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作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713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当代史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世界当代史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世界当代史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世界当代史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世界当代史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当代史作业.docx

《世界当代史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当代史作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当代史作业.docx

世界当代史作业

40.试论冷战的起因: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乃至各方面的全面对峙和对抗,但不诉诸直接交战。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则发出了冷战的第一个信号。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公开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美苏两国共同的敌人已被打倒,战时共同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随之而来的却是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总目标是主宰世界。

杜鲁门担任美国总统后,凭藉着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

苏联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杜鲁门政府的对苏政策日趋强硬。

  它的战略构想是摒弃美苏合作,一手搞核弹威慑,一手搞金元外交,使用霸权主义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控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亚非拉,施压东欧、东亚社会主义国家,遏制苏联,独霸世界。

  3、战后初期,苏联的战略总目标是确保苏联的头等大国地位和势力范围,发展壮大以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推进世界革命。

  斯大林的主要战略构想,是维持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制,巩固苏联在二战中取得的战略利益和势力范围,建立包括东欧在内的保障苏联安全的屏障,增强苏联的国力,扩大苏联的影响,推进并领导世界革命。

  4、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

美国要独霸世界,而苏联决不允许美国任意主宰世界;美国要使东欧变成所谓的“自由世界”,而苏联决不允许美国插足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关心和扩展它的经济利益,而苏联要担心和保障它的安全利益;美国要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包括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苏联要在全世界推行以自己的模式为样板的社会主义。

  5、美国是战后头号强国,苏联是战后头等强国,它们一个共识是,在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必须避免美苏直接交战。

于是,冷战就不可避免了。

这是冷战的根本起因。

而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制定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则是冷战的直接起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分)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总目标是主宰世界。

(1分)3、战后初期,苏联的战略总目标是确保苏联的头等大国地位和势力范围,发展壮大以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推进世界革命。

(1分)4、美苏的一个共识是,在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必须避免美苏直接交战。

于是,冷战就不可避免了。

这是冷战的根本起因。

而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制定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则是冷战的直接起因。

(2分)

41.列举战后技术革命发生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动因

1、战后技术革命得以产生并发展的前提在于科学理论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1)科学家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性原理,从根本上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揭示了物体在可以与光速相比拟的高速状态下的各种规律,将空间、时间和物质的运动紧密相联,彻底变革了人们的时空观,从而为战后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能量子假说,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创立了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建立,打开了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为各门科学的量子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理学的革命还带动了现代化学的发展。

量子化学、核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新材料的大量涌现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4)20世纪的生命科学研究因物理学、化学的广泛渗透及各种强有力研究手段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4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发现了DNA大分子(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继而科学家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随之破译了遗传密码,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生物遗传规律,证明从微生物到人类遗传密码的统一性,诞生了分子生物学。

此外,生命科学正向人类自身的大脑进军,推动了脑科学的迅速发展。

这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战后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还有赖于一些社会因素的巨大推动。

  

(1)军事的需要是刺激战后技术革命发生、发展的直接动因。

战后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与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的,而军事需要尤为突出。

可以说新技术的每一项成就几乎都与军事需要有关。

  

(2)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是战后技术革命兴起与发展的重要动因。

高额利润是资本永恒的追求目标,是扩大再生产的内在动力。

而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企业之间必然展开日趋激烈的竞争。

  3、国家宏观调控是战后技术革命兴起并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

各国政府均大力支持和推进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为战后技术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1、科学理论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2分)2、战后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还有赖于一些社会因素的巨大推动。

(2分)3、国家宏观调控是战后技术革命兴起并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

(2分)

42、战后技术革命有哪些主要内容

.1、40-70年代初是战后技术革命的第一阶段,其间核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通讯技术得到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核技术的开发和和平利用直接导致一场新的能源革命,从而揭开了战后技术革命的序幕。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大突破,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大大提高。

因此,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也就成了战后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空间技术是研究人类进入和利用太空的技术。

战后,美苏两国出于冷战的需要,竞相研制威力巨大的火箭,旨在为核武器提供新的运载工具。

而火箭技术的发展是空间技术取得突破的关键。

  2、第三次技术革命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人们常说的新技术革命阶段。

这一阶段以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标志、以广义信息技术为中心,引起了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形成新兴技术群。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及海洋技术等许多领域均获得突破性进展。

  

(1)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先导,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和处理的技术。

它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总称。

  

(2)兴起于70年代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以生命科学最近成就为基础的综合性现代技术,是战后发展起来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技术。

