以,虽然在切尔身上每月要付出一万出美金的代价,但大家都觉得很值,认为引进专家—-开发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这条路走得很对头。

但是,施密特却令人大失所望。

他在就职演说中曾明确提出三大任职目标:

一是在不增加设备、资金和人员的前提下,把产量提高25%;二是汽轮机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他在离任时的实际状况是:

产量倒反而比两年前下降了13%;质量—-在给施密特送行后的第二天,中央部委派人来厂全面测试检查,结论是“产品达不到优质标准”;至于开拓国际市场,事实是他没有为该厂向国外推销过一台机器。

虽然从主观愿望上,施密特确实想把企业搞好,而且在德国任职期间,他的业绩也确属上乘,但他所推行的某些措施,明明在我们这儿是行不通的,可是权威部门一再表态,明确支持他硬行贯彻。

职工群众包括相当一部分厂级及中层干部气不顺,因此造成了越搞越糟的客观结果。

可以说,这是一颗崇洋媚外的苦果,应当从中认真吸取教训。

当我们在综合整理这份材料时,又传来了最新消息:

这位闻名遐迩的施密特先生,不久前又被请到了山西。

《消息快报》是这样报道的:

66岁高龄的施密特先生德国飞抵北京,当即转车于次日上午9点到达太原,午饭后没有休息马上直往工作地点。

他来到省级先进企业山西内燃机厂后,不顾旅途疲劳,当天就深入车间科室进行调查研究,继续发扬他过去检查工作时采取的“三件宝”精神:

手电筒、磁铁棒和放大镜。

他用手电筒在每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寻找“蛛丝马迹”,发现没有达到文明生产要求的地方,并当即严肃指出:

他用磁铁棒在机床上翻来倒去,发现沾有铁屑就要“大做文章”;他用放大镜检查零部件光洁度,任何不符合图纸要求的产品休想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

三天后,施密特先生对该厂生产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70多条中肯意见,把这个省级先进企业搞得“翻江倒海,人人自危。

消息传到河南,持肯定意见者进一步找到了这位洋厂长敬业务实、雷厉风行等优秀品质的证据。

而持否定意见者则叹息说:

“如果这样管下去,也许两年以后省级先进的牌子就要被搞下来了。

”没有卷入争议的人既对施密特先生的事业心、热情和干劲表示敬佩,又担心事与愿违的结局将再一次出现。

问题:

请谈你对这位“洋”厂长的评价。

参考答案:

施密特先生严于律己,具有奉献精神,勤俭求实,是十分敬业的企业家,但他在任期中没有完成预期目标,业绩不佳,因此,他不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按照领导=s(领导者、被劳动者、环境)的模式,有效的领导者的工作方式必须适应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特定的组织环境。

施密特先生的失误是因为他缺乏对中国特定环境、组织文化和员工素质的深刻了解,他所提出的“三件宝”的单一的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定理和法则,无论是施密特本人还是中国地区的领导人,有应该由此取得教训,学会运用管理的权变理论。

 

3裁员问题的冲突

  刘明是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该公司上半年出现亏损,年底又要还清一大笔银行贷款,在实行了两个月的节约计划失败后,刘明向各部门经理和各厂长发出了紧急备忘录。

备忘录要求各部门各工厂严格控制经费支出,裁减百分之十的员工,裁员名单在一周内交总经理。

并且规定全公司下半年一律不招新员工,现有员工暂停加薪。

该公司阀门厂的厂长王超看到备忘录后,急忙找到总经理询问:

"这份备忘录不适用于我们厂吧?

"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