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bniz莱布尼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811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9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eibniz莱布尼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Leibniz莱布尼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Leibniz莱布尼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Leibniz莱布尼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Leibniz莱布尼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Leibniz莱布尼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docx

《Leibniz莱布尼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eibniz莱布尼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eibniz莱布尼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docx

Leibniz莱布尼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Aristotle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亞氏年青時曾於柏拉圖的學院(Academy)親炙柏拉圖二十年之久,直到柏氏去世為止,柏拉圖實對亞里斯多德有很大的影響,之後亞氏發展其思想,逐漸形成批評柏氏學說的觀點,亞氏更有經典名言: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亞氏在哲學及(生物)科學都有很大的貢獻,這裏主要介紹他在邏輯(logic)及形而上學(metaphysics)兩方面的思想。

亞氏是第一位以邏輯為一特殊科學,並發現推理的基本形式(特別是三段論證syllogism)的哲學家,Copleston即說:

「這是他的永恒成就之一,單以這一項貢獻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4]這評價十分正確。

亞氏在邏輯主要成就包括主謂命題(statementinsubject-predicateform)及關於此類命題的邏輯推理方法,特別是三段論證(syllogism)。

所謂「命題」就是可言真(true)或假(false)的句子,例如「蘇格拉底是人」,這是真的命題;至於問句「我的書在那裏?

」就不是命題了,它並沒有真假的意義可言。

邏輯只討論命題,因它有真假可言。

亞氏認為命題基本是由主詞(subject)與謂詞(predicate)構成的,主詞是命題所描述的事物或主題,謂詞則是論謂或描述主詞的詞語,例如命題「這朵花是白的」,「這朵花」是主詞,「白」就是描述「這朵花」的謂詞。

亞氏跟著提出四種較複雜的主謂命題,它們都具有以下結構:

量詞─主詞─繫詞─謂詞。

這裏我們以符號S及P分別表示主詞及謂詞;繫詞有兩種:

「是」或「不是」;量詞亦有兩種:

「所有」(all)或「有」(some)。

四種主謂命題是:

(A)所有S是P(或凡S是P),例如「凡人是動物」;(E)凡S不是P,例如「凡貓不是狗」;(I)有S是P,例如「有花是白的」;(O)有S不是P,例如「有花不是白的」。

然後亞氏討論這類主謂命題的邏輯推理方法,所謂「邏輯推論」,即指由前提推導出結論的對確(valid)的方法,在這種對確推論中,若前提為真,則結論亦必然地真。

關於推論,亞氏特別討論三段論證,這是由兩個(主謂命題為)前提推出(主謂式)結論的方法,例如:

(i)凡人皆會死,(ii)凡孔子的後代是人;因此凡孔子的後代皆會死。

若寫成普遍的形式,則是:

(i)凡M是P,(ii)凡S是M;因此凡S是P。

這裏(i)及(ii)是兩個前提,若這兩個前提為真,則以上推出的結論(凡S是P)亦必然地真,因此這個三段論證是對確的。

  由此主謂命題的邏輯思想,亞氏進一步發展他的形上學(metaphysics)的「實體─屬性」(substance-attribute)思想,特別是第一實體(ousia,primarysubstance)與第二實體(secondarysubstance)的思想,暫時我們可以實存的個體(如蘇格拉底或這朵花)為第一實體(ousia),個體之本質(essence,eidos)或共相(Idea)為第二實體(如人就是蘇格拉底的本質)。

進一步說,在形上學或存有論中,唯有(實存的)個體才是真正的主詞或真正的實體,例如我們可以說「蘇格拉底是人」,蘇格拉底是主詞,人是謂詞來論謂蘇格拉底的;但我們不能說「人是蘇格拉底」,以蘇格拉底為謂詞來論謂其他事物。

對於亞里斯多德,第一實體或ousia才是唯一的真實個體,他是這樣了解第一實體:

「實體,在這個詞最真實、最根本、最確定的意義上,既不是述說一個主體的謂項(predicateofasubject),也不在一個主體中出現(presentinasubject)。

