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377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梳理.docx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梳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梳理.docx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梳理

第6-7章物质的物理属性从粒子到宇宙知识梳理

物质的物理属性

知识网络

 

一、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要点:

(1)单位:

国际单位:

kg,常用单位:

t、g、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

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

一只鸡约2kg

(2)质量的理解:

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测量:

  

二、密度

我们把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要点:

(1)公式:

变形:

   

(2)单位:

国际单位:

kg/m3,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

1g/cm3=103kg/m3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其物理意义为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理解密度公式:

 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

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

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与密度

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密度

成正比。

(4)图象:

如图所示:

甲>

               

三、密度的测量及应用

1.测体积——量筒(量杯)

  ①用途:

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②使用方法:

  “看”:

单位:

毫升(ml)、量程、分度值。

  “放”:

放在水平台上。

  “读”:

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2.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

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3.测液体的密度:

  ⑴原理:

ρ=m/V

  ⑵方法: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4.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

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可以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

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四、物质的物理属性

不同的物质,其物理属性一般不同。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

密度、硬度、熔点、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透光性等。

第1章从粒子到宇宙

知识网络

一、走进分子的世界

1.分子:

(1)概念:

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大小:

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即0.1nm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如:

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吸引力:

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

排斥力:

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3.解释固、液、气的性质:

物质状态

分子间距

分子间作用力

特征

有体积,有形状

有体积,无形状

很大

很小

无体积,无形状

要点:

1.不同物质内部分子间空隙的大小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分子间的距离也会不同,比如温度、压强等的变化,都会影响分子间的距离。

2.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分子运动又称为热运动。

3.分子相互作用的情况与分子间距离的大小有关。

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m时,这个距离称为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m时,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m时,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很小。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

二、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

(1)带电:

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就说该物体带了电(荷)。

(2)带电体:

带了电荷的物体;

(3)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4)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1)正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负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要点:

1.在静电现象中,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两种可能的原因:

(1)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2)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轻小物体,若相互吸引则带电,反之则不带电;

(2)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或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若验电器的两个箔片张开则带电,反之则不带电;(3)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一个已知的带电体,若相互吸引或相互推斥则带电,反之则不带电。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提出者:

卢瑟福

(2)观点:

①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②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绕核高速运动;③原子核很小,电子更小。

(3)类似:

行星绕日的太阳系结构。

2.原子核的结构:

(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与中子由夸克构成。

(2)带电性:

①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带电数量相等;

②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要点:

1、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可再分)的;

2、原子构成:

(1)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2)原子核带的正电荷=电子带的负电荷;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3)原子核对电子有束缚能力,不同物质的原子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3、摩擦起电的本质:

(1)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2)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四、宇宙探秘:

1.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

(1)托勒玫“地心说”

(2)哥白尼“日心说”

(3)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2.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3.宇宙的量度:

(1)光年(l.y.):

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通过的距离。

1l.y.=9.461×1015m。

(2)天文单位(AU):

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太阳系内天体间距离的基本单位)。

1AU=1.496×1011m

4.宇宙的起源:

(1)大爆炸理论:

(137亿年前)说明宇宙在膨胀,星系在远离我们。

(2)证据:

谱线红移(光的多谱勒效应)。

要点:

1.有一条横亘天际的光带,它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中而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银河系是宇宙中数以千亿计的星系中的一员。

2.太阳系处于银河系的边缘,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和太阳组成,八大行星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不是太阳系中的行星。

第8-9章力力与运动知识梳理

第8章力

知识网络

一、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物体存在。

(3)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例如磁铁间的吸引力。

2、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

牛顿,简称:

牛,符号:

N。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3、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使物体发生形变。

4、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

(1)力的示意图是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只需要标明物体受力的大致情况,只画力的方向、作用点、不用画标度和大小。

(2)画法:

首先找到力的作用点;其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最后用箭头标出力的方向。

6、相互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要点:

