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6637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19届高三下学期艺术班第二次模拟检测卷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后来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

齐康公死后,姜氏绝祀,姜氏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所取代。

该历史事件表明

A.官僚政治的形成B.原有等级制遭到破坏

C.中央集权的确立D.封建君主专制的确立

2.公元前546—527年,庇西特拉图统治雅典期间,主持兴建了一大批新的建筑和公共工程,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同时也主宰了主要的议事会。

在他死后不久,新的改革家克利斯提尼为改变这一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A.授予外邦人的公民权

B.削弱氏族贵族世袭特权

C.扩大公民大会的职权

D.鼓励公民观看戏剧表演

3.1912年,一个记者在德国工业家奥古斯特·蒂森70寿辰时悲叹地说,在这个日子,人们对这位德意志最大的工业家和最富有的人之一太冷淡了。

当时受到社会最大尊敬的仍然是贵族、军人。

据此可知德国

A.民众对资本家持歧视态度

B.工业革命进展缓慢社会影响弱

C.传统文化固化了民众思想

D.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浓厚

4.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

“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卜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朴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部分军队同时存在。

”上述材料反映出毛泽东意在

A.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平衡性

B.揭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客观条件

C.论证中国革命成功的必然性

D.指明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5.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拍出:

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

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入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

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

B.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C.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世界政治发展方式的不同

D.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6.“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D.1949到1954年代行宪法职能

7.“自本声明公布之起,两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同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该声明的发表

①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

②打开中日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③推动了中日两国间经济技术交流

④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8.冷战结束以后,关于世界政治的走向问题,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

单极说、无极说、待定说、单极与多极并存说、多极说等五种,而赞成第一种说法偏少,赞成第五种说法较多。

这说明冷战结束后

A.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增强B.政治多极化趋势增强得到公认

C.各种政治力量正在分化组合D.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日渐丧失

9.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优质蚕丝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销全球,号称“湖丝遍天下”,以至于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

这说明当时

A.江南地区市场经济发达

B.海禁抑商政策尚未执行

C.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

D.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盛

10.在整个17世纪,荷兰在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各方面都占绝对优势,成为海上霸主。

到了18世纪,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已被对手完全挤出了世界各海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荷兰

A.受到了各国的联合打压B.深受广大殖民地的抗争

C.敢力于与各国的争霸战D.忽视了国内工业的发展

11.19世纪60年代,广东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至香港,再运回广东销售。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步艰难

B.国货工艺水平低不如洋货受民众欢迎

C.半殖民地背景下中国经济贸易的窘境

D.外国商品税务负担轻成本低

12.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25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

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

A.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有关

B.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D.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的制定

13.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

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

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

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

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

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4.下图为1974~1985年英国国家补贴煤矿、铁路和钢铁等国有企业的金额(单位:

亿英镑)示意图,该图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英国实行企业国有化成效显著

B.英国国有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C.英国的国有企业效率日益低下

D.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健全

15.1917-1950年,占世界总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并进行了建立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

这项巨大的试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版图,影响了20世纪的大部分进程。

“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

A.特指列宁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B.加快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

C.扩展到欧亚社会主义国家

D.助推了美苏在世界范围争霸

16.建立世贸组织的设想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的,当时设想在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时,成立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从而使它们成为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货币一金融一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

三位一体的设想

A.表明美国在该经济体系中居主导地位B.反映了世贸组织是该经济体系的核心

C.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D.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17.隐士是古代远离权力中心的特殊群体,或洁身自好,守道不仕,或逍遥山林,与世无争。

钱钟书在评价历代统治者对待隐士的态度时认为,“为政者亦识隐士装点山林,其作用每胜于趋跄廊庙”。

下列观点与之相似的是

A.“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B.“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C.“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D.“重贞退之节,息贪竞之风”

18.周有光指出,发生在欧美的这场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运动“不同卑躬屈膝而是直接了当进行夺权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运动中“学者提出了建设民主制度的理论和实施方案”。

这场运动

A.萌发于英国,蓬勃发展于法国

B.从文艺创新扩大到了宗教改革

C.理论变为行动,革命变为改良

D.反对等级特权,首倡平等博爱

19.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

“莫扎特(1756—1791)以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庁,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共和制度的确立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髙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20.有学名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

