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不足之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810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需求不足之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有效需求不足之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有效需求不足之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有效需求不足之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有效需求不足之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效需求不足之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docx

《有效需求不足之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需求不足之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效需求不足之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docx

有效需求不足之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之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人的需求欲望是无限的”、“需求必须通过货币来实现”等基本原理,并运用交易方程式结合实证展开分析,说明:

由于人的需求欲望是无限的,任何合格商品都不会多到再便宜甚至白送也没人要的程度,所以,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普遍性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商品供给及其结构方面,而在于社会总货币购买力的不足,并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也不在于社会购买力结构上的不均衡。

关键词:

货币物价有效需求

一、引言

市场经济中时常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并困扰经济的运行。

这时,学者和官员会对其原因提出多种解释,其中代表性的是货币原因和结构原因的解释,往往是当时结构派的观点更占上风。

远的如大萧条时争论,近的如对日本近几年经济萧条的解释,以及对当前欧元区经济不振的解释。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并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提出多种解释,如结构说、体制说、货币说、周期说、通货紧缩①论等,甚至有学者会采用鸡尾酒式的解释,不分主次地说几种解释都是原因之一。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鱼龙混杂,真伪莫辩,特别是结构派的观点更有市场,也影响了对症下药。

中央政府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扩大内需,同时结构调整、体制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但由于货币增长率在相对的低位徘徊,对600多种主要商品供求关系的调查显示,1998——2002年间,供大于求的商品种类年年增加,到2002年已有%的商品供大于求,供求基本平衡的年年减少,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有效需求不足局面不仅没有什么好转,而是在加重。

从2002年末开始,随着外汇储备超常增加、外汇占款大量投放及其货币乘数,货币增长率显着提高,供大于求的矛盾终于开始有所缓解,供大于求的百分比止升转降,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现在,甚至需要担心经济过热了,事实雄辩地说明我国现阶段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应在货币供给方面。

本文围绕货币的媒介功能,依据交易方程MV=PT展开分析,结合对大萧条、滞胀及我国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错误的观点进行必要的辨析,充分地、无可置疑地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不足,并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一些反思。

本文结构第二部分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

第三部分进行实证分析。

第四部分对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原因解释的其他观点进行辨析,来说明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货币不足。

第五部分结论和建议。

第六部分对宏观经济学提出一些反思。

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的理论分析

我们知道,如果商品都免费供给、不用掏钱,且不是计划配给,而是按需所取,以目前的生产能力或再扩大十倍,几乎所有的商品都会供不应求,不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如果当前人们的钱无限多,同样几乎所有的商品也都会供不应求,哪怕同时也有许多人一贫如洗,由此可以明白,有效需求不足和过量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货币不足和过量。

或许会有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有时可能并不是货币总量不足造成的,而是货币结构性不足造成的。

如果是货币总量充足的情况下货币存在结构性不足,那么,对称地应存在货币结构性过量,否则,所谓的结构性不足就是总量不足。

但是,在经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我们找不到那些方存在相应的货币过量。

即使找得到,政府也无法有效地把过剩地方的货币挪到不足的地方,只能从增加总量上解决问题。

比如,有人认为需求不足是因为人们的消费倾向降低,把钱都储蓄了起来。

这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在于,一来,政府不能通过强制手段或说教来改变人们的消费倾向,根据收入决定消费的原理,只有通过较快地增加货币来增加总收入才能增加总消费;二来,谁也无法认定多高的消费倾向就是应该的合理标准;第三,人的需求欲望是无限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总是高于收入增长的,总是觉得钱不够花,只有在即期和预期的购买力及其增长不足时,才不得不抑制自己的需求欲望,降低消费、投资倾向,消费倾向降低往往是货币不足的造成的。