它包括基因工程、遗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四个方面。

  (3)新材料技术是指研制和开发具有优异性能或特定功能的材料的技术,新材料是发展其他新技术的物质基础,新材料技术是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支柱。

  (4)能源技术作为当代技术革命的重要支柱,是关于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的手段。

新能源技术主要有核能技术和太阳能技术。

  (5)空间技术是以发展多种应用卫星、军事卫星、发射器、航天飞机、空间站等迅速展开的。

海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人类努力的方向。

参考答案:

  

1、40—70年代初是战后技术革命的第一阶段,其间核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通讯技术得到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3分)2、第三次技术革命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人们常说的新技术革命阶段。

这一阶段以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标志、以广义信息技术为中心,形成新兴技术群。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及海洋技术等许多领域均获得突破性进展。

(4分)

43.简评马歇尔计划

答:

1、美苏冷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因此对欧政策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方面。

1947年5月,以乔治·凯南为首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美国援助欧洲的政策》的报告,提出美国要帮助“恢复欧洲社会的元气和经济健全。

  2、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美国政府要“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3、马歇尔计划确实帮助了西欧的复兴,美国把躺在战争废墟上的虚弱无力的西欧扶了起来,帮助它恢复了元气。

西欧即以此为转机,逐步走向复兴、联合和富强。

  4、但是,马歇尔计划具有两重性,它既是要复兴西欧,又要控制西欧。

其实质是在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使西欧成为听从美国旨意的“恢复元气”的伙伴,与美国一起对付苏联和东欧。

44.战后美国凭什么登上了世界霸主地位?

 

  1、二战前后的美国,好运连连,不仅在战争中大发横财,而且几乎未受多大损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遭到了空前严重的战争破坏,而美国的物质损失仅占参战国物质总损失的0.4%。

  特别是二战期间,美国得以在本土未遭战火洗劫的条件下发展经济、扩大外贸、大放贷款,并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大量军火和物资,获取巨额利润,从而为它在战后登上霸主地位奠定了物质基础。

  2、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特殊地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在战后初期几乎完全被美国控制和操纵。

  3、美国是战后初期最大的外贸出口国、黄金储备国和债权国,是战后世界金融中心和第一经济大国。

  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和国际政治影响的绝对优势,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参考答案:

 

1、二战前后的美国,好运连连,不仅在战争中大发横财,而且几乎未受多大损失。

(1分)2、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特殊地位。

(1分)3、美国是战后初期最大的外贸出口国、黄金储备国和债权国,是战后世界金融中心和第一经济大国。

(1分)

45、请思考战后东欧剧变与苏联有何直接间接的关系?

 答:

 1、苏联的改革对东欧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戈尔巴乔夫否定“斯大林模式”基本体制的言论和政策措施极大地鼓舞了东欧各国原本就存在的试图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改革力量,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则给东欧各国提供了自主改革的外部条件。

于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政治变革风暴在80年代末兴起于东欧,并迅速改变了东欧的政治格局,也使世界地缘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东欧剧变中首当其冲的是波兰。

面对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波兰当局决定顺应大势,以主动的政治改革来缓解矛盾,通过与政治反对派的协商实现民族和解。

这样,波兰完成了政治格局的大变动。

1989年,匈牙利也发生了类似波兰的政局变动。

匈牙利完成了由政治体制变革带动政权转移的过程。

  3、如果说,波兰和匈牙利的政局变动是原执政党自觉实施政治改革而导致的“和平过渡”,那么,其他一些东欧国家在政局变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尖锐的对抗,甚至发展为流血冲突。

其中,最严重的事态发生在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告成立,并接管了政权。

救国阵线领导的政府也追随东欧变局,对国家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实行了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

  4、受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改革大潮的冲击,捷克斯洛伐克在1989年也发生了政治动荡。

在1990年6月举行的首次多党选举进一步确定了捷克斯洛伐克变动后的政治格局,而捷共在失去中央领导权后又失去了地方政府的领导权。

1989年,民主德国在外部冲击下也发生政局剧变。

基民盟执政后,完全改变了民德的社会制度,并在联邦德国的强烈影响和干预下,朝着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的方向发展。

  5、与此同时,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也先后发生类似的政局大变动。

原执政的共产党或改变党的性质,或在多党选举中下台,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

南斯拉夫在政局变动中还伴随着联邦国家的解体和各民族间的战争,有些地区的战火蔓延燃烧多年,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6、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

