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电视新闻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2692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电视新闻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电视新闻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电视新闻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电视新闻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电视新闻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电视新闻学笔记.docx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电视新闻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电视新闻学笔记.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电视新闻学笔记.docx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电视新闻学笔记

电视新闻学笔记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上篇:

电视报道意识

☆专题一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

一、时空意识

1、追踪热点空间

(1)上层热点:

会议、政府信息等;下层热点:

社会新闻

(2)创意来源于生活的热情和积累。

(3)“加热”新闻的能力:

找关联性;注重趣味性(细节,eg:

《常委挥手见个性》)

2、第一线的空间意识(勇于任事)

例:

“自我反射”的拍摄方法。

3、开拓新空间(前卫意识)

(1)卓越的新闻敏感

①快而准地判断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大背景)。

②快而准地判断新闻事实能否引起观众的广泛兴趣。

③快而准地判断新闻事实是否新鲜,是否能对全局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

④快而准地判断同一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些重要,哪些次要。

(2)出众的超前性

从纷繁复杂的是事实中看出事物的发展趋势。

4、记者的个人空间

二、三种精神、四种知识、五种意识

1、勤业精神、敬业精神、协作精神;

2、新闻知识、专业知识、科技知识、理论知识;

3、质量意识、廉政意识、忧患意识、更新意识、超前意识。

三、记者与现场

1、现场报道:

概念:

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和观众,以采访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做出图像报道。

要求:

短、快、准。

2、对现场的把握:

例:

纪录片《沙与海》中的临时镜头;纪录片《迷的十一秒》中的11秒黑幕。

3、现场的困惑:

平衡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摆正报道重点,了解报道规则。

专题二:

摄像机的位置

一、试图隐藏起来的摄像机

1、丝路上的“疑问”:

《丝绸之路》(1979.8-1981.5):

共17集我国第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第一部中外合作拍摄的电视纪录片。

2、安德烈·巴赞AndreBa-Zin(1918-1958)[法]:

《电影是什么》

尤里斯·伊文思JorisLvens(1898-1989):

《摄影机与我》:

“我用摄影机抓住那关键性的一瞬间——也就是我找到恰当拍摄位置的那一瞬间。

3、登月球的启示:

1969.7.21一句话,一次直播。

小结:

让·米特里:

“为了显得客观恰恰需要强烈的主观性。

安德烈·巴赞:

“为了真实总是要牺牲掉一些真实。

——在拍摄时要考虑摄影师自己:

要告诉观众拍摄的主管意图或完善拍摄方法。

二、故意显露的摄像机:

使用方法:

1、把摄像机的存在告诉观众,对疑问主动地给予观众回答。

Eg:

《潜伏行动》;《带摄影机的人》(维尔托夫[苏联])

2、不要回避被拍摄对象看镜头。

三、自然隐去的摄像机(长时间与拍摄对象磨合)

Eg:

《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迁徙的鸟》、《望子五岁》、《49未知天命》……

两点启示:

1、记者要用深深地关切和巨大地热情去表现人;

2、要以高超的拍摄技巧、相关知识,切实地深入生活。

四、以新闻调查《第二次生命》为例:

第三十六届亚广联广播电视节目特别奖多元文化贡献奖。

1、选题考虑故事性:

(1)选题有故事、有悬念、有情感。

(2)选题的难度:

①准备时间紧张(不到一周);②采访对象“不可爱”(情感波动小,表情单一);

③采访对象的拒绝。

2、多元性、开放式主题结构:

亲情、科学。

3、控制好全篇的情感节奏:

(1)新闻性作品的冷静与公正要求;

(2)保证记者的客观平衡性以及收视的情绪理性:

①镜头选取;②片花缓冲;③中景为主,减少流泪画面。

4、景别与角色身份一致:

(1)记者、非关键采访对象——中景(七分像、交流景别、中立景别)

(2)故事主角——近景、特写——景别与像势表明态度和地位、凸显情绪的细腻变化。

5、适时保持静场:

情节本身的表现力可以达到表意要求的要适时保持住静场。

6、拍摄两者交流注意“轴线”规律:

