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1646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docx

《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docx

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

 

回顾“十五”,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拓展办学思路,加快发展步伐,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科研活动日趋活跃,基础设施条件初步改善,后勤社会化改革初见成效,办学领域进一步拓宽,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高校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教育理念的滞后,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差距以及校园、校舍严重不足,经费短缺,教师紧缺,特色不够鲜明等使我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矛盾突出、困难较大。

展望“十一五”,我校既面临实施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所带来的难得机遇,又面临“迎评”攻坚和提升办学层次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为了抓住“十一五”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我校事业大发展,特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

坚持立足甘肃、辐射周边、突出特色、服务民族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办学宗旨,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全省民族教育、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以加速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迎评”攻坚为第一目标,以推进教育教学、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为突破口,以强化教学基本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机制建设为保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和办学层次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秉承“刻苦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培养更多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和建设人才,为甘肃乃至周边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办学定位:

根据甘肃和周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稳步发展专科教育,做强教师教育,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努力构建以教师教育为主、以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为“两翼”、专业特色鲜明的办学新格局,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教学型、应用型人才。

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项目建校战略,力争尽快把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建设成以教师教育为主,农、工、医、药等学科综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的民族本科院校,以填补甘肃民族地区无民族师范本科院校的空白。

到“十一五”末,学校专业总数争取达到40个左右,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规模达到8000人,成人教育学生达到4000人,力争把我校办成甘肃乃至青海、四川等周边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信息交流和智力储备基地。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

2005—2006年,为“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建设”阶段。

主要任务:

围绕我校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规章制度,推进教育教学、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确保“迎评”实现良好目标,为“升本”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

2007—2010年,为“巩固、深化、提高、发展”阶段。

主要任务:

依据本科院校办学标准,继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在巩固基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争取尽快实现“升本”目标。

第三阶段:

2010—2020年,为“内涵发展、提高质量”阶段。

主要任务:

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步伐,对具有相对优势的重点学科专业或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学科专业,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使其成为在全国民族省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学科或独具特色的品牌专业。

力争使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规模达到10000人左右,成人教育学生达到6000人左右。

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基本达到同类院校较高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实施质量立校战略

学科和专业建设方向:

根据我校迎接2006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和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的民族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着力加强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改造现有学科专业,加速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逐步发展高新技术学科专业,建立健全适应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总体要求:

以现有学科专业为平台,发挥我校藏语师资的潜在优势,做强并拓展语文教育藏语文方向、数学教育“藏汉”双语方向等特色专业;下大力气改造、整合、优化教师教育专业;加强和改进经济管理专业,加速发展农林牧、医药和水电、地矿、环保等在我省及周边民族地区亟需的应用型专业,逐步形成以藏语言文化、藏汉“双语”理科教育等特色专业为龙头,以教师教育专业为核心,以应用型专业为支撑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在办好现有29个专业的基础上,力争“十一五”末建成40个专业,2015年争取建成以本科专业为主的50个专业,2020年达到60个专业。

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加快专业建设和改造]

1、加强现有专业改造和建设,尽快提升办学质量,有条件的专业提前向本科层次发展。

(1)改造藏语系,成立藏语言文化系。

在进一步办好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思想政治、法律等藏汉“双语”专业。

(2)加强藏汉“双语”理科教育专业,在办好现有数学教育藏汉“双语”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增设藏汉“双语”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

(3)改造政史系,在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法律实务类相关专业和公共管理专业,成立政法系;将原有历史专业并入汉语系,成立文史系。

(4)加强自然科学系的物理、化学专业建设,筹建生物教育专业。

(5)加强艺术系专业建设,在办好现有专业的基础上,筹建装饰艺术设计和表演艺术等专业。

(6)加强计算机科学系专业建设,在办好现有专业的基础上,筹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增设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等专业。

(7)加快其他教育类专业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8)加强经济系专业建设,在做强现有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区域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等新型专业。