1、从字面上看“物体对物体”说明有力的存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

这就是力的物质性。

“对”字前面的物体,我们常把它叫施力物体(因为它施加了力),“对”字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受力物体。

有力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

人推车,人对小车施加了力,小车受到了力,所以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2、物体间只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有力,若只有物体,没有作用,也不会有力。

例如:

人踢球,使球在草坪上滚动,人踢球时,人对球施加了力,人是施力物体,球是受力物体,当球离脚之后,人不再对球施力,球也就不再受踢力。

3、力的作用效果往往是两种效果同时都有,我们研究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时,只研究主要的作用效果,例如,用脚踢足球时,脚对足球的力,同时使球发生了形变和使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但主要的作用效果应该是运动状态改变了。

4、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力的三要素中任一要素都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只要其中一要素改变了,力的作用效果就会发生改变。

二、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力概念: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而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使用口诀:

看量程、看分度、要校零;一顺拉、不摩擦、不猛拉;正对看、记数值、带单位。

使用方法: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

(2)使用前,应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

(3)要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要点:

1、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形变,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日常所称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例如,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其实质就是桌面发生了微小的形变后对茶杯向上的弹力。

  注意: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三、重力

1、概念: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

其中:

G——重力,单位:

N

  m——质量,单位:

kg

g=9.8N/㎏,粗略计算可以取g=10N/kg

(2)方向:

竖直向下。

据此制成了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改进后检查窗台、桌面等是否水平。

  注意:

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不同,所谓竖直向下是指向下且与水平面垂直,其方向是固定不变的。

(3)作用点:

重心。

有些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不好确定,我们在作力的示意图时,也常把这些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处。

要点:

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不论它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如在上升过程中的氢气球仍受重力。

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2、计算重力时,g值取9.8N/㎏或g=10N/kg,通常认为g值是固定的。

实际上地理位置不同,g值也不同,如果都在海平面上测量,地球的赤道附近g值最小,越靠近两极g值越大。

重力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物体的重心位置将随着物体的形状变化和质量分布变化而发生改变;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如:

光盘、篮球、足球。

四、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

(1)定义: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

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测量:

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粗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静摩擦力:

(1)概念:

物体在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2)方向:

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但与运动方向可以相反(阻力)也可以相同(动力),还可以成任意角度。

(3)判断静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静摩擦力可以在0到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其大小由外界条件决定,因此它是被动力。

3.滚动摩擦:

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例如滚动轴承中的滚珠在轴承内滚动时的摩擦。

车轮在地面滚动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4.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1)增大有益摩擦:

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2)减小有害摩擦:

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分离:

加润滑油,气垫导轨,磁悬浮。

要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接触面粗糙;接触挤压;在接触面上相对运动。

2.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f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但与运动方向可以相反(阻力)也可以相同(动力),注意:

滑动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3.“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有些情况相对运动趋势很难判断。

我们可以用假设法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假设接触面光滑,物体若会相对滑动,则说明原来有静摩擦力,且相对滑动的方向就是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

第9章力与运动

知识网络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

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或者说: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要点:

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

一是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5.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二、惯性

1.概念:

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的利用:

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利用自身的惯性在空中继续前进;拍打衣服,清除衣服上的灰尘;甩掉手上的水珠。

3.惯性的危害:

汽车刹车后不能立即停下来,酿成交通事故;快速行驶的汽车发生碰撞,车里的乘客如果没有系安全带,会与车身撞击,严重时可能把挡风玻璃撞碎,飞出车外;走路时不小心,可能会被台阶绊倒。

要点: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即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总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

因此在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或“惯性力”等。

惯性只有大小,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质量大,惯性也大。

三、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

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

如果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4.二力平衡条件的而应用:

判断力的大小、方向。

(1)甲图中,钩码静止,二力平衡,即:

钩码的重力G,等于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F,拉力F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相反。

(2)图乙中,放在桌面上的篮球,受到重力G和桌面的支持力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图丙中,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

人和伞的总重G等于阻力f,阻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要点:

1.平衡力与平衡状态的关系: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要么不受力,若受力一定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归纳为:

等大、反向、同体、共线。

四、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与运动

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要点:

  

(1)物体受力平衡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受力不平衡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第10章压强和浮力知识梳理

知识网络

一、压力

1.定义:

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产生原因:

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

3.方向:

垂直于受力面,指向被压物体。

要点:

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压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图乙所示。

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图甲所示。

二、压强

1.定义:

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2.物理意义:

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3.公式:

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

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

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国际单位:

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Pa=lN/m2,

其物理意义是:

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要点:

1.形状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压强的大小只与密度和高度有关,与质量和受力面积无关,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2.密度均匀的长方体放在水平面上,如果沿红线切去黄色部分,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压强的变化。

(1)甲图中沿竖直方向切,压力变小,压强不变;

(2)乙图中沿斜线方向切,压力变小,压强变大;

(3)丙图中沿斜线方向切,压力变小,压强变小。

要点三、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

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

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液体重力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的比较:

(1)敞口容器中图甲所示。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

求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再根据压强公式的变形

,求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2)形状规则的容器图乙所示,根据液体压强公式

求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再根据压强公式的变形

,求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3)收口的容器图丙所示,根据液体压强公式

求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再根据压强公式的变形

,求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4.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

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

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闸、下水道的弯管。

要点:

1.液体压强公式适用范围:

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的压强,不适用于计算固体的压强,尽管有时固体产生压强恰好也等于

,例如:

将一密度均匀,高为h的柱状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强:

p=

,但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不能由此认为固体对支持物产生压强都可以用p=

来计算。

但对液体来说无论液体的形状如何,都可以用P=

计算液体内某一深度的压强。

2.公式p=

中的“h”表示深度,不能理解为高。

h是指从液面到所求压强处之间的竖直距离。

液面是指液体的自由表面,不一定是容器的上表面。

如图所示,A、B、C三点的深度相同。

3.利用压强公式计算时要注意:

(1)如果是固体压强,一般先求压力F,再根据公式

求压强;

(2)

如果是液体压强,根据公式

先求出压强,再根据变形公式

求出压力。

四、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证明大气压存在:

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

3.大气压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方法:

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

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cm。

(2)气压计测量法:

 ①气压计: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

 ②常见的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是在托里拆利管的旁边设置一根与玻璃管平行的刻度尺,当外界大气压变化时,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出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水银气压计的测量结果较准确,但携带不方便。

  实际应用中经常使用金属盒气压计,也叫无液气压计,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被抽成真空的,表面是波纹状的金属盒,用弹性钢片向外拉着金属盒,弹性钢片与指针相连。

当外界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金属盒的凸凹程度就发生变化,通过弹性钢片带动指针转动,指示大气压的数值。

  金属盒气压计携带方便,但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4.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1)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由于越向高空,空气越稀薄,空气的密度越小,所以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由于大气层密度变化是不均匀的,因此压强随高度的变化也是不均匀的。

在海拔3000m以内,每升高10m,大气压约减小100Pa。

(2)天气、气候影响大气压:

一般来说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晴天的气压比阴雨天的高。

温度升高、气压也升高,大气越潮湿,气压越低。

5.大气压的应用:

抽水机、离心式水泵等。

要点:

1.计算大气压的数值:

P0=P水银=ρ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

P0=1.013×l05Pa=76cmHg=760mmHg。

2.以下操作对托里拆利实验没有影响:

(1)玻璃管是否倾斜;

(2)玻璃管的粗细;(3)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3.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4.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五、流体压强和流速

1.流体:

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

2.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机翼升力产生原因:

上下表面的压强差。

     

4.小实验:

  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发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还由于乒乓球上表面的空气流速大从而使上方气压小于下方气压,这样空气就给了乒乓球一个向上的压力。

使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同样道理,当对着两张纸的中间吹气,纸非但不会分开,反而靠的更近了。

                

5.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等车的时候人要站在安全线以外;汽车的整体形状类似飞机机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