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学案设计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676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学案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0学案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0学案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0学案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0学案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学案设计1.docx

《10学案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学案设计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学案设计1.docx

10学案设计1

10 谈中国诗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思路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

2.品味语句的蕴含,了解作者的比喻艺术。

自主认知

一、知识链接

1.钱钟书与作品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

1935年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

后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同时也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发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主要著作: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2.了解背景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钟书的著作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及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节译自钱钟书先生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用英文对美国朋友作的一次演讲,主要谈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

二、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简要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三、自练自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精髓(  )   一蹴而至(  )   轻鸢剪掠(  )   咻咻(  )

深挚(  )颦蹙(  )卓然(  )数见不鲜(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不了了之:

一蹴而就:

卓然:

轻鸢剪掠:

诗心:

尖刻斩截:

遥思远怅:

吞言咽理:

拔木转石:

四、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

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细细品味,说说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3.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精髓(suǐ)  纯粹(cuì)  数落(shǔ)  数见不鲜(shù)

B.停泊(bó)湖泊(pō)无垠(yín)鲜为人知(xiān)

C.槛外(jiàn)门槛(kǎn)涕泪(dì)一蹴而至(cù)

D.叫嚣(xiāo)犬吠(fèi)颦蹙(cù)轻鸢剪掠(yuān)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    :

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    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

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

3.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4~7题。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

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

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

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

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4.作者为什么“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5.“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6.概括最后一段的大意。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B.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

C.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

因此,“读外国诗每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

D.这篇课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旁征博引,阐释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征。

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马身人首》(罗丹)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

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8.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

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四)语言运用

11.20世纪80年代,国外某汉学家读了《围城》后非常钦佩其作者钱钟书先生。

这位汉学家在北京参加国际研讨会时打电话给钱钟书先生,表达了希望拜访他的意思。

钱钟书在电话中说:

“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回答风趣而委婉。

如果你是这位汉学家,在遭到钱钟书巧妙谢绝后仍然想拜访他,你怎样表达你的希望呢?

要求仍然以“鸡”和“蛋”为喻体写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希望。

(不超过40字)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整体感知】

1.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者论诗的立场——比较文学。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一段),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

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小,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自练自测】

1.suǐ cù yuān xiū zhì pín cù zhuó shuò

2.不了了之:

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一蹴而就:

踏一步就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卓然:

卓越。

轻鸢剪掠:

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诗心:

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尖刻斩截:

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遥思远怅:

怅惘地远望。

吞言咽理:

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的情形。

咽,吞咽。

拔木转石:

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合作探究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特点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假如鞋子形成了脚”是说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脚也形成了鞋子”是说篇幅短小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这句话是说格律和内容是互相影响的。

3.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

“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健康稳定地发展。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

所谓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的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中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课堂练习

1.D 解析:

A项,“数见不鲜”的数,应读shuò,B项,鲜:

xiǎn,C项,涕:

tì。

2.C 解析:

“匠心”指巧妙的构思。

“用心”指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此处写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应用“匠心”。

“别树一帜”指另外树起一面旗帜,指与众不同,另成一家。

“别有洞天”指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

此处写园林设计,应用“别有洞天”。

“饱满”指丰满,充足。

“浑成”在这里是“浑然天成”的意思。

前半句写“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故此处应用“浑成”。

3.A 解析:

解答这道题应从对仗的特点考虑。

上句中“墙头”为偏正结构,据此可排除D项;“雨细”为主谓结构,从而排除B、C两项。

4.作者借此说明中国诗歌尽管在表现形式上确实有别于外国诗歌,但是中国诗首先是诗,具有诗的基本特征,而且由于人类的基本习性是相同的,所以“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既对中外“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告诉了外国朋友——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诗歌,以及对中国诗歌研究应该持有的态度。

5.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乃至文化固然有中西差异,但是中西诗歌乃至世界文化共同点是主要的,一味强调差异,乃至各自强调本位文化,是不对的,这种意见就连哈巴狗儿都不会同意,要提出抗议的。

6.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7.D 解析:

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阐释的是中国诗的特征。

8.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内涵的能力。

一是阅读原文相关区间,准确把握文中“悲剧”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二是将选项与原文内容相对照,找出不符合“悲剧”性质的项。

文中强调指出“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而B项所述则是历史事实。

9.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原文、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C项说悲剧的“心理距离”让人们“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而原文认为欣赏悲剧时,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并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10.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一是阅读原文相关区间,正确理解、分析原文内容;二是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将选项的理解分析与原文内容认真比照,在比照中发现不同,确认答案。

D项主要讲人们喜欢欣赏“悲剧”的原因,只着眼于欣赏者,没有谈及悲剧的“冲突、抗争、毁灭”;说其能让欣赏者“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原文是体验“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11.这次吃的“鸡蛋”味道非常特别,所以很想见一见那只非凡的“母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