2、新建应用型专业

新建应用型专业要紧紧围绕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整合资源、合作共建、逐步推进的原则,现阶段建立我校职业技术培训部,“升本”后视条件建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设农经管理、畜牧兽医、畜产品加工、矿物加工、电力技术以及藏医学、藏药学等专业,为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各类应用技术人才。

[加快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建设和改革]

1、围绕“厚基础、强技能、重应用、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打破专业壁垒,切实加强文理渗透和相近专业之间的交叉互补。

根据当今时代知识综合化的趋势,积极探索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综合型优秀人才的途径。

2、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要努力建成10门左右以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为骨干,优秀中青年教师为后续梯队的省级精品课程,20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

3、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课开出率达到95%—100%,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和知识创新能力。

4、积极开展教学竞赛活动,积极推广省内外名牌师范院校的典型教学案例,吸收前沿性的教学研究成果,实现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

5、继续加强计算机和外语教学。

促进计算机、外语教学与各专业教学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和外语的能力。

6、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和体育工作。

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一体化。

加强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及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7、继续加强教材建设。

专业基础课、专业骨干课教材必须全部选用21世纪教材、教育部统编教材和省部级优秀教材。

对自编教材要加强管理,任何教材的编写和采用,都要通过专家论证与推荐。

要优化选题、优选编者、加大投入,力争出版一些精品教材。

8、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高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积极创造条件,稳步推行学分制。

[加快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

积极争取以普通专业基本覆盖成人教育专业。

根据社会需要,新建部分适应继续教育需要的成人专业。

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管理制度,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和招生宣传工作,确保成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规模有新的突破,视条件成立继续教育学院。

(二)着力加强科研工作,实施科研兴校战略

总体要求:

以形成较高质量、较高层次、较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目标,以校级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大科研投入为保障,以促进产学研结合为方向,全面增强科研实力。

到“十一五”末,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术研究成果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学术梯队。

2、在国家权威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篇左右;公开出版著作20部左右;争取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40项左右;科研成果获厅局级(不含校级)以上奖项15项左右。

3、加强民族教育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争取在民族教育领域特别是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双语”教学、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以及民族区域经济研究方面取得比较系统的理论成果。

4、发挥区位文化优势,整合研究力量,在藏传佛教、藏文古籍整理、天文历算、《格萨尔》研究、安多藏区民间文化、藏族传统寺院教育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突出特色。

5、加强科研机构建设。

成立甘肃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所、民族教育科学研究所、藏汉“双语”教学及信息化研究所、草原生态保护与开发研究所、甘肃藏语方言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培养科研人才,多出科研成果,推进产学研结合。

保障措施:

1、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办学方针,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

2、完善和修订科研工作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3、增加科研经费投入,设立校级科研项目和著作出版资助专项经费,提高科研成果奖励额度,规范学术交流工作,拓展学术交流空间。

(三)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总体要求:

以稳定现有教师队伍为基础,以培养、引进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提升层次、改善结构、提高水平为关键,以营造干事创业的校园环境和强化师德教风建设为保障,建设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思想素质高、教科研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到“十一五”末,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适当增加教师数量,保证事业发展需要。

兼顾我校全日制学生规模增至8000人左右和部分专业实行藏汉“双语”教学的特殊需求,2010年教职工总数在现有410人的基础上增至700人左右,专任教师总数在现有262人的基础上增至430人左右。

实现“升本”目标后,按本科院校办学条件要求,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人员占到30%,即110人左右;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到30%,即110人左右。

除去自然减员因素,年均增加35人左右,其中每年至少培养和引进硕士以上学历人员10—15名。

2、建立与我校办学目标相适应、科学合理的教职工结构体系。

将教职工队伍结构稳定在:

专任教师占62%、教辅人员占20%,行政管理人员占18%。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逐步达到3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达到35%以上。

改善学缘结构,适当压缩师范院校毕业生人数,提高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人数,着力引进重点院校毕业生,逐步形成一支多门类、多学缘、专业齐全、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

保障措施:

1、拓宽渠道,加大引才、引智力度。

主动适应人才资源市场化形势,切实落实我校关于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和应用型专业教师。

