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9584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docx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docx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邱乾

 

水利水电工程二班

 

实习安排

一,了解实习目的及实习要求。

二,参观水利工程

1----------------------------------------------------淠史杭灌区2----------------------------------------------------------横排头

3----------------------------------------------------------响洪甸

4-------------------------------------------------佛子岭水电站

5----------------------------------------------------将军山渡槽三,实习心得及实习意义

 

第1节,实习目的及要求

通过实习来认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趋势,经过对灌区、水库、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水利枢纽的参观和现场报告,增加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感性认识。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工程概念。

丰富生产知识,对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和亲身体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熟悉水利枢纽的组成与总体布置,各种水工建筑物的类型、作用、水电站的组成、典型布置方案及其运行管理。

了解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基本建设程序以及运行管理。

通过报告、现场参观和讲解、了解水利工程的组成及规划设计特点。

了解水电站的组成、作用及典型布置方式。

了解水利枢纽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全过程。

 

第二节

1.淠史杭灌区

中国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毗邻灌区的总称。

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中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千米。

灌区水源来自佛子岭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和梅山水库。

总库容66亿立方米。

该灌区于1958年开工,1959年开始灌溉农田,以后逐年续建配套,1987年干渠以上工程完工,支渠以下工程还在进行。

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城市用水的综合利用工程,包括:

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渠首枢

纽工程,7级渠道的2条总干渠,11条干渠,19条分干渠,总长1384千米;1.3万条支渠、斗渠、农渠,总长2.26万千米;大小渠系建筑物2万多座;中小型调节水库1066座和21万口塘坝,有效库容12.3亿立方米;抽水站、补水站总装机容量14.1万千瓦。

该工程实现了40万公顷农田的自流灌溉,实灌面积达58万公顷,并解除了淠、史河下游的洪灾,减轻了淮河干流的洪灾。

  淠史杭灌区是中国大型灌溉水利工程和商品稻生产基地之一。

由淮河流域的淠河、史河和长江流域的杭埠河3灌区组成。

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及河南省东南部的江淮丘陵地区。

灌区以灌溉水稻为主,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原有芍陂(今安丰塘)、期思陂、水门塘、七门堰等老灌区,时兴时衰,占应灌面积比重小,旱年赤地千里。

为除害兴利,发展灌溉、水产养殖和小水电,改善淠河航运,供应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利用大别山区淠河的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史河的梅山,杭埠河的龙河口5大水库(总库容65亿立方米)、灌区内1200多座中小型反调节水库及21万多座塘坝的水源,采取蓄、引、提结合,于1958年始建淠史杭灌区,总灌溉面积75万公顷。

淠、史、杭3灌区渠首设计引水流量各为300、145与105立方米/秒。

有效灌溉面积已达60多万公顷,其中75%以上为自流灌溉。

因灌区内地势起伏大,渠道穿岗跨冲,工程艰巨。

各级渠道长达数万公里,大小渠系配套建筑物10多万座,机电灌站600多座。

主干渠可通航百吨级驳船船队。

此外,尚为六安、合肥等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利用渠道跌水建设了几十处小水电;发展了水产养殖。

姚李庙为灌区内唯一的水稻灌溉试验站。

灌区及其上游5大水库和大别山区景色秀丽,有多种古今水利建筑和名胜古迹,可发展旅游。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实灌面积1000万亩,区域人口1330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淠史杭灌区以艰苦卓绝的创业历史享誉中外。

位于江淮分水岭两侧的特殊地形和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气象条件,使历史上皖西皖中地区水灾频发。

在这片饱受水患的土地上,古代先哲们虽然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今安丰塘)等工程,但并没有改变江淮分水岭地区十年九灾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徽人民积极响应“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陆续兴建了拦蓄大别山区洪水的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五大水库。

以此为主水源,建成了灌溉1000万亩的特大型淠史杭灌区。

从1958开工兴建至1972年基本建成通水的14年里,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十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条件下,安徽人民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以最高日上工人数达80万人、累计4亿工日的“人民战争”和建设时期每亩不足40元的国家投资,开挖了6亿立方米的土方量,建起了纵横皖西、横贯皖中的庞大灌溉系统,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刘伯承、李鹏、乔石、温家宝、曾庆红等先后来到灌区考察,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的友人先后来到灌区观摩。

  淠史杭灌区以宏伟的灌排体系著称于世。

灌区以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

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多万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纵横交错在岗峦起伏的江淮大地上,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实现了雨洪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贫脊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被誉为新中国治水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淠史杭灌区以强大的服务功能支持安徽奋力崛起。

