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292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二轮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二轮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二轮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二轮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卷.docx

《届二轮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专题1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卷.docx

届二轮专题1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卷

1.“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

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

如果你们不进行内科治疗,那么更激进的力量就会到来,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材料中的“外科手术的方法”是指(  )

A.迅速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经济

B.临时政府反击德国侵略者

C.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D.人民起来推翻沙皇政权

【答案】C

2.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

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他联络了30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

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开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苏联实施了“一五”计划

D.美国改变了对苏俄的封锁禁运政策

【答案】B

【解析】注意时间“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新经济政策特点是在一定程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出现“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的现象,故B项正确。

3.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因为“(苏联)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

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

”这里使苏联共产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是因为戈尔巴乔夫(  )

A.经济改革成效不佳

B.签署了《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条约》

C.主动放弃与美争霸

D.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D

【解析】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从而放弃了党对国家和政府的领导权。

所以本题选D项。

4.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

“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

”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

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C.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D.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D

5.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

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C

【解析】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罗斯福新政“新”在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两者都是结合国情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6.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

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柯西金:

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

加里曼:

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

柯西金:

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C

【解析】依据内容,A项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注意时间“1904~1980年”排除D,因为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开始;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而材料“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反映出与斯大林模式特点不符合,排除B项。

故答案选C。

7.苏俄实行的粮食税,就是国家用税收的方式向农民索取粮食。

但是用这种方式取得的粮食,连勉强维持军队和工业企业都不够。

为了解决不足部分,列宁的做法是(  )

A.增加了粮食税税额B.借助了商品交换手段

C.大力推动农业集体化D.恢复实行余粮收集制

【答案】B

8.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

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发展苏联的策略是(  )

A.新经济政策B.管理权下放原则

C.物质利益原则D.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D

【解析】新经济政策尊重苏联全体人民利益,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管理权下放在斯大林时期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物质利益原则出现在列宁时期,故C项错误;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政策让苏联农民牺牲以促进工业化实施,故D项正确。

9.1982年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

“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所说的“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是指勃列日涅夫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B项正确。

10.“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纲领。

”这个“行动纲领”是指(  )

A.取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B.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

C.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D.退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

【答案】C

11.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流传着一个政治幽默:

一天,有个西方记者要采访第一个上天的宇航员加加林的家,他家的邻居告诉记者说:

“他上天了。

”记者说:

“那我采访加加林夫人也行。

”邻居说:

“她去商店买东西了。

”记者说:

“那我等她回来吧。

”邻居说:

“你还是等加加林吧,因为他夫人买东西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而加加林在天上飞得很快。

”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农业发展缓慢

B.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C.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人民消费品生产

D.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了市场的作用

【答案】C

【解析】“买东西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说明轻工业过轻,牺牲人民消费品生产。

12.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凯恩斯主义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材料“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可知此模式能够克服缺乏资本的问题,也就是能最大限度的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故选D项。

13.以下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

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事件(  )

A.都推翻了专制王朝

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D.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

【答案】D

14.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

“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长;那么,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

”文中的“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启蒙思想得以实践

C.开辟人民做主新时代

D.开创国家工业化新模式

【答案】C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是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正确选项为C项;A项错误,推翻沙皇的是二月革命;B项错误,启蒙思想得以实践的是法国大革命;1917年革命只是为开创国家工业化新模式提供了条件,排除D项。

15.到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

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治困苦中。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由于(  )

A.政策调整迟滞对经济的负面效应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严重

C.协约国的武装干涉破坏经济发展

D.社会改革产生不可避免的阵痛

【答案】A

16.《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

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在当时是更优越的制度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

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苏俄20世纪20年代出现“社会主义商店”“私人商店”,并且“社会主义商店”不如“私人商店”,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竞争的存在,故选B项。

A项不能说明哪项政策优越,只是哪种政策更适应当时国情,故A项不正确。

C、D两项说法不符合题干的时间特征。

17.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托洛茨基认为:

“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  )

A.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B.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C.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答案】A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引进外资就是承认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

18.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经济可以不触动小资产阶级包括农民经济资源而自行发展的思想无疑是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

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的任务不是从小资产阶级生产者那里拿得比资本主义从他们那里拿得更少……而是……拿得更多。

”为此,他主张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国家高度垄断的经济管理体制

C.新经济政策

D.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制

【答案】B

19.以下是《1923年和1929年苏联财政委员会人员构成比例表》,此表反映出该时期苏联( A )

年份

人员构成比例

联共(布)党员

高学历者

文盲、半文盲

其它

1923年

30.8%

60.3%

0.1%

8.8%

1929年

56%

31.4%

7.2%

5.4%

A.高度重视苏维埃政权经济安全

B.高等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C.提高专业管理水平保障工业化

D.干部的政治成分逐渐多元化

【答案】A

20.“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

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

”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

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以及私人土地的生产率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1.斯大林在1924年掌权时,苏联是主要的谷物输出国,便推动了一项急速近代化的计划,目标在于赶超西方的国家。

食物在其计划中占有核心地位。

斯大林在1929年公布其计划时宣称:

“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

”这里“成为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的实质是指(  )

A.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B.实施五年计划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

C.实施新经济政策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D.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

【答案】A

【解析】斯大林通过农业集体化从而作为实现近代化途径,故选A项;五年计划是经济发展的步骤,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实现近代化的政策,斯大林在逐步抛弃,C项错误。

D项对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认识不准确。

22.在1946~195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对硬性摊派给集体农庄的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还停留在1928年的水平上,而出售给农庄及庄员的工业品价格则比1928年提高了20倍。

其政策旨在(  )

A.早日实现国家工业化B.尽快修复战争的创伤

C.加速工业经济的发展D.应对紧张的国际形势

【答案】C

23.(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演说词》

材料三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苏联客观上带来了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

并分析中苏问题的共同原因。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

【答案】

(2)工业化时期,苏联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人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缩短了苏联完成工业化的时间,使苏联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3)问题:

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产量下降;苏联——出现农业危机。

原因:

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领导人改革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

(4)变化趋势:

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原因:

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4.(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

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1953年为55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

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给苏联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2)影响:

玉米挤占了大量耕地,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预期目标;破坏了农业生态。

原因: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解析】第

(2)问,首先要围绕材料归纳“影响”,然后联系教材语言,写出对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的答案。

25.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

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

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年份

项目年份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

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

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

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

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答案】

(1)有利因素: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圈地法令的颁布;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工业革命的进行。

(2)特点:

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提供资金原料等)。

(2)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史料并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此题问特点,材料二“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体现了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的特点,“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点,“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体现了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特点。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兰特指出:

“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之斗争,是财富集中与分散之历史乐章的一部分”,并预言“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放宽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恐惧也迫使资本主义增加平等,东方是西方,而西方也是东方。

不久,两者就要碰头。

”为何如此?

他在第三章“生物学与历史”中已经指出了三条教训:

生命即是竞争、生命即是选择、生命必须繁衍。

“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人类最终必然相向而行。

——摘编自《让历史真正“有意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现代史的史实,围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可相互借鉴。

说明:

社会主义俄国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经验,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了一条适合苏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借鉴西方经验,经济上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国借鉴苏联当时建设的某些成功经验,通过国家干预的模式渡过了危机,并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现繁荣。

(本题属开放性试题,“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