建立人才信息库,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采用“师资共享”、“专兼结合”、“项目合作”等多种模式,多方招贤纳才。

对已退休但具有较高学识的教授、副教授进行返聘。

2、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实施中青年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动态培养制度。

按照学科专业建设目标,重点加强对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管理,为他们进修、在职攻读硕士以上学位和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申报科研项目提供支持。

注重教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鼓励他们在职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对符合教师条件的可以转任教学工作。

3、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师资队伍管理新机制。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准入关”,依法管理教师引进、调入、调出、培训、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

建立和完善教师聘用制。

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师岗位,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逐步推行完全意义上的职务聘任制,强化岗位聘任,建立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将不能履行教师职责或不合格人员予以调整或辞退。

实行校内津贴绩效挂钩制,建立注重实绩、优劳优酬、优才优遇的分配机制。

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4、加强师德教风建设。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师德教风建设监督奖罚机制,营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树立植根少数民族艰苦地区、献身民族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牢固树立“教育是国家行为”的观念,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项目建校战略

总体要求:

第一步     2006年实现“迎评”良好目标,按全日制学生4500名规模计算,需新征校园用地278亩,使学校占地总面积达到518亩以上,生均达到54平方米以上;新建校舍面积53000平方米,使校舍面积达到140967平方米以上,生均达到30平方米以上;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完全满足教育部规定专科院校办学条件要求。

第二步     2007一2010年实现“升本”目标,按全日制学生8000名规模计算,使学校占地总面积达到600亩以上,生均达到54平方米以上;新建校舍面积89100平方米以上,使校舍总面积达到240000平方米以上,生均达到30平方米以上;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完全满足教育部规定本科院校办学条件要求。

征地及建设具体任务:

1、新征土地

征用我校西侧弃荒地278亩。

同时,根据中共甘南州委、州人民政府与我校地校共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座谈会精神,逐步实现与甘南畜牧学校合并办学,有效利用其土地124亩。

2、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期工程(2006年下半年迎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之前力争完成)

(1)逸夫教学楼:

力争在2006年7月份竣工交付使用。

(2)第一实验楼:

按6000学生规模的发展目标一次性设计,规划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连同其他实验实习场地,生均达到5.26平方米以上。

(3)图书馆:

规划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

(4)锅炉房扩建:

规划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5)学生6—7号公寓:

规划建筑面积11800平方米,保证教育部规定的专科生生均6.5平方米的要求。

(6)田径场:

规划建筑8×400米、面积12320平方米。

(7)用四年时间完成新旧校区基础设施改造和园林化建设,改造水网、电网、热网和路网,使基础设施基本条件保证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二期工程(“十一五”末完成)

(8)信息教育中心大楼:

规划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9)学生8—11号公寓:

规划建筑面积约23600平方米;

(10)学生大众和民族餐厅:

规划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11)第二实验楼:

规划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12)教学楼:

规划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

(13)大学生活动中心及浴室:

规划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

(14)教师公寓:

修建七号住宅楼,解决100户青年教师居住条件。

3、设备购置及实验室建设

(1)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工程,加强现代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尽快建成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校园网,形成办公自动化系统、远程教育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图书情报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的校园网应用系统。

(2)2006年前,围绕“迎评”,建成能够满足专科教学需要的基础课实验体系和专业课实验体系,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4500元以上,百名学生配备计算机8台以上,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7个以上。

建设20个左右装备先进、功能齐备的实验室。

(3)2007一2010年,围绕学校“升本”后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扩充和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建成能够完全满足本科教学需要的基础课实验体系和专业课实验体系。

4、图书馆建设

(1)2006年,启动新图书馆建设工程,生均馆舍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开设阅览座位2000个以上,生均达到0.25个以上。

(2)2007一2010年,进一步加强文献资源建设,购进纸质图书文献33万册,电子图书20万册,使馆藏图书达到91万册,生均不低于100册。

扩大电子阅览室,建设图书信息查询系统,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管理自动化、数字化。

