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505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陵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金陵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金陵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金陵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金陵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陵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

《金陵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陵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陵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

金陵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金陵中学2019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学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

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下,主观题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对应的题号下空格内的横线上。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和答卷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chù)理莅(lì)临军饷(xiǎng)称(chèng)心如意

B.殉(xùn)职吞噬(shì)揣(chuǎi)摩不落窠(kē)臼

C.嫉(jí)妒纤(qiàn)夫分泌(bì)大腹便便(bián)

D.铜臭(chòu)猿猱(náo)拓(tà)本得(dé)过且过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一个烟头引起了大火,这栋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B.老李已年近六十,年富力强,干起活来不亚于年轻人。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恐怖分子滥杀无辜,罪不容诛,全世界一切正义的力量是决不会向他们妥协的。

3.“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当前网上热议的话题。

有网民赞成取消文理分科,也有网民表示此举有待商催。

阅读下面的材料,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双方持有不同观点的依据。

(不超过20个字)(4分)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都比较窄,有些基本知识都不清楚。

其实,学理科的同样需要文史地知识,而学文科的同样也需要理化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譬如作为一个理科生,首先要对本国的人文历史有个比较清楚了解。

对于国外的情况同样也得知晓。

否则,不要说到国外去寸步难行,就是在国内同样也会四顾茫然”。

网友“晓凌”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的帖文得到不少网友的支持。

有网友跟帖说:

“从国家的长远建设和人才培养来看,取消文理分科非常必要。

”网友“祝福中国2019”也直言,高中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分文理科会造成学生综合素质降低,要么人文知识少,要么科学常识难以具备,对将来在工作中创新,生活上处理问题的能力会相对降低,对国民整体素质将会有影响。

网友“林海松涛”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留言说,文理分科好,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高中教育不可把能学生都培养成文武兼修的全才,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科学学科分科越来越细,社会越来越需要专门人才。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在高中这三年,而在个人的今后社会实践。

网友“jonie”也也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会突然地增加学生的负担,高中就是要为大学所做准备,应该着重于某方面,普及教育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事!

教育改革不应着手与取消文理分科!

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对学习的兴趣。

(1)取消文理分科:

(2)保留文理分科:

4.阅读示例中描写十二生消“鸡”的文字。

请你从其他生消中任选一种,加以仿写。

要求:

采用拟人手法:

所写内容具有哲理意味;不得超过40字。

(5分)

示例:

鸡:

冲破母爱的壳,迎来希望的曙光;没有劳动成果的,往往叫得更响亮。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①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②见之?

[注]屋:

古代帽子顶部高起的部分。

②倘:

倘或。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闾里之侠皆宗之:

推崇

B.余既耸然异之:

惊奇的样子

C.方山完之遗像:

遗留下来的样式

D.欲以此驰骋当世:

纵马奔跑

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②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B.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无辞以白其大人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环堵萧然②予亦悄然而悲

7.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自得其乐。

B.作者有意识地对比方山子少壮时和晚年两个不同时期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方山子对苏轼被贬的遭际并不以为怪,他的妻子奴婢也以苏轼能来家中做客感到得意。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其“不遇”,从中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8.翻译此文中划线句子(10分)

(1)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2)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3)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需,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

①严士元是吴(今江苏苏州人)人,曾官员外郎。

两人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

②“青袍”:

唐代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这些低级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四、名句名篇默写。

(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

(2),似曾相识燕归来。

(3)弦弦掩抑声声思,。

(4)渔舟唱晚,。

(5)我劝天公重抖擞,。

(6)无丝竹之乱耳,。

(7)泪眼问花花不语,。

(8)身无彩凤双飞翼,。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1—14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然后是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对不起,能换组曲子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

“为什么”‘朱丹答:

“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

“为什么?

朱丹说: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你不应该忘记今天是你的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

“没有忘记。

可是——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

“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披着雪花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那里,竟然有一支孩子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

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大了,一团一团,纷纷扬扬的飘洒下来。

仁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

“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选文有改动)

1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12.请从手法,情感等角度对文中划线句进行赏析。

(6分)

13.文章以木笛为题,有何作用?

(5分)

14.有人认为文中大师的所作所为显得十分做作,且不合情理,你觉得呢?

