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庆征文范文八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112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校庆征文范文八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校庆征文范文八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校庆征文范文八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校庆征文范文八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校庆征文范文八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校庆征文范文八篇.docx

《大学校庆征文范文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校庆征文范文八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校庆征文范文八篇.docx

大学校庆征文范文八篇

大学校庆征文范文八篇

篇一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漫漫长路,似浩渺边际。

从神秘传奇的**,历史辉煌的**船院到朝气蓬勃**工程,坎坷和荣耀已经伴随着母校走过了六十个春夏秋冬。

**工程大学犹如一颗闪亮繁星正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阔步迈进。

还记得一年前,当我拿到入学通知书时的欣喜若狂。

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考上心仪的大学是梦寐以求的,感谢**工程让我实现了这盼望已久的大学梦。

怀揣着兴奋和喜悦我踏上了北上的火车。

初始**工程我便被美丽的校园吸引,青檐碧瓦,笔直耸立的教学楼庄严威武;绿树环绕,青草沁人的军工操场宏伟壮观;清雅隽秀,赏心悦目的凉亭造型别致;杨柳夹道两旁,微风吹拂,枝条招展,似乎正在欢迎我们这些**工程的新成员。

那时我暗自地告诉自己,这里必将是我施展抱负,实现梦想的平台。

大一的生活即将结束,驻足回首这一年的校园生活使我受益颇多:

在生活中,我亲历同学为贫困学生募集捐款的感人之举,因此我意识到已成年的自己必须学会承担,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在这里,我收获感动也收获快乐。

我参加了各种趣味活动,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品味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洒脱。

在学习中,我逐渐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扩宽了视野,学会了转变。

毫不谦虚地说比起刚入学时,我变得更加睿智、成熟和独立。

我真心的感谢您,我的母校,是你让我完成了由高中到大学的蜕变。

仅短短一年的时间,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哺育我的地方。

随着我的成长,我试着去触摸你的脸庞,渐渐地了解到我的母校承载着令人瞩目的荣誉。

历年来,我校在党政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多次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表彰、奖励,自主创新的普及率位于全国各高校前列,创新成绩硕果累累。

现如今随着我国对海洋开发和应用的重视以及我国《“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的发布,**工程的一些重点学科被纳入其中,在不久的将来,你必将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各高校中的佼佼者。

**工程淳朴的校风感染着历代的工程学子,他们如点点星光般采拾了母校的光芒,照亮自己的前程和祖国美好的明天。

在母校60年校庆之际,我真切地祝愿你能够更加强大,在世界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海伦·凯特曾说过“只要有在蓝天翱翔的冲动,便绝不会有在地上爬行的欲望。

”春笋坚持的是自己节节攀高的路,为的是赶上明天的凌云。

工程学子们定会像春笋般坚定执着的追求梦想,为母校辉煌的明天贡献力量!

篇二

徐立行(1911-1985)是**筹建委员会副主任,首任教育长,参与了**创建和早期发展全过程,在**工作了整整十个年头。

本文回忆记述的是他在**创建初期几件事。

一、选择文庙街建院地址第一人

1952年3月26日,毛泽东主席批准了中央军委聂荣臻代总参谋长、栗裕副总参谋长提出“筹建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的报告。

同时,军委指定陈赓负责筹建,以西南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为基础,院址初选**。

4月中旬,陈赓在去朝鲜战场接替彭德怀司令员回国治病前夕,电告徐立行(时任“二高”副校长)立即去**选择建院之址。

4月25日,徐立行率训练部肖连山科长、军务科沈清波参谋和警卫员一行四人,从重庆乘江轮经武汉转车到北京,办了有关手续后,于5月5日到达**。

松江(后称黑龙江)省委很重视,派军事部江部长等陪同在市区沙漫屯、柞树林等七、八个点实地勘察。

最后徐立行等看中文庙街,因为文庙街是**市制高点,周边有文庙、极乐寺等建筑,人文环境好;距离火车站、飞机场(老)、松花江边交通方便;向东向南有一片空旷、荒凉坟地,人烟稀少,大有建设、发展空间。

在取得省委同意后,与省委共同向东北人民政府、东北军区写了**选点报告。

经转报于6月中旬,党中央、政务院(后称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签发文件,批准了这个报告。

