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8463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重点疾病有新生儿黄疸、佝偻病,过敏性紫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鹅口疮,小儿腹泻、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病毒性脑炎,积滞,厌食,疳证,急惊风。

题型:

名词解释,单选,填空,简答,案例分析。

中医占70,西医占30.

第一章绪论

1.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形成期(隋朝至宋朝)、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如果只有三个空,填前三者。

}

2.最早明确记载“小儿医”的是战国时期的扁鹊。

3.西汉名医淳于意《诊籍》为我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儿科病案。

4.《颅囟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提出了小儿为“纯阳之体”。

5.儿科理论体系的标志: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的主要贡献:

1)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重视儿科四诊,尤重望诊,总结出“面上证”、“目内证”;3)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4)提出五脏补虚泻实纲领,尤重视温脾胃;5)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

6.北宋时期,治疗天花、麻疹分为两派:

寒凉派、温补派。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擅用寒凉法。

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为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

7.元·曾世荣——首倡惊风四证八候。

8.明·万全系统提出了“育婴四法”,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肾常虚的“三有余、四不足”的观点。

8.明·陈复正《幼幼集成》将虎口脉纹辨证概括为: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风轻、气重、命危”。

9.清·吴瑭《温病条辩·解儿难》认为小儿体质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建立了“小儿稚阴稚阳”的学说。

第二章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

1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

2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的时期。

围生期:

又称围产期,是指胎龄满28周到生后7天,这一时期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新生儿早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遭受最大危险的时期。

3婴儿期:

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提倡母乳喂养)

4幼儿期:

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

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6学龄期:

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7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基本停止增长的时期成为青春期。

10到20岁。

第2节小儿生长发育

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2小儿体格生长包括哪些方面:

体重,身高,头围,胸围,颅骨,脊柱,长骨发育,牙齿的发育,呼吸、脉搏,血压。

(一)体重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

<=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6+0.25×月龄

2岁至青春期体重(kg)=8+2×年龄

(二)身(高)长出生时身长约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11~12cm。

1岁时身长约75CM,2岁时身长约85CM。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

身高(cm)=70+7×年龄

(三)囟门前囟应在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

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6~8周内闭合。

(四)头围(了解)足月儿出生时头围平均34cm,出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6cm,1周岁时46cm,2周岁时约为48cm,5周岁时约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五)胸围胸围在出生时胸围约32cm。

0~l岁时头大胸围小,大于1岁时胸围大头小。

(六)牙齿的发育牙齿可分为乳牙和恒牙,人一生有乳牙20个、恒牙32个。

约自6个月起(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前尚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乳牙最晚2岁半出齐。

6-7岁开始乳牙脱落换恒牙。

(七)呼吸、脉搏(重点)各年龄组小儿呼吸、脉搏次数(次/分)

年龄分期

呼吸(次)

脉搏(次/分)

呼吸∶脉搏

新生儿期

45-40

140~120

1∶3

≤1岁,婴儿期

40-30

130~110

1∶(3~4)

1+~3岁,幼儿期

302-5

120~100

1∶(3~4)

3+~7岁,学龄前期

25-20

100~80

1∶4

7+~14岁,学龄期

20-18

90~70

1∶4

(八)血压

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

(注:

kPa=mmHg÷7.5)

收缩压(mmHg)=80+2×年龄(岁)舒张压=收缩压×2/3

(9)变蒸是古代医家解释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

变蒸学说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第2节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理解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指五脏六腑,娇指娇弱,不耐寒暑与攻伐,嫩指柔嫩,形指形体结构,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等,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充指充实完善。

脏腑娇嫩是针对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不全和脆弱不足而言;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臻完善。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之一,即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尚未成熟,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脏腑柔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低下。

理解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机是指生命力、活力,生机蓬勃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年龄越小,这种发育的速度越快,这是小儿生理的另一特点。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针对小儿的体重、身长、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发育情况而言。

小儿的生长发育速度是处于蓬勃发展的势态,这种现象体现了儿之初升,犹如春天,万物向荣,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意。

2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如何理解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易虚易实:

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或为虚实并见之证。

易寒易热:

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则易伤阴,易呈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候,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容易阳虚衰脱,表现出阴寒之征。

