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叙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9284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城市规划叙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态城市规划叙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态城市规划叙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态城市规划叙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态城市规划叙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城市规划叙述.docx

《生态城市规划叙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城市规划叙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城市规划叙述.docx

生态城市规划叙述

生态城市规划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发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

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Alberti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

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法国柯布西埃(Le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

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生态规划(Ecologicalplanning)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

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

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

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

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

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

近十余年来,欧美等国对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进行了较多的探索。

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茨基(O.Yanistky,1981)曾将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与实施分成三种知识层次和五种行动阶段,即:

1.时空层次、2.社会-功能层次3.文化-历史层次

五种行动阶段是: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设计、规划、建设实施和有机组织结构的形成。

亚尼茨基对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与实施的第一层次可理解为自然地理层次,该层次是城市人类活动的自发层次,是城市生态位的趋适开拓和竞争平衡的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3]。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城市与自然环境的时、空矛盾日益突出,引起人们对改善城市关系,增强系统整体功能的强烈愿望,这就是第二层次、即社会--功能层次要研究的问题。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在第三层次、即文化—意识层次上提出的,旨在研究人的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觉的行为。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与建设必须从第一层次发展到第二、第三层次上,将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进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变过去单纯的物质性的建筑规划建设为社会、经济与自然融合的综合规划建设。

D.Gordon(1990)年出版了《绿色城市》一书,探讨了城市空间的生态化建设途迳,其中尤以印度学者RashmiMayur博士对绿色城市的设想较为突出,包括:

(1)绿色城市是生物材料与文化资源的最和谐关系的体现及两者相互联系的凝聚体;

(2)在自然界中具有完全的生存能力,能量输出平衡,甚至产生剩余价值;(3)保护自然资源,以最小需求原则消除或减少废物,对不可避免产生的废弃物循环再利用;(4)拥有广阔的开敞空间和与人类共存的其他物种;(5)强调人类健康,鼓励绿色食品,合理食用;(6)城市各组成要素按美学原则加以规划安排,基于想象力、创造力及自然的关系;(7)提供全面的文化发展;(8〕是城市与人类社区科学规划的最终成果。

C.B.契斯佳科娃(1991)总结了俄罗斯城市规划部门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提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原理及保护战略:

(1)规划布局与工艺技术在解决城市自然保护问题中所占比重;

(2)城市地质、生态边界、相邻地区的布局联系和功能联系、人口规划;(3)城市生态分区,以限制每个分区污染影响与人为负荷,降低其影响程度;(4)解决环境危害时的用地功能及空间组织的基本方针;(5)符合生态要求的城市交通、工程、能源等基础设施;(6)建筑空间与绿色空间的合理比例,并以绿为“骨架”;(7)生态要求的居住区与工业区改建原则;(8)城市建筑空间组织的生态美学要求。

J.Smyth在南加州文图拉县(VenturaCounty)拟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提出了“可持续性规划的生态建设八项原理”:

(1)自然环境的保护、保存与恢复;

(2)建立实价体系作为经济活力基础,即价格不应只反映当时的可获得性状态,而是应从长远的、可循环的、系统的角度建立;(3)支持地方农业及地方工商业、服务业;(4)发展聚落状、综合功能的、步行系统的生态社区;(5)利用先进的交通、通讯及生产系统;(6)尽量保护与发展可再生性资源;⑦建立循环计划和可循环材料工业;(8)支持参与管理的普及教育。

此后城市生态规划在生态城市的研究与示范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逐步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热点,如美国加州伯克莱生态城市计划(1992)、日本北九洲生态城市计划(1993)和澳大利亚生态城市建设计划(1994)、巴西库里蒂巴(2000)等[5]。

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城市计划从1994年开始,由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委员会(UEA)组织实施,在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城(Adelaide)中进行了生态城的规划与建设实践,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从以上简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城市生态的规划建设实际上是对城市生态要素的综合整治目标、程序、内容、方法、成果、实施对策全过程进行规划建设,同时也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调控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生态城市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生命支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

重点在于:

1.1水资源利用

市区:

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

并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

郊区:

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

1.2能源

节约能源,建筑物充分利用阳光,开发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等;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

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使污染达到最小。

1.3交通

发展电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

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1.4绿地系统

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2.人居环境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2.1生态建筑

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2.2生态景观

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

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

3.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它通过2个或2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生态产业注重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

循环生产模式能使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

生态产业规划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的方法。

4.环境教育

城市活动的最终主体是人,强调人人参与,普及对各层次、各行业市民的环境教育是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典型做法是:

(1)为市场运作创造条件,通过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将环保事业推向市场;

(2)创造合作的机会,如学校、机关和社区等,扩大社会影响;

(3)深入宣传生态思想,转化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切实行动;

(4)通过政策、法令强制执行。

四、案例分析

1.上海案例

在联合国MAB计划(1972)的倡导下,世界上许多城市如法兰克福、罗马、华盛顿、东京、莫斯科以及我国的北京、天津、长沙、宜春、深圳、珠海等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1][4][5]。