6月23日,“二高”接到全迁**的命令。

6月24日徐立行又亲率营建处张复明处长及校务部门干部、警卫营战士共200人离开重庆,直指**为建院打前站。

二、具体建院方案的草拟者

1952年7月底,苏联政府受中国政府邀请,派来帮助中国创建“军工”建院设计专家四人,其中有空军中将奥列霍夫(后任学院首席顾问)、炮兵少将、内燃机专家、海军上校等。

8月5日,陈赓、徐立行偕同这四位苏联专家从北京至南京军事学院考察。

后到上海参观交大、复旦、同济等大学校园,再北上大连海校、沈阳兵工厂、长春九航校继续考察,最后一站到达**。

陈赓指示徐立行,根据军委聂、栗总长“筹建军事工程学院”报告精神,认真与四位苏联专家讨论、交流、研究,草拟一个具体建院方案。

徐立行几易其稿,提出方案首先是对学院的定位。

学院应是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的一所综合性、军事性、技术性的高等院校,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按军、兵种设系;按兵器装备设专科;专科下以学科设教授会(教研室)。

拟定学院设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兵等5个工程系;分设23个专科(空军工程系6个;炮兵工程系5个;海军工程系5个;装甲兵工程系2个;工兵工程系5个);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验室、陈列室也都有了名称、学科称呼和标号。

方案对院址选定问题,在经过反复比较后认为,初选**是正确的,院址定在**。

三、向陈赓报告“大和旅馆”好消息

1952年9月1日,“军工”筹委会在北京成立不久,徐立行又在半年之内第四次来到**。

这次来**的任务是要与省、市联系解决安排下一步各路人员到**的住房问题。

这时北方冬季快要到来,解决这一问题更为迫切。

在与省、市领导多次商谈中,特别要求省、市首先帮助解决从全国各大学调聘来的一批老教师和从苏联聘请来的一批顾问、专家的住房。

徐立行在夜以继日地走访活动中,了解到**铁路局的苏联专家将要陆续撤回,其住的靠火车站边的红军街1号“大和旅馆”有可能空出来。

“大和旅馆”是日本人建设,有几十个房间,各种设备、条件都很好,交通方便,安全也有保证。

但是这个旅馆是中长铁路局的,省、市无法过问,要解决必须通过铁道部与中长铁路局中、苏两方局长商量。

11月4日徐立行向在北京的陈赓报告了这一好消息。

陈赓接到电话喜出望外,在11月5日就亲自去找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批示陈赓与铁道部滕代远部长当面协商。

经过滕代远部长与中长铁路局领导商量,终于把“大和旅馆”借给“军工”苏联顾问团使用。

解决了“军工”燃眉之急。

以后陈赓高兴地对徐立行说:

“你这个徐立行呀,没有白跑**,消息灵通,反应也挺快!

四、专程南下上海拜访苏步青

苏步青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原是浙江大学教务长,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时,调任上海复旦大学校长,是位民主人士。

“军工”筹建初期从各大学调用的教授名单中有他的助手卢庆骏。

卢是浙大数学系三大巨头之一,也是苏步青得意门生,不久前随苏从浙大调复旦,成为复旦大学数学系骨干,已经开课的高等微积分及复变函数、数论这两门课无人代替。

但卢庆骏对“军工”来说,又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学的不是理论数学,而是应用数学,他的数学知识与工程方面结合较密切;又有朝气,有组织能力。

但在调卢庆骏时,浙大、复旦两校都不肯放,苏步青反对更为坚决。

一次在陈毅(时任上海市长)主持的民主人士座谈会上,苏步青等几位教授报告“军工”调卢庆骏的状,认为“军工”是挖战壕的,要调卢是浪费人才(这是借口,实际是他们内心反对)。

陈毅把这一情况告诉陈赓,陈赓则认为这是我们要调动卢庆骏的最好契机,请徐立行立即南下去做苏步青的工作。

徐立行到上海拜访苏步青时,一身戎装,满口上海乡音,因为他们都是上海人,从青年时代说到解放以后;再说到新中国办“军工”重要意义,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主席的重视。

**是一个军事技术要求很高的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也不同于一般大学;在创建初期更急需一批高水平的教授、专家参加教学工作。

**想请卢庆骏去也是出于工作需要。

徐立行彬彬有礼、态度诚恳、言辞谦虚,终于感动了苏步青。

苏则当即拍板,表示一定以国家利益为重,从大局出发,放开个人私见,很高兴地答应把卢庆骏调到“军工”。

五、为**工大陈康白校长因**“受责”鸣不平

**落户**后,与**工业大学同住在一条街(大直街)上。

**工大当时集中了许多苏联专家,又系示范性工科大学,对刚创建的**来说,自然是个很好学习和求援的地方,**工大上任不久的陈康白校长,原是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与陈赓、徐立行在延安都有一面之交。