理解:

小儿的“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1)《颅囟经·脉法》说:

“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

从《颅囟经·脉法》原文,结合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来看,则应从小儿生理方面去认识,理解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若将小儿“纯阳”之体理解为病理上的阳亢阴亏、有阳无阴或阳旺热盛之盛阳之体则是不恰当的。

纯阳: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非阳亢阴亏或纯阳无阴。

2)清代医家吴鞠通运用阴阳理论,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这里的“阴”,指体内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稚”指幼嫩而未臻成熟。

稚阴稚阳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

吴鞠通的稚阴稚阳理论,从阴阳学说方面进一步阐明了小儿时期的机体,无论是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是相对幼稚和不完善的,小儿生理上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实质是指“稚阴稚阳”而言,阴阳二气皆处于幼稚阶段。

第4节儿科诊法概要

1儿科病史采集的特点:

小儿“多未能言,言也未足取信”;儿科问诊中首先要紧紧围绕主要症状、体征发生的部位及持续的时间进行询问;采集病史要详细;详细询问年龄、月龄、日龄;询问个人史,3岁以内小儿要问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既往史不需全部询问;家族史应询问父母是否近亲结婚。

2望诊内容可分为总体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和分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

望神应主要从目光的变化、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敏捷、躯体动作是否灵活协调等方面去判断患儿有神、失神等不同情况。

3望色:

1)红色主热证;2)白色主寒证和虚证;3)黄色主脾虚证或有湿浊;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及惊痫;5)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瘀证、水饮。

4五部配五脏:

五部是指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颌部。

五部与五脏的关系,最早见于《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颌为肾”.

5木舌是舌体肿大,板硬麻木,转动不灵,甚则肿塞满口,由心脾热炽,火热循经上行所致。

重舌是在舌下连根处红肿突起,形如小舌,称为重舌,属心脾火炽,循经上冲舌本,血脉肿胀所致。

连舌:

是舌下系带把舌端牵连,以致舌体转动伸缩不灵,年龄稍大可有语言不清,因舌系带过短所致。

地图舌:

花剥苔为舌体局部剥蚀无苔,可一处或多处,剥蚀边缘有白色隆起,状如地图,故称地图舌,由胃阴不足所致。

吐舌也叫弄舌,常见舌吐唇外,缓缓收回,证属脾胃虚热或脾胃津亏,也可是中风的先兆。

6指纹诊法

指纹是指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可分为风、气、命三关,第一指节掌面为风关,第二指节掌面为气关,第三指节掌面为命关,正常指纹常为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

看指纹用于3岁以内小儿。

看指纹: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透关射甲:

小儿指纹透过命关,直达指端,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则提示病情危重。

7小儿脉诊主要用于判断虚实表里寒热。

8儿科的治疗原则:

中西医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治疗要及时,方药要精简;注意调理和顾护脾胃;重视先证而治;注重整体治疗,合理调护。

9捏脊疗法:

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里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为目的的一种疗法,常用治疳证、婴儿泄泻及脾胃虚弱的患儿。

割治疗法:

常用治疳证和哮喘等病证。

第三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第二节新生儿黄疸(p54)

1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巩膜的黄染。

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中医称之为胎黄。

核黄疸:

当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成为~,一般多留有后遗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病因病机:

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血瘀

鉴别诊断:

胎黄要区别属于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

生理黄疸

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时间

2~3天(足月儿)、3-5天(早产儿)

出生后24小时内(早)

高峰时期

4-5天(足月儿)、5-7天(早产儿)

消退时间

5-7天(足月儿)、7-9天(早产儿)

黄疸退而复现

持续时间

≤2周(足月儿)、≤4周(早产儿)

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血清胆红素μmol/L

mg/dl

≤221(足月儿)、≤257(早产儿)

<12.9(足月儿)、<15(早产儿)

>221(足月儿)、>257(早产儿)

>12.9(足月儿)、>15(早产儿)

每日胆红素升高μmol/L

mg/dl

<85

<5

>85

>5

伴随症状

一般情况良好

体温不升,拒乳、精神萎靡等

证治分类(治则:

利湿退黄)

常证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退黄——茵陈理中汤加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