(6分)

五、现代文阅读:

议论类文本。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走出书斋的阅读

凸凹

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感到,生活本身比书籍的世界要丰富多了,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

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谁愿进来谁进来。

这种对事物的多样性追求,才使生命绚烂激越起来。

所以,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而这种敏感却在有些读书人那里悄然丢失了。

何以至此盖因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

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

私塾的书斋环境,培植了阅读者的生活惯性和生命惰性。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

  于是,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

纪德在《地粮》一书中说:

“抛掉我的书吧,不要在这书中寻求满足;也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

假如我为你找到食品,你会反而不饿了;假如我为你铺好床铺,你会反而不困了……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

去寻找你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情,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

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

要急切而又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

对一种思想的眷恋,就意味着对其他的一切的放弃。

而这其他一切却是大量的,往往比所眷恋的更有价值、更可取。

因此,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同时,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创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

如果这还不能让读书人醒悟,那么,反对思想多元、主张文化霸权的人,往往是读书人这一事实,也应让偏执的阅读者警醒了。

  不用讳言,读书人是对书籍伦理有过分嗜好的人。

所谓书籍伦理,就是书本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

所以,读书人与市井人的分野,就在于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有形而上的既定判断;而在市井人那里,除了生存的智慧,不再有别的智慧。

因此,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普通人往往有比读书人更灵活的“变通”能力,他们生活得更灵动、更有生气,也更有力量。

  有人问纪德:

“伦理能增加你的乐趣吗?

  “不能,”纪德回答说,“只会证明我的乐趣是正当的。

  那么,书籍伦理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长期处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之中,犹豫踯躅,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确信,只有干脆一动不动,才不会犯错误。

在生存原则是首要的原则、甚至是唯一的原则的现实面前,在不容分说的生活洪流面前,书籍伦理显得多么苍白,书生的面孔显得多么柔弱。

读书人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于书本。

也正像家庭把伟岸的丈夫奴役为庸夫,书本也把智者奴役成腐儒。

腐儒是什么是与自然、社会和生气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是离开书本就不能发出生命之音的人。

他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非但倾听不到生命因受到生活的创击而发出的人性的呐喊,更不会听到正义的讼辞。

  走出书斋吧。

  美的东西一旦超过了我们的渴求,就弱化了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过于魇饱的阅读,会淡化读书的生命乐趣。

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到了这般天地,书才真正融入读书人的生命之中;读书生活已远离了功利,成为一种天伦之乐。

(选自《书摘》)

15.选出下列对本文中心观点理解恰当的一项。

(3分)

A.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B.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

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C.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D.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我们应该走出书斋,离开书本,走入市井,这才是读书的一种天伦之乐。

16.作者认为,读书人如果长期在书斋生活,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6分)

17.根据作者的观点,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请概括说明作者这样认识的理由。

(6分)

七、作文(70分)

18.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圆满完美?

然而,所谓“圆满完美”往往也只能是一种希望罢了。

其实,生活常常因缺憾才更接近真实。

留下一点空白,就是给未来留下伏笔;留下一点空白,我们才有不断探索的好奇;留下一点空白,我们更有绵延不断的创新动力。

所以说,空白是一种退路,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心境。

请以“空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补全题目。

(2)自定立意,文体不限。

(3)不得少于800字。

附加题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并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0分)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1)用斜线(/)给下列划线句子断句(6分)

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2)选文中的“白石”和“幼安”各指谁?

(2分)

(3)王国维为何说北宋词不可学?

(2分)

二、文学名著阅读(15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

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

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

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

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B.刘备讨伐东吴,兵败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他把诸葛亮召来,对他说:

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儿子刘禅若可辅佐他,如其不才,可取代之。

诸葛亮泣拜表示要“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父以死。

”刘备又嘱赵云“早晚看觑吾子,勿负联言”,遗命刘禅与丞相从事,应“事之如父”。

C.冯云卿是有名的“笑面虎”,有名的“长线放远鹞”的盘剥者,“高利贷网”布置得非常严密,恰像一只张网捕捉飞虫的蜘蛛。

靠放高利贷盘剥农民起家的“笑面虎”冯云卿,为了躲避农民的反抗,带着全家搬到上海。

在上海盲目投资公债市场,专、亏职损八万多元,到了破产的境地。

D.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这是黛玉初见宝玉的心理活动。

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

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E.《老人与海》中“狮子”的意象贯穿于小说的始终,象征勇敢、自信、坚强,老人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与命运抗争。

不断命见狮子,又暗示了他潜意识中对大海、鲨鱼的畏惧。

2.简答题(10分)

(1)《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最突出的便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

奸绝、义绝、智绝。

“三绝”分别是指哪三个人?