一次会议上,陈康白主动提出从**工大毕业的59名研究生中,抽出20名研究生帮助**解决专业课教师问题。

陈康白这一建议本来是好意,对**自然是雪中送炭。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却遭到高教部刘副部长的反对和责难。

这位刘副部长与某一位高教部工业教育司司长到**工大检查工作时,分别批评**在囤积教授,**教授用不了。

这些不负责任的讲话,不仅在**工大流传,也传到其他高校,引起有的高校责难等等,有的以此为借口,拒不调人。

刘副部长对陈康白想调20名**工大研究生的问题,耿耿于怀,说要处罚陈康白,撤陈康白职,批评陈康白“组织上无权答应,政治上没有立场”。

徐立行为陈康白因**无端受到指责而忿忿然,很为陈康白鸣不平,积极向陈赓建议,认为我们不能背黑锅,该为陈康白说话,免得陈康白压力太大,委屈太多。

我们应该向中央反映意见,奏高教部一本。

陈赓也很愤慨,立即表示“以我的名义向中央军委、中央文委反映。

”1953年9月24日,高教部党组给中央军委写了信,认真检查对**支持不够的问题;高教部杨秀峰部长也给陈赓来了信,说明过去对新创建**学科专业设置及任务繁重都不很清楚,以致这次在调**工大研究生工作上发生了误会和分歧,一再向陈赓道歉。

这样,商燮尔(现任防化学院领导、中将)等20名**工大研究生也就在9月份顺利到**有关专业教授会(教研室)报到,成了**的一员。

六、戏称五座教学大楼造型又古又今

1952年12月18日,正式组成**营房建筑委员会,徐立行是委员之一,参与了校舍建筑决策全过程。

在1953年完成了10万平方米生活用房建筑之后,重点是要在1954年开始建筑近20万平方米的五座教学大楼(即11、21、31、41、51号楼)。

在讨论五座教学大楼造型上有两种意见:

一是按照欧式建筑造型;一是盖个大屋顶,保持中国传统造型。

主张欧式建筑的人认为这样既节约符合现代人的心理,也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符合世界潮流的象征;主张盖大屋顶的人认为“大屋顶”是中国人乐于接受的民族建筑风格,既朴素大方、又气势雄伟。

两种意见有些争论,徐立行是主张前者,提出不盖大屋顶既可节约不少资金,又可宽敞明亮,适合学生学习环境;戏称盖大屋顶的造型是身穿西装,头戴瓜皮帽(旧社会男人的装束)。

在经过一番讨论和争论之后,陈赓结论的发言也很幽默:

“六层教学大楼加上大屋顶形成宫殿式建筑,这样建筑花钱要多些。

既然你们多数人都赞成大屋顶,那就按照你们的意见办;但是要注意节约,如果将来出了问题,我去坐牢。

不过我这个人别的都不怕,就怕寂寞,当我去坐牢的时候,你们要有人陪着我。

”随后,徐立行也就****一笑:

“这五座教学大楼造型真是又古又今!

”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篇三

用掌心轻触建筑灰色的墙体,手掌静静贴合出凹凸不平的纹路,一路蔓延,这深深浅浅的印记铭刻了一段曲折,也铭刻了一段沾染光晕的素光锦年。

那些年,我们围坐在军工操场上数着漫天繁星,任凭细腻的雨丝划过脸庞,留下淡淡的潮气萦绕身旁,相视一笑留下最初的梦想。

那些年,我们走在十一号楼轻柔的杏花雨中,撑着天青色的伞,流苏随着步伐的颤动绽开,绽出最美青春的样子,走过一路芬芳。

那些年,我们徜徉在21b小小的教室,看着讲台上哪些书生意气的天之骄子,不遗余力的挥毫书写,记下或艰涩或似曾相识的公式句子,谱写独属自己的美妙诗篇。

工程是一段长长的梦,在不经意间写满了祖国山河的壮大辉煌,这段泼墨山水画的卷轴逐渐舒展,晕开了紧密联系的那段历史或心酸或骄傲的历史,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船舶工程学院到现在的**工程大学的完美转变,这座古朴厚重的学校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也取得了太多让人惊艳的成就。