再如,有人认为需求不足是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

我们知道,如果贫富、购买力绝对平均,价格高于平均购买力水平的商品就会一件也卖不出去,并不利于有效需求,即商品价格、数量的差距需要购买力、贫富存在差距,且我们也不知道怎样的贫富差距是最有利于有效需求的;特别是政府没有办法迅速有效地调整贫富差距,比如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一年比一年嗓门高,一年比一年问题重,因为没有“多余的东墙”可让政府去拆补西墙,累进税、转移支付等均贫富制度措施只能起到有限减少贫富差距拉大程度的作用,并不能避免和扭转贫富差距拉大、过大。

它们的设置是为了兼顾公平,而不是为了提高效率,更不是为了调控供求关系,也没有哪个国家把调整贫富差距作为有效解决供求失衡问题的根本手段。

所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我们只能把有效需求不足和过量的根本原因归咎于货币总量不足和过量,而不能归咎于贫富差距过大和过小。

富人的消费倾向低于穷人的消费倾向的说法也值得商榷。

前面已说过,人的需求欲望是无限的,就普遍而言,富人花钱更大手大脚,甚至于奢侈,价格问题考虑得少,穷人花钱则犹犹豫豫、缩手缩脚,价格问题考虑得多,能省则省,不存在富人需求欲望低于穷人的道理,而且富人的投资倾向高于穷人,这有利于增加总需求。

信贷消费也主要存在于富人领域,穷人是不敢、不会进行信贷消费的,信贷消费的不断增长说明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的说法并不符合实际。

社会也总是提倡富人们应多进行资本积累、而不是奢侈地生活,这反过来也说明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的说法并不符合实际。

富人的消费倾向低于穷人的消费倾向的说法是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为依托的,许多经济学家研究证实,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例如美国的消费倾向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我国,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低于收入较高的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另一个普遍的事实是,经济繁荣时,收入增长快,消费、投资倾向也高;经济萧条时,收入增长慢,消费、投资倾向也低,这也说明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或许有人用某种统计方法得出“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的结论,这很可能是由于他的统计方法、理论有问题。

在现实的社会中,有些国家的贫富差距很悬殊,但有效需求并不见得一定不足,比如和我们水平差不多的印度,所以不能把贫富差距过大作为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的确,在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严重的经济危机时,贫富差距往往明显拉大了,容易使人误以为需求不足是由于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的。

实际上,不是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货币不足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生物学中有一个优势原理:

在水肥不充足的麦地里,原来长得壮的麦苗,因根系发达,吸收水肥的竞争力强,会越长越壮,竞争力也越强;而原来长得弱的,因竞争力差,在水肥不足的环境下就得不到足够的养分维持生长,则越长越弱,越弱竞争力也越差,最后枯死。

水肥越不足,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越多、越明显,水肥越充足,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越少、越不明显。

同样,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在货币不足特别是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就普遍而言,失业率上升,低收入阶层收入大幅度下降,越来越穷,许多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通过投资赚钱了,富有的、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对财富有更强的竞争力,进而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财富,竞争力也相对越来越强,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比如现在的阿根廷,经济危机使他们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已接近47倍;大萧条时,随着萧条的加重,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虽然贫富差异的变化对总需求肯定有影响,但不会成为有效需求不足或过量的根本原因。

因此,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就是货币总量问题,而不是货币结构问题。

我们不能只认识到有效需求过量的原因是货币过量,而认识不到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货币不足。

为了更详细具体地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不足,下面我们依据交易方程MV=PT进行数理分析。

有效需求不足即总需求不足②,总需求则由国内总需求和净出口构成,由于净出口难以有效调控,而内需则可以有效调控,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且扩大出口的努力又不能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时,政府只能当成内需不足去对待,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内需不足,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

在市场经济中,需求是必须直接用货币实现的。

国内总需求不足时,名义总需求和实际总需求都是不足的。

名义总需求和实际总需求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名义总需求不足和实际总需求不足却是一体的,不可能出现实际总需求不足而名义总需求充足的情况,也不可能出现名义总需求不足而实际总需求充足的情况。

一定时期内的名义总需求就是这一段时期内的货币总量乘以这一段时期内的货币流通(交易)次数,即MV③,所以国内总需求不足即MV不足,实际总需求量T也就不足了。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难以有效控制,政府也难以迅速相应地降低总物价水平,而货币总量能够较好调控,所以,MV不足无论是货币不足造成的,还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造成的,都只能当成货币不足去对待,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扭转MV不足的局面,即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不足,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也就需要通过相应增加货币供给来实现。

或许人们会有疑问,货币的增加会不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而被抵消呢?

