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培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479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基础知识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知识培训.docx

《基础知识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知识培训.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知识培训.docx

基础知识培训

基础知识培训0909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

基础知识培训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

(共25题)

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

(共100题)

职业道德理论与知识部分

(共16题,单选1~8,多选9~16)

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

(共9题,17~25)

单选题(共60题,基础知识12题,知识要求48题)

多选题(共40题,基础知识8题,知识要求32题)

简答:

2题(共25分)

计算:

1题(共15分)

案例分析:

2题(共40分)

方案设计:

1题(共20分)

综合

卷册一:

理论知识

考试时间:

8:

30~10:

00

卷册二:

实操技能

考试时间:

10:

30~12:

30

5

1

4

3

2

学习难度

1

4

5

3

2

与HR的相关程度

20/10

小计

4/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五章

4/2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第四章

4/2

现代企业管理

第三章

4/2

劳动法

第二章

4/2

三级

20%/

二级

10%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

各章分值比重

总体分值比重

内容

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和研究方法

1、资源的稀缺性

2、效用最大化

3、劳动力市场

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劳动力供给

和需求

1、劳动力和与劳动力供给

2、劳动力需求

3、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4、劳动力市场均衡

5、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三、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1、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2、工资形式

四、就业与失业

1、就业总量的决定

2、失业及其类型

3、需求不足性失业

4、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5、政府行为和劳动市场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相对的稀缺性(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

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的增长、变化)

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二、效用最大化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劳动力市场

居民户

企业

商品和劳务的供给

货币支出

生产要素收入

生产要素供给

(1)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和企业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2)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3)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与其他市场、交换的商品相比,具有显著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4)劳动经济学的任务是认识劳动力市场的各种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

经济系统的

收入循环模型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

1.特点:

目的为认识客观事实,即本身“是什么”

结论具有客观性

2.步骤

确定和分析研究对象

设定假设条件

提出理论假说

验证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规范研究方法

1.特点:

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

目的是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实现互惠交换

2.互惠交换的障碍

信息障碍

体制障碍

市场缺陷

例1.1:

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2008.5三级)

8><#004699'>A.观察研究方法B.实证研究方法

C.对比研究方法D.规范研究方法

【答案】B

【解析】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1.劳动力:

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劳动参与率:

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劳动力

总人口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该年龄(性别)人口

3.劳动力供给:

供给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总人口率参率=

×100%

年龄(性别)劳参率=

×100%

4.劳动力供给弹性

供给量变动%

工资变动%

劳动力供给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1)供给无弹性,即ES=0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5.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女性劳参率上升趋势。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25—55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6.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二、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需求:

企业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由社会消费所引起的,是一种派生性需求,也称为“引致需求”

2.劳动力需求弹性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L

W

①需求无弹性,即Ed=0

②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③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④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⑤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Q

L

TP

AP

MP

<#004699'>a

b

(1)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第二阶段:

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第三阶段:

总产量绝对减少

设总产量为Q,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为L,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

即AP=Q/LMP=△Q/△L

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

(2)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MRP=MP*P=MC=W

例1.2:

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2007.5.三级.)

<#004699'>A.劳动力供给增加量B.劳动力供给量

C.劳动力需求增加量D.劳动力需求量

【答案】B

【答案】<#004699'>A

例1.3:

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004699'>A.Es>1B.Es<1C.Es>0D.Es<0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

1.劳动力市场

(1)定义

(广义)经济关系

(狭义)实现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2)主体:

劳动者和企业;客体:

劳动力

(3)市场性质:

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

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是一种等价交换

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

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最佳结合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3)均衡的意义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充分就业

2.均衡分析

(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马歇尔):

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和变动

一般均衡分析(瓦尔拉):

所有市场均衡的建立和变动

(2)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

静态均衡:

某一时间点的均衡状态

动态均衡:

经济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

(4)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动态均衡)

人口对供给的影响:

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

资本存量对需求的影响:

生产率增长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

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2.工资形式

(1)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2)工资形式(劳动报酬):

基本工资+福利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

工资结构

1.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均衡价格论——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工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3.基本工资

(1)含义:

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2)工资率:

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3)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4)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计时工资:

依据工作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计件工资:

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

工资结构

4.福利

(1)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2)福利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

其特征如下:

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法定性;

自定和灵活性

(3)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类

<#004699'>A.实物支付

优点:

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B.延期支付:

当员工具备享受资格时,获得使用权

优点:

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增加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自定性强;可使若干社保基金实现积累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

工资结构

例1.4:

()实际上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004.6.三级.)

