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单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414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单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5单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5单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5单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5单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单无.docx

《5单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单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单无.docx

5单无

13、山峡游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作者游览三峡经历的游记。

   全文以游览的时空为序,从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闻名世界,写到船进三峡,亲眼看到三峡神奇的自然美,再写巫山十二峰美丽的传说,转而对葛洲坝工程发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作者对长江三峡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迷人山川的无比热爱。

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真切的情感。

文章用词准确,文句形象、生动、贴切。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长江三峡壮丽的景色吸引着游客。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了作者乘游船游览三峡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作者感叹三峡自然美,更赞叹人间奇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4.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形象,感受三峡之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从小生活在长江边,可你知道长江上壮丽而神奇的三峡吗?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

   2、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三峡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三峡游》在读中感受作者优美的文字,开展丰富的想象,一同随作者游览三峡吧!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和基本感情基调。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2.互动交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3.作者游览三峡时,看到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说)

   4.作者同你们的感受相同,浏览全文,找到能概括作者游览三峡感受的句子,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

   5.初步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这里不仅有自然美,更有人间创造的奇迹。

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

     过渡:

为什么说“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呢?

下节课,我们再次读文,细细去品,深入去感受。

  三、布置课堂练习。

   1.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2.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质疑,承上启下。

   1.上节课,我们通过读文,随作者一起游览了三峡,沿途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有何感受?

   2.为什么说“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呢?

这节课,我们再次读文,细细去品,深入去感受。

  二、精读品味,感受三峡之美。

   1.默读,看看哪些景物让你有美的享受?

抓关键词句品一品,说一说,再美美地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

   

(一)动态的山水画:

    1.抓住课后习题三的句子去品:

第一句生动形象地将对对峙大江两岸的陡峭的石壁比喻成人们所熟悉的大门,可见石壁陡而险,而且这石门还是被江水推开的,可见江水之急之猛;第二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流急船快,神速至极,眨眼之间山峰就落在身后很远。

    2.感情朗读,读出此处的喜爱与敬畏之情。

   

(二)内外兼美的神女峰:

    1.形美,传说美。

    2.读出陶醉、赞美之情。

   (三)高大雄伟的大坝:

    1.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大坝的作用:

(1)谢洪防涝;

(2)水力发电等体会大坝真是人间创造的奇迹。

    2.读出赞美、自豪之情。

   (四)小结,感情朗读写景部分。

  三、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读文、学文,我们不仅随同作者游览了三峡,看到了——(生:

动态的山水画、内外兼美的神女峰、高大雄伟的大坝);也同作者经历了他的情感历程——(生:

从企盼的“兴奋”到欣赏的“赞叹”,最后到“美的享受”)。

    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

学习这篇课文也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啊!

说说自己学完本课后其它的感受与收获吧!

  四、布置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3.三峡游

                山水画

                      自然美——美的享受

                神女峰

                葛洲坝工程——人间奇迹

五、教学小结:

14、松坊溪的冬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富于想象的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习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词语卡片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生词。

  一、提出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朗读。

  2、标出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字词。

  4、查字典:

  

(1)查出生字音、形、义。

  

(2)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3)扩词。

  5、提出本课中不懂的问题。

  二、学生预习:

  1、学生各自预习。

  2、教师个别辅导。

  三、订正词语:

  1、订正生字的音、形、义。

  2、读准下列生字读音:

  fāngpúróngàn

  松坊溪蒲公英绒毛溪岸

  3、扩词

  四、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

  

(1)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雪在风中飞舞?

  

(2)哪几个自然段写雪停止后,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2、分段朗读

  五、作业、

  1、读课文

  2、积累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

  2、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雪在风中飞舞的样子,找出有关句子。

  3、分别找出描写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4、读雪后松坊溪景象的段落。

  三、细读课文,分段学习:

  1、学习1到3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习4到5自然段

  

(1)指名读

  找出描写雪在风中飞舞的句子。

  

(2)指名答,读句子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3)说说作者把飞舞的雪都比作了什么?

读读这句好在哪?

  (4)指导朗读

  学习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有关句子。

  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2、说说作者把被白雪覆盖后的大小溪石比作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比?

  (形状样子特点)写他们干什么?

  

(1)生答

  

(2)教师小结抓住样子的特点,细致观察

  富于想象写活了

  学习石桥上覆盖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

  2、说说作者怎样描写的?

  3、学习6、7自然段

  

(1)指名读雪后松坊溪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2)我看见溪中映照着什么?

