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问答题复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问答题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问答题复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问答题复习题
第一章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步增长;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4)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发生变化。
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因是:
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越来越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高也越来越依*科学技术的进步。
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2、怎样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
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只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原有的经济条件的消灭,以此为基础的原有的经济规律便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新的经济条件产生了,在新的经济条件基础上就出现了新的经济规律。
但是,人们创造、改变、消灭经济条件的行动本身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必须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来进行。
3、为什么研究生产关系必须重视生产力状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重视生产力的状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以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既定前提的,是紧密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第二章简答题:
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两者的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两者的对立表现在:
对于商品的生产者来说,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其价值;对于商品的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其使用价值。
价值的获得者必须给消费者让渡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获得者必须给生产者让渡价值。
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得到商品的价值又得到它的使用价值。
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
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得到了使用价值。
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其原因是:
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的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所谓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的各个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称之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能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调节商品的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的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规律,等等。
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因为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又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2)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
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因为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这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3)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能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流;有利于实行优胜劣汰,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
同时要有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消除各种垄断行为。
总之,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也就是在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相互制约和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试从货币的产生说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
货币既不是有智慧的人发明的,也不是人们协商的产物,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表明:
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第三章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的,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
(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如何理解“资本一般”?
“资本一般”是指资本的一般性质或资本的共性。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资本有如下共性:
1、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
2、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
3、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3、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因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
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当上述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生活资料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3)所使用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增大。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5、什么是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考察:
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
这种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动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动。
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
v表示。
6、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哪些特点?
(1)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创造的。
(2)不仅可变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结底都是由工人创造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的需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第四章二、简答题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形式是什么?
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购买阶段。
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
由于这一阶段购买的是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力的生产资本,因而这一阶段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成了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货币既执行了货币的职能,又执行了资本的职能,所以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职能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生产阶段。
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
由于这一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采取的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结合的成果成了包含有剩余价值的产品,同时也就成了商品形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
由于这一阶段生产了剩余价值,因而它是一个特殊的阶段。
销售阶段。
把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由于这一阶段上销售的商品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因此,它不仅是一般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
商品资本的销售过程,不仅是价值形式转变的一般商品流通过程,而且也是商品资本的价值以及包含在其中的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这一阶段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资本循环能否正常进行和资本家的命运,因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由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和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不仅具有创造剩余价值的功能,而且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功能,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4、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的差别是什么?
(1)概念的内涵不同:
剩余价值率是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年剩余价值率则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2)两者的企业的关系不同:
剩余价值率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则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两者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两者在数量上的差别:
在一般的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5、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的构成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
分解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具体来说,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
这是第一个理论前提。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相对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一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二是生产生活消费资料的部类。
这是第二个理论前提。
6、为什么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首先,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动的基础。
其次,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
7、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具有依赖关系的表现是什么?
(1)生产资料生产增长过程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要依赖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来提供;
(2)生产资料生产增长所提供的生产资料,都直接取决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需要;(3)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给本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最终也要受消费资料生产发展需要的制约。
8、为什么说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因为:
第一,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准备了物质条件。
第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前提。
第五章简答题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在现象上表现为利润。
(1)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耗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增加额。
(2)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因为,资本家投入的资本虽然不是全部进入生产成本,但在物质上却是全部参加生产过程。
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发挥作用的结果。
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取得利润的形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现象。
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1)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关系,因此,一切影响剩余价值率的因素,如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压低工人工资等,都是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2)利润率的高低,还要受到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
在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一定时,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即资本有机构成高,则利润率降低,因为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在剩余价值率一定时,剩余价值量减少;反之,则相反。
(3)资本的周转速度快慢也影响利润率的高低。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4)不变资本的节约也会影响利润率。
在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一定时,不变资本越小,即分母越小,则比值越大,即利润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5)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利润率。
3、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因而等量资本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得到高低不同的利润率。
由于资本的本质要求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所以各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资本从有机构成高而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
资本的流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并由此进一步引起资本新的流动。
资本的这种在部门间的流动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各部门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
所以,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
但平均利润率绝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简单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
4、为什么说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
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1)从生产价格的形成看,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形成的。
因此,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
(2)在数量上,虽然从一个部门看生产价格和价值不一致,但从整个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
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的变动。
5、平均利润形成后为什么还会有利润率的差别?