没有太多骄傲,没有过多自满,它完美的完成了角色转变,变成了最美的样子,这是一座城,一座机械构成的城池,四周固若金汤,完美无瑕的保护了所有学子单纯的梦想,让所有的孩子眼神骄傲,步履坚定,找到生命最初的战场,发挥最大的力量。

它选择以最普通的样子,放下举世繁华,造就了一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历史,就如**工程年年不息的杏花,默默开放,结出大片大片金色的硕果。

母校牵着多少个我们的手,走过了春日漫天的柳絮,听过了夏日济海湾琅琅的书声,经历了收获季节满脸的笑容,温暖了寒冬风雪中心灵。

人至60皆已花甲,母校却在经历了花甲之年愈加展现出年轻的容颜,她愈加致力改革创新,愈加致力创造辉煌,昔日**,经历了岁月无情的磨砺,却宛如一只海中装备越加精良的船,逐渐放弃一些旧的物件,找准梦的方向,随时准备向着向往的方向远航。

母校坚持“忠诚、坚韧、团结、创新”逐步实现“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目标,骄傲,坚强,勇气,实干构成了我眼中母校最美的样子。

在母校60年校庆之时,作为工程学子更应该坚定心中那抹最美的梦想,让这些纷繁的色彩渲染这个特殊的年份,一起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

篇四

春也,翠浓樱笑,紫露丁香;粉醉杏妖,白髓梨芳。

柳絮碎飞,草苴乱长。

鲜南地空,秉北国大方。

溢清芬而四散,传内外而流光。

夏也,熏熏暖风,炎炎骄阳。

蓝天碧瓦,青藤扶墙。

张帛避雨从来稀,执盖遮阳已为常。

济海水湾,蝉鸣阵阵;广厦学堂,书声琅琅。

秋也,落英如诺,枯叶似蝶。

群苍退让,万物拜黄。

层雨追凉,人事相忘。

温情脉脉,苦思秋窗。

揽枯色而为壮语,拥谢败而作颔昂。

冬也,飘雪翩跹,众鸟飞绝。

军工拔河,妙趣横生;雪雕大赛,天工巧夺。

冰冻三尺,学非一日;披雪踏冰,习以为常。

北国风光,风雪刚强。

天气晴朗,几股干风在空间里流动,徜徉在**工程大学宽阔坚实的小道上,看阳光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地上,前行几步便踩了“自己”几步,细细想想做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须得否定前一个“我”,肯定部分“我”,才能获得进步。

叹一声,年华在无声息间流逝,我知道了它,却无法细腻地感触到它,徒留伤感。

在这里“蹉跎”了快一年了吧,除了考过几场试之外,似乎再无所获了。

脑海里冒出了“庸碌无为”这个词,很是鄙夷地“哼”了一声,似乎觉得既讽刺又精准,也就不再在心里搜索更为“犀利”的词了。

继续踱步,瞅了瞅四周,一片新绿,细长的柳条在风中欢笑,摇啊摇地荡着春天。

我们的校园很具有历史沉重感,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继承了北方的稳重大气,绿色的植被又给了校园一丝丝生气。

弥漫不绝的军号是一大特色,也就使得那句“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显得十分有亲切的感觉了。

二零一二年的八月份,我怀揣着憧憬与希望走进这所开启梦想的大学,看到的是一片热土以及“三海一核”的教学特色,“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八字校训。

大学是求知的殿堂,是孕育人生梦想的港湾,60年前,陈赓大将和一代国防科技工作者来到这里,创建了**工程大学的前身,即“彪炳史册”的“**”。

光阴荏苒,转眼60年过去了,多少优秀的人从这里走出去,留给我们耀眼的背影。

在这里快一年了,我懂得了“为学”与“为人”,渐渐破除了求学路上的迷茫,坚实了原本稚嫩的肩膀,走向了青春价值的绽放。

哎,“须知少日拿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加油吧,青年,今后的我们将去续写未来的辉煌。

篇五

当我第一次见到**工程大学校园内的飞檐碧瓦时,我便再也无法忘怀。

学校的历史如昨,她见证了太多的故事,承载了太多的梦想。

从**到**船院再到**工程,这所学校一直坚守着保卫祖国海疆的光荣任务,从未放弃过海天一色的蔚蓝梦想。

无论是军训时留下的汗水,还是回荡校园的嘹亮校歌,无论是海军文化节,还是国防教育月,**工程大学从来没有忘记过她的初衷,工程学子始终为丹心铸剑的报国梦奋发向上。

大工至善,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境界,实验室、训练中心里的流下的汗水浇灌着我们的科研梦;大学至真,格物致知的求知欲在这里得到了满足,教室、自习室、图书馆里认真听讲、热烈讨论、安静读书都见证着我们的求学梦。