淠史杭灌区控制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1/10;耕地面积1160万亩,占全省1/6;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占全省1/4;粮食产量占全省1/4;水稻产量占全省1/3,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省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全省的粮食安全。

灌区优质的水源是1330万人的生命之源,是全省1/3国民经济发展的用水保障,是维持灌区良好生态的源头活水,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淠史杭灌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抒写着灌区建设管理的新篇章。

1963年,淠史杭灌区在全国灌区较早地实施了基本水费+计量水费的水费计收办法;1984年,淠史杭灌区在全国大型灌区中第一个引进世界银行贷款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淠史杭灌区按照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灌区体制、机制创新与灌区工程改造两项任务,改善工程老损面貌,改革体制机制,加快灌区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的接轨。

工程自1959年开始发挥效益,累计引水1429亿m3,累计灌溉3.6亿亩,增产粮食440亿公斤;城市供水60亿m3。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淠史杭灌区以服务灌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力争建设一个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管理先进的现代化大灌区。

 

2.横排头

横排头枢纽工程为淠史杭灌区淠河渠首,位于六安市裕安区苏家埠镇,拦蓄和调节磨子潭、佛子岭、响洪甸等三大水库下泄水和横排头坝上区间来水。

渠首以上来水面积4370平方公里。

其中,淠河东源的佛子岭水库以上来水面积1840平方公里,淠河西源的响洪甸水库以上来水面积1400平方公里,水库至渠首区间来水面积1130平方公里。

引水入淠河总干渠。

该工程设计灌溉面积660多万亩,可为合肥市和沿岸城镇提供优质水源。

枢纽工程由进水闸、冲沙闸、溢流闸、土坝、及船闸五部分组成。

多年平均引水量为18.0亿立方米。

  渠首枢纽于1958年8月19日开工。

1959年7月29日进水闸引水抗旱抢种,抗旱保苗。

1959年9月底除船闸外,溢流坝等主体工程建成。

因建时缺少水泥,修改了设计,降低了防洪能力,还采用了一些代用材料,影响了工程质量,1964年7月进行加固,1965年6月竣工。

  横排头渠首自1959年引水灌溉后,进水闸每年启闭多达百次,引水流量已达到300立方米每秒的设计要求。

44年来,横排头渠首已累计引水867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8亿公斤,为国家提供10.83亿公斤商品粮,为合肥、六安两市及沿渠城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为整个660万亩淠河灌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由于工程承建时受当时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工程先天不足,质量较差,加上年久失修,工程安全隐患日益突出,与其具有的重要性及发挥的巨大效益十分不相称,对横排头渠首进行除险加固势在必行。

在水利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横排头渠首枢纽除险加固工程被列入了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该项目工程总投资3809万元,总工期24个月,由省水利建筑安装总公司、省水利建筑总公司进行施工建设,其除险加固内容包括溢流土石坝的坝身加高加固工程和土坝防渗工程;溢流坝的坝基防渗工程、坝下游消力池综合加固工程和坝两端增建混凝土导水墙;分流岛、土坝与溢流坝之间的上下游导坝加高加固工程;进水闸、冲砂闸的加固工程;新建跨淠河总干渠公路桥等项。

工程除险加固后,可新增灌溉面积96万亩,新增城镇供水量1亿立方米,仅灌溉增产、城市供水年创效益就达2352万元,防洪、航运、环境等效益尤为显著。

 

3.响洪甸

响洪甸水库(XianghongdianReservoir)坐落在西淠河上游,齐云山畔,这里一湖碧水,绿得透底,群山迭翠,侄映水中,随着水面的涟漪颤颤悠悠,袅袅依依,山水交融,美前极了。

荡舟湖上,齐云山上的茶园飘来阵阵茶香。

驾舟转过一座山麓,驶进一湾湖岔,千亩竹海掀起层层绿色波浪。

湖心冒出一座小山,酷似少女对镜梳妆。

由此而上,便到了张冲磅眼,凡是到过这里的人,都知道附近有两处著名的瀑布;一是以气势雄伟著称的磅眼,一是饶有诗意的龙潭。

 响洪甸水库是淮河支流西淠河上的一座大型水库,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治理淮河水患的枢纽工程之一,毛泽东曾在一年中四次批示“治淮”,并于1951年题词: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城市供水、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位于东经115º31¹~116º30¹,北纬30º~31º31¹,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境内,距六安市58.0千米,合肥市137.0千米。

