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W.docx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W.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W.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W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W
一、名词解释
1.酶抑制剂p148
2.排泄P1
4.肾清除率P165
5.隔室模型P182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
为了定量地研究这些过程的变化,需建立数学模型,称其为动力学模型,而隔室模型是最常用的模型。
6.单室模型P182
二、单选题
1.一级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
(E)
A、静脉注射B、静脉滴注C、重复静脉注射D、重复静脉滴注E、口服给药
4.经典的动力学模型是(C)P182
A、生理模型B、统计矩C、隔室模型D、药动-药效E、M氏方程
5.下列哪项不是隔室模型的判定方法:
(E)P239-240
A、残差平方和√B、SUM法√C、F检验法√D、AIC法√E、TDM法
6.药动学中求一级吸收速度常数最经典的方法是:
(B)
A、残差平方和239B、AIC法240C、残数法D、F检验法240E、TDM法
7.下列关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叙述哪项正确?
(E)P285
A、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内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除以给药周期
B、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内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积除以给药周期
C、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内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对数和除以给药周期
D、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内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算数平均值
E、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内曲线下的面积除以给药周期
8.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中两个最基本而重要的参数是哪一项(C)。
P269
A、t1/2和KmB、V和ClC、Vm和KmD、Tmax和CmaxE、t1/2和Vm
9.下列不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表示法:
(D)
A、波动百分数(FI)B、波动度C、血药浓度变化率D、重复一点法E、DF(波动度)
(1)波动百分数:
是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比值的百分数。
(2)波动度:
是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比值。
(3)血药速度变化率:
是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最小血药浓度比值的百分数。
10.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C)。
P284
A、主要取决于开始浓度B、与首次剂量有关
C、与给药途径有关D、与开始浓度或剂量及给药途径无关B、不同部位肌
E、与开始浓度或剂量及给药途径都有关
13.单室模型口服单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公式为(c)p206p223
A、
B、C=C0
C、
D、
(0≤t≤τ)
E、lgC=-
t+lg
14.具有加和性的药动学参数是:
(E)
A、VB、CC、tmD、t1/2E、CL
三、简答题
1.可采用什么给药途径避免肝首过效应?
(至少写出4种)
P143
3.提高眼用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有哪些?
p99
4.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p27
1、药物的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值
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液小分子药物均易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水溶液大分子药物或离子型药物则难以透出血管壁进入组织。
如右旋糖酐由于其分子体积较大,不宜透出血管壁,故静脉注射后,一方面可补充血容量,另方面通过其胶体参透压作用,吸收血管外的水分而扩充血容量。
体液pH也能影响药物的分布,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为7.0,细胞外液约为7.4.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解离较少,易透过细胞膜,因此在细胞内的浓度略低于细胞外液;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升高血液pH可使弱碱性药物向细胞内转移,弱碱性药物向细胞外转移,如苯巴比妥中毒时,应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有利于药物自脑组织向血浆中转移及促进药物自尿排出。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在血液中总有或多或少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药物,由于分子量变大,不宜跨膜转运,从而影响药物的分布和排泄。
药物与血液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结合后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未结合的药物为游离型,具有药理活性。
结合型药物游离性药物以一定比例处于动态平衡,当游离性药物被转化或排泄,血药浓度降低时,结合型药物可自血浆蛋白释出呈游离型。
药物不同,其血浆蛋白结合率也不同,结合率高的药物,生效慢、作用时间较长。
两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成发生置换现象。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有些药物与某组织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使药物在其中的浓度较高,从而表现出药物分布的选择性。
如碘在甲状腺中的浓度比血浆中浓度高约25倍。
4、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血脑屏障是指血浆与脑细胞或脑脊液间由特殊细胞构成的屏障,这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
药物只有通过血脑屏障才能进入脑组织,此屏障能阻止某些大分子、水溶性和解离性药物通过;脂溶性药物可以通过。
当脑膜有炎症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使某些药物易进入脑脊液中。
如青霉素一般难以进入脑脊液,但在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浓度。
胎盘屏障是由胎盘将母体与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其通透性与一般细胞相似,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通过,解离度高的药物则难通过。
有些药物对胎儿有毒性或者易导致畸形,故孕妇用药应慎重。
5、体重与药物分布浓度的关系
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上,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量常用表观分布容积(Vb)来表达,它可被看作是形成血浆或血清中药物浓度时所需要的体内容积。
Vb是与一般生理概念无关的假象容积,它是体内药物除于血浆(或血清)药物浓度所得的值,与患者体重有关。
四、计算题
3.地西泮治疗癫痫发作所需血药浓度0.5~2.5μg/ml,已知V=60L,t1/2=55h。
今对一患者,先静脉注射10mg,半小时后以每小时10mg速度滴注,经2.5h是否达到治疗所需浓度?
