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题.docx
《马哲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复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10-817:
39:
32 浏览:
2347
1、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表现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从外部获得短缺资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继续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多地获得国际分工的利益,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开发能力。
总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在未来二十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树立起全球意识,具有世界眼光,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全球化进程,利用好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但全球化的发展再给我们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表现在:
第一,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经济和一些主要国家经济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传导到我国,出口、进口和外资流入都有可能都到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引起国内经济波动,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第二,在开放型经济中,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例如,当经济出现问题需要政府调控是,政府要遵守承诺,一些与国际规则明显冲突的措施的使用就会受到限制。
又如,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考虑到国内外政策的相互影响,需要权衡的因素增加。
第三,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一是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可能性,二是战略性领域中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
2、价值的客观性和价值的主体性的关系怎样?
价值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首先,一切价值的载体均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属性。
其次,人的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人的需要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也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它受制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乃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因此,价值所体现的并不是主客体之间的某种主观随意的关系,而是某种确定的、现实的关系。
价值的主体性则在于:
首先,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
现实的价值关系是否形成,直接受到主体需要的影响。
主体的需要程度还进一步决定具有某种特定属性的客体价值的大小。
其次,价值的存在依赖于主体的创造性。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没有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物就不会实现对人的价值。
由此可见,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
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4、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则有哪些?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要求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根据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是一项十分艰难而又重要的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重大问题。
因此,既要避免脱离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错误,又要避免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未来社会主义作出一成不变的答案,只是提出了一般原则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设想所采取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新社会制度的思想方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
对这个根本问题,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造性的伟大事业。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6、谈谈你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科学技术之所以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
第一、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中的最重要的因素。
现代技术、生产都是科学的物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的社会生产。
第二、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我们这个时代,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产业结构、节约能源等主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科学技术的水平是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在现代,世界的经济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物化在商品中的科技水平的竞争,它实质上是一场高科技的竞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是精神生产力,它必须通过下面四个途径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1)把科学知识物化到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上,改变生产资料的性质和水平。
(2)把科学知识物化到劳动对象中,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和范围。
(3)用科学知识武装劳动者,提高并强化劳动者的智力和生产技能。
(4)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组织管理的手段。
7、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何在?
当今时代该如何深化对它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以前,亚当.斯密和大伟.李嘉图等古典学派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已经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生产商品的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样的二重性,他们的劳动价值学说是不彻底的,有时出现自相矛盾的说法,马克思吸收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学说中的正确部分,批判了他们学说中错误的自相矛盾的说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明确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贾志等问题,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虽然是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中得出的,但是如果撇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二)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把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
列宁在新的革命和实践中,运用这一原理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各种经济现象,尤其是对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分析,使劳动价值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今天,我们要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首先,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发生了变化。
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是要通过对剩余价值源泉的分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局限性,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我们今天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是要更加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为制定各项改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我们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但同时又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的环境下来研究价值问题的。
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是为了使我们的改革和各项措施更好地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再次,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基础发生了变化,我们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劳动分工有了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一是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二是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人员在社会劳动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三是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四是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8、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及条件怎样?
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需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相应转换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在运动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相应转换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即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
在连续不断地资本循环过程中,每种资本职能形式都要依次经历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环。
因而,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地循环中,存在着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
而这三种循环形式又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其中任何一种循环形式都是以其他两种循环形式为前提的,而任何一种循环形式的连续进行也都包括其他两种循环形式。
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还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要保持产业资本的循环连续不断地进行,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这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分别同时存在于三种职能形式上。
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这就是说,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依次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连续不断地运动。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的存在,特别是基本矛盾的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波动,使得资本连续运动所需要的条件经常遭到破坏。
9、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怎样?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都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
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而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放弃或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商品内在的实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和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交换才能解决。
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便得到了解决。
10、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无论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都极其深重,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
革命的主观条件也已成熟了,集中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成熟壮大,能够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和革命队伍的自身状况,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
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等复杂现象。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实现变更,并不是由生产力一个方面决定的。
而是有了一定的生产力基础,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的结果。
11、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即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和空间排列组合顺序等方面的变化;是较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事物的一切变化都始于量变,只有量变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发生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其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突破事物的度的限度,引起事物的质变。
再次,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所谓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也就使人们通常所说的事事有矛盾和时时有矛盾。
所谓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或过程,其内部对立同一的具体关系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矛盾特殊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第三,构成事物的许多矛盾以及同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地位和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结而存在。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二者的区别在于,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方面,这是共性所不能包括的。
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得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过程的无限性,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就变成了特殊性,反过来也是一样。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
13、什么是辩证否定?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而否定是辩证否定。
所谓辩证否定,是指包含肯定的否定,首先,辨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而达到的对自身的否定,从而实现其自我发展的。
其次,辨证否定具有两个特点。
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没有完全抛弃旧事物,而是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把它改造后吸纳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是对旧事物中消极因素的抛弃,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的中断,保留是旧事物中积极因素在新事物中的继续存留,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可见,作为扬弃的辨证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4、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政治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是按照资产阶级的本质特点和整体利益要求构建和运行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无论是政治职能还是社会职能,无论是对内职能还是对外职能,都是按照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来规定和执行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方针,也是围绕着资产阶级利益这一中轴制定和实施的。
即使其在某些时期和某些问题上的政策调整和变化,也都是以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为基础和限度的。
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阶级矛盾的尖锐程度、阶级力量的对比状况以及自己阶级内部的协调状况等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或采用暴力镇压的方式,或采用所谓“民主”的形式——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统治。
然而,不论哪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它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文艺思想、道德、哲学和宗教等各种观念形式,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错综复杂的巨大精神网络。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物,它集中地反映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并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个人主义,是私有制、商品经济关系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
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产生和存在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即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15、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其它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但是,由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内,它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以维持劳动者的生存为前提的,而劳动者要生存就必须要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如食物、衣服、住房。
因此,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说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恢复、维持、发展和延续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它具体包括三部分: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同一般商品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它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不同,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不同的,劳动力的价值是不等的。
自资本主义谁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价值的变化会出现两种相反的倾向。
一方面,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各种生活资料的价值不断降低,有使劳动力价值趋向下降的一面。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价值有提高的趋势。
但是,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和数量基本上是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同一般商品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
一般商品在被消费或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耗,它的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创造新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则不同。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对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它不仅能够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16、简述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首先,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使生产者长期地、固定地从事某种生产,其产品是单一的,但生产者的需要却是多方面的,这就出现了相互交换产品的必要。
其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在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情况下,各个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经济利益,都有权支配自己的产品,谁也不能无偿的占有他人的产品,要互相取得对方的产品,只能彼此把对方当作商品生产者对待,按照平等的原则相互交换各自的产品。
商品经济所依赖的这两个条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所以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一定阶段的产物。
17、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作为世界统一基础的物质,既不是某一种或几种“始基”之物,也不是某种元素、成分或结构,而是统摄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又不能归结为任何具体物质形态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以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可变性为前提的,世界就是包含着质的差异性的多样性的统一,是运动发展着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回答,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也内在地包含着辩证法,它把世界的本质问题和世界的存在方式问题有机的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
其次,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18、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
其原因在于: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国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