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2181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8、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2、80年代中期以后,以方方、刘震天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23、80年代中期以后,以苏红、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24、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热”、“报人散文、女性散文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33、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被称为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说真话。

34、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35、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归来的歌》。

36、《创业史》中刻划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梁山老汉。

号称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姚士杰。

3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开拓者家族”。

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马原。

38、“伤痕小说”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宋宝琦和谢惠敏。

44、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人到中年》

45、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46、中国作协主席 铁凝被评论界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

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47、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小说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48、张炜的小说《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是隋抱朴。

49、《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

50、池莉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9、刘雨生、李月辉等都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72、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73、北岛的诗歌《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3、所谓"新时期文学"一般是指(D)。

A.1949年建国后的文学B.抗日战争后的文学

C.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D.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4、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C)。

A"改革文学"B."反思文学"C."伤痕文学"D."知青文学"

5、新时期所谓"复出的诗人"的代表人物是(B)。

A.孙犁和闻捷B.艾青和公刘C.郭小川和北岛D.舒婷和顾城

6、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A)。

A.舒婷和顾城B.北岛和海子C.马原和格非D.池莉和方方

7、新时期,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A)。

A.《随想录》B.《新声集》C.《巴金近作》D.《创作回忆录》

8、新时期作家中,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继承鲁迅遗风的是(B)。

A.方之B.高晓声C.梁晓声D.贾平凹

23、下列作品中,属于先锋小说的是(ABD)

A《冈底斯的诱惑》B《现实一种》C《烦恼人生》D《山上的小屋》

24、被称为“童话诗人”的朦胧诗人是(D)

A北岛B、食指C舒婷D顾城

26、《班主任》中着力刻画的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是(AC)

A谢惠敏B章永璘C宋宝琦D马缨花

28、被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的女作家是(A)

A铁凝B方方C残雪D池莉

29、贾平凹八十年代的“商州系列”小说有(ABC)

A《天狗》B《浮躁》C《腊月正月》D《废都》

30、被称为“民族的秘史”的小说是(D)

A《古船》B《绿化树》C《北方的河》D《白鹿原》

32、柳青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力作是(C)

A.《三里湾》B.《山乡巨变》C.《创业史》D.《不能走那条路》

33、《李自成》(第一卷)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古代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重大收获,它的作者是(C)

A.郭沫若B.吴强C.姚雪垠D.欧阳山

44、下面属于寻根小说的是(AB)。

A、《爸爸爸》B、《小鲍庄》C、《春之声》D、《红高粱》

47、在柳青的《创业史》中,评论界公认的艺术典型人物是(C)。

A、梁生宝B、素芳C、梁三老汉D、郭振山

50、(c)的《三年早知道》是一篇反映农民思想变化的力作。

A、西戎B、沙汀C、马烽D、李准

56、以下作品,属于短篇小说的是(ABC)。

A、《哦,香雪》B、《山上的小屋》C、《春之声》D、《现实一种》

57、以下小说中,不属于爱情题材的是(B)。

A、《小巷深处》B、《沉默》C、《红豆》D、《在悬崖上》

63、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的作者是(D)。

A、周立波B、孙犁C、沙汀D、杜鹏程

64、梁生宝、梁三老汉等是小说(A)中的人物。

A、《创业史》B、《三里湾》C、《山乡巨变》D、《红旗谱》

65、余永泽是小说(B)中的人物。

A、《红岩》B、《青春之歌》C、《三家巷》D、《六十年的变迁》

66、军事家彭德怀的形象曾出现在以下哪部小说中?

(C)。

A、《红日》B、《在和平的日子里》C、《保卫延安》D、《金光大道》

68、短篇小说《现实一种》的作者是(A)。

A、余华B、张炜C、张贤亮D、马原

69、以下茹志鹃的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最为成功的是(D)。

A、《静静的产院》B、《关大妈》C、《高高的白杨树》D、《百合花》

7、闻捷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

(重点)

1、诗歌在构思上较新颖。

2、作者善于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充分地表现青年人感情的波动,折射出时代风俗的巨大历史变迁。

3、闻捷诗歌语言富有民族韵味的音乐美,情感基调高昂欢快,有浓重的牧歌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4、闻捷的爱情诗不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传达新的时代气息、高扬新的思想情操联系在一起。

9、分析白嘉轩的形象。

(论·重点)

白嘉轩是白鹿原上白、鹿两个家族的族长。

就个人品质而言,白嘉轩的完美几乎是无可挑剔的。

作为一个敬恭桑梓、勤于稼穑的农人,他身上有着民族许多优秀品质。

他靠自力更生建立起家业,又靠博施众济树立起人望;无论是治家还是管理家族,他都能守正不阿,树德务滋。

尤其是对文化人朱先生、冷先生的尊敬、效仿,对老长工鹿三的尊重、提携,都表现了他在一代农民中的卓尔不群。

白嘉轩始终怀有一个愿望:

按照自主的意愿治好家业,按照治家的方法管理好家族的事,使白鹿原的人们家家温饱,个个仁义,从而使自己的声名随之不朽。

他从未放弃过个人的私欲和名誉,却也不放过任何可以济公好义的机会,把一己的价值实现寓于家族和乡里的事业发展;他首立了乡规、乡约,确立了自己的族长地位,又使乡民们有规可依;他修祠堂、建学堂,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也使孩子们上学读书有了保障;他与鹿子霖明争暗斗,守住了组长的宝座,也阻遏了恶势力的膨胀;他处处救助受难的人,使自己的人缘、人望大增,也使处于不断战乱的人们的受害程度得到一定的减轻。

他的以人为本、自立为本的人格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基于小农经济和田园生活的文化意识和人生追求。

应该指出,作为白鹿原上的独特产儿,白嘉轩只能是这块土地上的理想人物。

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封建文化信条为准则的,因此,在他身上既体现着中国家族文化理想的一面,也体现着这一文化全部的反动与保守。

他按照封建文化传统要求乡民,也按照这一传统要求和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

对待小娥的处理,更是充分体现了他捍卫自己文化理想时的残酷。

后来,他又容忍黑娃和孝文回村认祖归宗,并非是他做族长的宽宏大量,实际上是家族文化“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直接表现。

所有这些都说明,白嘉轩是家族文化的自觉维护者。

正是对白嘉轩身上所包容的中国文化传统全部价值的深刻把握和体悟,才使得白嘉轩具有非常深厚的性格和思想内蕴,成为当代文学中独一无二的最后一个族长的形象。

10、《白鹿原》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论·重点)

1、意象鲜明,民族史诗。

2、人物对比,个性分明。

3、语言特殊,大气磅礡

(1)作家站在人类共同的立场上,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对中国现代历史进行了全新的体验和认识,将近代以来的政治争斗史,尤其是将国、共间交错复杂的矛盾斗争史,置于农村宗族文化的社会结构中,在家族矛盾与政治斗争中,展现了一段纷纭变化的世事风云,使小说真正成为“一个民族的秘史”。

第一、阶级斗争模式已不再是作品的主线。

鹿三是小说中描写最多的贫苦农民,但这个给白嘉轩作了三十几年长工的雇农,却对白嘉轩忠心耿耿,毫无对立之意。

反倒是原本一个祖先的白、卢两家地主之间几十年的明争暗斗,构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

白、鹿两家几十年的争斗、恩怨,主要不是贫富的对立,而是仁义与不仁义的纷争。

第二、对地主子女人生道路的描写变得十分复杂。

鹿子霖的长子鹿兆鹏,是党的领导干部;次子鹿兆海加入的是国民党,后来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白嘉轩的长子白孝文,因与小娥通奸,失去了族长继承权,后来痛改前非,当上了保安团长;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加入共产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牺牲了。

这些人物的人生抉择,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一切都似乎是那样偶然。

第三、群众斗争的历史,呈现出更多的非理性倾向。

农协在“戏楼”上镇压财东恶绅;乡绅和民团反攻回来后,又在“戏楼”上吊打农运分子,整死了不屈的贺老太;尔后,当了土匪的黑娃又带人抢劫了白、鹿两家。

及至“革命”不断

深入到家族、家庭,白、鹿两家的子女也由此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阵营,开始了新一轮的斗争。

这些荷枪实弹的抗争,连同白嘉轩与陆子霖勾心斗角的家族较量,使白鹿原变成了他们逞强、斗狠而又来去匆匆的舞台。

(2)在人物塑造上,作品打破了以往同类题材两元对立的的创作模式,注意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塑造出具有崭新意义的人物形象。

在作家笔下,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鹿三、朱先生,都远远超出了自身阶级的界限,而具有了更为浓厚的文化的意蕴。

比如,鹿三本是一位贫苦的雇农,却因白鹿村独特的氛围,与白嘉轩独特的关系和受白嘉轩的影响等因素,是他成为一位忠心、耿直,讲仁义、守信用、知恩图报的人。

在鹿三身上,我们看不到所谓的阶级意识,看不到对地主的仇恨,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农人的处于传统道德观念的选择。

(3)作品还成功地对作为民族禁忌的性生活及其在文化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展示。

如:

开篇写白嘉轩先后娶了六房女人,没给他留下后代就都死掉了。

死去的六个妻子,除了交欢时让他“引以为豪”的征服之外,没有留下任何的印象,却使他感到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他的命运。