(1)采访新闻人物尽量保证交流的方向和位置一致:

——A——B——关系轴线

(2)景别(fieldofview):

“远取其势,中取其形,近取其神。

指被摄体在画框中所呈现出的视野范围,决定观众将看到多少主题内容,或者说被摄体表现出离观众的距离。

①远景extremelongshot/ELS:

人物在画幅中的大小通常不超过画幅高度的一般——表现整体气氛。

②全景longshot/LS:

全身/全貌——“定位镜头”——分切镜头的依据(总-分)。

③中景mediumshot/MS:

膝盖以上/大部分。

④近景:

胸部以上/局部。

⑤特写close-up/CU:

肩部以上/细节——分割物与环境间的关系;“转场镜头”(eg:

现在-眼睛-过去)。

“(特写镜头)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

”——贝拉·拉巴兹

7、采访中的构图要点:

(1)保证适当的头顶空间、鼻前空间。

(2)拍运动的人或物时,保证一定的朝向空间。

(3)过肩镜头要保证人物的清晰。

☆专题三:

事件的表现

一、情感的参与

1、捕捉动情点:

(1)编辑手法影响新闻质量和情感“度”

Eg:

画内音乐偏客观,画外音乐偏主观。

重视生活画面和空镜头的作用。

(2)新闻中“情”的内涵:

平淡之中见真情。

把握情感的“新闻高度”。

2、情感参与

二、编辑技巧:

1、插画面:

(1)作用:

①改变画面的节奏。

②帮助讲话人说明讲话内容。

③弥补、掩盖“跳点”,掩饰人物的意外活动。

④掩盖或夸大技术故障(Eg:

泰森黑拳)。

(2)不能插画面的情况:

①有内涵、有情感、表情丰富的讲话。

②需要用讲话的完整性来表明真实性的。

③具有史料价值的。

2、特技:

(1)定格(静帧,第四维的突现)的使用情况:

①力量的爆发点;②情感的冲突点;③解说词的介入点;

④视觉刺激的缓冲点;⑤片子的结束点或段落的转换点。

(2)分画面的作用:

①保留声画;②丰富其他画面;③形成对比或解释作用。

《毕业生》创作要点分析:

《毕业生》:

《纪事》2004年第9号作品作者胡珩

一、创作要点:

1、自然隐去的摄像机。

(摄影师与被摄者非常熟悉和亲密)

“刻薄人善为文章。

”——钱钟书(刻薄人·对生活敏感的人)

2、选题的“新闻高度”——以人物开始,而不止于人物。

选题的背景:

(1)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2)2002年……

3、线索设置(结构方式):

充满对比和矛盾的线索、人物……“结构是针对故事或人物形成的。

大学扩招——

(1)主线(有对比的两位毕业生):

陈志勇;戴昊

(2)辅线(大一女生,摄影助手):

陈万颖

4、音乐配置的情绪节奏

用配乐来“代言”人物的心理和情绪。

——音乐跟段内情绪、跟段落情绪、

5、镜头拍摄与景别安排

(1)中、近景和特写的使用。

(2)摇镜头的积累作用和角度的把握。

摇镜头:

当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三脚架或拍摄者身体,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

摇镜头的作用:

展示空间,模拟主观镜头,积累作用(用于视觉效果比较相似的物体eg:

巨人阵、人群)……

6、甩镜头的转场作用

甩镜头(扫摇镜头):

在一个稳定画面后利用极快的摇速使画面中的形象全部虚化,可以形成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甩镜头。

7、编辑特技“分画面”的对比作用:

片尾部分陈志勇的感慨——不同时空的对比——“跨度”。

8、解说体现与画面的配合:

解说词不要与画面信息重复。

☆专题四屏幕形象的表现

一、人物肖像的表现

1、问题的提出:

2008年通州“照片门”事件。

1988年《振兴开封经济座谈会开成了催眠会》(意见:

质疑公正评论、侵害肖像权?

