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783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一.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一.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一

专题检测(十一)

一、专项练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秩”字从禾,从失;“禾”指五谷、俸禄,“失”意为“动态排序”。

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的俸禄”,也可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品级”。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字丝,“盎”是“充盈”的意思,“丝”则是“少”的意思。

C.“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解析:

“劾死”指判决死罪。

答案:

C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

“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解析:

汉朝时通行隶书。

答案:

A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古代人用天干地支来纪年,而不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俱备为太牢,只有羊、豕则为少牢。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后来泛指官吏。

解析:

天干地支也可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

答案:

B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将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

C.“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

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明中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

D.“荫子”指子孙因先代有官爵而受封。

明代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清代规定“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荫其子焉”。

解析: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进士不是生员。

答案:

B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两旁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B.主簿,古代官名。

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

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

C.保伍之法,古代人民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即为“保伍”。

居民按户籍组织起来,平时耕地,若有盗贼,即承担防范和镇压之责。

D.沐浴更衣,在古代,遇重大事件或节日庆典,人们都要“沐浴更衣”,以示重视。

“沐”为“洗身”,“浴”为“洗发”。

解析:

“沐”为“洗发”,“浴”为“洗身”。

答案:

D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解析:

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答案:

A

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都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C.奉祠,宋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任以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

D.殁,表示死亡。

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的去世,称呼也不同。

如天子死称“崩”或“薨”。

解析:

“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

答案:

D

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卜筮,古代预测吉凶的两种方法,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B.郎中,本是官名,职位和职权在不同的朝代不尽相同,后又称医生为郎中。

C.居丧,指守孝,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D.践祚,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指帝王即位,也指大臣升官。

解析:

“也指大臣升官”错,践祚无大臣升官的意思。

答案:

D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

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荫,即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C.坐姿有多种:

“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箕踞”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解析:

“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答案:

C

1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

B.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

《礼记》:

“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

C.年号是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D.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解析:

秦始皇之后,“制”是帝王颁布法令的专用文书。

答案:

A

1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

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

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

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解析:

“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答案:

C

1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是对在殿试中进入前三甲考生的称呼,其第一名为“状元”。

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对第一名的称呼是不同的,如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B.“缙绅”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C.在中国封建时代,赦是体现皇权的重要标志。

所有赦令概出于帝王,其他任何人都不可颁布赦令。

目的是笼络人心、巩固其统治地位,所以赦也是帝王们的一种政治手段。

D.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元符三年”中的“元符”就是年号。

解析:

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答案:

A

1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大德六年”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的谥号。

B.“北面”即面向北。

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表示对君主的尊敬。

C.“城郭”指城墙,也泛指城邑,“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D.“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解析:

“大德”是年号,而非谥号。

答案:

A

1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学博士”是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可指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辞官的一种说法:

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D.“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

解析:

“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答案:

D

1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

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

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

D.元代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总揽各地政务,简称“行省”,直属中央政府管辖。

解析:

“‘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说法有误,“元年”应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

答案:

B

1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

“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答案:

C

1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拾遗,官名。

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

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

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

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

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

A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答案:

A

1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答案:

A

1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解析:

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答案:

B

2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解析:

刺史,又称刺使,官职。

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答案:

C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题。

(19分)

赵子潚字清卿,七岁而孤,家贫力学。

登宣和中进士第。

调真州刑曹掾,与守争狱事,解官去。

改衢州推官。

胡唐老奇其才,任之。

属时多故,子潚佐唐老缮完城具,苗、刘兵至城下,不能攻,以功进一秩。

累官吏部郎中,求补外,迁户部郎中,总领江、淮军马钱粮。

诸司馈礼,月以千缗,悉归之公帑。

除直秘阁、两浙转运副使。

朝廷遣人检沙田芦场,欲概增租额,子潚以承买异冒占,力止之。

时议者言:

“田之并太湖者被水患,宜分道诸浦注之江。

”诏子潚往案视。

还言:

“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从之。

明州守赵善继治郡残酷,子潚率诸监司劾罢之。

除直敷文阁、知临安府,吏不能欺,禁权家僦人子女为仆妾者。

诏权户部侍郎,升敷文阁待制,复知临安府。

调三衙卒修筑都城,不扰而办。

金主亮渝盟,子潚献助军钱十五万缗,特迁一秩。

帝幸建康,充行宫留守参谋官。

扈跸还,复知临安府。

金人来议和,子潚谓事情叵测,宜以军礼待之。

孝宗嗣位,志图恢复,子潚练兵,习为“鹅鹳鱼丽阵”,上观于便殿,嘉之,赐金带。

擢敷文阁直学士,移知明州、沿海制置使。

台谏王十朋、王大宝抗疏留之,帝曰:

“朕委以防海,行召还矣。

”初,海寇以赂通郡胥吏,吏反为之用,匿其踪迹,贼遂大炽,商舶不通。

子潚以礼延土豪,俾率郡胥分道入海,告之曰:

“用命者有厚赏,不则杀无贷。

”胥众震恐,争指贼处,悉禽获。

凡豪猾为贼囊橐者,穷治之,海道遂平。

升龙图阁直学士、知福州。

岁饥,告籴旁郡,米价顿平,民赖以济。

进龙图阁学士,移知泉州。

乾道二年卒于官,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赵子潚传》,有删改)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B.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C.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D.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崑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解析:

解答断句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太湖当数州巨浸”,这里“巨浸”为“大湖”的意思,意为“太湖为数州大湖”,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

排除B、D两项。

“二十四”是修饰其前的“浦”的,中间不可断开。

故排除C项,选A项。

答案:

A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后世以郎中为各部要职。

B.知临安府,任临安知府,宋朝时,府的地方长官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一般总领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有时会兼领其他的官职。

C.跸,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不准行人过往。

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住称作“扈跸”,而“驻跸”则指随从皇帝出行。

D.学士本为负责文学撰述之官,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政务,宋代始设专职,刚刚入直馆阁者则称为直学士。

解析:

扈跸,指随从皇帝出行。

驻跸,指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住。

答案:

C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子潚刚直敢言,不畏权贵。

入仕不久,他就与真州太守争论案件审理问题,并因此辞职而走;后来明州太守赵善继治郡残暴,他率众弹劾了他。

B.赵子潚心系百姓,体恤民情。

朝廷想增加沙田芦场的承租费用,他极力加以阻止;福州发生饥荒,他多方筹款平抑米价,百姓得以保全。

C.赵子潚处事谨慎,重视军事。

金人前来议和,他认为应当严阵以待,以防意外;孝宗继位,他排练并献上阵法,受到皇帝嘉奖。

D.赵子潚为官清廉,明于吏治。

他总领江、淮军马钱粮时,将所得馈赠全部归入国库;他看到明州官吏接受海盗贿赂相互勾结,就加以整顿,使海路畅通。

解析:

“他多方筹款平抑米价”错误,原文说他从别的郡中购买粮食,使粮食价格平稳,没有交代他多方筹款。

答案:

B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属时多故,子潚佐唐老缮完城具,苗、刘兵至城下,不能攻,以功进一秩。

(5分)

译文:

                                    

                                    

(2)胥众震恐,争指贼处,悉禽获。

凡豪猾为贼囊橐者,穷治之,海道遂平。

(5分)

译文:

                                    

                                    

答案:

(1)恰逢当时变乱纷起,赵子潚辅佐胡唐老修缮城垣器械,苗、刘的军队到了城下,不能攻取,赵子潚凭借功劳晋升一级官职。

(关键点:

“属”“佐”“秩”,大意)

(2)众胥吏震惊、害怕,争着指明贼人所在之地,全部把贼人擒获。

凡是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窝藏贼人的,都彻底加以查办,海道于是得以畅通。

(关键点:

“悉”“禽”“豪猾”,大意)

参考译文:

赵子潚字清卿,七岁就成了孤儿,家庭贫困,努力学习。

考中宣和年间的进士。

调任真州刑曹掾,因狱事与太守发生争执,辞官离去。

改任衢州推官。

胡唐老认为他才能出众,任用他。

恰逢当时变乱纷起,赵子潚辅助胡唐老修缮城垣器械,苗、刘的军队到了城下,不能攻取,赵子潚凭借功劳晋升一级官职。

多次升迁后任吏部郎中,请求调到外地就职,任户部郎中,总领江、淮军马钱粮。

各部门赠送财物,每月常有千缗,全部归入国库。

授直秘阁、两浙转运副使。

朝廷派人检查沙田芦场,想要增加租额,赵子潚认为承买不同于冒名占有,极力阻止。

当时谏议官上奏说:

“挨着太湖的田地遭受水患,应该分路各浦注入江中。

”皇帝诏令赵子潚去调查。

回来后,赵子潚说:

“太湖为数州大湖,松江一川怎能单独疏泄。

前人在常熟北部开了二十四个浦口通往大江,又在崑山东南开了十个浦口使河水入海,现在全部堵塞,应该加以疏通。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明州太守赵善继治理郡务十分残酷,赵子潚带领各监司弹劾他,(皇帝)罢免了赵善继的官职。

(赵子潚)被任命为直敷文阁、临安府知府,官吏欺骗不了他,禁止权贵之家雇良家子女为仆妾。

下诏任命他暂代户部侍郎,升任敷文阁待制,又担任临安府知府。

调用三衙士卒修筑都城,没有扰乱就办成了。

金主完颜亮背叛盟约,赵子潚献上助军钱十五万缗,特升官一级。

皇帝到建康,(赵子潚)充任行宫留守参谋官。

随从皇帝车驾回来,又担任临安府知府。

金人前来议和,赵子潚认为事情不可预测,议和时应该严阵以待。

孝宗即位,立志恢复国土,赵子潚练兵,演习“鹅鹳鱼丽阵”,皇上在便殿观看,很赞赏,赏赐他金带。

提拔为敷文阁直学士,调任明州知州、沿海制置使。

台谏王十朋、王大宝上书直言留下赵子潚,皇帝说:

“朕委任他防海重任,就要召他回来。

”当初,海寇用财物买通郡胥吏,胥吏反过来被他们利用,隐藏他们的踪迹,贼人于是非常猖獗,商船不通。

赵子潚以礼接待当地恃势横暴的人,让他们率领郡胥吏分路入海,告诉他们说:

“听从命令的有厚赏,否则格杀勿论。

”众胥吏震惊、害怕,争着指明贼人所在之地,全部把贼人擒获。

凡是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窝藏贼人的,都彻底加以查办,海道于是得以畅通。

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福州知州。

当年闹饥荒,从别的郡中买入粮食,米价立刻平稳,百姓靠此得以救济。

升龙图阁学士,调任泉州知州。

乾道二年在官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