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汽车制动性计算.docx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汽车制动性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汽车制动性计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汽车制动性计算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
汽车制动性计算
班级:
姓名:
学号:
序号:
指导教师:
1.题目要求……………………………………………1
2.计算步骤……………………………………………1
3.结论…………………………………………………5
4.心得体会……………………………………………6
5.参考资料……………………………………………6
1.题目要求
一中型货车有关参数:
载荷
质量
/kg
质心高
/m
轴距L/m
质心至前轴距离a/m
制动力分配系数β
空载
4080
0.600
3.950
2.100
0.38
满载
9290
1.170
3.950
2.950
0.38
1)根据所提供的数据,绘制:
I曲线,β线,f、r线组;
2)绘制利用附着系数曲线;绘制出国家标准(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要求的限制范围,计算并填写利用附着系数参数表1。
表1不同制动强度下的利用附着系数
制动强度z
利用
附着系数
0.2
0.4
0.6
0.8
1
3)绘制制动效率曲线,计算并填写制动效率参数表2。
表2不同附着系数下的制动效率
附着系数
制动
效率E(%)
0.2
0.4
0.6
0.8
1
4)对制动性进行评价。
5)此车制动是否满足标准GB12676-1999的要求?
如果不满足需要采取什么附加措施(提出三种改进措施,并对每种措施的预期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成本、可行性等等;要充分说明理由,包括公式和图)
2.计算步骤
1)根据所提供的数据,绘制:
I曲线,β线,f、r线组;
I曲线公式
β线公式
f线组公式
r线组公式
将各条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满载时如图1所示,空载时如图2所示:
图1满载时不同φ值路面的制动过程分析
图2空载时不同φ值路面的制动过程分析
2)绘制利用附着系数曲线;绘制出国家标准(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要求的限制范围,计算并填写利用附着系数参数表3。
前轴的利用附着系数公式
后轴的利用附着系数公式
利用附着系数曲线如图3:
图3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
表3不同制动强度下的利用附着系数
制动强度z
利用
附着系数
0.2
0.4
0.6
0.8
1
满载
0.2433
0.4090
0.5291
0.6202
0.6917
0.1803
0.3947
0.6536
0.9728
1.3758
空载
0.1524
0.2873
0.4075
0.5154
0.6127
0.2474
0.5267
0.8445
1.2094
1.6327
3)绘制制动效率曲线,计算并填写制动效率参数表4。
前轴的制动效率为
后轴的制动效率为
制动效率曲线如图4:
图4前、后制动效率曲线
表4不同附着系数下的制动效率
附着系数
制动
效率E(%)
0.2
0.4
0.6
0.8
1
满载
0.7893
0.9681
0.9362
0.8715
0.8151
空载
0.8174
0.7810
0.7476
0.7170
0.6888
3.结论
1.对制动性进行评价
1)图3给出了GB12676-1999法规对该货车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关系曲线要求的区域。
它表明这辆中型货车在制动强度≥0.3时空载后轴利用附着系数φr与制动强度z的关系曲线不能满足法规的要求。
实际上,货车若不配备具有变比值制动力分配特性的制动力调节装置,就无法满足法规提出的要求。
2)制动距离:
假设汽车在φ=0.8的路面上车轮不抱死,取制动系反应时间
,制动减速度上升时间
。
根据公式
当行车制动正常时,若u=60Km/h,经计算得:
满载制动距离s=22.328m;空载制动距离s=26.709m(均小于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标准
=36.692m),符合标准要求;
当该车前轴制动管路失效时,若u=50Km/h,经计算得:
满载制动距离s=31.341m(小于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标准
=79.964m);空载制动距离s=39.371m(小于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标准
=94.457m),都符合标准要求;
当该车后轴制动管路失效时,若u=50Km/h,经计算得:
满载制动距离s=55.394m(小于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标准
=79.964m);空载制动距离s=35.228m(小于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标准
=94.457m)符合标准要求。
2.改进措施
1)加装比例阀或载荷比例阀等制动调节装置。
装比例阀或载荷比例阀等制动力调节装置,可根据制动强度、载荷等因素来改变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值,使之接近于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既接近
=z.满足制动法规的要求。
这种方法不需改变车身结构,效果明显,成本小。
对汽车平顺性,通过性,操纵稳定性无影响。
2)空载后轮利用附着系数不符合要求。
根据公式:
,减小前后轴距L,同时适当改变质心到前轴的距离a,可以减小后轮利用附着系数,使之符合要求。
轴距决定了汽车重心的位置,因此汽车轴距一旦改变,就必须重新进行总布置设计,特别是传动系和车身部分的尺寸。
同时轴距的改变也会引起前、后桥轴荷分配的变化,且如果轴距过长,就会使得车身长度增加,使其他性能改变,成本较高,可行性差。
3)空载时适当减小质心高度,减小后轮利用附着系数,减小汽车通过性,但平顺性增加,不容易发生侧倾。
4.心得体会
本次《汽车理论》课程设计使我对制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更熟练地掌握了Matlab计算机软件的运用。
通过查看相应的国家标准,使我对汽车行业的制造及检测过程有了初步了解。
最后感谢老师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指导,感谢同学对本次课程设计的帮助。
5.参考文献
[1]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2]GB-T15089-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S].