<#004699'>A.等级工资B.岗位工资

C.绩效工资D.计件工资

【答案】D

【答案】B

例1.5:

实际工资计算公式是()。

(2007.5.二级.)

<#004699'>A.货币工资/价格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C.货币工资×价格D.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1.就业:

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2.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总供给——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

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

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Y=C+S=C+I

3.就业总量决定

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1.失业:

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上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况。

二、失业

(1)摩擦性失业(正常性失业):

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2)技术性失业:

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

解决办法:

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3)结构性失业:

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重。

解决办法:

超前的职业指导和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

(4)季节性失业

表现为:

①气候对行业生产影响②气候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失业类型: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2.需求不足性失业

(1)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

非正常性失业:

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

(2)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3.失业的度量

4.失业的负面影响

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1.政府支出:

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2.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最低社会保障

工会:

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三、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3.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影响就业总量)

(1)财政政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控制货币工资与物价的增长、调整个人分配关系

<#004699'>A.作用:

有利宏观经济稳定、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B.收入差距指标:

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库兹涅茨比率、帕累托定律

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指数

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接近于绝对平衡,接近1时,接近绝对不平衡。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越不平衡。

通常在0.2~0.4之间。

C.收入政策措施:

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冻结;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

收入平等化措施:

个人所得税制度;其他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例1.6:

一般而言,正常的收入差距范围的基尼系数水平是()。

(2004.6.三级.)

<#004699'>A.0.1~0.3B.0.2~0.3

C.0.2~0.4D.0.2~0.5

【答案】C

【答案】BC

例1.7:

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

(2008.5.三级.)

<#004699'>A.调节利率B.增减预算支出水平C.增减政府税收D.调节法定准备金率E.公开市场业务

例1.8:

下列对摩擦性失业表述正确的是()。

(2008.5二级)

<#004699'>A.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B.是一种正常性失业

C.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

D.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E.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

【答案】ABCDE

第二章劳动法

一、劳动法的体系

1、劳动法的概念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3、劳动法律渊源

4、劳动法体系

1、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

2、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3、劳动法律事实

二、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

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其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

指导性、纲领性;反映部门法本质和特点;高度稳定性和权威性

2.劳动法律基本原则的作用

指导劳动法的制定、实施;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

3.劳动法律基本原则的内容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

核心:

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

劳动权保障具体的体现:

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

劳动关系民主化

参加和组织工会;工会有参与权、知情权等;协商;三方原则

物质帮助权原则

物质帮助权的特征:

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三、劳动法的渊源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宪法:

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劳动法律:

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劳动规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正式解释: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劳动(雇佣)合同

集体合同:

按照合法程序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习惯法:

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习惯)为前提

法官法或判例法

四、劳动法的体系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3.劳动标准法律制度:

休息休假、工资、安全与卫生

4.职业培训制度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例2.1:

与《劳动法》法律地位与立法层次相同的“姊妹法”是()。

(2004.6.三级.)

<#004699'>A.《公司法》B.《合同法》

C.《工会法》D.《安全法》

【答案】C

【答案】D

例2.2:

以下不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特点的是()。

(2008.5.三级.)

<#004699'>A.指导性B.权威性C.稳定性D.唯一性

一、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

1.劳动法律关系

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经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后转为劳动法律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种类

劳动合同关系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如职业培训机构

3.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具有国家强制性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

1.主体

雇主:

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

雇员(劳动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工会:

团体劳动关系的形式主体

2.内容:

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内容

3.客体:

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如劳动、工资等

4.劳动法律事实:

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004699'>A.劳动法律行为:

以当事人的意思为转移(做出行为表示)

B.劳动法律事件:

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例2.3:

劳动法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中起到的作用是()。

(2006年11月.二级)