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指出:

一流的城市应有一流的生态环境,进入新世纪的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搞好城市合理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天更蓝、气更净、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的国际性生态城市。

从生态城市的要求和上海的市情出发,上海城市生态规划的途径与措施应包括结构建设、功能建设和城乡生态关系的协调措施建设等方面。

生态城市应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结构合理主要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生态城市的目标应该是环境洁净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

1.1结构规划与建设

(1)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搞好城市的用地平衡

上海1996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为:

工业用地占20.5%,居住用地占34.2%,道路广场用地占12.1%,商业和公共设施用地占11%左右,而绿地仅占2%;与国际上一些大都市相比,工业用地明显偏高,而城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及第三产业用地严重不足,如绿地面积远低于伦敦的10.5%;城市副中心或次级城市郊区发展不够充分,城市生态空间布局不尽合理。

上海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应分区域、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

具体包括:

黄浦区和浦东新区中央商务区用地结构的调整;黄浦、静安、南市、卢湾中心商业区用地结构的调整;虹口、闸北、普陀、长宁、徐汇中心城区用地结构的调整;城市边缘区(即城郊结合部)用地结构的调整。

在用地结构的调整中,应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增加,疏解建筑密度。

近年来,上海的高层建筑大量增加,为城市面貌增色不少,吸引了外资,也改善了市民居住条件。

但由于发展快,不透水性面积增大,有很多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有关数据表明,至1997年底,上海的高层建筑总数已达到2400余幢,建筑面积达3700万余m2,尤其是近3年来,每年高层建筑竣工均在400幢以上。

由于建筑密度偏高,增加了能耗、水耗、交通流量和地面不透水性面积,也增大了热岛效应,近年来上海城市热岛区域进一步扩大,已由单中心发展为多中心;同时城市原有河道被大量堵塞或填平,影响了防洪排涝能力。

(2)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总量和密度

高质量的人口素质和适宜的人口密度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上海市目前万人具高等学历人数虽高居全国各城市之首,但与国际上发达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人口总量和密度偏高,人口老龄化,流动人口多;因此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人口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争取在2010年人口密度达到规划标准值(市区<8000人/km2,全市<3500人/km2)。

对流动人口也应建立相应的分区管理和临时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市区流动人口的盲目增长。

始终把教育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至2005年,每万人大学生数应达15%以上,科技教育投资应占GDP3.0%以上。

通过保障水平目标、保障支撑系统、保障管理体制、保障体制的运行机制等途径来缓解老龄化问题。

(3)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

上海目前所需的一次性能源全靠外部输入,而能源需求不断上涨。

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燃烧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发达国家的电力消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42~45%之间,而上海仅有11.1%;发达国家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例大多在30~40%之间,上海仅为23.4%。

因此,应严格控制煤炭消耗量,改变原有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利用本地清洁能源与自然能,制定和推广循环经济法,推广实施绿色产品标志制度,制定和实施“清洁包装法”、“包装回收法”等包装废物减量化的法规性对策和“购买押金制度”,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观、普及绿色消费意识。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创新

传统产业在上海市GDP中所占的份额很大,三产不足,二产占用大量的水、土地资源和电力、交通运输能力。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力度相对较弱,实施“八五”、“九五”计划以来,虽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在发展六大支柱产业上投入较多、力度较大,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

一是对传统产业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的力度不够;二是六大支柱产业的技术层次及其主要产品没有形成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三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机制不健全,技术人员知识老化,骨干流失严重,缺乏资金实力,高新技术改造难度较大。

因此,上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从提高上海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突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十五”期间应首先解决六大支柱产业和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用水问题,在控制水体污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5)加强绿化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据统计,上海现有常用园林绿化植物约600种,常见树种81种。

虽比1985年的395种略有增加,但距上海市绿化管理部门提出的近年目标800种尚有较大差距[6],其生物多样性也较低。

上海的城市绿化建设应在注意发展地带性植被的同时,多品种引进和选育适应上海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生长良好、实用性与观赏性相兼的外来植物,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地被植物、宿根花卉、常绿草坪和攀援植物,以适应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在绿化上多种形式的需求。

与此同时,要加强城市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除目前已建成的崇明东滩候鸟自然保护区外,地处杭州湾港的大、小金山岛、松江的佘山;天马山、青浦的淀山湖、浦东三甲港以及九段沙等地都可全部或划出一部分作为自然保护区,使上海市自然保留地面积达到12%左右,以更有效地保护并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要以扩大绿地面积、提高绿地覆盖率、以质取胜为目标,其中包括优化绿地结构、丰富植物品种材料,合理布局绿地系统,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应以建设大型绿地、环城绿带、交通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为重点,强调绿地的大中小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城乡相结合。