[3]GB12676-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S].
附程序:
%copyrightgejianyong
clc
clear
closeall;
g=9.8
ma=9290%满载质量
m0=4080%空载质量
Ga=ma*g%满载重力
G0=m0*g%空载重力
hga=1.17%满载质心高度
hg0=0.6%空载质心高度
L=3.95%轴距
ba=1%满载质心至后轴距离
b0=1.85%空载质心至后轴距离
aa=2.95%满载质心至前轴距离
a0=2.1%空载质心至前轴距离
B=0.38%制动力分配系数
%f1前轮制动器制动力
%f2a满载后轮理想制动器制动力
%以下为满载时制动过程
f1=0:
10:
60000;
f2a=0.5*(Ga*((ba*ba+4*hga*L*f1/Ga).^0.5)/hga-(Ga*ba/hga+2*f1));%满载I曲线公式
%f2Ba满载后轮实际制动器制动力
f2Ba=f1*(1-B)/B;%满载B线
figure
(1)
plot(f1/1000,f2a/1000,'k',f1/1000,f2Ba/1000,'k')%画出I曲线,B线
%P附着系数
forP=0.1:
0.1:
1
fxbfa=(L-P*hga)*f1/P/hga-Ga*ba/hga;%fxbfa满载f线
fxbfa1=fxbfa(fxbfa<=f2a);%取I曲线下方f线
f1f=f1(fxbfa<=f2a);
fxbra=-P*hga*f1/(L+P*hga)+P*Ga*aa/(L+P*hga);%fxbra满载r线
fxbra1=fxbra(fxbra>=f2a);%取I曲线上方r线
f1r=f1(fxbra>=f2a);
holdon
plot(f1f/1000,fxbfa1/1000,'k',f1r/1000,fxbra1/1000,'k')%画出f线
axis([060060])
%axissquare
end
%title('满载时不同φ值路面的制动过程分析')
xlabel('{\itf}线组 {\itF}_{μ1}/kN,{\itF}_{Xb1}/kN')
ylabel('{\itr}线组 {\itF}_{μ2}/kN,{\itF}_{Xb2}/kN')
%以下为空载时制动过程
f1=0:
10:
30000;
f20=0.5*(G0*((b0*b0+4*hg0*L*f1/G0).^0.5)/hg0-(G0*b0/hg0+2*f1));%空载I曲线公式
%f2B0空载后轮实际制动器制动力
f2B0=f1*(1-B)/B;%空载B线
figure
(2)
plot(f1/1000,f20/1000,'k',f1/1000,f2B0/1000,'k')%画出I曲线,B线
%P附着系数
forP=0.1:
0.1:
1
fxbf0=(L-P*hg0)*f1/P/hg0-G0*b0/hg0;%fxbf0空载f线
fxbf01=fxbf0(fxbf0<=f20);%取I曲线下方f线
f1f=f1(fxbf0<=f20);
fxbr0=-P*hg0*f1/(L+P*hg0)+P*G0*a0/(L+P*hg0);%fxbr0空载r线
fxbr01=fxbr0(fxbr0>=f20);%取I曲线上方r线
f1r=f1(fxbr0>=f20);
holdon
plot(f1f/1000,fxbf01/1000,'k',f1r/1000,fxbr01/1000,'k')%画出f线
axis([030030])
%axissquare
end
%title('空载时不同φ值路面的制动过程分析')
xlabel('{\itf}线组 {\itF}_{μ1}/kN,{\itF}_{Xb1}/kN')
ylabel('{\itr}线组 {\itF}_{μ2}/kN,{\itF}_{Xb2}/kN')
%以下为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
z=0.01:
0.01:
1;
%z=0.2:
0.2:
1%计算数据用