水库大坝建在响洪甸镇,水库依地命名。

自然环境

  响洪甸水库位于西淠河上游段,水库大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431平方千米,占西淠河流域面积的21.36%。

坝址以上有燕子河、青龙河(姜家河)、宋家河、乌鸡河、莲花河、三

湾河、石家河7条支流以及数条溪流汇入。

其中,燕子河、青龙河、宋家河较长。

燕子河全长71千米,流域面积498平方千米,平均坡降7.1‰;青龙河长40千米,主河道长30千米,流域面积194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2.9‰;宋家河长28千米,流域面积128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8.9‰。

  水库流域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势南高北低,全属山区,属大别山系,平均海拔500米,植被率90%,森林覆盖率64%。

坝址区岩石性质复杂,种类繁多,主要为岩浆岩作南北向分布,以及凝灰岩、凝灰角砾岩、粗面岩和火山角砾岩,各种岩石接触紧密良好,节理虽较发育,但漏水率一般较小,抗压强度大。

库区土壤主要为水稻土、黄棕壤,分别占57.8%、35.0%,还有少量潮土和紫色土。

气候水文

  水库流域属亚热带气候区,响洪甸镇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年平均日照时数 小时,无霜期天。

雨量充沛,但年际分布不均。

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5月份以前的降雨系长江流域降雨过程边缘,6月下旬~7月上旬为梅雨期,降雨量大且频繁,易造成洪水,7月降雨量占年平均降雨量的17%。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72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197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1.42亿立方米。

最大年降雨量2220.4毫米,最大年径流量21.90亿立方米,出现在1991年。

最小年降雨量876.8毫米,最小年径流量3.46亿立方米,出现在1978年。

枢纽工程

  响洪甸水库枢纽工程由水库大坝、泄洪隧洞、引水隧洞、发电厂四部分组成。

  水库大坝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等半径同圆心混凝土重力拱坝,1956年4月开工建设,1958年7月竣工,同期开始蓄水。

坝顶高程为143.4米,防浪墙顶高程为144.5米,最大坝高87.5米,坝顶弧长367.5米,弦长307米,坝顶宽5米,另加挑出部分共为6米;大坝上游面垂直,下游面自顶向下逐渐加宽,最大底宽39米,包括扩大部分为43米;坝体从右向左分为24个坝段,坝体内建一条宽2.25米、高2.75米的灌浆廊道,底部高程73.5米,供排水和观测检查用。

响洪甸水库大坝以五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五千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为一级水工建筑物,可抗八级烈度地震。

2003年,安徽省水利厅主持对响洪甸水库大坝进行安全鉴定,水库大坝被评定为三类坝,2004年开始对大坝进行除险加固。

  泄洪隧洞在水库大坝右岸,钢筋混凝土衬砌,洞长303.90米,直径7米,进口是喇叭形斜井,进口底高程93米,最大泄洪流量618立方米每秒。

  引水隧洞位于大坝和泄洪隧洞之间,基本与泄洪隧洞平行,全长216.5米,未衬砌,主洞直径8.7米,进口底高程97米,末端成四条平行支洞,直径由3.6米渐变到2.8米,接钢管进入发电厂房。

  发电厂建于1958年4月,治淮委员会自行设计建造的坝后地面式电站,总装机容量4万千瓦(4台1万千瓦机组),1959年9月一号机组运行发电,1961年4月四台机组全部发电,其中四号机组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第一台“定、转子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

水面库容

  响洪甸水库是多年调节水库,总库容26.32亿立方米,水库五百年设计洪水位141.30米,五千年校核洪水位143.37米。

防洪高水位132.60米时,对应蓄水17.25亿立方米。

死水位为100.00米,对应蓄水2.34亿立方米。

水库水位达汛限水位125.00米高程时,蓄水12.27亿立方

米,水库水面面积达59.21平方千米。

水库正常蓄水位为128.00米,蓄水14.13亿立方米。

水质优良,为Ⅱ类水质,来水靠降雨补给。

  入库水含沙主要在洪水期,枯水期含沙量接近于零,1954年8月6日实测含沙量为2.07千克每立方米。

1959年和1964年两次测量比较,五年间水库共淤积1000万立方米,淤积地段都在上游各支流河口,距大坝17千米范围内基本上没有淤积。

1972年11月对库区进行全面地形测量,1964~1972年8年间水库淤积了388.45万立方米。

2005年大坝除险加固前期测量,淤积立方米。

库区经济

  水库建成以后,库区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全面发展经济。

山区以林业为主,产竹、木、茶叶、板栗、油桐等。

西淠河两岸的河滩改造成田地,可种植水旱作物。

开阔的湖面、优良的水质提供了优秀的水产养殖基地,库区渔业有天然放养、库湾养鱼和网箱养鱼多种方式,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集镇经济以工商业为主,集镇成为山区物资集散地。

