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最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8560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最终版.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最终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最终版.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最终版

 

中学教育

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5-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5-

一、教育的涵义-5-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5-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6-

一、教育学的概念-6-

二、不同阶段著名教育家的思想-7-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8-

一、教育的功能-8-

二、教育与人口发展-9-

三、教育与生产力-9-

四、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9-

五、教育与精神文化-9-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10-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0-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0-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0-

四、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10-

第五节教育制度-11-

一、概述-11-

二、西方现代学制-11-

三、发达国家学制改革趋势-12-

四、我国现代学制沿革-12-

第六节教育目的-13-

一、教育目的概述-13-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13-

第七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4-

第二章中学课程-15-

第一节课程概述-15-

一、课程及课程理论-15-

二、课程理论流派-16-

三、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16-

第二节课程组织-16-

一、课程目标-16-

二、课程内容-17-

三、课程评价-17-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8-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18-

二、新课改的教育观-18-

三、新课改的实施状况-20-

第三章中学教学-21-

第一节教学概述-21-

一、教学的内涵-21-

二、教学的任务-21-

三、教学的意义-21-

第二节教学过程-22-

一、教学过程的概述-22-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22-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23-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23-

五、教学原则☆-23-

六、教学方法-24-

七、教学组织形式-25-

八、教学评价-25-

第三节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25-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26-

第一节认知过程-26-

一、注意:

-26-

二、感觉-27-

三、知觉-27-

四、记忆-27-

五、思维-28-

六、想象-29-

七、问题解决-29-

第二节学习概述-30-

一、学习-30-

二、技能的形成-30-

第三节学习理论-31-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31-

二、认知学习理论-33-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3-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4-

第四节学习心理-35-

一、学习动机-35-

二、学习迁移-36-

三、学习策略-38-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38-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38-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概述:

-38-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40-

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41-

一、情绪分类-41-

二、情感-41-

三、常见情绪问题-42-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42-

一、人格-42-

二、人格特质理论-43-

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43-

四、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44-

第五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44-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44-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44-

一、心理健康-44-

一、心理辅导的目标和途径-45-

二、心理辅导的内容-45-

三、心里鼓捣的主要方法-45-

第七章中学德育-46-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46-

一、品德概述-46-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46-

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47-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47-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47-

第三节德育内容-48-

一、德育的内涵-48-

二、德育的基本内容-48-

三、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48-

第四节德育过程-49-

一、德育过程的内涵-49-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9-

第五节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50-

一、德育原则——重点!

-50-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方法与选择依据-51-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52-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52-

一、班级概述-52-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52-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有可能出简答题-53-

四、课堂管理-53-

五、课堂气氛-53-

六、课堂纪律管理-54-

七、课堂问题及其应对-55-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55-

一、班主任-55-

二、班主任常规工作——有可能出简答题-55-

三、班主任个别教育工作-56-

第三节课外活动-57-

一、课外活动-57-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57-

一、教师角色-57-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58-

三、教师成长心理-58-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最早出现《孟子·尽心上》

广义教育: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相互独立、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以下四个特点:

1、人类特有;2、有目的,有意识;3、人的培养;4、三要素的矛盾

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1、起源

生物起源说——动物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起源于劳动过程——米丁斯基、凯洛夫(正确的学说)

2、发展

原始社会:

无阶级,教育与劳动结合,内容简单。

奴隶社会: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时期,私学兴起

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军人与武士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

封建社会:

战国——私学繁荣宋朝——程朱理学(四书五经)

西方:

中世纪:

教会学校(七艺)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七艺(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统治阶级、与生产劳动分离,阶级性,等级性。

现代社会教育:

资本主义:

为资本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

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发展趋势:

重视学前教育,注重幼小结合;普及义务教育(德国最早起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类型多样化;学历与非学历淡化;国际交流。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不同阶段著名教育家的思想

萌芽阶段:

《学记》:

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属于《礼记》一篇)

苏格拉底“产婆术”:

启发式的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

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

和谐全面发展,教育遵循自然。

——古希腊三杰

昆体良:

《论演说家教育》西方最早教育著作,世界最早研究教学法

“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创立阶段:

培根——将“教育学”分离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独立学科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康德——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洛克——白板说

裴斯泰洛奇——西方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普通教育学》

一原则:

教育性教学;二基础:

伦理学与心理学;规范独立

三中心:

教师、学生、教材;四阶段:

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现代教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关键词:

活动!

