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对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2493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对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对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对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对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对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对仗.docx

《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对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对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对仗.docx

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对仗

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

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

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

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

例如《诗经》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楚辞》说: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九歌.湘君》)。

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

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

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

它要求:

    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

    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

    "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

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

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注:

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冬景》)

    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

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

例如: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

    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

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

    绝句也有首尾两联全对仗的。

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前人绝句绝大多数首尾两联都不对仗,首联对仗者偶尔见之,尾联对仗者较少,两联全对仗者更少。

但是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

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

前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四联全都对仗的,这悉凭作者自便,并无定规。

但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律诗的常规,也称为正例。

例如:

    五律首句不入韵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首句入韵者。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七律首句不入韵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句入韵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的。

    五律首句不入韵者。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杜审言《登襄阳城》)

    首句入韵者。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七律首句不入韵者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首句入韵者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李商隐《泪》)

    前三联对仗者,首句不入韵的,五律多于七律;首句入韵的,七律多于五律。

    律诗首联不用对仗,颔联、颈联、尾联用对仗。

这种形式的律诗罕见,因为一般尾联是全诗的结束语,用散行比较容易画龙点睛,用对仗较受束缚,故诗人不喜用尾联对仗。

杜甫诗中时有这种形式,后人模仿者较少。

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杜甫《悲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泗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律诗中也有四联全部用对仗的,这种形式出现得较早,如唐初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盛唐时,王维、杜甫作品中有不少四联全对仗的律诗,其后也有诗人仿效的,故这种形式虽比较罕见,但较后三联对仗的稍多些。

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

        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

        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

        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

        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之一)

        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旗列紫营。

        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

        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

        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

        (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排律的对仗和律诗同,首联、尾联可用可不用,但中间不论有多少联,必须全部对仗。

例如:

     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

     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兵戈犹拥蜀,贼敛强输秦。

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之一)

        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

        日映文章霞细丽,风驱鳞甲浪参差。

        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唤客潜挥远红袖,卖炉高挂小青旗。

        剩铺床席春眠处,乍卷帘帷月上时。

        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

    律诗以颔联、颈联对仗为正例,上面介绍的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颔联、颈联、尾联三联对仗,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对仗,称为变例,也有书上叫做别格、变体的。

这些变例,唐宋以后,以至现代人写旧体诗也有仿效的。

还有两种变例,中唐以后就很少有人仿效了。

这两种变例是在近体诗形成过程中,尚未完全定型时出现的,起于齐梁,延至中唐。

一种是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颈联又对的形式。

如梁简文帝的《夜听妓》:

        合欢蠲忿叶,萱草忘忧条。

        如何明月夜,流动拂舞腰。

        朱唇随吹动,玉钏逐弦摇。

        留宾惜残弄,负态动余娇。

    这首诗首联、颈联是很工整的对仗,而颔联却不对。

在平仄格式上也有后来所谓"失对"、"失粘"之病,带有不少古体诗的痕迹。

又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平仄完全合律,而对仗尚存古法。

在近体诗定型之后,也有诗人偶然仿古。

如李白《挂席江山待月有怀》: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这种变例后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偷春体",意思是:

律诗应该在颔联对仗的,却抢先在首联对仗了,"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诗人玉屑》卷二)

    还有一种仿古的变例,就是首联、颔联都不对仗,全诗只有颈联一联对仗。

例如盛唐的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

        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

        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

        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又如中唐的元稹《归田》:

        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

        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

        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

        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

    这两种仿古的对仗,多见于五律,七律很少,但于名作中亦偶然见到。

如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又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这两首七律的颔联似对非对,与颈联相比,其工整程度就差得多了。

第一首颔联平仄失对,第二首首联、颔联平仄失粘,在声律上也都有古体诗的遗风。

    上面介绍的那两种存有古风的律诗,中唐以后就很少见到了。

晚唐以后,律诗颔联、颈联的对仗,同平仄的对、粘一样,成了律诗的金科玉律。

因此绝句后来也称截句,意思是:

绝句是从律诗上截取下来的。

如果截下的是律诗的首联、尾联,那末这绝句两联都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首联、颔联,那末这绝句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颈联、尾联,那么这绝句,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颔联、颈联,那么这绝句两联全对仗。

对仗的种类

    关于对仗的种类,自古至今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各种书上所列类格各异。

《文心雕龙.丽词》列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类;《诗苑类格上》说,唐代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弘法大师)之《文镜秘府论》称对仗有29种类格。

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诗词格律》38页)他在《汉语诗词律学》中,按照传统的词的分类(主要是名词的细分)将对仗分为11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种,共28种。

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这里试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对仗的分类,一是以对仗的工整程度来分类,二是介绍至今仍常用的几种对仗的类型。

其中有交叉和重叠的地方,作些必要的说明,尽量避免费辞。

    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

    工对要求对仗得工整严谨。

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

古时并没有现代语法中那些词类术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时候,有人把字分为实字、虚字,动字、静字等。

王力教授按汉语现代词类系统(现在语法学界对词的分类意见还不完全统一),根据律诗对仗的特点,把词分为九类:

    1.名词;2.形容词;3.数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所谓词的范畴最小、关系最亲近、字面最对称主要是名词。

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宫室、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等门。

各门中又分为若干类。

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

例如毛泽东《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和"乌蒙",同属地理门中的山名对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词连绵字;"腾"和"走"都是形体动词"细浪"和"泥丸"都是细小的形象,亦属地理门。

"金沙水"和"大渡桥"同属地理门中的专门地名;"拍"和"横"都是形态动词;"云崖"和"铁索"同属地理门中的地形地物名;"暖"和"寒"同是形容气候的。

这两联都是极工的对仗。

    有的名词虽不属同一门类,但是相邻,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器物对衣饰等,也能成为工对。

毛泽东《送瘟神》(其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作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雨"对"山",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邻类相对;"天"对"地",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也是邻类相对。

其余"红"对"青","随心"对"着意","翻作"对"化为","浪"对"桥";"连"对"动","五岭"对"三河","银锄"对"铁臂","落"对"摇",都是关系亲近、字面对称的相同词类。

所以这两联也是很工的对仗。

    有些词既不同门类,也不相邻,但在文学作品或言语中常常平列的字,如诗酒、花鸟、人地、金玉等,也算工对。

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不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白居易《感春》)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

    钱钟书说:

"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着属。

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并例举了中晚唐与孟郊并称为"苦吟诗人"的贾岛的: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这一联中的"潭"与"树"、"影"与"身"皆不同类,但成为极工的一联。

诗人自注曰: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

"(《谈艺录》185页)可见这种"使不类为类"的对仗,以雕琢为工,铸字炼句取胜,须得下番苦工的。

    对仗用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可以为工整增色。

例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中的数词---"两"对"一","千"对"万";颜色词---"黄"对"白","翠"对"青";方位词---"西"对"东"。

所以历来被誉为对仗极工整的一首绝句。

又如毛泽东《答友人》颔联: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这一联里的"竹"与"霞","泪"与"衣",都是名词,但不同门类,字面亦不对称;可是因为有了"斑"与"红"颜色词对颜色词,"一"与"万","千"与"百",数词对数词,形成工整的气氛,这一联也可视为工对。

    工对中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分名词连绵字,形容词连绵字,动词连绵字,副词连绵字。

相对的连绵字必须词性相同。

连绵字用得好,也能为对仗的工整增色。

例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诗思沉浮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戴复古《月夜舟中》)

    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

(韩琮《霞》)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毛泽东《送瘟神》之一)

    在一联对仗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身无"对"心有","彩凤"对"灵犀","双飞"对"一点",都非常工整;而"翼"对"通",却不怎么工整;"通"为不及物动词,在这里可作为名词用,整个对仗还是工整的。

    有些对仗并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因它对仗的方式巧妙,也算工对,这些留待介绍对仗类型时,再作说明。