  (3)为什么说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指导朗读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全文

  2、想象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3、指名说说松坊溪的冬天怎样美丽?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

          雪花:

 向柳絮、芦花、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

          溪石上:

小牛溪中饮水、狮子睡觉、白熊准备上岸(观察想象)

              雪中美景

          石桥上:

白玉雕刻、到处披着白雪,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内容。

  2、进行朗诵训练。

 一、朗读课文想象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1、读全文配乐

  2、想象画面。

  二、分别找出下列意思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1、雪在风中飞舞。

  2、溪石上覆盖着白雪。

  3、石桥上覆盖着白雪。

  4、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三、读一读,写一写。

  溪水溪中溪石松坊溪

  映照倒映反映放映

  柳絮芦絮花絮棉絮

  披着披风披散披甲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像()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2)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的桥,()在松坊溪上了。

  五、朗诵同学们摘抄的写景文章。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

          由远到近村——溪            静中有动

          由近到远溪石——石桥——村子——山   寒中有暖

          由远到近山——石桥——溪石       白中有色

                              回味无穷

                              景美人乐

教学小结:

我在教学《松坊溪的冬天》这篇选学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课中用录像放映美丽的冬景图,用课件浏览冬景的图片,从图入手,教给学生进行有序观察的方法:

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处,再看远处等。

接着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寻找表现冬天景物特点的画面,并让其说出来。

然后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冬天的特征,用录音示范教读课文。

课中让学生用画笔描绘松坊溪的冬景图,巩固练习时带学生去西湖边观察西湖的秋景,回来后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写一写《西湖的秋天》,可以是诗歌,可以是短文。

教学中图文密切结合,看、听、读、说、画、找、写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诱发,诞生了一篇又一篇美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5、壶口瀑布

 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中壶口瀑布先声夺人,气吞山河的气势以及水雾幻化出的彩虹,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表达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无比热爱美丽山川的真挚情感。

   课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人们还没看到壶口瀑布,却被它先声夺人的响声所震撼;第二部分(4-6自然段)写壶口瀑布气势壮观,催发了作者的顿悟;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了壶口的构造;第四部分(8-10自然段)写作者从黄河及壶口得到的真传,并被它陶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

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4、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

   3.学习1-7自然段,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地图展示黄河的全貌图和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学生一起交流相关的资料信息。

   2.同学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么壶口瀑布是怎样的气势,又何以征服无数的心灵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壶口瀑布》。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2.默读,思考:

围绕“壶口瀑布”,课文写了些什么?

  三、精读,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1.自读课文1-7自然段,勾画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把你勾画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然后讨论这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

   3.面对这样的瀑布,你有怎样的感受?

     过渡:

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布置课堂作业。

   1.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壶口瀑布有哪些特点?

   2.面对先声夺人,气势壮观,构造独特的壶口瀑布,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由景悟情。

   1.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8-10自然段。

   2.交流反馈:

    学习第8自然段:

    ①自读第8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

(让学生理解感受:

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

壶口瀑布的雄壮磅礴正体现了这一力量,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腾,所以,作者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蕴含的丰富内涵?

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它的威力在……鼓动,它的雄风在……呼啸,它的精神在……闪动;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入,读起来有气势,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情感抒发地酣畅淋漓)

    ⑤指导感情朗读:

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了什么营养?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学习9-10自然段:

    ①回想壶口瀑布的气势,回味它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再次面对壶口,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自由说)

    ②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

读9-10自然段,说说“醉”字的含义。

(因黄河丰富的内涵,使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倾慕、向往和崇尚,从中得到精神力量或灵感,因而陶醉倾倒或沉迷、沉浸在快乐的享受里)

    ③感情朗读9-10自然段,读出陶醉之情。

  三、总结,回归整体,学习表达方法。

   1.回顾课文围绕“壶口瀑布”写了些什么?

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使你对壶口瀑布的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课堂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了解黄河的现状,思考我们应该为这条母亲河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5 壶口瀑布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  陶醉

                 内涵丰富

五、教学小结:

诗词诵读《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

边塞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

“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

“饮”是饮什么?

琵琶声听过吗?

有什么感觉?

(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

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

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

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

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

这一杯酒喝完了吗?

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

(配乐)

    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

(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

(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

                            残酷

                醉

                            悲苦

                    几人回?

  教学反思: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

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

浅。

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

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

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它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

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

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

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

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语文乐园(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积累佳句,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三人成虎”的出处与比喻义。

2、口语交际,学会与人交往有礼、得体、自然、冷静、灵活;学会观察、倾听和评价。

3、习作,要求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