解:
静注30分钟后的血药浓度为:
C1=C0e-kt
在此基础上静滴2.5小时,血药浓度为
C=C1e-kt+k0/kV(1-e-kt)
4.已知大鼠口服蒿苯酯的Ka=1.905h-1,k=0.182h-1,V=4.25L,F=0.80,如口服剂量为150mg,试计算tmax,Cmax,AUC。
P209例题11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A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
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P1
2.药物吸收: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P1
3.载体媒介转运:
p16
4.主动转运:
p17
5.pH-分配假说:
是说明弱电解质类药物以非离子形式扩散透膜的理论
6.药物分布:
p102
7.蓄积:
p103
1.表观分布容积:
p104
2.血脑屏障:
p115
3.代谢、生物转化p1
4.首过效应:
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p30、p143
5.肝清除率:
p143
6.酶诱导作用:
p148
7.酶抑制作用:
p148
8.酶诱导剂:
【p148
1.酶抑制剂p148
2.排泄P1
3.肠肝循环P31
4.肾清除率P165
5.隔室模型P182
6.单室模型P182
7.二室模型P182
二、单选题
1.生物药剂学的定义:
(d)
A、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代谢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学因素与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B、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配置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学因素与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C、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药量与时间关系,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学因素与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D、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学因素与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E、是研究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学因素、疗效与时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2.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哪项表示:
(a)
A、Noyes-Whitney方程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C、Ficks定律
D、Higuchi方程E、Ritger-Peppas方程
3.在溶媒化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
(d)
A、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B、无水物<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
C、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水合物D、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媒化物
E、无水物<有机溶媒化物<水合物
4.列叙述不正确的:
()
A、通常水溶性大的药物较难溶性药物易吸收
B、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C、非解离型药物的比例由吸收部位pH决定
D、酸性药物在pH高时,分子型药物所占比例降低
E、通常酸性药物在pH低的胃中,碱性药物在pH高的小肠中的未解离型药物量减少,吸收也减少,反之都增加
5.细胞膜的特点:
(a)p14
A、膜结构的流动性、不对称性及半透性B、膜的流动性、对称性及半透性
C、膜的通透性、流动性及不对称性D、膜结构的稳定性及对称性
E、膜结构的对称性、通透性及流动性
6.下列叙述中哪些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
(c)p18
A、逆浓度梯度B、药物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需要消耗能量
C、无饱和现象,但消耗能量D、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E、需要有特定载体,在膜两边来回穿梭,担负着转运任务
7.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
()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B、药物的晶型C、药物的溶剂化物
D、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E、药物的旋光度
8.胞饮作用的特点:
(a)
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E、无部位特异性
9.下列叙述中哪些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
(d)
A、消耗能量B、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
D、不需要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现象
10.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d)
A、混悬剂>溶液剂>胶囊剂>散剂>片剂
B、胶囊剂>混悬剂>散剂>溶液剂>片剂
C、片剂>包衣片>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
D、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
E、片剂>胶囊剂>散剂>混悬剂>溶液剂
11.以下哪条不是促进扩散特征:
(d)
A、不消耗能量B、有部位特异性C、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运
D、不需要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
12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
(c)
A、脂肪性食物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吸收
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
C、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
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
E、脂溶性、非解离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
13.下列叙述中哪些不是易化扩散的特点:
(a)
A、逆浓度梯度,需要消耗能量B、药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C、需要有特定载体,在膜两边来回穿梭,担负着转运任务
D、存在饱和现象E、不消耗能量
14.食物对胃空速率的影响,由快到慢描述正确的是(a)。
A、糖类>蛋白质>脂肪B、蛋白质>糖类>脂肪
C、蛋白质>脂肪>糖类D、脂肪>蛋白质>糖类
E、脂肪>糖类>蛋白质
15.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描述是(a)。
A、皮下注射容量小,仅为0.1~0.2ml,一般用于过敏试验。
B、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
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
