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县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x
《温 县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 县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县政府工作报告
温县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2日在温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温县人民政府县长李英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严峻挑战,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始终坚持“工业强县、环境立县”,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奋力赶超,经济社会呈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55亿元,较上年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亿元,增长20.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亿元,增长12.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28元,分别增长10%和11%。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出科学规划,谋划未来发展。
根据温县的发展现状、发展态势,着眼全局、站位全局,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审议稿)》。
聘请国内一流设计单位,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村镇体系规划》,正在编制《老城区控制性详规》、《新区城市设计》、《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水系生态规划》、《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和《百亿产业发展规划》。
随着这些规划的酝酿修改和审批通过,为我县今后的发展进一步找准了定位、明确了方向。
(二)突出项目攻坚,构筑发展支撑。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强力实施“项目攻坚年”活动,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项目谋划水平不断提高。
全年策划包装项目10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30个;争取政策性资金2亿元,较上年翻了一番。
特别是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县产业优势,策划包装了一批大个头项目、新产业项目,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引进数量大幅增加。
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采取县领导带队招商、小分队跟踪招商等模式,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年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51个,到位市外资金44.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4%和35%。
福马整车装配、众汇精密铸造等一批超亿元项目成功落地,其中,总投资11.5亿元的福沃重工工业园,实现了我县超十亿元工业项目“零”的突破。
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实行“一周一督导、一月一排名、一季一观摩、一年一总评”的项目推进机制,全县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压力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
全年115个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32.4亿元,同比增长52%。
立达冷冻营养面、华塑橡塑、海盛实业、兴宝隆制革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并快速推进,福漫锻造双五十、天阳车轮扩产、利伟胆固醇等项目实现了投产达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突出产业集聚,推进工业强县。
始终把产业集聚发展作为“工业强县”的重要途径,推动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3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元,增长28.6%。
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突破。
投入6000多万元,完成了中福路及排水管网建设,实施了鑫源路绿化美化工程,建成标准化厂房6500平方米;完善“一站式”服务,设立了工商、税务、信用社等分支机构;加强闲置土地整治力度,收储土地3500亩,集聚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2010年,集聚区新引进项目44个,总投资50.3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17个,实现了超常规的大跨越,并继续呈现强劲的发展潜力。
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开展了“县长质量奖”评选活动,福漫锻造、卷烟材料成功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永恩电力、远航包装机械、利伟胆固醇的3项技术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京华食品被授予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阳”、“红棉”被司法部门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新培育省著名商标5件、省名牌产品2个,承担省以上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个,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坚持县领导每周到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办公制度,现场协调解决影响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研究出台了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开展了2次大规模的银企对接活动,在信贷政策不断紧缩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为企业贷款达13亿元。
(四)突出优势发挥,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粮食高产、良种繁育、怀药基地、水系生态等优势,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特色优势得到巩固。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小麦单产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新增小麦种子基地10万亩,外销种子突破6000万公斤,全国著名育种专家吕平安培育的豫麦49、豫麦49—198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大怀药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4万亩,其中铁棍山药种植面积2万亩,增长近一倍。
现代农业示范区初具雏形。
投入1200多万元,建成了农科所综合科研楼,完善了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核心区框架基本成型。
生态建设实现突破。
引沁工程竣工通水,在补源、灌溉和景观建设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书写了我县水利建设史上新的篇章。
蚰蜒河滨河大道一期工程建成通车,老蟒河下游整治和蚰蜒河滨河公园项目稳步实施,全县植树造林面积达1.6万亩,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