Pfa=B*z*L./(ba+z*hga);%满载前轴利用附着系数
Pra=(1-B)*z*L./(aa-z*hga);%满载后轴利用附着系数
Pf0=B*z*L./(b0+z*hg0);%空载前轴利用附着系数
Pr0=(1-B)*z*L./(a0-z*hg0);%空载后轴利用附着系数
Pz=z;%理想利用附着系数
Pl=(z+0.07)/0.85;%法规
Pll=Pl(0.2<=Pl&Pl<=0.8);
zl=z(0.2<=Pl&Pl<=0.8);
figure(3)
plot(z,Pfa,'k',z,Pra,'k',z,Pf0,'k--',z,Pr0,'k--',z,Pz,'k--','LineWidth',1.5)
holdon
plot(zl,Pll,'k')
fplot('[z-0.08,z+0.08]',[0.15,0.3],'k')
fplot('(z-0.02)/0.74',[0.3,1],'k')
axis([0101])
%title('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
xlabel('制动强度{\itz/g}')
ylabel('利用附着系数{\itφ}')
%以下为制动效率与附着系数的关系曲线
P=0:
0.01:
1;
%P=0.2:
0.2:
1%计算数据用
Ef=ba./L./(B-P*hga./L);
Er=aa./L./((1-B)+P*hga./L);
Er0=a0./L./((1-B)+P*hg0./L);
figure(4)
plot(P,Ef*100,P,Er*100,P,Er0*100,'color',[000])
axis([010100])
%title('前、后制动效率曲线')
xlabel('附着系数{\itφ}')
ylabel('制动效率(%)')
%以下为评价
P=0.8%同步附着系数为0.8
P0a=(L*B-ba)/hga%满载同步附着系数
P00=(L*B-b0)/hg0%空载同步附着系数
%计算知后轮先抱死
v=60%正常行驶国标制动初速度
sl=0.15*v+v*v/130%正常行驶国标制动距离
vb=50%失效行驶国标制动初速度
slba=0.15*vb+100*vb*vb/30/115%失效行驶满载国标制动距离
slb0=0.15*vb+100*vb*vb/25/115%失效行驶空载国标制动距离
za=P*aa/(L*(1-B)+P*hga)%满载制动强度
aamax=za*g%满载最大制动减速度
z0=P*a0/(L*(1-B)+P*hg0)%空载制动强度
a0max=z0*g%空载最大制动减速度
sa=(0.02+0.2/2)*v/3.6+v*v/25.92/aamax%满载正常行驶制动距离计算公式
s0=(0.02+0.2/2)*v/3.6+v*v/25.92/a0max%空载正常行驶制动距离计算公式
B=0%前管路损坏后轮先抱死
zaf=P*aa/(L*(1-B)+P*hga)%满载制动强度
aafmax=zaf*g%满载最大制动减速度
z0f=P*a0/(L*(1-B)+P*hg0)%空载制动强度
a0fmax=z0f*g%空载最大制动减速度
saf=(0.02+0.2/2)*v/3.6+v*v/25.92/aafmax%满载失效行驶制动距离计算公式
s0f=(0.02+0.2/2)*v/3.6+v*v/25.92/a0fmax%空载失效行驶制动距离计算公式
B=1%后管路损坏前轮先抱死
zar=P*ba/(L*B-P*hga)%满载制动强度
aarmax=zar*g%满载最大制动减速度
z0r=P*b0/(L*B-P*hg0)%空载制动强度
a0rmax=z0r*g%空载最大制动减速度
sar=(0.02+0.2/2)*v/3.6+v*v/25.92/aarmax%满载失效行驶制动距离计算公式
s0r=(0.02+0.2/2)*v/3.6+v*v/25.92/a0rmax%空载失效行驶制动距离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