三中心:

儿童(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

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知识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卡连科——教育诗——平行教育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凯洛夫——《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对我国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

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

布鲁纳===结构!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瓦根舍因===范例!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给教师的建议》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二、教育与人口发展

人口的数量、结构、质量、流动影响教育。

教育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合理流动。

三、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水平:

1、影响教育目的;2、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3、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4、制约学校结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促进:

教育是生产力在生产的手段;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四、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内容。

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教育是舆论力量,对受教育者的阶层或阶级的选拔,延续社会政治关系或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五、教育与精神文化

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关系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思念观念具决定作用。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环境文化与设施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揠苗助长

阶段性:

少年期:

危险期;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

抓“关键期”——奥地利劳伦兹提出;适时而教;

互补性:

盲人的听觉。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比如:

聪明早慧,大器晚成。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登等。

外铄论:

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

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

四、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是前提。

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是动力,是决定性因素。

第五节教育制度

一、概述

概念

广义:

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影响因素:

社会的,个人的,历史的。

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本国学制发展和外国影响。

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实体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正规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开启制度化教育新阶段。

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清末“废科举,性学堂”

二、西方现代学制

双轨制:

19世纪,欧洲:

一是资产阶级子女;二是劳动人民子女。

单轨制:

19末20初,美国:

所有的学生,同样的学校系统。

分支制:

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

基础型教育;中等教育分职业和普通

三、发达国家学制改革趋势

1、义务教育范围扩展;

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相渗透;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

四、我国现代学制沿革

壬寅学制——1902年——首次颁布、并未实施清政府

癸卯学制——1904年——开始实施清政府

壬戌学制——1922年——六三三学制民国政府

我国现行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来的分支制。

2010年6月21日,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五、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

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

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06年再次修订。

六三制。

五四制,九年一贯制。

多种并存。

第六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广义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

各级各类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包括:

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是重要组织部分。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奥古斯汀

☆社会本位论: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而干:

注重社会价值

个人本位论: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佩斯泰洛奇。

注重个人价值

无目的论: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

能力本位观,知识本位论,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德育起灵魂和核心作用。

三、素质教育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第七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

广泛使用、最基本的方法

调查法

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法

普遍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

历史法

搜集教育现象,揭示发展规律

实验法

合理的控制或创设条件

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师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及课程理论

课程

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把课程用作专门术语

课程是学科总和及其安排和进城。

课程类型

组织形式分为: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实施要求分为: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设计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习开发)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教育意志,起决定性作用。

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直接的,明显的),隐性课程(间接地)

二、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学科中心。

与生产实际联系少。

不能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需要。

2、活动中心课程论

杜威。

经验中心。

夸大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

3、社会中心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

关注社会焦点问题。

忽视学生主体性,阻碍意识和能力。

☆三种课程理论均可能出现简答题。

三、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第二节课程组织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课程目标的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二、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

指向学校的。

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课程标准:

指向学科的。

教材编写的依据。

基本框架: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课程目标是核心内容。

教材:

指向师生的。

教科书和讲义简称为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

教材的编写:

螺旋式上升和直线式编写。

教材编写的一般原则考察简答题。

三、课程评价

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以目标为中心,针对常模参照的不足提出,泰勒。

便于操作又易于见效,长期主导。

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美国斯克里文提出,关键词:

实际需要!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模式:

4、CSE评价模式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

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合课程观:

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

内容联系观:

与社会生活联系,与学生经验联系。

学习方式观: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展评价观:

注重评价,评价发挥促进作用,而非检查作用。

校本发展观:

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

核心理念: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教育以人文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绪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新课改的教育观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存在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师观:

(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研究)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社区)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学观的转变:

从教育者为中心——学习者为中心

从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

从重结论轻过程——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从关注学科——关注人。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强调尊重与欣赏;强调帮助和引导;强调自我反思;强调合作。

师生关系;对待教学;对待自我;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

新课改的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三、新课改的实施状况

课程结构:

课程类型单一——九年一贯,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

科目比重失衡——下调传统优势学科的比重,

增加综合活动课和地方校本课的比重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程内容:

繁难偏旧,远离生活实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国编改国审,密切联系生活,注重活动设计。

降低知识难度。

课程实施:

教与学的机械叠加——师生交往,积极互动;重结论重过程;关注人

课程管理:

集权,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以校为本,民主科学,促进专业成长。

课程评价:

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等落后——指标体系,灵活多样,质性评价;

打破成绩唯一,强调教师自评;课程发展。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内涵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学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部分。

除此之外,教育还包括课外活动等。

智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

教学是德智体美劳的实施途径。

二、教学的任务

形式教育:

17世纪,英国洛克和瑞士裴斯泰洛奇,发展学生智力。

实质教育:

18世纪末,德国赫尔巴特和英国斯宾塞,传授生活有用的知识。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发展品德和审美,奠定科学世界观;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述

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

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客体是教材)、交往性(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教育性(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指导性(教师的指导)

(1)孔子:

学、思、行。

(2)《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昆体良:

模仿、理论、练习。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4)赫尔巴特: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席勒: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6)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

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建立合作友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知识与品德有机结合。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是前提,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检测)

——教案分为:

条目式,表格式;详细教案,简要教案。

上课(是中心环节。

8个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

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态度从容、板书有序)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集体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因材施教,独立思考)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测验法是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质量指标:

信度(时间),效度(能不能),难度和区分度。

五、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实物、模象和言语直观

(二)启发性教学原则——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三)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

(四)巩固性教学原则——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