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0家,天香面业被授予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和堂制药、京华食品、立达老汤、平安种业被授予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专业合作社50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3万亩,新认证绿色产品10个,机械化耕作面积达80%以上,国家级10万亩优质小麦种子标准化示范基地顺利通过验收,农业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突出太极拳开发,引领三产发展。
以打造世界文化品牌为目标,加速推进以太极拳产业开发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
太极拳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
全力服务总投资20亿元的陈家沟太极拳文化产业开发项目,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顺利开工,被列入省重点项目和“双千”工程;投资400余万元,完成了太极拳文化园和杨露禅学拳处绿化美化工程,集中整治了旅游道路沿线环境;积极运作影视剧创作和太极拳文化传承区项目,注册“太极拳”、“陈家沟”等相关商标31件。
太极拳影响力不断扩大。
央视《乡村大世界》、《希望英语》、《天涯共此时》等栏目对陈家沟太极拳进行了专题宣传,成功举办了太极拳邀请赛、和式太极拳观摩交流大会、太极拳功夫对抗赛。
2010年,我县被授予“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称号。
商贸服务业持续发展。
中原鞋城、化肥储备中心等三产项目建成运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扎实推进,农家店覆盖率、优秀率居全市前列。
(六)突出四区联动,加快城市建设。
坚持规划建设并重,推动四区联动、协调发展,城市功能和形象不断提升。
市政设施更加完善。
备受全县人民关注,总投资1.1亿元,宽56米、长6.3公里的子夏大街主车道全线贯通,产城融合更加紧密;对影响群众出行的商贸路进行了翻修,城区“五横五纵”十条道路得到及时修补;黄河路向东延伸和南出城口整治工程拆迁安置工作稳步推进;新城市水源地顺利完工,一批公厕、垃圾中转站和地埋式垃圾箱建成投用,天然气、供排水管网等城市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城市管理更加规范。
成立了规划委员会、规划技术委员会和土地收储委员会,积极推进城市经营,将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产业集聚区纳入城区管理范围,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分级审查、集体审批。
扎实开展违法建设集中整治行动,查处了一批私搭乱建违规行为。
积极推行城区精细化管理,将所有背街小巷、家属楼院和6个城中村纳入卫生管理范围,城区环境更加整洁。
(七)突出民生改善,构建和谐社会。
把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十件实事圆满完成。
投入3.6亿元,圆满完成了惠民十件实事,一批群众关心的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开工建设了一中、职教中心新校区和第三实验中小学,完成了12所学校的加固改造工程,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新选聘教师284名,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教育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高考各批次上线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县医院和徐堡卫生院病房楼建设进展顺利,新农合覆盖率达97%,就医条件不断改善。
各项计生惠民行动深入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8‰以下。
社保体系逐步完善。
新增城镇就业6300人、再就业2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新建廉租房340套,为所有敬老院配备了供暖、洗浴设施,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68%。
认真做好倒房重建、冬春灾民救助工作,全年救助城乡低保对象23.6万人次,发放低保金1953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297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强。
保障了工资按时发放、机关正常运行,增加了重点项目建设和社会稳定所需资金。
加强了财源建设,通过预储备土地,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南水北调征迁工作圆满完成,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
持续开展“平安温县”创建活动,加大安全生产隐患、校园周边环境和食品质量安全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公众安全感指数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八)突出效能提升,加强自身建设。
主动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施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注重在加强学习中提升领导水平。
认真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加强对经济、法律、科技等知识的学习,公务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坚持走出去学习,组织县乡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先后到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及省内先进地区参观考察,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
注重在健全制度中规范履职行为。
组建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参照浙江等地经验,规范了交易行为。
加强对规划、项目、资金、购车、编制等重点环节的审批管理,实行集体会审制度,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
注重在转变作风中提高行政效能。
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本台账、一抓到底”的责任机制,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和“一站式”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注重在接受监督中推进依法行政。
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146件,办结率100%,满意率达95%以上。
各位代表,2010年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一五”目标的胜利实现,标志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回顾“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经受住了金融危机、节能减排、电力短缺等多种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五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五”末翻了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五年来,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4.4∶63.6∶22,调整为2010年的9.7∶72.3∶1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主导产业优势日益凸显,产业集聚区跻身全省重点行列;工业产品名牌、名标数量居全省县级前列,投资超十亿元工业项目、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龙头企业、中国驰名商标均实现了零的突破;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07亿元,占GDP比重达69%,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引黄、引沁、引济等一批水利工程顺利实施,粮食生产连年丰产丰收,温麦良种、四大怀药、绿色蔬菜等特色优势更加明显,我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建设示范县、全省首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重点县等称号,农业优势得到巩固提升。