曾几何时,在作为军工子弟练兵场的军工操场上,所有男学员在寒冷的冬季赤裸上身洗着冷水澡,陈赓院长驻足观看。

60年后,陈赓院长的塑像屹立在当年的操场前,依然注视着工程学子的朝气与热情。

从春季长跑开始,一年一度的体育文化节让**工程的学生们充分释放活力。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仍然响彻工程大学的校园。

2019届校友叶聪驾驶“蛟龙”号深潜成功突破7000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书写了中国人民的潜海梦,也让每个工程学子为之骄傲。

新中国高校历史上不能没有**,新中国国防史上不能没有**,新中国的海洋梦同样离不开**。

而如今,**虽已成历史,但**工程大学仍在其原址迎接着新的春天,工程学子们仍在书写着新的军工精神。

如果时钟以年为单位体现在表盘上,六十年正好转动了一圈,历史时钟的指针正好指向了现在的我们。

六十年不长,**工程大学仍然是一所年轻的高校,蓬勃向上,充满梦想,和在校的工程学子有着同样的活力;六十年不短,军工往事辉煌地印在了共和国发展壮大的历史上。

时钟的指针可以重回终点,历史没有忘记**,这所为国防事业做出过太多贡献的高校,未来她的传承都会续写更壮美的篇章。

在我们最美的年华里遇到**工程大学是一种幸福,在军工六十载的光辉岁月里身为工程学子是一种幸运。

就让我们一起陪她过生日,为她准备一个最难忘的生日,陪她一起许下一个最美的愿望。

这个愿望就是希望她与工程学子的梦想一起绽放,为中国梦的风筝插上一只蔚蓝色的翅膀。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的年轻传人们,让我们今日共同启程,为**工程的未来蓄力前行。

这便是我的工程梦。

篇六

我于1959年7月被保送到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在海军工程系水声设备专业学习,至今五十多年过去了!

在这五十多年里,军工大院几经变迁,许多事情都历历在目,其中很值得回忆的是,军工的教育是如何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的。

首先,它是一所军事院校,它要求学员必须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

入伍的第一项事情就是为期一个多月的军事训练:

队列操练、投弹、射击,学会各种常规武器的使用。

军事训练还贯穿在五年的教学始终,平时严格要求学员对军人素质的养成:

早晨起床号一响,必须迅速列队出早操,进行队列操练,就连课间调换教室的十分钟,也要列队前往,平常走路也要求两人成行,三人成伍行走,决不允许勾肩搭背而行。

有时在夜间突然紧急集合,考验每个学员的迅速反应能力。

毕业后分配留校工作的,还要下部队当一年兵,我在23军当兵锻炼时,与战士一起摸爬滚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我们去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救山火时,打隔火道,每人宽20米、长10米的范围内不能留一根杂草、一片树叶!

当时,因出发时时间紧迫,没有带工具,只好用双手拔,每个战士的双手都皮破血流;不能生火做饭(也没有带粮食),仅靠飞机空投,有时一天仅能保证吃一顿饭,晚上没有被子盖,只能靠树叶盖在身上;后来我们部队又开赴北大荒,开荒种地,自己盖房子,古人云“托皮打墙,活见阎王”,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我在训练之余,帮助识字少的士兵学文化,教他们唱歌。

其次,注重对学员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除各门课安排一定的实验课以外,还要有计划地安排学员到实际生活中去锻炼。

我记得五年之中有四次较集中的实践过程:

第一次是在一年级时,因为我们是海军工程系学员,故实践安排在青岛海军基地,让我们体验海军的生活。

我们登上登陆舰,一边作海图,一边体验海上生活,我们大都是第一次看到军舰、看到大海,一切都很陌生、很好奇。

军舰刚驰入大海,大家有说有笑,边作海图,边欣赏海洋美景,我们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人民海军向前进》的歌曲,当军舰驰入远海后,海浪使军舰颠簸得很厉害,我们站立不稳,无法完成海图作业,不少同学都吐了。