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原因是,现实中,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是有差别的,由于生产条件不同,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
但是,商品必须按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于是,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即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原因在于,超额剩余价值不会被社会平均化,它转化为超额利润。
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平均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之间的关系。
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不断地在部门内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第六章二、简述题1、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可能性和条件是什么?
可能性:
(1)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
(2)产业资本家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他的资本必须有一部分经常在流通过程中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条件:
(1)在产业资本家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的独立业务,它不再由产业资本家来兼任。
(2)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2、股份公司有哪些功能?
股份公司是一种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经营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快速集中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
短期内迅速形成大资本,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投资于有利可图的部门;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优化投资结构和资源配置。
(2)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资本与经营才能的结合,能有效地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法人治理结构,能有效地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3)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企业法人财产权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等功能。
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3、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有哪些不同?
(1)封建地租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前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和超经济的强制;而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体现着一种纯粹的契约关系。
(2)封建地租在数量上一般包括农民的全部剩余产品;而资本主义地租则只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剩余价值部分。
(3)封建地租体现了两大阶级关系(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关系);而资本主义地租则体现了三大阶级的关系(即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4简述资本主义地租与租金的区别。
租金是指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地主交纳的全部货币额。
租金除包括地租外,还包括:
第一,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
第二,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以及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第七章简答题1、简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银行作用的新变化。
(1)随着生产领域垄断的形成,银行领域也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银行集中再到银行垄断的发展过程。
(2)随着银行垄断的形成,银行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垄断的银行资本已从过去时代的普通借贷中介人,变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万能的垄断者。
由于大垄断企业与大银行之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金融关系,垄断的大银行不仅能够控制大企业的流动资本供给、生产规模的收缩与扩张、投资方向的确定,还能够通过掌握企业的往来账目和经营情况,对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具体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2、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是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但是垄断的出现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甚至加剧了竞争。
其原因在于:
(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自然也就不能消灭竞争。
(2)垄断时期,“局外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自由竞争。
(3)垄断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竞争属于次要地位,由垄断产生的竞争占有重要地位。
3、怎样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新殖民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在这种新形势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抛弃旧殖民主义的那一套统治方式,采用新的控制和掠夺的手法,即推行新殖民主义。
新殖民主义同旧殖民主义的区别在于:
旧殖民主义是通过赤裸裸的军事侵略、扶持傀儡,直接控制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为垄断资产阶级掠取高额的利润服务。
新殖民主义则采用比较隐蔽的、间接的办法,主要是以经济渗透的办法,往往打着“援助”的幌子进行国家资本输出,以此控制受援国家的政治、经济;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以掠夺这些国家的原材料和占领其商品销售市场;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利用在先进科技上的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盘剥等等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可见,新殖民主义和旧殖民主义的本质是一样的。
4、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化。
具体原因:
(1)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国内外市场;
(2)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建立需要巨额投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也需要投入巨额资本,这些单*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需要由国家投资和资助;(3)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有一个权力机构来协调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4)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使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与研究项目;(5)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客观上要求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干预和调节社会生产,以克服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影响;(6)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矛盾、分配不公现象总是引起社会的不安定,甚至威胁到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介入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缓和社会矛盾。
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这就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持续发展。
5、简述财政政策及其作用机制。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
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由税种和税率所构成的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
按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功能,可分为平衡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三类。
平衡财政政策是财政支出应根据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既不要大量的结余,也不要较大的赤字,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对总需求不产生扩张和收缩的影响。
紧缩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税收而增加财政收入,或通过压缩财政支出来减少或消灭财政赤字,以致出现或增加财政盈余,达到抑制或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抑制经济过热的目的。
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减税而减少财政收入,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来扩大社会需求,进而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6、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三个:
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货币的数量。
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进行控制,以达到控制流通中货币数量的目的。
三是再贴现利率政策。
再贴现率指商业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请中央银行再贴现时的利息率。
如果再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反之则相反。
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另一方面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进一步加深。
具体表现在:
第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
(1)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资产阶级国家在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
(3)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协调实现,从而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4)通过各种福利政策、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以及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的矛盾。
(5)通过国际间的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一些协调和缓解。
第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1)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财政支出增大,加重了广大人民税负,进一步削弱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