C、混悬型注射剂可在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
D、肌内注射的容量一般为1~2ml。
E、腹腔内注射不存在肝首过作用。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d)。
A、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管,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高
B、静脉注射起效快
C、静脉注射的容量一般小于50ml
D、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一般为水溶液,没有乳液
E、静脉注射不能用混悬液
2.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
(b)
A、降低制剂黏度,以减少刺激性
B、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
C、弱碱性药物调节制剂的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
D、调节滴眼剂至高张,促进药物的吸收
E、增加表面张力,有利于泪液与滴眼剂的充分混合。
3.目前认为药物透入皮肤吸收的途径有:
(e)
A、透过表皮进入真皮,吸收入血B、通过毛囊
C、通过汗腺D、通过皮脂腺E、均可
4.下列剂型,哪一种向淋巴液转运少:
(a)
A、溶液剂B、微球C、毫微粒D、脂质体E、复合乳剂
5.药物连续应用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
(e)
A、吸收B、分布C、配置D、消除E、蓄积
6.表观分布容积(V)的定义哪一个叙述是正确的:
(d)
A、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真正容积B、它的大小与药物的蛋白结合无关
C、它的大小与药物在组织蓄积无关
D、它是指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浓度计算出的总容积
E、它代表血浆容积,具有生理意义
7.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b)
A、组织与药物有较强的结合B、血浆蛋白与药物有较强的结合
C、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浓度D、药物消除过快
E、药物吸收不好
8.下列组织中药物分布最慢的组织是:
(c)
A、心B、肝C、脂肪D、肌肉E、肺
9.下列因素中哪个不是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主要因素:
(c)
A、药物的理化性质B、给药剂量C、药物的代谢酶活性
D、性别差异E、生理和病理状态
10.细胞对微粒作用的主要机制是:
(a)
A、内吞B、吸附C、融合D、膜间作用E、吸附和融合
11.下列有关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叙述正确的是:
(a)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E、游离药物量与血液浓度之比
12.药物从血液向胎盘转运的主要机制是:
(b)
A、主动转运B、被动扩散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E、载体媒介转运
13.下列描述错误的是(c)。
A、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经过肝脏从而减少首过效应
B、乳剂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淋巴系统摄取
C、腹腔内注射不存在肝首过作用
D、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对药物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有影响
E、药酶有一定数量,因此可利用给予大剂量药物先使酶饱和,以提高生物利用度
1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A、能透过毛细血管壁B、能透过血脑屏障C、能经过肾小球滤过
D、能够经肝代谢E、不能透过胎盘屏障
15.药物在体内发生代谢的主要部位是:
(a)
A、肝脏B、肺脏C、血脑屏障D、胃肠道E、肾脏
1.一级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
(E)
A、静脉注射B、静脉滴注C、重复静脉注射D、重复静脉滴注E、口服给药
2.单室模型是指:
(B)
A、各组织、器官、体液之间浓度相等
B、药物在血浆与这些组织、器官、体液之间立即成为一种动态平衡的分布状态
C、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很长时间向全身组织器官分布,并达到分布的动态平衡
D、动力学上并不一定是“均一状态”
E、机体内各组织器官内的药物浓度相等,动力学上是“均一状态”
3.下列那条曲线表示静脉滴注给药体内过程?
(D)
A、B、C、D、E、
ABCDE
4.经典的动力学模型是()
A、生理模型B、统计矩C、隔室模型D、药动-药效E、M氏方程
5.下列哪项不是隔室模型的判定方法:
()
A、残差平方和B、SUM法C、F检验法D、AIC法E、TDM法
6.药动学中求一级吸收速度常数最经典的方法是:
()
A、残差平方和B、AIC法C、残数法D、F检验法E、TDM法
7.下列关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叙述哪项正确?
()
A、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内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除以给药周期
B、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内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积除以给药周期
C、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内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对数和除以给药周期
D、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内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算数平均值
E、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内曲线下的面积除以给药周期
8.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中两个最基本而重要的参数是哪一项()。
A、t1/2和KmB、V和Cl
C、Vm和KmD、Tmax和CmaxE、t1/2和Vm
9.下列不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表示法:
()
A、波动百分数(FI)B、波动度C、血药浓度变化率D、重复一点法E、DF
10.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主要取决于开始浓度B、与首次剂量有关
C、与给药途径有关D、与开始浓度或剂量及给药途径无关B、不同部位肌
E、与开始浓度或剂量及给药途径都有关
11.某一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90%,需要半衰期的个数?
()
A、3.32B、4C、3D、6.64E、5
12.下列哪个参数不是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C-t关系式中的混杂参数:
()
A、CB、BC、βD、AE、α
13.单室模型口服单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公式为()
A、
B、C=C0
C、
D、
(0≤t≤τ)
E、lgC=-
t+lg
14.具有加和性的药动学参数是:
()
A、VB、CC、tmD、t1/2E、CL
1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1,则它的生物半衰期是:
()
A、4hB、1.5hC、2.0hD、O.693hE、1h
三、简答题
2.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包括哪些内容?
p39
3.药物的转运机制有哪些?