太极拳文化园和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引进了总投资超20亿元的太极拳文化产业开发项目,陈氏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和“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以太极拳文化旅游开发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五年来,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累计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29个,完成项目投资400亿元。
鑫源路、子夏大街贯通、引水补源生态治理工程、祥云220千伏变电站、人民医院病房楼、一中和职教中心新校区,以及福漫锻造扩产、艺龙超透膜、天阳车轮扩产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投产,盛弘尚都、凤凰建材城等一批服务项目投入运营。
五年来,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完成了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天然气利用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了子夏公园西扩、焦温高速环岛、蚰蜒河滨河公园等一批精品绿化工程,开发建设了锦都花城、阳光新城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43公里、桥梁26座,群众出行更加便利。
启动了生态温县建设,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年来,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县属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变现资产3个多亿,安置职工上万人;财政体制改革实现较大突破,被列为财政省直管县;农村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向纵深推进。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县被确定为省对外开放重点县,被评为“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区)”。
对外经贸合作和交流更加密切,累计引进项目125个,总投资98.6亿元;出口总额达5135万美元,增长176.4%,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
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村公路、广播电视“村村通”,新建和扩建中小学校舍12.1万平方米,全面实现了农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
建成了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为内容的县级文化中心,新建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60个农家书屋,村村配备了体育器材。
狠抓就业再就业、城乡低保、五保户集中供养、困难救助等工作,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治安防控、信访稳定等工作扎实开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五年来,我县相继获得全国科普工作示范县、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教育“两基”先进县、文化先进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此外,审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民兵、人防、气象、粮食、移民、邮政、通信、金融、烟草、盐业、保险、档案、史志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在困难中经受考验的五年,在矛盾中推进改革的五年,在实干中夯实基础的五年,在挑战中奋发有为的五年,在发展中普惠民众的五年。
期间,我们办成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大事,办好了一批关系民生的实事,办妥了一批牵涉全局的难事,随着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标志着我县进入了蓄势超越的新阶段。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支持和监督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谨代表县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温县发展的各界人士、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今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面临挑战。
当前,全省上下都在积极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各县市明争暗赛、竞相发展的势头将更加明显,我县受经济总量小、大个头企业少、农业高产不高效、太极拳品牌优势发挥不够等因素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难度增加。
二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任务艰巨。
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人均发展水平和民生保障水平低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尚未妥善解决。
三是跨越式发展基础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资金、土地等要素约束趋紧,人才资源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障碍尚未破除,支撑发展的基础条件还不完善,一些重大工程进入集中推进期,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
四是统筹运作能力亟待提升。
一些部门和干部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还不够强,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及今年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温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未来五年,温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
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发展的要求,全面贯彻县委十届十四次全体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县为中心任务,以工业为主导、项目为抓手、环境为保障、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全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全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我县发展的战略定位是:
坚持“工业强县、环境立县”,建设高效农业县,建设生态宜居县,建设太极拳发源地,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更加繁荣。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三次产业互促联动、良性发展的格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到“十二五”末,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制革制鞋三个产业销售收入均超过一百亿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生活更加富裕。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6万元和1.18万元。