试举一例说明其中“一绝”。

(5分)

(2)《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是如何确认他叔父克劳迪斯杀父罪行的?

(5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10分)

不管人们喜欢或不喜欢孔子和儒家,事实是,在中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儒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在中国文化的形成上起了主要的作用;以至于人们有时把儒家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以孔子作为文化认同的象征。

另一个事实是,二十世纪的革命运动和现代化变革,给孔子和儒学的命运带来了根本的变化;在二十世纪的文化运动中,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反省、批判可以说占了主导的地位。

而跨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在政治、经济上世界地位的提高,要求对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重新认识的呼声也不断出现。

在这样一个呼唤“文化自觉”的时代,我们期待把孔子和儒家的问题放进古老文明现代发展的纵深视野,置诸全球化的现实处境,以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相结合的态度,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推进到一个更深入的水平。

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复古”批判具有当时政治的针对性,那么,今天任何对传统的关注,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救治和补充,没有人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恢复到古代。

事实上,历史上的所谓复古也大都是变革的一种形式,人们从来都是“古为今用”的。

无论如何,传统是不可或缺的,但传统不是完美的,传统是延续的,但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既要经过接受,也要经过修改;发展、变化、转化充满了传统传延的过程。

而且传统的传延更依赖于诠释,而诠释总是反映着时代的新的变化,包含着新的发展。

我们所期待的是,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密切交流,以理性的态度、开放的心态,在学理上深入探讨有关儒学与当代中国的各种课题,以适应那个、促进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更好发展。

1.中国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试作简要概括。

(7分)

2.根据这段文字有关“传统”的论述,谈谈当代中国应如何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

(8分)

参考答案

1.B

2.D

3.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尊重选择,减轻负担

4.拟人手法2分;所写内容具有哲理意味2分,语言表达1分。

参考示例:

马:

千里荣誉,来自脚下不停歇地前进;没有伯乐的赏识,哪来千里马的成就。

牛:

丰硕的收获,来自辛勤耕耘;只因逆来顺受,才被人们无情地役使。

5.选D。

“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6.D(A连词,①表并列,②表转折。

B①介词,凭借②连词,来,C①副词,才、就;②代词,你的。

D形容词词屋,……的样子)

7.C

8.[参考译文]

(1)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

(“故人”1分,“何为”1分,判断句1分,句意顺畅1分)

(2)方山子独自纵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怒马”1分,“发”1分,句意顺畅1分)

(3)假如他能在官场谋事,到现在已经显达出名了。

(“使”1分,“于其间”1分,句意顺畅1分)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

“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

”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

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

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9.

(1)三句从视觉的角度,四句从听觉的角度。

(2)“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影色;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群众观点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

“草绿湖南万里情”是诗人想象之情,表达了对朋友惜别的深厚感情。

(3)最后一句“青袍今生误儒生”

10.

(1)又闻子规啼夜月

(2)无可奈何花落去

(3)似诉平生不得志

(4)响穷彭蠡之滨

(5)不拘一格降人才

(6)无案牍之劳形

(7)乱红飞过秋千去

(8)心有灵犀一点通

11.

(1)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2)推动情节的发展

(3)表现人物性格。

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

12.文章中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13.

(1)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

(2分)

(2)突出中心,从朱丹吹奏出的笛声中,让读者不仅感受到朱丹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感受到他崇高的民族精神。

(3分)

14.不做作

(1)大师可能是想考验一下他,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他的身上是否真的那种“流失的民族精神”存在。

(2)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这样做是对自己的不敬,但事后一想,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

做作:

(1)大师当时已知道那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如果能理解,当时就能理解,不必等到最后。

(2)大师后来的转变没有契机,显得突出其来,是文章一败笔。

(言之有理即可,不必拘泥答案)

15.C

16.读书人如果长期在书斋生活,容易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