他娶了第七个妻子香草之后,相处日渐融洽,香草给他连生了三个儿子,发挥了传宗接代的功能,又带来了罂粟种子,使白家兴旺起来。

但是,白嘉轩并不认为妻子有什么功劳,而是把这一切归结为“迁坟”和“白鹿显灵”的结果。

在他心目中,不管什么样的女人都没有地位,只是他泄欲的对象或干事的帮手。

男女之间的情爱和两情相悦,到他这里被消解,被淡化。

(4)作品还具有浓郁的关中地方特色和乡土色彩。

小说所描写的白鹿原位于陕西关中地区。

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关中地区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

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里的喜庆;不论是田间的劳作、平时的吃食,还是房屋、家具、衣着打扮;以及赶集、走亲戚等等,都充满浓郁的关中特色,而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更是朴实精当,抒情、状物都十分传神。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一)

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8O年代小说历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等七个发展阶段。

2、《创业史》的作者是___;林道静是小说____里的主要人物,此书作者是()。

3、“三突出”原则是指___、___、___。

4、《随想录》的作者是___;《文化苦旅》的作者是___;《回答》的作者是___;《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

5、谢惠敏是小说《》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中

的人物。

二、单项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

A、绿原的《重读<圣经>》B、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D、公刘的《哎,大森林》

2、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

A、杨朔B、秦牧C、史铁生D、周涛

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

A、自信B、能力强C、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D、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4、话剧《茶馆》的结构方式是(   )。

A、冰糖葫芦式B、一人一事式C、人像展览式D、锁闭式

5、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

写作的是()。

A、新写实小说B、寻根小说C、新历史小说D、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三红一青3、朦胧诗4、文化散文

四、简答题(28分,每题7分)

•简述老舍《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简述寻根小说的寻根指向和寻根意识。

3、简析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4、简析《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

五、论述题(22分)

总体来说,80-90年代小说比之50-60年代小说有何不同(从题材、主题、手法、

语言等四方面论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一)参考答案

•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

2、柳青;《青春之歌》;杨沫。

3、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4、巴金;余秋雨;北岛;舒婷。

5、《班主任》;《爸爸爸》;《烦恼人生》。

二、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B2、B3、C4、C5、D

三、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

1953年9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

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

三个方面:

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

实;二是艺术描写地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

(3分)

2、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

(2分)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

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

(2分)这些

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

(1分)

3、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

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

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

变革。

(2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

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

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分)

4、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是

90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1分)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

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

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

度”。

(2分)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2分),

四、简答题(28分,每题7分)

1、《茶馆》是老舍1957年创作的话剧杰作。

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

三个时期(清末1898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5年抗战结束,内

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3分)

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

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

《茶馆》

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

(3分)《茶馆》对中国

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分)

2、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

一是寻中国文化历史

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

释、道。

(3分)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

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

,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

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三是以现

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如郑万

隆的《老棒子酒馆》。

(4分)

3、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

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

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

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

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分)新写实小说与以

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

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

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

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

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

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

,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

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

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5分)

4、《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

,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

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

(需展开论述)(7分)

(一)作者生平:

茹志鹃(1925—1998),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祖籍杭州,生于上海。

幼年父母双亡。

一九四三年参加新四军。

一九五五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

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

《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等。

长篇小说:

《她从那条路上来》等。

散文集:

《惜花人已去》等。

(二)《百合花》的思想内容: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文学史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

小说撷取解放战争时期一支动人的小插曲,再现了人性的至真、至纯、至美。

作品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刻画了一位憨厚、质朴的可爱的小战士和一位羞涩、美丽而又善良的新娘子的动人形象。

(三)茹志鹃小说的独特性

1、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

她不描写生活的巨流大波,而是撷取生活的一朵浪花加以精细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折光。

作品虽然取材于解放战争,但作者却借助“我”与小战士去往前沿阵地包扎所的路上的情感流动及在前沿阵地包扎所小战士向当地群众借被子这一平凡的事件,展开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富有诗意的描写。

2、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起伏、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

3、茹志鹃的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意味。

“伤痕文学”

新时期的文学潮流是从“伤痕文”学开始的。

“伤痕文学”指的是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

 1978年8月11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争论。

《伤痕》敏锐地写出了对文革历史的沉痛反思,写出了一种永远的心灵伤痕,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伤痕文学”也因此而得名。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王蒙的《最宝贵的》,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的《枫》、宗璞的《我是谁》,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创造了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不足:

“伤痕文学”绝大多数作品在艺术上都很粗糙,某种程度上是“文革”时期那种声讨式的批判稿的延续。

二、“反思文学”

1979年的《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

以这篇小说的出现为标志,在此后的几年间,形成一股以小说创作为主的“反思文学”思潮。

与此前出现的“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的思想基础是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