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勘澜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苏联的改革对东欧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戈尔巴乔夫否定“斯大林模式”基本体制的言论和政策措施极大地鼓舞了东欧各国原本就存在的试图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改革力量,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则给东欧各国提供了自主改革的外部条件。

(3分)

2、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

(3分)

46、试析欧元的诞生对世界的影响。

  1、1999年1月1日欧元的诞生(实际启动的日期为1月4日)是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最为重大的成果,也是继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内部统一大市场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大的飞跃。

  2、欧元的产生是欧盟成员国面对全球性的市场竞争,在世界经济不断一体化、网络化和全球化过程中所作的选择。

欧元的诞生将增强欧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欧元的产生将刺激欧洲资本市场的发展。

因为欧洲货币联盟为资本市场的统一,以及金融公司和证券商的跨国交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欧洲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推动金融市场进一步在更深入的层面扩展,世界金融市场的货币流动和金融产品的交易量也势必剧增,而这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5、欧元的启动还会增强欧洲企业的竞争力。

统一的欧元有利于投资和刺激资本,降低融资成本,使中小企业更易于获得资本。

  6、欧元启动对欧洲政治一体化也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欧元启动是欧洲一体化的本质性突破,因为欧元的诞生,欧盟才真正开始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参考答案:

 

1、1999年1月1日欧元的诞生(实际启动的日期为1月4日)是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最为重大的成果。

(1分)2、欧元的诞生将增强欧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分)3、欧元的产生将刺激欧洲资本市场的发展。

(1分)4、欧洲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分)5、欧元的启动还会增强欧洲企业的竞争力。

(1分)

6、欧元启动对欧洲政治一体化也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分)

47、述评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1、秉承美国政府的旨意,按照既定的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原则,在麦克阿瑟主持下,推行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其主要内容为:

  解除日本武装。

总共解除了本土和海外的700万左右的日军的武装,收缴了全部重武器、飞机、军舰,取缔了日军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等军事机构,废除了“兵役法”等军事法令,并禁止日本从事军火生产。

  实行教育和社会民主改革。

禁止普及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思想,废除军事教育和学校军事训练,修订历史、地理教科书,推行教育民主化等。

  解散财阀。

作为与日本政府、军队有密切关系的垄断资本集团,财阀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经济支柱。

把以家族为中心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财阀体制改变为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企业体制。

  实行农地改革。

通过这一改革促使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建立起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

  2、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是以铲除日本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和封建残余为基本宗旨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这场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清算了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铲除了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军事体制、法律体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打击了封建残余,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体制。

  在军事、法律、政治、经济和国民思想意识等方面对日本的非法西斯化、非军国主义化产生了广泛的、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尤其是宪法的和平条款,使战后日本避免了直接卷入战争,为日本带来了持久的和平。

  同时,这场改革也是为美国的战略利益服务的,通过改革,美国不但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加强了对日本的控制和影响,而且把美国式的民主、自由、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步融入日本社会,

  3、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是不彻底的。

  40年代末,由于冷战的展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美国对日战略和政策发生变化,改为把日本变成它在亚太地区的冷战基地。

  解散财阀的改革不彻底。

而对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思想的批判与消除则更不彻底。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鼓励日本发展军火生产,向日本大量订购军工产品。

  1951年9月4日一8日,由美国一手操办的对日媾和会议在旧金山举行,包括美、日在内的49个国家签订了片面的对日和约(亦称《旧金山和约》)。

  这种被称作“旧金山体制”的半占领状态,直至1960年日美签订《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取消驻日美军可以干涉日本内部事务特权之后,才告结束。

 参考答案:

 

1、秉承美国政府的旨意,按照既定的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原则,在麦克阿瑟主持下,推行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其主要内容为:

解除日本武装。

实行教育和社会民主改革。

解散财阀。

实行农地改革。

(3分)2、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清算了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铲除了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军事体制、法律体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打击了封建残余,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体制。

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是不彻底的。

(4分)

48、述评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型危机。

  1、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形成所谓的石油危杋。

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价格便宜的石油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一旦油价大幅度上涨,就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及至引发经济危机。

  2、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

接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也先后被卷入其中。

从1973年开始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具有一系列明显的特征。

与战后曾经出现过的危机或经济衰退相比,在这次危机中西方各国的生产下降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股市跌幅大,企业破产严重。

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失业人数创战后最高记录。

危机造成了绝大部分西方国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并且使国际贸易状况恶化。

  3、然而,这次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除了有上述几方面的特征外,还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次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