绿化的布局上应进一步完善现有市级和区级公园,发展居住区及小区公共绿地,建设一系列主题公园和特色公园,发展以黄浦江、苏州河、川扬河、太浦河和浦东运河等为主的滨江滨河绿带;发展沪青平、辛松、沪宁、沪杭等放射干道两侧的绿带,还可沿主导风向平行方向以绿带加绿岛的方式建造进入上海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在中心城各综合分区间建设结构绿地,改善环境质量。

1.2功能规划与建设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城市物质循环

上海城市功能的建设应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重点,仍需抓好以水、气、渣和噪声为中心的综合环境整治。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市区要以城市河道污染整治为重点,彻底消灭苏州河黑臭,进一步使河水变清,逐步将其改造成为城市观光河道。

郊区以饮用水水质保护为重点,逐步恢复郊区河道的生态功能,完成取水口上游和陈行水库的扩容工程,开展黄浦江上游和长江口一级水源保护区的生态建设。

在大气治理方面,应进一步采用消烟脱硫工艺,减少硫氧化物的污染,同时发展集中供热和连片供热,严格控制汽车和助动车尾气排放和CFC污染。

将外环线以内800km2的市区建成烟尘污染控制区。

加强对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置,要求三废处理率达到100%。

同时要对“废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实施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使上一生产环节的“废物”变为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料”,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为此,应大力发展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ecology),推行清洁生产,把相关的工业企业组成工业生态园区,使物质和能量都能达到最充分的利用,同时,还要厉行节约用水、用电,推广应用自然能,减少水和化石能源的消耗,提高水、电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2)建设快捷的信息流通系统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信息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便利,都离不开快捷的信息传递,这方面上海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需要加快发展国际互联网络、全球卫星定位通讯系统等新兴现代化通讯手段,政府应有更大的力度推进上海信息港的建设。

1.3城乡生态关系的规划措施

(1)实行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优化城乡空间

城乡生态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城市与其周围乡村地区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城市向乡村提供产品,而乡村要为城市提供资源,并消纳城市无法处理的废弃物。

城乡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需打破行政区界线制订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以便疏通物流渠道,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这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形态的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有着重大影响。

上海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调整中心城,重点开发浦东新区和发展杭州湾北岸,加快市郊城镇建设,加快开发建设崇明国家级生态岛,形成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和城镇网络。

城市规划中应注意主城、辅城、县城、集镇等各个层次合理布局,使上海城市的布局继续向多轴、多核、多层次方向发展,逐步扭转中心城规模过大、功能过分集中的弊端,促进城市的产业和人口合理分布,达到城市的人工环境和乡村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上海在城市规划布局上应逐步形成明确的南北轴和东西轴。

南北轴为由中心城区沿黄浦江向北延伸到宝钢、崇明岛,向南沿黄浦江向杭州湾北岸延伸。

东西轴为由中心城区沿沪宁、沪嘉高速公路向西延伸和沿龙东路、迎宾大道向东延伸。

这两大城市发展轴与国家关于长江发展轴和沿海发展轴的规划是一致的,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浦东国际机场的启用将使东西轴的东部迅速成型,并拉动“上海滨海开发带”。

(2)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应以“绿色社区”、“生态社区”思想为指导,集中成片开发建设居民住宅区,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在居住区内,配置完备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社区服务网络,便利居民的交通、就学、购物和休闲等活动;重视居民区的环境质量,加强居住区的绿化建设,提高住宅建设和室外环境的设计水平,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建设市、区(县)、街道(乡镇)、里弄(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和市、区(县)、基层三级体育设施网络,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3)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从普及生态环境知识着手,通过各种教育及宣传渠道向各级干部和群众普及生态学基础知识,使其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环境的功用,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促进广大群众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

建议成立上海市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府直接主持,各有关部门参与,对建设生态城市的政策、措施、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综合协调城市生态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以保证生态城市的建设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逐步形成环保部门及一些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法协同管理,以及“三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全市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在宏观调控和协调决策中,探索出一条与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生态城市建设和综合决策的新机制。

2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区规划案例

2.1规划背景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态示范园区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日趋重要,已成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生态示范园区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祥和、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区域。

生态示范园区必须具有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满意的生活质量、良好的生命质量、和谐的生态秩序和典型的示范效应。

它是一种在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区域发展模式,它的建设不仅包含塑造园区的外在形象,还包括生态文化在社会和公众中的普及。

生态示范园区既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既是新时代生态建设的有益试点,是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也为今后工作的开创和推广起示范、借鉴和指导作用。

4.2.2规划特色

该项目将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相结合,首次在国内外提出了“阳光生态示范园区”的概念,以上海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园区的生态规划与设计为例,从高效益的阳光产业生态体系、高质量的人居生活体系、高水平的环保与生态建设体系和高吸引度的景观与生态旅游体系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示范园区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体系、研究程序,在研究方法上将GP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环境监测评价、土地利用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系统分析方法、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