    旧时做诗学对仗,为追求工整,学童还要学两类书。

一类是对韵书,就是前面提到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等;还有一类是辞藻对偶门类书,如《诗腋》、《词林典腋》等。

前者是要熟读背诵的;后者一般不要求背诵,只要求抄写,既练小楷,又加深对各门、各类相对的辞藻的印象,应用时可以按图索骥去查找。

对韵书是以平声30韵为纲,把对仗编成歌诀,既学对仗,又记诗韵,还可以学到不少典故。

在《近体诗的押韵》一章中介绍了《笠翁对韵》一东韵的一段对偶歌诀,下面再介绍《声律启蒙》中典故较多的六鱼韵三段对偶歌诀。

    有对无,实对虚,作赋对观书。

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伯乐马,浩然驴,戈雁对求鱼。

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

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绵字窦滔书。

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

    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

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

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

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

落叶舞风复高下,小荷浮水卷还舒。

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

犁锄对耒耜,畎浍对郊墟。

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

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

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

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这三段歌诀中有从《史记》、《汉书》、《晋书》、《说苑》、《天台山赋》以及传说中引出的典故23个。

翻翻这类对书,看看注释,查查原著,可能是蛮有味儿的。

    下面再介绍《词林典腋》地理门中的"春山"、"秋山"条目,(为了醒目,酌改排列格式):

    春山:

送青/横翠青帐/画屏石横/林密花香/泉韵歌莺/戏蝶绣岭/烟溪红点杜鹃/白分蝴蝶白云四面/绿柳前头千峰雷雨/百和花香

    秋山:

白云/黄叶清高/碧瘦朝爽/夕佳断壁/疏林云霞现/风月清崖枫老/路菊香螺黛浅/画图宽竹兼露密/藤与风长削成青玉/截断碧云

    上海书店出版社82年影印出版的清.汤文璐编著的《诗韵合璧》,附有《诗腋》和《词林典腋》,可惜字太小,编排不醒目,没有标点符号,缺乏必要的注释。

如果加以编排、标点、注释,重新出版,也可以作为学旧体诗的工具书。

    旧时学对仗除读上述两类之外,还要应对----老师出上句,学生应下句。

童年跟一位老塾师学经,附带学诗。

他很重视应对。

据他说,应对如何,不仅考核你对仗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你的志向、品德等等。

我的家乡---江苏南通---清末出了个状元---张謇(中国近代工业、教育的创办人之一)。

幼时学诗,老师出的上句是"人骑白马门前去",张应以"我踏金鳌海上来"。

消息传出,乡里都夸这孩子将来大有出息,父母大喜,于是倾家供其念书。

我的那位老师,这故事不知讲过多少次。

他给我讲的经,讲的诗,几乎都忘光了,这故事还记得。

旧时之所以对学童强调学对仗,还与八股文有关。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作文,格式是固定的----八股。

"八股文实骈俪之支流,对仗之引申。

"(钱钟书《谈艺录》32页)

    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的。

它只要求词性相同,门类不必相同;意义基本相对,不要求逐字相对。

如毛泽东的《吊罗荣桓同志》的颈联: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长征"与"战锦"对,"不是"与"方为"对,但"难堪日"与"大问题",虽同是名词,却不同门类,亦不逐字相对。

又如《和柳亚子先生》颔联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三十一年"与"落花时节",除"年"与"节"同属时令门类,字面相对外,其余三字都不相对,但四字都属时间概念,意义相对"还"与"读",都是动词;"旧国"与"华章",同为名词,但不同门类。

跟上一联相比,这一联工整的程度更宽一些,也可以叫做半对半不对;又因其上下两句中一些字虽不合对偶的条件,但是意思是对称的,所以又叫"意对"。

律诗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常见用半对半不对的,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李白《渡荆门送别》)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这类宽对也有人用于颔联的。

如杜甫《月夜》颔联: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又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颔联: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前人律诗颈联大多较为工整。

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首联---人生到处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