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348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docx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docx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抢分宝典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

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管制度的变化

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6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希腊文明的摇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

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第7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备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万民法是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罗马法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8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第9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两党制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

两党制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第10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曲折的法兰西共和国之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

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课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及战后的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天国悲剧

《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第14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 

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5课辛亥革命:

清末民主革命风暴,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会,使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第16、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战争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南昌起义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抗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  

日本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后,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

侵华日军烧杀淫掠,元恶不作,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无数惨案,犯下滔天罪行。

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曰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

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1947年6月开始战略反攻。

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巴黎公社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虽然被扼杀,但它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革命前的沙皇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第22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造成动乱局面。

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形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政治迅速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第23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第七单元

(一)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现代中国的外交

第26课新中国外交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26课新中国外交之开创外交新局面: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第七单元

(二)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为“冷战”对手。

66.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67.“冷战”时期,虽然世界局部地区爆发了热战,但美苏两国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走联合自强的道路,向独立自主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广大亚非拉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和平与动荡并存,多极化趋势加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地区仍然紧张。

“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

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2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四座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是饥饿的领先地位。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第4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5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

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第6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单元

(一)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7课开辟新航路:

东方的诱惑,新航路的开辟,走向会合的世界

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得开辟。

新航路得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

8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海上马车夫”,“日不落帝国”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世界性的商业帝国。

在殖民争夺的斗争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野蛮掠夺,客观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第9课工业革命:

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的出现,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

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阶级凭借强大的实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起义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二单元

(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0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第11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短暂的春天,曲折的发展

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第三单元

(一)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

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第三单元

(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虚假“繁荣”的幻灭,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临危受命,实施“新政”,摆脱危机困境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建立“福利国家”

二战末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消除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8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数据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伟大的历史转折,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

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二、四单元补充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第12、21课物质生活、习俗与大众传媒的变迁: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报刊业走向繁荣,影视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

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

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第13、21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铁路与公路,水运与航空,通讯工具的变迁

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由西方传入中国后,发展速度缓慢。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通讯网络。

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的影响着人们地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第五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会议,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议》的签署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贸总协议”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

第23-24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欧洲联盟成员的合作领域包括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这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发展有一定影响。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问题与展望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一个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

 

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2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4课:

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第5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6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展:

四大发明,《石氏星表》和浑仪,《九章算术》和珠算,古代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后,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医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第7、8、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书法艺术,笔墨丹青中国画,京剧的出现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时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

中国戏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

京剧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诗经》,楚辞与汉赋,唐诗、宋词与元曲,明清小说

《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11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即美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权威。

苏格拉底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第12-13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薄伽丘和《十日谈》,文艺复兴的艺坛三杰,莎士比亚的戏剧,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6世纪,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欧洲出现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第14课:

启蒙运动:

理性时代的到来,孟德斯鸠“法的精神”,伏尔泰“自由与平等”,卢梭“社会契约”,康德“人非工具”

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康德总结了启蒙思想,提出要自由也要自律。

.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17课文学的繁荣: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

在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的背景下,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

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在创作风格上,刻意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文学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中的罪恶现象。

第18课音乐与美术:

从古典到浪漫,现实主义美术与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与音乐

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美术和音乐注重表现人的感情,是艺术家对“理性王国”失望的思想表露。

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反理性特征。

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它日益通俗化大众化,轻松活泼,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第19课影视艺术:

默片时代,坐拥天下

影视艺术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21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陈独秀与《新青年》,“德先生”与“赛先生”,“打倒孔家店”与批判旧礼教,胡适与白话文,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第22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实践,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思想成为国共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