」[5]以上的「主體的謂項」亦即是邏輯上「主詞的謂詞」的意思,因此第一實體或ousia不能是謂詞,它只能是主詞;至於「在主體中出現」就是「不可能離開論及的主體而存在」[6],因此「在主體中出現」的東西就是依附的存在或「依附體」(accident)。

這裏的意思是說,有些東西沒有獨立的存在性(independentexistence),它們若不是論述主體的謂項,那麼就是依附體;ousia絕不是這樣的。

換言之,這暗示ousia是獨立自存的東西,亦意味著獨立自存的個體。

能論述ousia的謂項則是第二實體、本質、共相或屬性,由此導出亞氏「實體─屬性」

(substance-attribute)的形上思想,例如「蘇格拉底是人」,蘇格拉底是ousia,人就是蘇氏的本質或屬性。

  跟著我們討論亞氏關於宇宙生成變化的思想。

Ousia既是獨立自存又是自我同一的實體[7],它如何能夠變化?

這就是為甚麼亞氏提出第二實體或形式因(formalcause)的「本質進路」(eideticapproach)。

第二實體就是ousia或事物的本質(essence,eidos)或形式,例如「人性」就是一個嬰兒的本質,但對於嬰兒來說,這個「人性」的本質或共相只是潛能的(potential)而不是現實的(actual);無論如何,這個嬰兒擁有了這個內在的、固有的、潛能的「人性」本質作為形式因或目的因、作為一個內在的(immanent)原則,向著實現這個目的發展,此即內在的圓滿自我實現(immanententelechy),這就是亞氏宇宙生成變化的「本質進路」。

[8]

  最後,我們不能不討論亞氏的神學思想。

在亞氏的哲學,「神」是作為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終極原因而出現。

宇宙充滿和諧的秩序,因此有一位設計者,祂就是神。

另外,宇宙萬物都在生成變化,例如太陽之所以能動,是因為有東西在推動它。

推動太陽之物(i)或是被其他物所動,(ii)或不被其他物所動。

若是後者,那就是一個不被其他物所動的推動者;若是前者,就有其他推動者推動它,這樣結論是:

或陷於無窮逆退(infiniteregress),或有一個「不被動的首動者」(primeunmovedmover)的存在,亞氏認為前者不可能發生,因此只有承認primeunmovedmover的存在,這就是神[9]。

亞氏認為神是永恒不變、純粹實現的(pureact),即不含任何潛能(potential)成份,而是圓滿實現(actual)[若神含有潛能成份,那麼由潛能到實現,則上帝將是變化的]。

作為primeunmovedmover,祂引發變化而本身並不變化,祂不以動力因的方式來推動世界,[否則,神必將受到世界的反作用(reaction)而產生變化;因此亞氏的上帝是純精神、非物質的,因物質是會變化的],而是以目的因(finalcause)的方式來推動世界,亞氏的神為萬物欲求的對象(objectofdesire),萬物均被祂的美善所吸引[10]。

神是純粹的思想,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11]。

  跟著我們討論亞氏與柏拉圖在思想上的區別。

柏拉圖在現實的生滅世界之上,指出理型界的存在,現實的生滅世界變動不居,我們對此不能有任何知識,理想的理型世界才是真實的客觀實在(objectiverealreality),我們能夠認識理型,理型世界亦是真善美的最高價值統會,現實世界的萬物都分享了理型,但它們只是理型的摹本(copy)[12]。

亞氏郤認為柏拉圖分離了理型與現實世界[13],理型存在於現實世界之外,亞氏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亞氏說:

「實體與實體所代表之物(thatofwhichitisthesubstance)分立獨存,似乎是不可能的;理型既是事物的實體,又怎能獨自存在呢?