保障措施:

完成以上建设项目,估算需征地有关费用400万元,新建校舍、体育场馆、图书馆投入约12600万元,教学仪器和实验室投入约1225万元,图书馆设施配备和图书购置投入约500万元,总计14725万元。

其中计划争取国家投资4000万元,银行贷款7000万元,吸纳社会资金和自筹3725万元。

具体措施:

1、强化项目意识。

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找准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与民族高等院校的对接点,积极汇报和反映我校办学的特殊性,加大对上争取项目力度,争取得到国家和省上的重点扶持。

2、强化社会融资力度。

根据学校承受能力,适度贷款发展。

3、提高项目运作水平。

科学论证申报项目,做到科学规划,争一批、成一批、建一批。

4、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务管理,坚持勤俭办事,严肃财经纪律,严把工程设计、招投标、监理等环节,有效发挥项目资金效益。

(五)着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校战略

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各项教育法规,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科学规范、运转协调、公正廉明、快捷高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具体措施:

1、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甘肃省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若干意见》精神,明确校党委的领导权及其范围和程序,校行政的执行权、管理权及其范围和程序,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决策水平。

2、切实加强议事制度建设,规范办事程序。

坚持和完善校党委、校行政会议议事规则、系部(处)、馆党政会议议事规则,严格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工作机制,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工作力度。

凡关系学校改革建设发展、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关系部门主要工作的事务,都必须集体讨论决定,重大决策要深入了解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坚决维护民利。

3、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共青团、妇联、学生会的职能作用,坚持和完善会议制度,畅通建言渠道,完善监督机制,切实提高“双代”会和团、学、联在学校改革发展中反映民意、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努力做到改革为广大师生员工,改革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改革的结果惠及广大师生员工。

4、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坚持和完善各级领导联系系(部)、班级制度,校领导接待日制度,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建立健全督查督办制度,依法管理财务、基建、后勤、资产和招生工作,重大事务实行“三公开”(即公开办事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维护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

(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后勤服务总公司实行“事”“企”分离和企业化运作。

按照“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原则,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推行岗位聘任制、成本核算和自负盈亏制。

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充分挖掘和调动后勤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要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契机,积极稳妥地兴办校办产业,为改善办学条件增加财力支持。

1、兴办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印刷厂,在承揽学校内部教材及文化用品印刷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开拓发展。

2、立足市场,科学论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兴办一些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校办产业。

(七)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总体要求:

建设廉洁、高效、务实的学校领导班子和工作机制,健全交叉、互补、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营造文明、团结、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民主、科学、和谐的办学新面貌。

具体措施: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并不断创新以党委中心学习组为龙头的各种理论学习制度,对领导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进一步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教育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以及与学校工作密切相关的一切新知识,提高学校领导班子的“五种能力”,即用马克思主义统领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管理学校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坚强的领导集体。

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5+1”文件精神,逐步引入干部能上能下、合理流动的竞争机制,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好、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精、服务意识强的各级管理干部队伍。

2、认真做好学校固本强基工作和发展党员工作,大力加强在大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尤其在学术骨干教师和高职称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

力争使我校在校学生党员比例保持在5—8%左右,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党员占教职工党员总数的比例达到50%,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党员占教职工党员总数的比例达到60%。

3、全面、深入、创造性地推进我校大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加强“两课”教学工作,制定大学生“五五”普法教育计划和国防教育计划,增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4、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搞活搞好“2455”工程和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加强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网和各类宣传橱窗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开通校园电视,大力加强校艺术团、合唱团、体育运动队等文体队伍建设,积极指导各类学生社团的建设,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大力支持“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挑战杯”等参加全国、全省性大学生科技竞赛队伍的建设,形成“求知、爱校、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推进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加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维护校园安全和谐稳定。

5、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特困学生的助学力度,保证家境贫寒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学生一次性就业率。

6、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搞好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民主人士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7、坚决贯彻《中共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意见》,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全过程的监督,进一步强化对党员干部的党风党纪教育,提高全体党员拒腐防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