2、利用“残缺构图”:

适用于事件准确,人物不准确的题材

(1)概念:

这种构图方式往往有意地将形象元素的一部分进行破坏或是排出画框,产生一种不平衡、不完整的视觉感受。

(2)目的:

突出主题、增强悬念、保护隐私。

3、体现“社会责任感”:

(1)站在被摄对象的角度看问题;

(2)守信的工作态度。

4、发挥“匿形象”的作用:

(1)定义:

通过马赛克效果(马赛克景别要求:

使用中景拍摄)和构图的运用等手段来隐匿对象的“面容”。

(2)作用:

①保护受访者(伤害最小化原则&相关法律法规);②保证采访顺利。

(3)方法:

①马赛克等特技;②开放式构图;

③逆光拍摄(剪影效果);④利用景别(远景、特写、前景)

⑤变化拍摄角度(俯拍,过肩镜头);⑥辅助声音(仅用受访者的声音,不用受访者的形象画面)

(4)小结(制作之前应注意的):

所有可能推断出身份的信息都应该考虑处理,匿形象不只是针对“脸”

①能不用暗访的尽量不用;

②可遮可不遮的必须要遮;

③对需要保护的妇女儿童和执法人员应进行必要的虚化处理;

④检查被拍摄者的声音需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⑤检查受保护者是否需要“化名”。

二、各种人物形象的表现

1、残疾人形象:

(1)在新闻中的表现主题:

身残志坚

(2)存在的问题:

不悦目画面的出现

(3)恐惧诉求(fearappeal)与残疾人形象表现

*如何避免不悦目画面的出现:

重点A:

处理好闪光点与残疾点的关系——切忌渲染残疾程度来反衬人物精神的想法——要多通过事和画面反映其精神,抓住与普通人相通的地方,把最能触碰到观众心弦的那种形象和时间细节捕捉下来。

重点B:

处理好表现与刺激的关系——有“度”地表现残疾程度;适当发挥文字的作用。

2、老年人形象

在新闻中的表现人生哲理、人生经验等内容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半个世纪的爱》

3、女性形象

在新闻中起到烘托作用,表现细腻、情感的段落等。

4、儿童形象

(1)广告里的3B法则之一

(2)孩童的天真无邪与新闻的真实客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Eg:

《我长大了》《幼儿园》

三、反射式表现:

间接的人物表现方法

1、不能出场的人物

2、不愿出场的任务

3、不便出场的任务(Eg:

自吹自擂)

专题五组织拍摄

一、组织拍摄与拍摄的组织工作

1、概念:

(1)拍摄的组织工作:

在不干预生活、尊重新闻事实、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拍摄前在现场做一些组织和准备工作。

它是挑、等、抢采访摄影方法的补充,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

(2)组织拍摄:

编、摄人员用补拍或扮演的方法,甚至是合理想象的导演的手法表现新闻人物和事物,严格的讲不属于采访摄影的范畴。

二、组织拍摄的来源和存在

1、来源:

[美]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

——开创了“交友式的拍摄”;摆拍(“纳努克就是一尊表演其父辈生活的蜡像”)。

这部片子的成功在于其时代性和特殊性。

真实行为=真实时间+真实空间+真实需求

2、存在原因:

(1)“生活的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的真实,电视创作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因而它不必符合生活的真实。

(2)“按照新闻人物和事件的本来面目重新拍摄不违背真实性。

(3)拍摄者使必须的准备工作演化成组织拍摄(“三剑客”式采访)。

(4)创作者把生活场景同个人想象和诗意是否完美结合作为判定纪实性节目的依据。

“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发生都永远是你拍摄的机会,而不是障碍。

——陈虻

三、组织拍摄的几种存在情况

1、可能发生但未发生的事件。

2、发生过但未拍到的事件。

3、伊文思的补拍(假戏真做):

《摄影机和我》(book1969年)

——Eg:

《博里纳奇矿区》(1933年比利时)。

“只要这类场面并不是出于捏造,而真正是来自现实生活的,那么,生活本身将赋予它以力量,并使它充满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情感。

”(30年代语)

“补拍是一个非常脆弱的武器,使用它的时候必须加倍小心。

”(50年代语)

——伊文思

伊文思“假戏真做”的标准:

能否驾驭——各势力是否允许等;结果如何——能否带来好的结果。

——非虚构扮演——游走于表演与非表演之间的,可驾驭、可复制、有结果的事件。

4、扮演:

(1)扮演串场人物(有条件的使用);

(2)扮演自己(不允许);(3)扮演历史场面(要交代清楚)。

《新闻调查》内部工作手册:

“拍摄被采访者生活或工作的常态,应自然抓拍,不要‘摆拍’;也不要搞真人扮演的‘真实再现’,以免造成误会。

四、补拍的界定

1、对于某个神情动作、某个场面的局部,可以补拍,但须限制在拍摄的组织工作范围内(最好在同一时间同一现场内)。

2、对于某些有一定情节的整场戏应尽量不去补拍,如补拍则应设法变成又一次发生的真实事件。

(“重拾现场”)

3、对于已经发生过而又不可能再发生的事件应严禁补拍。

五、报道的新意识

1、新闻方法:

以记者的身份出场,而非导演;应在现场掌握和研究,用“挑、等、抢”的方式记录。

2、敢于创新:

(1)形式创新;

(2)思维创新(Eg:

反弹琵琶)。

下篇:

电视新闻节目

☆专题一电视新闻概述

一、什么是电视新闻

定义:

指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TNT=TodayNewsToday——NNN=NowNewsNow

二、电视新闻的内容(分类)

1、动态性新闻:

即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作为简短迅速的报道。

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多种手段综合应用的。

(长消息:

3-4分钟)——短、快、广、活

2、专题性新闻

3、专业性新闻

4、电视评论:

(1)短评——编前&编后;

(2)专题评论

5、杂志性新闻:

Eg:

《60分钟》

(1)模仿新闻杂志的形式编排,每期由3个独立的13分钟左右的新深度报道和1个4分钟左右的新闻评论版块(安迪·鲁尼)组成;赚钱的新闻栏目;

(2)打造代表社会公义和新闻原则的明星记者;

(3)内容强调故事化加工和自主调查;

特点:

(1)内容丰富;

(2)把握“节奏”——杂而不乱

6、电视报告文学:

兼具“新闻”和“文学”双重属性。

我国最早的电视报告文学:

《雕塑家刘焕章》(陈汉元1982年)

7、立体式新闻

立体式:

预报形式;组合形式;借鉴形式

☆专题二电视动态性新闻

一、动态性新闻的特点:

1、都是最近发生的受到群众普遍关心的事件。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管理新鲜的信息,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社会的本质问题。

2、这类新闻都是记者不失时机地赶赴现场抢拍到的,有时需要记者在现场随机应变、放弃原有的设想,转而抓到意外发现的新闻事件。

3、题材的确定、采访与摄录技术同是决定新闻优劣的必要保证。

4、简短扼要,事件长度在1分钟左右——制作过程快,播出及时;现场感和新鲜感较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表面化——看出新闻内部的“价值”,发现联系,增进解读

2、程式化——思考:

谁才是“权威”的采访对象?

(参与度、认识度、表达度)

专题三电视新闻采制流程要点

采访——拍摄——制作——思考

记者在采访

一、谁说没有“孤胆英雄”——“shootyourself”

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报道,也可以降低新闻制作成本,提高效率。

二、记者现场出境时不要把构图搞成“旅游照”

用好中景的同时,要处理好记者与景物间的像势关系,避免景大人小的构图设置。

像势:

影像固有的特性作用与画面组合的力(画面中某一像素对观众的吸引力),由影像在画面中的大小、体积、重量、色彩、影调、动静状态等特点综合形成。

例:

同一画面中,动态的比静态的像势大。

三、不要忽视采访环境的选择

1、注意“场”效应

例:

自己或朋友家中——话题亲密、安静的室内演播环境;

办公场所——严肃话题、声明公告、回忆往昔;

公园、街头——轻松有趣。

2、注意“体”效应

(1)性格影响力:

采访的目标人物性格不同环境不同,内向严肃的还是外向活泼——

对急性子的人——在静处坐下来谈;对慢性子的人——在闹处、现场站起来谈。

(2)身份影响力:

采访的目标人物身份不同环境不同——记者的采访着装也应与环境一致。

四、把握好采访进程

1、让受访者轻松:

记者是定调者(记者本身状态要轻松);不要喊开机;说明打断。

2、让自己放轻松

3、设计好问题:

设计问题有重点,一次只问一件事。

有效采访小贴士:

a采访前朗读问题听一下是否有被误解的可能;

b在对象开始动作之前让摄像机先跑10秒,某些重要活动开始前也提前开机;

c采访中既不要唯唯诺诺、拒人千里,也不要故意“装熟”;

d不计一切眼光与采访者接触;

e不要在倾听的时候去思考下一个问题;

f如果受访者突然不讲话,要尊重他的沉默,等他开口再谈;如果他需要鼓励,试着用疑问的口气重复他最后一句话;

g在对方讲话时不要过多的“嗯、啊、哎、哦”,可以用点头示意或微笑来交流;(影响同期声、影响节目态度)

h采访结束后无论结果如何都向受访者致谢;

i从失败中学习。

记者在拍摄

一、“人在实习时”的高频率失误:

1、画面歪斜;

2、变焦无目的地推拉

3、角度无变化的一根筋拍摄法;

4、拍摄无起落幅和镜头过短(0.5-30秒)

景别

电视(秒)

电影(秒)

远景

10-12

8

全景

8-10

6

中景

6-7

5

近景

4-5

3

特写

2-3

1

二、采访中的镜头层次

1、发问时拍广角;

2、回答开始时用中景;

3、在特殊紧张或揭露某事时用特写。

记者在制作

一、避免“红烧头尾”

红烧头尾:

我国现场报道中出现的一种“怪”现象——男记者&女播音员;男播音员&女记者&男播音员;女记者&男播音员……

应该让现场记者把现场“带”完——真实感强,可性度高些。

二、把握好解说的介入点——画面开始4-5秒后

一段镜头,在第一个镜头的1/3处开始解说,到最后一个镜头的2/3处结束。

前几个镜头较短,不加解说,在后一个较长的镜头处介入解说,同样也要在此镜头开始几秒后再介入解说,在镜头结束前结束,留有回味。

三、利用好特技和新技术

1、反映差距、对比想想分画面:

今昔对比、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务联系、冲突与对立……

2、展现速度及段落变幻时想象划象。

3、使用溶入、溶出一般不超过2-3秒,多用于展现梦境、回忆、想象等插叙或倒叙段落。

4、电脑动画在新闻中的利用值得关注。

记者在思考:

思维决定行文风骨,影响采制观念和效果。

一、电视化的思维

(1)蒙太奇思维:

前、后期摄制中,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记者需对事实和声画进行组织,在现场这种思维越明晰,采访就越顺利。

(2)现场思维:

首先,要求记者必须到现场拍摄新闻。

其次,要求新闻传递出“现场感”:

时空相对集中的新闻题材——跟拍,随报道主体,再现原生态;

多时空的新闻题材——追随记者足迹,再现记者的现场调查、采访过程。

(3)表现元素多样化思维:

电视是立体信息传播的特征,要求记者充分利用画面、字幕、地图、漫画、图表、解说、同期等声画元素。

二、多元化思维

1、承认事物多义性并能够捕捉到它们;

2、把看起来散落的素材整理起来的蒙太奇能力。

☆专题四电视新闻无剪辑摄制法

一、无剪辑

无剪辑(nocut):

于头脑中计划,用摄影机剪辑。

适用于程序性强,动态性弱的题材。

例:

《俄罗斯方舟》亚历山大·索科洛夫(2002)——一镜到底

二、无剪辑摄制法的优势

1、快,能增强时效,提高工作效率——在会议新闻、突发事件中……

2、消除电影化痕迹,增强现场感。

电影化的电视新闻:

过分强调画面艺术化美感和主观显露过度的电视片形态。

3、锻炼拍摄者的素质——运动构图能力、镜头长短把握、景别过渡流畅、一组镜头后的转场……

4、提高播出的信号质量。

三、无剪辑摄制法的要求

1、了解所报道事件的全部内容和发生过程。

2、选择最重要内容和较有表现力的镜头。

3、按照思维和形象两方面的逻辑顺序将镜头连贯、流畅地组接起来。

(1)思维逻辑:

剪辑要符合人思维的规律、生活规律。

(2)形象逻辑:

剪辑要符合镜头元素形象的连贯性,这一连贯性包括——

A、形象之间的“相似性”规律:

形象主体造型相同或相似;上下主体动作相似;画面内在结构相似。

B、“动接静,静接动”的规律:

所谓“动”、“静”,是指在剪接点上,主题或者摄像机的运动状态的四种可能性——

①“接动作”(拼接):

由两个不同景别或不同角度的镜头来表现一个动作;

近景与长镜头的时间比应为1:

2

②固定镜头与固定镜头相接;(固定镜头:

指运动状态不同的统一主体)

③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保留起落伏);

④运动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不保留起落伏)。

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表意功能:

1、固定镜头:

要求——构图讲究,“稳”字当头,找好水平线,多用三脚架。

2、运动镜头——推、拉、摇、移、跟:

(1)推镜头:

将镜头由远向一个主体靠近

复机位——

复焦距——用于越过一些阻碍时;

间歇推——推-停-推。

(2)拉镜头:

将机位拉回来,使主体变小

复机位——

复焦距——

间歇拉——

(3)摇镜头:

水平摇摄——表现宽广事物;竖直摇摄——表现高大事物;

环绕摇摄——;间歇摇摄——从一个主体摇到另一个主体,之间有停顿。

(4)跟镜头:

机位与主体一同运动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事件性新闻多以题材取胜,非事件性新闻多以手法取胜。

1、事件性新闻:

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展开的新闻报道,事物的时态是突发的或跃进的。

如动态消息、新闻特写等。

2、非事件性新闻:

脱离事件,从理念谈理念的新闻;一般是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做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应,其时态是渐进的。

如典型报道等。

☆专题五人物新闻

一、鉴定式人物新闻(易模式化)

1、写“事”:

人因事显;事因人生(事是要为人服务的)。

Tips:

(1)不要让采访对象坐转椅;

(2)不要让采访对象抽烟(不好剪辑)。

2、写“细”:

写细节、写侧面。

例:

《美联社工作日志》:

“不要说‘华莱士很紧张’,而应说‘他在40分钟的飞行里嚼了21根口香糖……他看看天空又看看脚下,把安全系了又松开……’”

例:

不要说“全县党政干部紧锣密布地开展抗洪救灾工作”,而应说“全县10个党政干部7个上了抗洪大堤。

二、导演式人物新闻(易因夸张、失实)

1、考虑“间接采访”、“隐性采访”法。

2、写“实”:

深入新闻现场,进行纪实报道。

(纪实报道:

第一时间,记录第一画面——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

三、“高大全”式人物新闻(正面人物的神话,反面人物的脸谱化——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传播效果不佳)

1、写“真”:

还本来面目,摒弃造神。

2、写“情”:

应有正常人的情感;切忌“反衬法”。

3、写“境”(环境):

处理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好崇高美与多样美的关系;处理好各种角色的关系;

四、人物新闻表现要点

1、选择主题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2、表现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让人了解;

3、突出人与他人、社会的交流;

4、寻找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哲理,力求人物语言紧跟时代;

5、采用纪实手法,注意细节捕捉;

6、采访内容要具体、明确;

7、人物选择追求“多元平衡”。

多元平衡:

大小人物的平衡,职业分布的平衡

(1)体力与脑力、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平衡;

(2)关注新兴人群。

电视长消息&短消息

一、背景:

自1996年全国电视新闻奖始短、广、快、活

二、电视短消息的特点

1、时间特点:

1分30秒内

2、录制特点:

“五个一”:

一个事件、一个主题、一个时效、一个现场、一个动态

(1)意义的表达不是靠解说词的规定;

(2)多表现事,尤其是突发事件;(3)讲求速度,不拘泥于细枝末节。

三、电视长消息的特点

1、时间特点:

4分钟之内

2、录制特点:

(1)题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