呕吐厉害的同学不得不回船舱内躺下。

军舰返航后,我们走路都摇晃,几天都体力不支。

通过这次出海锻炼,使我体会到,当一名海军战士,必须要有强壮的身体。

第二次是在二年级时,在学校的实习工厂进行金工实习。

车、铣、、磨等每一道工序都要实习几天,每道工序都要求完成一两件工件。

就是因为我通过这次实习,学会了焊接技术。

在1975年我被学校安排去肇源县“青年点”带队时,用我的焊接技术给青年焊接了一副篮球架,丰富了青年的工余生活;第三次是在三年级时,我们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学校安排我们到青岛声呐海岸站进行专业认识实习:

我们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工作,利用声呐收听各种舰船进出港声音,防止敌舰水下偷袭。

通过实习,我们了解了声呐的实际工作情况和操作方法;第四次是在毕业设计前,我第三次来到青岛,分配在一艘舰艇声呐班实习,我们跟随我国一艘商船出海执行任务,出港后就潜航在该商船的尾流下,经过远海航行一天多,来到某海港,商船进港,我艇在港口旁坐沉海底,关掉艇上其他设备,仅有声呐工作,收录该港的噪音,三四天不见天日,还要保持安静,连走路和说话都轻声小声,防止被对方发现。

声呐兵不停地缓慢转动手柄,眼睛还要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光屏,防止漏掉每个可疑目标,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换班工作,戴着耳机,听着辨出可用声音,忙个不停。

四天后,我们又随商船潜航回港。

当我爬出舷舱,吸入第一口新鲜空气时,感到十分清甜,身体也十分轻松。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体会到声呐兵的工作十分烦重,复杂,我下决心要在我的毕业设计中,要以改善声呐兵的操作方法,提高自动处理能力入手,设计出现代化的声呐设备。

根据我在这次实习中感到现有声呐设备存在的问题,我在毕业设计中,做了许多改进,如采用大屏幕全方位显示;自动搜索;自动锁定目标等。

我的设计取得了五分的好成绩(当时是五级计分制:

三分为及格,五分为优秀)。

最后,让学员参加社会实践。

首先是劳动实践。

当时学院内有许多空间地方,学校分配每班有一块地块,利用它种蔬菜,这一方面可以改善伙食,另一方面学员班也有了收入,可用来开展每班的业余活动。

冬天学校还分期分批到学校的菜窖翻菜,夏天到学校农场去锄草种地,通过活动,使学员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

学校还有计划安排学员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次我们来到庆安县,一边宣传国家对农村新的政策,一边参加劳动,体验农民的生活,晚上与农民一道忆苦思甜,痛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

正是由于学员通过以上各项实践,使学员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多方面的实际知识,所以军工学院毕业生走上岗位后,适应性强,能很快进入状态,再加上具有较夯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所以能在工作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篇七

在母校建校60周年之际,我回想起在军工学习、生活的往事,点点滴滴都记忆犹新、倍感亲切。

1963年6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来**视察工作,在军工大操场检阅全院学员队伍并作了重要讲话。

说到这里,还是先说一下**大操场吧!

它是我国高校中最大的操场,周长1080米,路两旁的白杨树高耸云天,紫丁香等绿树成荫。

操场正南面是体育馆和军人俱乐部;正北面是海军工程系的31号大楼,楼角飞檐上是一排军舰雕塑;正东面是装甲兵工程系的41号大楼,楼角飞檐上是一排坦克雕塑;正西面是工兵工程系的51号大楼,楼脚飞檐上是一排工程车雕塑。

三座教学大楼黑瓦灰墙大屋顶,飞檐彩绘红立柱,肃穆庄严,典型的中国气派,给人以气宇轩昂、雄伟壮观之感。

即使是在今天高楼巨厦林立的高校中,如此气势宏伟的教学大楼(我校共五座)也是首屈一指。

军工大操场,除了学员上体育课、锻炼身体外,还是**学员接受我军高级将领检阅的场所。

军工大操场的魅力不只是广阔的空间及那随风荡漾的碧绿,而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来自国家领导人对军工学子的厚望。

记得当天上午接到学院通知:

下午五点陈毅元帅在大操场检阅全院学员队伍并作重要讲话,要求全院学员像重大节日参加省、市集会一样,着装整齐、佩戴好军衔,按军兵种方队(10×10)队形列队入场。

下午三点钟,我们海军工程系全体学员集合,按年级排好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到达操场指定地点。

这时,其他各系学员队伍全部带到大操场,总计几十个方队,加上教员、干部近两万人。

海陆空白黄蓝相间的军服,更使方队显得整齐、威武。

我们热切地期盼、静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