所谓“滞胀”是指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现象。

一方面,在危机之后,经济回升极其缓慢,出现长时期的萧条而迟迟不进人繁荣。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却与萧条共存。

由于70年代的通货膨胀持续时间长,幅度大,由于担心引起更为严重的通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难继续使用国家干预刺激经济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难走出经济萧条。

  4、70年代的“滞胀”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固定资本投资不振,生产停滞严重。

这一切又造成了失业率居高不下。

49、分析朝鲜战争与冷战的关系。

  1、美苏冷战导致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半岛南北的对立。

1948年12月和1949年6月,苏、美军队先后撤离朝鲜半岛,但是美、苏仍然控制和支撑着半岛南、北双方的对抗。

  2、1950年6月25日凌晨4时左右,朝鲜半岛南北之间爆发战争。

战争打响后不到24小时,美国立即介入,并在美国的要求下,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通过决议号召联合国会员国援助或协助韩国一方作战。

  3、要不要出兵援朝?

中国领导人需要作出重大的战略抉择。

在斯大林只答应派苏联空军负责掩护志愿军后方的情况下(即不愿同美国正面交锋),中共中央在10月18日仍正式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4、朝鲜战争是战后初期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局部战争,也是冷战背景下典型的有限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果为参战各方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也进一步固定了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有关各国的相互关系。

50、试析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所谓“新经济”

1、2000年3月,一个新的记录在美国经济史上产生,这就是美国经济连续107个月保持增长。

美国经济在20世纪最后10年内的持续增长为美国政府最终平衡财政预算,解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始终难以解决的巨额财政赤字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为普通美国家庭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在高新技术、政府“新”政策、以及企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作用下,美国经济确实出现了某种“新气象”。

乐观的美国经济学家们称这种“新气象”为美国的“新经济”,并认为,美国的“新经济”是某种可以摆脱传统的经济周期的、能持续稳定地保持增长的新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3、根据这种看法,美国的经济似乎已经超越了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繁荣、危机、萧条、再度繁荣的周期性变化,从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而处于这一新时期的美国经济可被认为是某种“新经济”。

  4、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美国经济学家都同意这种观点,持反观意见的学者认为,实际上美国经济的这种新因素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即上述种种美国经济的新因素并没有使美国经济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尽管美国能够创下经济持续增长的新记录,但是经济周期仍将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因此永久保持美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是不可能的。

参考答案:

  

1、2000年3月,一个新的记录在美国经济史上产生,这就是美国经济连续107个月保持增长。

(2分)2、在高新技术、政府“新”政策、以及企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作用下,美国经济确实出现了某种“新气象”。

(3分)3、根据这种看法,美国的经济似乎已经超越了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繁荣、危机、萧条、再度繁荣的周期性变化,从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而处于这一新时期的美国经济可被认为是某种“新经济”。

(3分)4、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美国经济学家都同意这种观点,即上述种种美国经济的新因素并没有使美国经济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2分)

51、概述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

1、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过程首先是从亚洲开始的,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5-1949年,民族独立浪潮在亚洲兴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亚洲90%以上的地区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亚洲大陆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

  第二阶段:

1950-1959年,民族独立浪潮从亚洲向北非延伸。

  50年代末开始,民族独立浪潮进一步从中东地区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蔓延。

被称为“沉默地带”的黑非洲开始觉醒,并拉开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的序幕。

1958年4月15日-22日第一次非洲国家会议召开,这是非洲人民联合反殖反帝的新起点。

  第三阶段:

1960-1975年,以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为中心,亚非拉地区基本完成“非殖民化”。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非洲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主战场,由于蛎洲大陆摆脱了殖民统治,殖民体系的瓦解终成定局。

  这一时期,亚洲的独立国家体系也在进一步扩大。

主要是中东和海湾地区出现一批新兴国家。

  

第四阶段:

1976年以后,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进入最后阶段,原来处于托管状态的一些小国和岛国也纷纷独立。

  在南太平洋,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尚有1万多个岛屿长期处于殖民主义的统治之下,二战后改由联合国托管。

  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的加勒比海地区诸岛从60年代起也展开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大部分国家在70-80年代获得独立。

  进入80年代,整个非洲只剩下南部非洲个别地区仍处在殖民主义的统治下。

1980年,津巴布韦争得了独立。

1990年,纳米比亚人民经过长期斗争也宣告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