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更加充实,百姓幸福感逐年提升。
——城市更加宜居。
坚持“四区联动、协调发展”的战略,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15万人,城镇化率达59%。
城市新区初具规模,行政、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医疗等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老城区焕发新活力,道路顺畅、环境优美、商业繁荣、公共服务设施完备。
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开发实现突破性进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开发项目建成投用,成为中原经济区的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基地。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生态水系、生态绿化和污染防治工程,实现“水清、树绿、路畅”的目标,营造生产发展、生态文明、生活良好的环境。
——社会更加和谐。
劳动就业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基本养老、医疗和公共卫生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升,人口保持长期均衡发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奋力实现追赶和超越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
我们将立足县情、着眼全局、发挥优势、有效运作,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膨胀总量,培育工业强县增长极
工业强县是温县振兴的必由之路。
我们将突出产业集聚、突出项目攻坚、突出科技创新,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温县的科学快速发展。
持续推进产业集聚。
进一步加强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提升综合承载力。
今年,将重点做好十项工作:
①投资3800万元,开工建设110千伏白庄输变电工程;②投资2000万元,开工建设集聚区四条纵路;③投资500万元,建设集聚区服务中心和多功能展厅;④投资500万元,铺设10公里天然气管网;⑤投资300万元,完成中福路绿化亮化工程;⑥启动新蟒河滨河道路工程,拉大发展框架;⑦收储土地2000亩,为企业入驻预留空间;⑧成立企业服务代理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⑨开工建设小型企业创业园,鼓励有集聚能力的小企业、小项目入驻发展;⑩严格区内土地管理,促使企业集约节约用地。
到年底,力争集聚区建成区面积突破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90家以上。
在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同时,坚持“抓大不忘小”,结合产业布局和空心村治理,整合农村建设用地资源,适度发展小型特色园区,就近安置劳动力。
持续推进项目攻坚。
继续实行项目观摩和考评机制,进一步增强全县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压力感和紧迫感。
全力服务好福沃重工工业园、福马整车装配、众汇精密铸造、立达冷冻营养面、天香面业,以及制革制鞋园区内的兰兴革业、华塑橡塑、海盛实业、兴宝隆制革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61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6.8亿元。
持续推进产业培育。
围绕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制革制鞋三大优势产业,通过产业集聚、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加快“百亿产业”培育进程。
引导企业开发新项目、引进新产品,开展对外合作,在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实现创新和发展。
服务好改制后的传统企业,加快改造升级,不断膨胀总量。
鼓励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重点支持福漫、伟康、中维、兴发、利伟等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产权交易、上市融资等方式加快发展。
到年底,力争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制革制鞋三个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0亿元、45亿元、65亿元。
持续推进自主创新。
深入开展“县长质量奖”评选活动,支持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新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名牌产品2件、著名商标3件、全面质量管理先进企业1家。
持续推进企业服务。
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分包企业责任制,定期深入一线了解情况,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
发挥企业人才服务团作用,招收一批高素质人才,服务企业发展,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完善企业奖励政策,对社会贡献大、守法经营的企业,不仅要奖励“票子”,还要给足“面子”,在政策支持、项目争取、荣誉评选等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服务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强力推进四区联动,促使城乡建设大提升
以“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为载体,按照城市规划,改造老城区、建设城市新区、扩张产业集聚区、开发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使我们的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融资、经营城市、市场运作,筹资3.3亿元,重点实施好“八路三园两河”工程,力促城市形象有较大改变、功能有较大提升。
“八路”即:
①完成太极路东段8.8公里大修;②开工建设黄河路向东延伸工程,联通老城区与城市新区,拉开新区建设序幕;③对人民医院周边道路进行综合整治,方便群众出行;④开工建设鑫源路向东延伸工程,拉大城市框架,缩短与郑州的距离;⑤拓宽改造南出城口道路,完成综合整治和绿化任务;⑥完成建兴大街修建工程,打通第三实验中小学连接城区的道路;⑦完成人民大街向南打通工程,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⑧开工建设子夏大街向南延伸工程,完成慢车道、人行道和绿化亮化工程,打造景观大道。
“三园”即:
①蚰蜒河滨河公园;②荣蚰河滨河公园;③子夏公园三期工程。
通过拓宽河道、架设桥梁、绿化美化,营造景观,为群众休闲锻炼提供新的场所。
“两河”即:
完成新蟒河城区段和老蟒河下游整治工程。
在建设“八路三园两河”工程的同时,抓好城市建设四项重点工作:
①编制完成《老城区控制性详规》、《新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规》,在新区规划行政中心、金融商业中心、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公务员小区等城市功能项目;②加快党校、法院、粮食局、供电公司、国税局、民政局、邮政局等单位向东搬迁;③盘活体育场及周边土地,规划建设高档居民小区;④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加快面粉厂、电容器厂、卷烟材料公司等企业搬迁,为繁荣三产腾出空间。
加快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
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城市管理。
强化规划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占地、未批先建、私搭乱建”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