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

"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21.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虽然牛顿本人是虔诚的基督徒,花在研读《圣经》上的时间远比研究物理定律要多,但他促成的科学革命却让上帝最终退场”。

牛顿“让上帝最终退场”主要是因为他的理论

A.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学说

B.完成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理论大综合

C.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

D.论证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并不存在

22.茅海建说:

“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

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

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

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

”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23.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

“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

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这说明当时中国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4.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

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题16分,26题18分,27题18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3年.皇帝作出指示,“此次英吉利贡使到后,一切款待固不可踵事增华。

但该贡使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处频年入贡者可比。

”一进谕令称吗噶尔尼使团应得到适当的礼遇和较好的款待。

另一道上谕重申,应适当地、不卑不亢地接待该贡使,以显示天朝的怀柔之恩。

朝廷每天拨出5000两的慷慨救项来照料使团前往北京,而在使团逗留京城期间,则每天拨款1500两作为款待食用。

材料二在鸦片战争前,钦差大臣林则徐曾请美国传教士伯驾翻译了瓦秦尔的《国际法》中的三个章节,但还没有《国际法》的全译本。

不懂国际法致使早期中国的谈判者犯了许多大错误:

他们在关税自主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上拼死相争。

美国传教士兼教育家丁韪良认为中国急需外交指南,决心翻译一部国际法著作。

在中国助手的帮助下,他开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希望以此表明,有一些约束西洋人的国际关系原则,也希望他的译本能促使不信任基督的中国政府承认基督教的精神。

急于了解西洋外交的恭亲王,很急切的想知道国际法。

在美国公使蒲安臣的帮助下,丁韪良的译本于1864年呈递到了总理衙门。

——以上材料均编自徐中约《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礼遇马格尔尼使团的目的及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引进国际法的原因,并简要评价清廷外交的变化。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市场交流的商品,最初以各地土特产为主,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

……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同时,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

……这种以农民家庭手工业形式出现的商品生产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纳税和维持生计……不仅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在时间上无法截然分开,生产过程中延长劳动时间和投入的人力资源也可以不计成本。

在个体小农经济中,这种作为农业副业的商品生产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雷震《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简论》

(1)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材料二王家范认为,在自然经济中,农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是抵消费;中小地主也是“节俭型’’消费,大部人的消费水平很低。

那幺,是谁支撑起城市商业的繁荣?

主要是国家开支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是畸形病态的消费结构,在表面繁荣下,生产者却日益贫困,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怪象……。

中国城市是朝廷控制的政治中心,都市为官僚、皇室提供生活、消费和娱乐,农村只起供养作用……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都被消费了,没有剩余财富转化为资本,……这样,商品经济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不能从根本上完成瓦解自然经济的历史使命。

——任世江《商业:

城市的繁荣与农民的贵困化》

(2)据材料指出“社会怪象”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何不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

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

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

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

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

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

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

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

宣统年间,摄政王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

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

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

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

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

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成一并表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擭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

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

参考答案

1.B2.C3.C4.B5.D6.D7.A8.A9.A10.D11.C12.A13.A14.C

15.C16.C17.D18.A19.B20.C21.B22.C23.C24.D

25.

(1)目的:

维护和拓展传统朝贡体系,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宣扬天朝上国的国威与恩典;显示儒家礼仪观念。

结果:

清廷承担了巨大的财政压力;继续沉迷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之中;未能与英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2)原因:

鸦片战争前后清廷对国际法了解有限,外交谈判处于被动;西方传教士的积极支持和善意帮助;清廷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急需了解西方外交和国际法;开明官僚的积极努力。

评价:

清廷外交由传统朝贡外交走向近代外交,促使传统华夷秩序解体,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推动中外关系的近代化进程;清廷外交变化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清廷外交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26.

(1)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家赋税征收制度的变化;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民市场需求增强。

说明:

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是被动的;农民从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维持生计和纳税;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不能截然分开,只起供养作用;商品生产的地位是从属于农业的。

(2)表现:

城市商业繁荣,而生产者却很贫困。

原因:

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统治者长期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社会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商品经济意识发展;统治者将财富大多用于消费而没有转化为资本。

27.

(1)重大变化:

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势力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满洲官员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官员的比例迅速上升。

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重用汉族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兴起。

影响:

短期来看有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长期来说,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

(2)原因:

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军人干政。

教训:

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中央政府政令不行,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与统治;新政及“预备立宪”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