防洪

  响洪甸水库防洪库容4.76亿立方米,调洪库容14.0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9.93亿立方米,百年一遇的洪水,除下泄发电用水外可全部拦蓄;千年一遇洪水,可将洪峰流量由9810立方米每秒削减到1370立方米每秒;万年一遇的洪水,可将洪峰流量由13320立方米每秒削减到1420立方米每秒。

1969年7月21日,一次拦蓄洪峰10200立方米每秒,洪量8.76亿立方米,削减洪峰99%。

1991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响洪甸水库流域仅6月30日~7月11日,平均降雨达894毫米,最大入库洪峰流量4970立方米每秒,来水10.67亿立方米,全部拦蓄,7月11日20时库水位升至有史以来的最高值134.17米,超汛限水位9.17米,7月10日23时10分开启泄洪闸,最大泄量为647立方米每秒。

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7月4号夜暴雨,最大入库流量3140立方米每秒;7月8日7时至11日19时,流域连降大到暴雨,最大入库洪峰流量达5072立方米每秒;7月5日和7月8日两次洪水过程,分别拦蓄洪水0.86亿立方米和4.57亿立方米,总量达5.43亿立方米,两次分别削减洪峰93.4%和83.4%。

灌溉和城市供水

  响洪甸水库是淠史杭灌区的主要水源之一。

佛子岭水库和响洪甸水库共同担负着下游660余万亩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任务。

响洪甸水库实际灌溉农田数逐年增长,年均灌溉效益超过1.0亿元。

1978年大旱,水库流域年降雨量和入库水量均是建库以来最少的一年,4月底发电泄水已不能满足灌溉需求,不断开启泄洪闸放水,计26次151小时,到库水位降到泄洪洞进口底槛高程以下、库水已放不出为止,共放水3.63亿立方米;9月21日~11月13日淠史杭总局在泄洪洞采用虹吸法抽水,又为下游提供生活用水4700万立方米,库水位降至90.38米,达历年最低水位;全年出库水8.80亿立方米,灌溉395.6万亩。

1994年安徽大旱,响洪甸水库4~9月累计泄放灌溉用水9.35亿立方米,全年入库水量6.18亿立方米,出库水量13.53亿立方米,年灌溉农田281万亩。

1997年夏秋季节,安徽再次遭受旱灾,5月24日~6月15日和8月1日~16日,两阶段开启泄洪闸放水36次,累计放水2.86亿立方米,灌溉良田266.8万亩,全年来水量6.04亿立方米,出库水10.75亿立方米。

发电

  响洪甸水电站自1959年9月15日第一台机组发电至2005年底,4台机组累计发电量41.90亿千瓦时,其中发电量最多的是1971年,全年发电量为1.68亿千瓦时;发电最少的是1979年,全年发电量为1960.49万千瓦时。

1996年至2001年间,在一号、二号、三号机组上各安装一台500千瓦的副机,兴建了容量为1000千瓦的○号机组。

截至2005年底,小水电机组装机容量2500千瓦,累计发电9714万千瓦时。

水资源开发

为提高响洪甸水库综合发电和防洪抗旱能力,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1994年12月开工建设安徽省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响洪甸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安装2台4万千瓦的抽水蓄能机组。

蓄能电站利用响洪甸水库作为上库,在距响洪甸水库大坝8.8千米处建一拦河坝,

利用两坝之间的河道蓄水形成下库。

下库流域面积为44.7平方千米,总库容950万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440万立方米,最高洪水位71.3米,正常蓄水位70.0米,死水位67.0米。

下库拦河坝采用混凝土重力坝,由非溢流坝段、溢流坝段和放水孔等组成,坝顶高程71.5米,最大坝高16.0米,坝顶总长260米,其中溢流坝长61米,设5扇宽10米的闸门,最大泄流量1320立方米每秒。

2000年6月,两台机组并网发电。

截至2005年,蓄能电站共发电6.27亿千瓦时,抽水用电8.08亿千瓦时。

 

4.佛子岭水库

 佛子岭水库是淮河支流淠河东源东淠河上游一大型水库,淮河流域第1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位于皖西大别山区霍山县佛子岭打鱼冲口,东经116.16°,北纬31.16°,距霍山县城17千米。