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特点有哪些?
p16-18
4.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物理化学因素有哪些?
p27
5.哪些辅料对药物吸收有影响?
p42
6.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有哪些?
p36-39
7.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
8.何谓Ⅱ型药物,如何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p47、p52-55
9.何谓Ⅲ型药物,促进药物跨膜吸收的方法哪些?
p47、p56
10.请写出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水杨酸的pKa为3.0,奎宁的pKa为8.4,如何应用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分析药物在胃、小肠中的吸收?
弱电解质的这种关系可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即:
酸性药物:
pKa-pH=log(Cu/Ci) 碱性药物:
pKa-pH=log(Ci/Cu)
弱酸水杨酸的pKa为3.0,在胃(pH=1.0)中未解离型和解离型的比例为:
3.0-1.0=log(Cu/Ci)
Cu/Ci=100:
1
即水杨酸在胃中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例为1:
100,有99%以上的水杨酸在胃中呈分子型,故水杨酸易被胃吸收。
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胃中的未解离型只有千万分之一,几乎全部呈解离状态,不被吸收。
在小肠中(pH=5~7.0),随着pH上升,分子型比例增加。
8.4-7.0=log(Ci/Cu)
Ci/Cu=25/1
即奎宁在小肠中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25:
1,与胃中相比,未解离的分子大大增加,所以奎宁在小肠中有良好的吸收。
11.非口服给药包括哪些给药方式?
(至少写出4种)注射给药、皮肤给药、黏膜给药、眼部给药、p75
12.鼻粘膜给药具有哪些优点?
P85
13.可采用什么给药途径避免肝首过效应?
(至少写出4种)P143
14.提高眼用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有哪些?
P99
15.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P105
16.如何通过制剂学方法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P112
四、计算题
1.静脉注射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经3个半衰期后,体内药量是原来的多少?
1/8,1个半衰期剩1/2,再经过1个半衰期剩1/4,再经过1个半衰期剩1/8
2.静脉注射某一单室模型药物,若初始血药浓度是15µg/ml,剂量60mg,求表观分布容积为多少?
60mg/15µg/ml=4000ml
3.给某患者单次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1050mg,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求得体内动态方程为:
lgC=-0.1355t+2.176,求:
k、t1/2、C0、V、TBCl、AUC和12h的血药浓度?
p192
lgC=-0.1355t+2.176
k=-2.303×(-0.1355)=0.312(h-1)
T1/2=0.693/k=2.22h
V=X0/C0=1050×1000/150=7000(ml)
Cl=kv=0.312×7=2.184(L/h)
AUC=C0/k=150/0.312=480.7(μg/ml).h
lgC12=-0.1355×12+2.176=0.55C12=3.548(μg/ml)
1.某药物静脉注射1000mg后,定时收集尿液,已知平均尿药排泄速度与中点时间的关系式,
已知该药物属单室模型,分布容积30L,求该药的t1/2,Ke,CLr,以及80h的累积尿药量。
P19918页
2.患者单次静脉注射单室模型药物2g,测得不同时间血药浓度,求出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如下:
logC=-0.061t-0.4954P189
求:
k;Cl;t1/2;C0;V;AUC;14h血药浓度?
①k=2.303×b=2.303×(0.061)=0.1405h-1
②T1/2=0.693/k=0.693/0.1405=4.9323h
③C0=log1(0.4954)=0.3196mg/ml
④V=X0/C0=2000/0.3196=6258(ml)=6.258L
⑤Cl=kV=0.1405×6.258=0.8792L/h
⑥AUC∞=C0/k=0.3196/0.1405=2.2747h(mg/ml)
⑦logC=-0.061×14-0.4954=-1.3495
C=0.0477(mg/ml)=44.7μg/ml
即14h的血药浓度为44.7μg/ml
3.一个病人静脉注射某药10mg,半小时后血药浓度是多少?
(已知该药物属单室模型,t1/2=4h,V=60L)P189
C0=10/60=0.1670.153
1.某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80mg,立即测得血药浓度为10mg/ml,4h后血药浓度降为7.5mg/ml。
求该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假定药物以一级速度消除)。
9.6hP189
2.给某患者静脉注射某药20mg,同时以20mg/h速度静脉滴注该药,经过4h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
(已知V=50L,t1/2=40h)P205
3.地西泮治疗癫痫发作所需血药浓度0.5~2.5μ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