」[14]柏拉圖把現實事物看為理型的摹本與影像,真實的理型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亞氏反對而認為理型是事物的本質(essence,eidos)或(第二)實體,它內在(immanent)於事物之中,儘管它可能是潛能的(potential),例如嬰兒具有「人性」的本質,但此本質郤是潛能的。

因此亞氏與柏拉圖不同,他重視這個現實遷流的經驗世界,認為具體事物是真實的(實體或ousia),因此他發展了科學知識,這些都是他與柏拉圖的主要分別,亞氏哲學這方面有其正面的意義。

  歷來正確地批評亞氏的可首推懷德海(A.N.Whitehead1861-1947)。

懷氏認為哲學一向以來都受到亞氏的主謂命題邏輯思想的影響,特別是這在形上學「實體與屬性」(substance-attribute)思想的發展上的影響。

由此亞氏認為具體的個別事物是真實的第一實體或ousia,它們具有獨立的存在性(independentexistence),無須依賴任何其他東西而能獨立自存。

懷氏對亞氏的實體與屬性思想猛烈批評,認為現實事物雖是真實存在,但郤不是獨立的存在,懷氏的批評是正確的。

懷氏認為現實事物並無獨立的存在性,而是依眾多的其他事物為因緣而生起的,實在(Reality)就是歷程(process)。

亞氏認為實體不能在(另一)主體中出現,懷氏表示反對,與此相反,懷氏的機體哲學(organisticphilosophy)正是要解釋現實事物「在另一事物中出現或存在(present)」這個觀念[15]。

懷氏以攝受(prehension)或感受(feeling)來說現實事物,現實事物是一感受主體或攝受統一體[16][17],每一現實事物都能感受其他事物的感受,以至將其感受成為自己的感受,將它納入自己的感受結構之中;從這個意義看,其他的現實事物出現或存在於(present)此現實事物之中。

Bacon培根

1561年培根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也是贵族出身。

培根小时候身体很弱,经常生病,但他却很爱学习,喜欢阅读比他的年龄应读的书更为高深的书籍,13岁时便进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读书。

培根只在剑桥住了3年。

当时的剑桥受“经院哲学”的统治,不重视科学研究,而注重研究神学,用繁琐的方法来证明宗教教条的正确。

培根对此非常反感,于是便离开了那里。

1620年,培根总结了他的哲学思想,出版了《新工具》一书。

在书中他响亮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

他指出,要想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

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必须研究自然,研究科学。

为此,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只有经过实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新工具》一书的出版,得到了全欧洲学者的极大赞赏,因为这种思想既是对反动的经院哲学的有力批判,也是对人们探索自然的鼓励。

培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

在他的一生中,虽然有繁杂的事务分心,可他在写作上从来没有懈怠过,他一生写下了不少光辉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传世之作是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

《论说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

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

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

如:

  “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

  “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

“思想中的疑心就好象鸟中的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的。

疑心使君王倾向专制,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和忧郁。

  “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

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确有一种很大的差异,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

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培根一生在学问上成就很大,然而作为政客他饱尝了仕途之艰辛。

做女王掌玺大臣的父亲去世后,他一直未得到女王的重用。

直到詹姆斯一世当政,他才逐渐得到升迁,先后担任过法院院长、检察长、掌玺大臣等,还被封男爵、子爵等贵族尊号。

然而,后来他又被免除了一切官职。

成为平民之后,培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问研究中,他最终成为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创始者。

1626年4月培根离开了人世。

Leibniz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GottfriendWilhelmLeibniz,1646-1716)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

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平事迹  

  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

莱布尼兹的父亲在他年仅6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

莱布尼兹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

15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并对他们的著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

在听了教授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莱布尼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7岁时他在耶拿大学学习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20岁时,莱布尼兹转入阿尔特道夫大学。

这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

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果。

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才华。

莱布尼兹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投身外交界。

从1671年开始,他利用外交活动开拓了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尤以通信作为他获取外界信息、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出访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著作。

1673年,莱布尼兹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此时,他的兴趣已明显地朝向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了对无穷小算法的研究,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与算法,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定了微积分学。

1676年,他到汉诺威公爵府担任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

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任首任院长。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兹在汉诺威逝世,终年70岁。

