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重点 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233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基重点 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基重点 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基重点 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马基重点 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马基重点 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基重点 新.docx

《马基重点 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重点 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基重点 新.docx

马基重点新

马基

1.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3-14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③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3.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p19-24态度

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②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问题、指导社会生活实践,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防止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

③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坚持与发展相统一。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①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②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目的(增加的)

1)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提高个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4)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5.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p29

①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

谁是世界的本源(本体论)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认识论)在(认识论)

3)依据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可划分为那两个流派p29

i.本体论:

唯物主义:

朴素、形而上、辩证

唯心主义:

主观、客观

ii.认识论:

不可知论(休谟)可知论(马克思)

6.什么是认识(物质的定义及特征P31)

物质的定义:

恩格斯: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7.意识的定义及特征p31

1、定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特征:

内容上的客观性、形式上的主观性

“观念上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存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两重性:

形式上的主观性与内容上的客观性

列宁对于物质概念的定义P31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时间与空间特征、方法论意义

1、定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②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空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8.实践的定义、特征、基本形式P35-37

1、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9.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39(1、2)

1、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以及统一的前提与基础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只有以实践为基础来确立的唯物主义才是真正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它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10.规律的内涵及特征p40

1、基本内涵:

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根本特征:

客观性

11.意识能动作用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p41

1、基本内涵: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主要表现: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p42

①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重

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主特征【联系、发展】三大规律)}

13.联系的定义、特征、普遍联系的原理、指导意义(重)P44-45

(一)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特征: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2、联系的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三)方法论意义:

(1)总体要求:

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科学发展,统筹兼顾: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五位一体,美丽中国: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放在重要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4)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14.发展的内涵及实质

定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为什么新事物不可战胜p46

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产物,它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16.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47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特性:

同一性(统一)与斗争性(对立)、普遍性与特殊性

17.矛盾:

P48-49

1)内涵,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同一性与斗争性(内涵及辩证关系)

3)普遍性与特殊性(内涵及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其含义是: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方法论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掌握该原理,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18.质、量互变规律p51

1)质变:

事务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间断性。

2)量变:

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重)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两边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51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0.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指导意义p52

21.认识的内涵p64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2.认识论有哪些重要的内涵p67-68

1、唯物主义认识论:

①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两个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此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创造性两个特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的解释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2、唯心主义认识论:

认识第一性,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234)P65-67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论的科学回答P6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此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创造性两个特点: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的解释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认识论的两条路线感觉----物物—感觉

辩证唯物主义创新P67--68

23.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p69

①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A、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形象的、直接性的特点。

B、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抽象的、间接性的特点。

C、两者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过渡到理性认识。

②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A、理论对实践的多重依赖: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B、从理论到实践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

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群众路线)。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P71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主观与客观、________的辩证统一P72-73

真理的定义及特征p73

(一)定义: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二)特征:

1)客观性与一元性

a)客观性: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b)一元性:

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统一与辩证关系

a)绝对性:

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i.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ii.人类认识按其本质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相对性:

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i.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ii.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

c)辩证关系

i.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静态,相互渗透)

ii.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动态,单向转化)

24.真理与谬误的辩证统一关系p77(四点)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4)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为什么时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P78

(2)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

所以,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

3、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计划、方案。

这就是逻辑证明发挥的作用。

什么是价值P81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2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辩证统一关系P96

1、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反映

3、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③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2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p101-110(重)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生产力:

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决定: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

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现实意义:

①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

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正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决定: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现实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正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

②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27.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

⑴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⑶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8.改革(经济、政治、社会)p122-123

2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有哪些历史条件)P132

(联系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原理)

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两重性)、如何理解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价值量由什么决定,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着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质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或意识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②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后果

1、动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打破了地域和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

(2)跨国公司的发展。

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2、后果:

1、对发达国家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是主要受益者。

2、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③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④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3、消极后果: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很少,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③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④使各国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