弗里德曼发现,货币量在紧缩期下降或增长率低,在扩张期增长率高。

赛尔登发现,在各循环周期中,流通速度在紧缩期间下降,在扩张期间上升。

所以实证表明,货币的相应增加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说法是错误的。

总之,随着货币的相应增加,需求总是要增加的,只要足够规模地增加货币量,肯定能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虽然过程中可能受到一些不可控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即使有效需求不足是结构问题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造成的,也必须通过相应增加货币来扭转需求不足的局面。

因为,在需求不足、流通迟滞、经济紧缩的压力下,经济结构不仅难以快而有效地合理调整,反而更容易扭曲,如我国现在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是越来越大了,而不是越来越小了。

所以,解决结构问题首先要解决需求不足问题。

解决需求不足问题快而有效的办法是相应增加货币总量。

在货币不足局面未根本扭转之前,政府在某些具体领域为解决需求和失业问题而进行的结构性努力,很可能是拆东墙补西墙。

  三、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的实证分析

历史上对宏观经济学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有两个:

大萧条和滞胀。

前者产生了凯恩斯主义,后者使凯恩斯主义被怀疑,导致学派林立、莫衷一是。

正确地解释大萧条和滞胀是宏观经济学研究走上正确道路的方向标。

如果对大萧条、滞胀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的确是货币不足。

货币服务于整个经济领域内所有的商品交易和流通,包括虚拟经济中的商品交易。

经济各部分是不均衡和不成固定比例的,经济增长、消费物价的商品统计范围很小,不能准确代表总商品供给和总物价水平及其增长,即收入法方程MV=PY是不恰当的,不能机械地用指数套用公式。

把经济指数套入MV=PY时,大多也得不出经济问题的货币原因,后面将进一步说明指数的不可机械套用性。

至于货币的非交易需求,可归纳于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上,即货币的非交易需求比例增加,则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反之则上升。

3·1大萧条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不足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大萧条。

对它的原因,到今天仍众说纷纭。

虽然弗里德曼的货币解释成为主流解释,但并未让大多数人信服,在西方只有1/3的经济学家认可它的说法,而且许多人认为只在大萧条的中后期货币才是主要原因。

这里,我们以美国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来说明大萧条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不足。

1928年初,为了制止股市的过分投机,美联储开始提高利率、紧缩银根,限制货币供给。

在1929年的头三个季度里继续紧缩银根,这种紧缩政策几乎已连续了二年,使货币供给总量减少,1929-1930年货币总量减少了4%。

货币总量减少必然导致货币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我们知道,随着商品供给增长、物价上涨,货币供给增长率降低都会造成货币不足、经济衰退,不用说货币总量减少了。

开始时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到同年秋季,局势已十分明显,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都大幅度减产,实体经济出现衰退、萧条。

但由于当时股市的过分投机性,在货币开始不足时,继续吸引更多的货币流入股市,支持股市,紧缩政策所要制止的股票价格并没有受到什么明显压力,继续保持牛市,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货币不足的程度。

随着紧缩政策的继续,实体经济萧条程度加重、企业经营业绩进一步恶化,利润和预期利润不断降低,实际收入急剧下降已越来越明显。

人们知道股票的前景不妙,逐渐对股市失去信心,加上支持股市的货币也逐渐不足,到9月份,证券市场趋于下跌,接着信心崩溃,产生雪崩效应,人们不计价格地抛出股票,10月29日出现黑色“星期二”,证券市场崩溃。

