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必修二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974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科必修二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理科必修二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理科必修二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理科必修二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理科必修二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科必修二复习.docx

《理科必修二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科必修二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科必修二复习.docx

理科必修二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商周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2、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个体农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时间:

春秋时期出现

(2)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3)特征: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4)评价:

积极:

农民生活比较稳定;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赋税徭役主要承担者

消极:

生产规模小,妨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脆弱,易破产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奴隶社会):

井田制——性质:

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

经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

政治:

诸侯国税制改革

春秋: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战国: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

(2)封建土地私有制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

(3)土地兼并:

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危害:

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根源:

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普及全国,成为农村中的主要形式:

原因;随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农民身份提高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方式确立

影响:

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产生标志: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2、地域:

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3、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五谷六畜、十二生肖)

4、耕作方式: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5、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租佃关系日趋普及化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未能发展成为近代工业)

(一)冶金

1、青铜冶铸:

青铜时代:

从二里头文化时期至春秋末期

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技艺臻于成熟、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2、冶铁炼钢

(1)技术:

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块炼钢、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燃料变化:

汉代开始以煤冶铁,宋代已相当普遍,(世界最早)

南宋末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纺织

1、丝织业:

世界最早——上古时代

(1)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2)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以“通经断纬”手法,可自由变换色彩,极具艺术神韵

2、棉纺织业:

(1)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3)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4)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

1、制陶: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成就,有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

(1)东汉晚期:

有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

白瓷

(3)隋唐时期:

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开始大量出口。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4)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

(5)元代;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6)明代:

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家庭手工业: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1)地位:

西周以来,直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调整: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演变,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商品经济发展

3、私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兴起,

明代中期后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2)经营方式变化

唐以前:

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

明中后期:

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长,并孕育雇佣关系。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

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

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

“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5、隋唐;长安、洛阳、扬州成为大都会;中外交流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6、宋代: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7、明清:

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江南)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

(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4)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二)城市的繁荣:

城市功能的演变:

1、周至唐代:

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长安城:

市坊分开、交易的场所和时间有严格限制、县下禁止设市

2、宋代: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汴京:

打破坊市界限、形成街市、不受时间限制(夜市、晓市)、县下允许设市

3、明清时期:

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

(三)经济政策:

1、对内:

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崛起

(1)原因:

生产力不发达,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根本)

农业是基本的生活资料,是国家赋税的根本保证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矛盾。

(2)评价:

①明清以前主要为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

②明清时期主要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2、对外: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

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六、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阻碍其发展(发展缓慢)的因素:

1、经济:

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

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2、政治;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3、对外:

实行海禁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2、表现:

耕织分离,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

内忧外患

2、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求富)

3、主要活动: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标志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李鸿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企业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李鸿章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4、结果:

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

5、作用: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1、产生:

19世纪70年代前后

(1)原因(条件)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外资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企业的影响

(2)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初步发展:

甲午战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原因:

①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1903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②实业救国的热潮

③收回利权运动的影响

④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

(2)著名实业家:

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最快——棉纺织业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

3、黄金时期(进一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国初期1912__191920世纪初)

(1)原因:

①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主要原因)

②辛亥革命影响

③民国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激发实业救国热情

④民国政府实行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2)表现:

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新兴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范旭东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

(3)影响:

资产阶级壮大,掀起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4、加快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5、民族工业的曲折:

民国时期(1919——1949)

(1)历程:

一战后:

外国资本卷土重来,走向萎缩

抗日战争时期:

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解放战争时期:

民族工业进一步萎缩

(2)原因:

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外国资本的掠夺(一战后列强、抗日—日本、解放—美国)

本国官僚资本的压制:

形成:

抗战爆发前四大家族

表现:

经济统制政策、资本渗透、侵蚀排挤打击

6、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6):

利用、限制、改造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

2、三大改造(1953-1956)

结果: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3、中共“八大”(1956、9)

背景: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内容:

A、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4、曲折失误;大跃进(大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1958年)

(1)原因:

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l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影响:

“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

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5、国民经济调整:

1960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开始好转。

6、1966—1976文革时期经济破坏严重

7、教训(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大跃进)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文革)

二、1978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

(一)方针确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二)改革:

1.农村改革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概念(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所有权)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农民使用(使用权)。

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经营方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方式)。

B作用: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业的反展

(2)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2、城市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1)内容: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

“十四大”确立目标___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作用: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改革目标(新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1992年党的“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党的“十五大”: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1世纪基本建立(加入WTO)

(三)对外开放:

1、格局:

设立经济特区(1980: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

2、意义: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它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3、新阶段: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世贸组织实质:

世贸组织实际上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认识(影响):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将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表现:

1、衣:

近代—长袍马褂到洋布、洋装(西服)再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

现代—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改革开放后倾向于舒适高档个性化

2、食:

近代—西餐馆(中西大菜)、咖啡馆、面包房;

现代—从凭票供应到自由购买

3、住:

近代—洋房、中西合璧的里弄出现、传统四合院、西式洋房(花园、别墅等);

现代—从白墙灰地到高楼、装修热;城市化进程加快

4、风俗:

近代—断发、不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婚丧简约、礼仪文明、新风尚

现代—流行语言(适应新事物、外来语言、社会风气造成、港台语言、各地方言);休闲娱乐

5、行(交通):

近代—A、铁路:

1881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909京张铁路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B水运:

1872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C航空:

1918起步

现代—从自行车到轿车

6、通讯:

近代—邮政:

1896大清邮政局成立

电报:

1877,台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中国自办电报的开始

现代—电话、手机

7、报刊;1872《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1884《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维新变法运动中成为武器

8、电影:

1905年《定军山》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中国人第一次自摄电影

 

1913《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1931年《歌女红牡丹》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9、互联网(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使信息知识迅速传递,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等方式,

②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③把人类带入信息化社会,促进生产力极大提高

④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⑤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中山装的特殊意义:

五个扣:

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教育、监察)

袖口三个扣:

三民主义

四个兜:

礼仪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型:

以文治国

封闭的衣领:

“三省吾身”严谨治身

后背不破缝:

国家和平统一。

二、、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经济: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

(2)政治: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戊、辛、新)

中国政府政策法令的影响

(3)思文:

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入

三、、交通、通讯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工业文明的崛起:

条件: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过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诞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形成

对中国的冲击:

社会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近代工业兴起:

洋务运动;民族工业诞生并曲折发展

社会生活巨变:

服饰,饮食,建筑,礼仪,文化生活、交通

一、新航路开辟

1、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过程:

①葡萄牙王室支持下,自西向东1487年,迪亚士首航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首航印度。

②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自东向西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开始环球航行。

 

3、总论-对世界的影响:

(1)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人类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二、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

①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

有“海上马车夫”之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②竞争手段(方式):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1602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竞争手段(方式):

政府鼓励海盗掠夺,(最初16世纪)

商业战争(17—18世纪)

黑奴贸易,18世纪最大的奴隶贩子

(2)结果: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三、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

“蒸汽时代的到来”

前提条件: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技术革新:

棉纺织业(首先轻工业)、冶金,采矿,交通运输业(来源工匠实践经验)

突出成就:

“万能蒸汽机”的诞生—影响:

生产力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使工厂的建立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引起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多个国家):

“进入电气时代”

技术发明:

电力广泛应用;交通、化学、钢铁部门(来源科学、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突出成就:

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影响:

生产力提高,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

3.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组织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标志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又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即垄断的产生)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公司、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

四、世界市场的形成

1.新航路开辟形成了世界市场的雏形;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扩大了世界市场。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在这个市场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二战以来世界联系加强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第六单元世界现代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调整)

两种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创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模式)

(苏俄——苏联)改革: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二战前(创新):

大萧条与美国罗斯福新政——实践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二战后的调整: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人民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

“经营者革命”

福利国家的出现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调整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背景:

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外:

外国武装干涉。

②内: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

(2)评价

①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921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1)实施的必要性(原因):

①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影响:

①理论;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②实践;国民经济恢复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新经济政策“新”在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

1、原因:

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改革

2、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3、结果:

苏联解体

(三)启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协调发展)

 

4、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国情出发;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6、要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7、苏联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仅仅说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这说明社会主义运动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

(一)20世纪30年代(二战前)的创新调整:

1933年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929—1933经济危机,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1)经济危机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具体原因:

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过度

(2)经济危机特点:

来势猛、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3)经济危机影响:

经济严重破坏;加深了社会危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国际关系恶化。

2.主要内容(措施):

4点

整顿财政金融。

调整工业生产(中心)。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合格企业发“蓝鹰标记”

调整农业生产。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社会保障法》,举办公共工程,提供结业机会。

核心内容——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

3、特点:

政府干预经济(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作用:

(1)经济(直接):

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生产力得到恢复。

中下层民众获得一定的好处

(2)政治(间接):

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统治。

(3)深远:

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5、局限:

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6、理论依据: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看得见的手“

(二)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新变化?

(4大条)

1、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方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出现“混合经济”)

制定经济计划:

(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利用税收等。

(财政政策)

2、人民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变化)

(1)背景:

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

股票分散化——普通职工拥有股票

(3)实质:

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3、经营者革命(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

(1)原因:

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

(2)实质: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3)影响: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新中间阶层增加

4、福利国家出现——社会福利制度

(1)种类:

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2)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3)实质:

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社会化趋势)

(4)影响:

积极:

低收入阶层有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

刺激生产。

弊端:

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调整结果:

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