二、始创微积分  

  17世纪下半叶,欧洲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经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与历史的积累,建立在函数与极限概念基础上的微积分理论应运而生了。

微积分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1665年牛顿创始了微积分,莱布尼兹在1673~1676年间也发表了微积分思想的论著。

以前,微分和积分作为两种数学运算、两类数学问题,是分别的加以研究的。

卡瓦列里、巴罗、沃利斯等人得到了一系列求面积(积分)、求切线斜率(导数)的重要结果,但这些结果都是孤立的,不连贯的。

只有莱布尼兹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直接联系:

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

而这是微积分建立的关键所在。

只有确立了这一基本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微积分学。

并从对各种函数的微分和求积公式中,总结出共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普遍化,发展成用符号表示的微积分运算法则。

因此,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大体上完成的,但不是由他们发明的”(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然而关于微积分创立的优先权,数学上曾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实际上,牛顿在微积分方面的研究虽早于莱布尼兹,但莱布尼兹成果的发表则早于牛顿。

莱布尼兹在1684年10月发表的《教师学报》上的论文,“一种求极大极小的奇妙类型的计算”,在数学史上被认为是最早发表的微积分文献。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也写道:

“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G、W莱布尼兹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经知道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换的信件中隐瞒了这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样的方法。

他并诉述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词和符号而外。

”(但在第三版及以后再版时,这段话被删掉了。

)因此,后来人们公认牛顿和莱布尼兹是各自独立地创建微积分的。

牛顿从物理学出发,运用集合方法研究微积分,其应用上更多地结合了运动学,造诣高于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

莱布尼兹认识到好的数学符号能节省思维劳动,运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

因此,他发明了一套适用的符号系统,如,引入dx表示x的微分,∫表示积分,dnx表示n阶微分等等。

这些符号进一步促进了微积分学的发展。

1713年,莱布尼兹发表了《微积分的历史和起源》一文,总结了自己创立微积分学的思路,说明了自己成就的独立性。

三、高等数学上的众多成就  

  莱布尼兹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域。

他的一系列重要数学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莱布尼兹曾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性质,得出复数的对数并不存在,共扼复数的和是实数的结论。

在后来的研究中,莱布尼兹证明了自己结论是正确的。

他还对线性方程组进行研究,对消元法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首先引入了行列式的概念,提出行列式的某些理论。

此外,莱布尼兹还创立了符号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发明了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运算的计算机和二进制,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丰硕的物理学成果  

  莱布尼兹的物理学成就也是非凡的。

他发表了《物理学新假说》,提出了具体运动原理和抽象运动原理,认为运动着的物体,不论多么渺小,他将带着处于完全静止状态的物体的部分一起运动。

他还对笛卡儿提出的动量守恒原理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的雏型,并在《教师学报》上发表了“关于笛卡儿和其他人在自然定律方面的显著错误的简短证明”,提出了运动的量的问题,证明了动量不能作为运动的度量单位,并引入动能概念,第一次认为动能守恒是一个普通的物理原理。

他又充分地证明了“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观点。

他也反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空见,空间本身不是绝对的实在性”,“空间和物质的区别就象时间和运动的区别一样,可是这些东西虽有区别,却是不可分离的”。

在光学方面,莱布尼兹也有所建树,他利用微积分中的求极值方法,推导出了折射定律,并尝试用求极值的方法解释光学基本定律。

可以说莱布尼兹的物理学研究一直是朝着为物理学建立一个类似欧氏几何的公理系统的目标前进的。

五、中西文化交流之倡导者  

  莱布尼兹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和哲学思想十分关注,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

他向耶酥会来华传教士格里马尔迪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情况,包括养蚕纺织、造纸印染、冶金矿产、天文地理、数学文字等等,并将这些资料编辑成册出版。

他认为中西相互之间应建立一种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

在《中国近况》一书的绪论中,莱布尼兹写道:

“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

”“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相比,面积相当,但人口数量则已超过。

”“在日常生活以及经验地应付自然的技能方面,我们是不分伯仲的。

我们双方各自都具备通过相互交流使对方受益的技能。

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辩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拙了。

”在这里,莱布尼兹不仅显示出了不带“欧洲中心论”色彩的虚心好学精神,而且为中西文化双向交流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极力推动这种交流向纵深发展,是东西方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进步。

  

莱布尼兹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毕生的努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虚心好学、对中国文化平等相待,不含“欧洲中心论”偏见的精神尤为难能可贵,值得后世永远敬仰、效仿。

Boole布尔

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

1815年11月2日生於英國林肯,1864年12月8日卒於科克。

早年接受父親的教育,學習數學和拉丁文,又自學希臘文等。

因家境窘迫,1831年16歲時就開始從教,同時利用業餘時間鑽研數學。

1841年開始發表論文。

布爾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邏輯代數,他的工作給19世紀數學帶來新的轉機,並成為後來計算機理論的基礎。

為紀念他的功績,人們稱這一新學科為「布爾代數」。

    布爾利用代數語言使邏輯推理更簡潔清晰,從而建立起一種所謂邏輯科學,其方法不但使數學家耳目一新,也使哲學家大為嘆服。

他為邏輯代數化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他所建立的理論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問世而得到迅速發展。

他還把多年的教學經驗匯編成教科書《微分方程》﹝1859﹞和《差分演算》﹝1860﹞等。

1857年布爾當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不久榮膺該會皇家獎章。

哥德爾﹝1906-1978﹞

       奧地利─美國數學家、邏輯學家。

1906年4月28日生於捷克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1978年1月4日卒於美國普林斯頓。

早年在維也納大學攻讀物理、數學,1930年獲博士學位。

193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任職,1948年加入美國籍。

主要貢獻在邏輯學和數學基礎方面。

       在本世紀初,他証明了形式數論﹝即算術邏輯﹞系統的不完全性定理:

即使把初等數論形式化之後,在這個形式的演繹系統中也總可以找出一個合理的命題來,在該系統中既無法証明它為真,也無法証明它為假。

這一著名結果發表在1931年的論文中。

       他還致力於連續統假設的研究,在1930年採用一種不同的方法得到選擇公理的相容性証明。

三年以後又証明了﹝廣義﹞連續統假設的相容性定理。

並於1940年發表。

他的工作對公理集合論有重要影響,而且直接導致了集合和序數上的遞歸論的產生。

Turing图灵

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Mathison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

艾伦·图灵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例如:

图灵曾写过一篇名为《机器会思考吗?

》(CanMachineThink?

)的论文,其中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

此外,图灵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图灵患有严重的花粉过敏症。

迫害和逝世

因为图灵的同性恋倾向而遭到的迫害使得他的职业生涯尽毁。

1952年,他的同性伴侣协同一名同谋一起闯进了图灵的房子实施盗窃。

图灵为此而报警。

但是警方的调查结果使得他被控以“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请参看鸡奸法)。

他没有申辩,并被定罪。

在著名的公审后,他被给以了两个选择:

坐牢或荷尔蒙疗法。

他选择了荷尔蒙注射,并持续了一年。

在这段时间里,药物产生了包括乳房不断发育的副作用。

在1954年,图灵因食用浸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死亡。

很多人相信他的死是有意的,并判决他的死是自杀。

但是他的母亲极力争论他的死是意外,因为他在实验室里不小心堆放了很多化学物品

图灵!

ENIAC

二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解决计算大量军用数据的难题,成立了由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奇利和埃克特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经过三年紧张的工作,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终于在1946年2月14日问世了,它由17468个电子管、6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千个开关组成,重达30吨,占地160平方米,耗电174千瓦,耗资45万美元。

这台计算机每秒只能运行5千次加法运算,称为“埃尼阿克”即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数学奇才、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到来.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大门槛,回顾20世纪科学技术的辉煌发展时,不能不提及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

约翰·冯·诺依曼(JohnVon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