对于大萧条最初衰退阶段起因的研究,必须抓住衰退产生之前的长时间货币政策紧缩并导致货币总量下降这一重要事实。

货币不足时,经济萧条、前景低迷,人们的购买力不足,收入、赚钱盈利预期下降,消费、投资倾向随之相应下降,导致货币流通速度V相应下降,即货币不足时,货币流通速度不仅不会上升,反而会下降,MV下降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了。

所以,总需求下降的幅度要大于货币量下降的幅度。

(1929-1932年间,美国货币M2的流通速度下降近30%)。

那么,美国经济为什么会从萧条走向大萧条呢?

因为经济萧条、需求不足使企业亏损增加,许多贷款还不了;股票价格的暴跌使许多贷款炒股者还不了贷款。

这样,银行出现了大量不良贷款,金融风险大大增加了。

而当时美国有25000家独立的银行,因规模小,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小。

1930年因玉米地带歉收出现的地方性金融危机作为导火索,挤兑风潮迅速波及全国,许多银行开始倒闭,出现第一次金融危机。

货币乘数以银行的相应存在为前提,大量银行倒闭导致货币乘数相应降低,银行为应付挤兑而强制清理贷款和证券的抽紧银根行为也降低着货币乘数,货币总量继续迅速内生性减少,货币总量的继续迅速减少又不断加剧着金融风险,推动金融危机、银行倒闭风潮。

罗斯福上台前的美国政府对金融、货币体系的内生性崩溃听之任之,到1933年发生三次金融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有10500家银行倒闭,还有许多银行歇业,许多人不是失去了自己的金钱,就是长期无法动用它们,货币供给减少了1/3,货币流通速度相应较大幅度下降。

基于交易公式MV=PT,总需求大幅度下降,萧条的程度也就大大加重了。

如果不是罗斯福总统宣布全国银行歇业,坚决外生地制止了银行倒闭风潮、货币崩溃,而是任由货币内生地继续自动大幅度减少下去,大萧条还要更严重。

银行倒闭风潮、货币大幅度减少被制止之后,大萧条不再大下去,也说明货币问题是大萧条的根本原因。

C.罗默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1933年后美国经济中产出的奇迹般的恢复是由货币的扩张带来的,货币的扩张是由1933年开始的贬值和黄金的大量涌入共同导致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微乎其微。

但货币增长的速度仍不足以让美国走出经济危机,战争爆发后,财政、货币政策同时大力度扩张,财政大量借债,国债总额达到GNP的130%,美联储则大量买进国债,货币更迅速地增长,美国就迅速地走出了经济危机,并造成短缺,不得不进行物价管制和计划配给。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大萧条的原因是货币不足,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必须相应增加货币供给。

有人会有疑问,到底是货币供给下降导致经济萧条,还是经济萧条导致货币供给下降呢?

货币和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货币供给不足会导致经济萧条,经济萧条又会降低货币乘数下降,加剧货币不足。

但政府可以外生地调控货币供给,把货币作为调控经济的工具,让货币适应经济的运行,或矫正经济的运行,而不能反过来把经济作为调控货币的工具,让经济去适应货币或矫正货币供给,因此,我们只能把货币不足作为萧条的原因,而不能反过来。

人们常把证券市场的崩溃说成是大萧条的根本原因,这是值得商榷的,虽然证券市场的崩溃对货币的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为是先出现了实体经济的萧条,后出现了证券市场的崩溃。

而且在大萧条之前之后,美国证券市场经历过多次大规模急剧下跌,但都并未引起大萧条或萧条。

如1987年10月9日,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下跌%,一天之内损失了5000亿美元的股市财富,使得1929年的那次大跌只是小巫见大巫,,但随后的两年内就没有产生经济衰退。