水库大坝坐落在佛子岭镇南2.5千米处,故得此名。

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霍山县志记载,此地原称“佛寺岭”,佛子岭之名即自“佛寺岭”演化而得。

水库兴建于1952年1月,竣工于1954年11月。

  水库集水面积1840平方公里,以防洪为主,控制淠河洪水,削减洪峰,减轻淮河中下游洪

水负担,并结合蓄水灌溉,发电,改善航运,发展渔业。

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钢管及发电站4部分;于1952~1954年建成。

最大坝高原为74.4米,坝顶长510米。

发电站装机7台,共3.1万千瓦,年发电量9350万度。

有效灌溉面积已接近33万公顷。

以灌溉水稻为主。

1969年200年一遇特大暴雨,大坝安然无恙。

  1983年大坝加高1.5米,最大坝高为75.9米,总库容4.96亿立方米。

为配合佛子岭水库梯级开发,1956~1958年于其上游建磨子滩水库,集水面积570平方公里,总库客3.37亿立方米。

自然环境

  佛子岭水库流域呈扇形,跨霍山县南部、岳西县北部、和金寨县西南一角,横亘于大别山北麓。

流域

面积1270平方千米,占淠河流域总面积的21.2%,流域内多为高山峻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

地形自南向北倾斜,南高北低,中部偏南山势最高,南部最高峰白马尖,海拔1774米,流域出口处海拔78.56米。

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

以中低山为主,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和棕壤,植被率70%以上。

流域内沟壑交错,水系发达,河道切谷较深,流域平均坡度6.5‰,库区上游有东西两大支流汇入水库,东支称黄尾河,已建有磨子潭水库;西支称漫水河,其中段正在兴建白莲崖水库。

  水库库区地质主要为三部分,即:

近代沉积、变质岩和花岗岩。

沉积层包括河床的沙卵石、砂壤土和山坡堆积物,平均厚度约为10米左右。

水库区地层岩性主要为震旦系佛子岭群浅变质岩,地层从老至新有小溪河组(Zx)、仙人冲组(Zxn)、祥云寨组(Zxg)及潘家岭(Zp)等,岩性主要为石英板岩、石英片岩及石英岩等,底部小溪河组为二长片麻岩夹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

在库区上游南部尚有大片面积燕山期花岗岩或二长花岗岩分布(ηr52-3

(2))分布。

库周山体厚实,库岸多由坚硬岩石组成。

气候水文

  水库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随地形抬升而递增的现象较明显。

年平均气温15.10℃,年平均日照时数2084小时,流域多年平均面雨量1540毫米,最大面雨量2613.3毫米(1954年),最小面雨量896.5毫米(1978年)。

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占年平均降雨量45.2%。

多年平均径流10.62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18.19亿立方米(1969年),最小年径流4.24亿立方米(1978年)。

多年平均蒸发量1349毫米。

枢纽工程

  水库枢纽工程由拦河坝、溢洪道、输水钢管、发电厂四部分组成。

  拦河坝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全长510米,顶宽1.8米。

拦河坝分为东坝、连拱坝、西坝三段,东坝

是重力坝,长52米;西坝下部是重力坝,上部是平板坝,长45米;中部连拱坝段长413.5米,由20个垛,21拱组成。

坝顶高程128.46米,1983年加高为129.96米(不包括防浪墙1.1米),最大坝高75.9米。

  坝内安装输水钢管9道,设在13、14、15号垛内的3道用于泄洪、灌溉,设计最大洪流量225立方米每秒。

其余6道是发电引水管道。

  溢洪道在东岸山凹,露顶式,堰顶高程112.56米,顶宽63.6米,6孔,单孔宽10.6米,每孔安装双扉滚轮平板钢闸门,最大泄洪量7500立方米每秒,百年一遇溢洪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

  发电厂有新、老厂房各一座,总装机7台3.1万千瓦,其中老厂5台机组(1、2、3号机单机容量3000千瓦,4、5号机单机容量1000千瓦),新厂两台机组(6、7号机,单机容量10000千瓦)。

两次增容后达万千瓦。

水面库容

水库水面夹于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流域主河道长77千米,在正常蓄水位124.96米时,库容3.84亿立方米,滞洪库容2.5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71亿立方米,死库容1.25亿立方米,校核洪水位130米,汛期最大限制水位114米,历史最高水位130.64米。

水库正常蓄水位1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