<#004699'>A.平衡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水平

B.使劳动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

C.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供方主体地位

D.规范企业雇主的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E.为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条件

【答案】BDE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一、企业战略管理

1、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2、企业分析

3、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二、企业计划与决策

1、科学决策的要求与方法

2、企业经营计划

1、市场分析

2、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3、市场营销策略

三、市场营销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1.企业战略:

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风险性和抗争性

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战略目标三者的动态平衡

2.企业环境

微观环境:

市场和产业环境

宏观环境:

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技术环境

3.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

外部环境的调研:

获取口头信息、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

外部环境的预测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4.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五种力量)

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

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进入障碍:

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等)

替代产品和服务威胁的分析

顾客力量的分析(讨价还价的能力)

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5.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

首要外部条件

经济环境:

经济体制;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政策

技术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1.企业资源状况分析

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包括物质、人力、财务、技术、管理、无形资产等六方面内容。

2.企业能力分析:

整合资源的技能

<#004699'>A.价值链

二、企业分析

     企业基础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利

      技术开发

      采  购      润

  原料 生产 成品 市场 售后

  供应 加工 储运 营销 服务

B.企业能力分析的方法:

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

C.企业能力评价的标准:

效率(成本)、效果(差异化)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3.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

S+T战略选择(多种经营)

S+O战略选择(增长)

优势(Strengths)

W+T战略选择(防御)

威胁Threats

W+O战略选择(扭转)

机会Opportunities

劣势Weaknesses

步骤:

1.外部分析

2.内部分析

3.总体评价

4.确定战略能力

5.进行战略分析

例3.1:

()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

<#004699'>A.经济环境B.技术环境

C.政治法律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

【答案】C

【答案】<#004699'>A

例3.2:

在SWOT分析图中,位于第Ⅱ象限的企业应采取()战略。

<#004699'>A.扭转型B.增长型C.防御型D.多种经营型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三、企业的战略选择

1、企业的总体战略

进入战略(购并、内部创业、合资等战略)

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发展、横向发展、纵向发展和多样化发展)

稳定战略、撤退战略(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购、拆分为股、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等战略)

2、一般竞争战略

低成本战略(原则:

领先、全过程低成本、总成本最低、持久等原则)

差异化战略(原则:

效益、适当、有效等原则)

重点战略

3、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

新兴行业(进入时机和竞争方式的选择)

成熟行业(明确竞争战略、合理组合产品、合理定价、工艺创新、扩大用户的产品范围、购买廉价资产、选择合适的买主、工艺流程的选择、参与国际竞争)

衰退行业(领导地位、合适定位、收获、迅速退出等战略)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四、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1.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

建立企业组织

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

调动员工积极性

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施有效战略控制

2.经营战略的控制

<#004699'>A.战略控制活动

制定评价标准

进行实际成效跟标准对比

针对偏差进行纠偏

B.战略控制的方法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

1.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合理的决策标准

有效的信息系统

系统的决策观念

科学的决策程序:

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优决策

决策方法科学性

决策方法的改进:

按常规办事;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

决策方法的新特点:

硬技术;软技术

一、科学决策的要求与方法

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

2.确定性决策方法:

量本利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

将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观察产品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存在“边际贡献”。

量本利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找出盈亏平衡点,寻找方法有图解法和公式法。

固定成本

产量(单位)

值价

总成本

可变成本

销售收入

盈亏平衡点

经营安全状况分析:

安全余额=实际(预计)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的差额

安全余额越大,经营越安全,销售额紧缩的余地越大。

经营安全率是安全余额与实际销售额的比值

经营安全率在0~1之间,越接近于1就越安全。

当经营安全率低于20%的时候,企业就要做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

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

3.风险性决策方法:

一种随机决策

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

存在2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

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各种自然状态

可测算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

可测算出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客观概率

<#004699'>A.收益矩阵B.决策树

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

4.不确定性决策:

自然状态的概率未知

悲观决策标准:

华德决策准则

乐观系数决策标准:

赫威斯准则

中庸决策标准:

中庸决策标准

最小后悔决策标准:

萨凡奇决策标准

同等概率标准(机会均等标准):

拉普拉斯决策标准

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

1.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