研究发现,股票价格的变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是相当温和的,尽管平均股价的确对总支出有影响,但股市并非经济衰退或通胀的主要原因。

杰拉尔德·冈德森研究表明,证券市场的崩溃不足以成为大萧条的根源,并对包括“贫富差距过大论”在内的结构派的观点给以了充分否定,特别简洁地指出:

“他们的论点与其他许多结构派学者的论点一样,还有另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时间的选择,相对于前面提出来的那些原因而言,这场大萧条来得太突然了。

”结构的变化是逐步、缓慢发生的,“它的全部影响似乎不会突然地在1929年第三季度第一次表现出来”。

凯恩斯指出大萧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但对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的解释并不正确。

他把有效需求不足归咎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投资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个心理规律。

如果这种观点正确的话,而这三个心理规律应是一直存在的,这样,在没有政府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有效需求就应一直是不足的。

但是,在大萧条发生以前,没有宏观调控的情况下,西方经济是在萧条和高涨之间波动的,美国经济在大萧条之前的二十年代曾长期繁荣;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才在英国爆发;有效需求并不是一直不足的,所以,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的解释并不正确。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萧条的出现是总需求急剧下降导致的总需求不足造成的。

基于文章开头的分析,毫无疑问,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不足。

单单只强调货币一种原因的确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但我们必须牢记:

需求是必须直接用货币来实现的,其他所谓的非货币因素原因解释如果是有道理的,可以也应该归纳于对货币供求量的影响上,先成为货币不足的原因,再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而不能直接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因为,如果某一因素对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供给、物价均无影响,即对货币供求量没有影响,就不可能影响供求关系而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美国大萧条货币不足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外生性紧缩政策及其引致的金融系统内生性崩溃,其他因素如果是原因之一,也是次要原因,且可能是货币不足引致的内生性副产品。

3·2滞胀中“滞”的原因也是货币不足

3·2·1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西方国家出现了两次典型的“滞胀”,我们以1973-1975年的滞胀为例进行分析。

1973年10月,欧佩克对石油限产提价,使油价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上涨了3倍,由于石油在当时经济中的作用分量很大,对西方石油进口国形成猛烈的成本冲击,推动物价普遍持续上涨,基于MV=PT,物价上涨相应增加了货币需求。

为了消除物价上涨,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大力度紧缩政策,使货币供给不能相应增长,,导致货币不足、交易量T不足、销售不畅、库存增加、失业增加,即出现了“滞”的情况。

货币不足、需求不足对物价有下拉的作用力,但不能立即消除物价上涨,因高物价上涨率使物价具有巨大的上涨惯性,,物价在需求不足的环境中要继续上涨一段时间,即出现了滞胀。

胀的原因是石油涨价,滞的原因是紧缩货币对胀的治理。

美国在石油危机之前就已产生了需求拉动的物价上涨,并采取了紧缩政策,但因石油猛烈涨价的成本推动作用,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物价上涨率不降反升。

对于滞胀的原因,西方学者有多种解释。

如劳动市场技术结构说,认为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会和大公司两大垄断力量的存在和对抗,使工资和物价易涨不易跌且螺旋上升;由于劳动市场技术结构的差异造成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引发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演化为滞胀。

但这种理论所说的那些原因因素不是仅存在于1973-1975、1979-1981年间,而是在之前之后的其他年代和年份也一直相同程度地存在着,如果这种解释正确,那么,在其他年代、年份也应存在着滞胀且是长期的,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其他许多解释也存在相同的不足之处:

用一直长期相同存在的那些因素来解释偶发、少见的滞胀现象,虽然这些因素在滞胀的形成中并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3·2·2还有一种不太典型的滞胀,即货币膨胀、需求拉动出现高物价上涨局面后,采取紧缩政策治理高物价上涨而出现的滞胀。

在货币膨胀导致高物价上涨局面后,采取紧缩政策进行治理时,物价上涨增加着对货币的需求,而紧缩政策使货币供给不能相应增加。

这样,一段时间后,货币过量就得到矫正而不再过量,但物价上涨却不会嘎然而止,因其惯性还要继续上涨,。

和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一样,在紧缩政策导致货币不能相应膨胀的情况下,惯性的物价上涨同样会造成货币不足,。

且货币不足对物价下拉作用力也不能一下子就消除高物价上涨惯性,物价在需求不足的环境中还要继续上涨一段时间,即滞胀。

不过开始时,货币不足的程度较小,滞的情况并不严重,随着物价的继续上涨、商品供给能力继续增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紧缩政策的继续,货币不足的程度将越来越严重,“滞”的情况将越来越明显,而物价上涨率则逐渐下降。

当物价上涨率降为0时,经济运行决不是处于货币既充足又不过量的恰到好处状态,而是处于最大或较大货币不足状态。

“滞”是用紧缩货币手段治理“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可能在货币相应膨胀的情况下,有效地治理高物价上涨,除非进行物价管制或其他强制性手段。

美国在1969-1972年间的滞胀、我国从1995开始的滞胀就是这样的。

这种不典型的滞胀说明:

凯恩斯开出的药是良药,但良药也是不可以滥用的。

如果以货币过量和不足来定义通货膨胀和紧缩,成本推动、惯性的通货膨胀实质是一种通货紧缩。

紧缩政策把物价上涨率降为0之后,货币不足的下拉作用使物价开始下降。

基于交易公式MV=PT,物价下降对货币不足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因为物价下降具有较大刚性④,下降幅度相对货币不足的程度非常有限,不可能完全消除货币不足,更不可能矫枉过正,反向冲入货币过量状态。

且货币增值也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进一步使货币流通速度降低,部分抵消了物价下降对货币不足的缓解。

若宏观政策不能有效扩张且没有有利的外来冲击,则经济将长期处于货币不足、需求不足状态。

这是我国从1997——2002年以来经济运行的情况。

3·3造成货币不足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货币供给量的绝对下降。

这种情况下衰退、萧条的程度会很严重,如大萧条。

因为,在没有战争等破坏的情况下,商品供给能力总是在增长的,,货币增长不足都会造成需求不足,货币供给绝对下降则货币不足的程度会更严重。

二是货币供给相对下降,即货币供给增长小于货币需求增长造成的货币不足。

二战以来出现的货币不足、经济萧条,主要是货币供给相对下降造成的,如滞胀。

在货币不足、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且货币增长幅度又不能扭转货币不足局面时,总需求在增长,经济也在增长,甚至是较高地增长,但却不是充分增长,即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不等于经济景气,比如,1934-1937年间的美国⑤和近几年的我国。

  四、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也是货币不足

4·1针对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的有多种解释,鱼龙混杂,混淆了认识,也妨害了对症下药,因此,需要对不太正确的解释进行一些必要的辨析:

1、有学者把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归咎于经济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多。

该观点所说的有效供给不是经济学中与有效需求相对应的有效供给一词,既不是指总供给,也不是指有供给能力的供给,而是指:

产品品质上适应市场需求,价格上与购买者的购买力和现实购买欲望相适应的商品。

即好而不贵、物美价廉的商品。

但是,商品的好坏贵贱是相对的,就普遍而言,好的商品总是要价格高的,成本和利润卡着呢,越是高科技产品,价格越高。

如果现在大屏幕背投卖成21寸彩电的价格,21寸彩电卖成收音机的价格,当然会成为有效供给且供不应求,问题是可能吗?

在购买力水平与商品价格水平不相适应时,是让微观的企业去慢慢地、艰难而痛苦地降价以增加有效供给正确呢?

还是政府在宏观上总体相应增加货币以增加人们的购买力正确呢?

中国已进入微利阶段,不能指望通过迅速大幅度降价的结构调整来扭转需求不足局面,降低物价水平本来就是艰难而痛苦的,通货紧缩是许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