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649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立项时间:

2002年

批准文号:

赣教高一字[2002]014号

结题时间:

2007年

课题组成员:

廖云儿,祝宝满

成果介绍:

本课题属综合性改革课题,前后历经六年,经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案例教学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希望的新途径”,它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式。

但是,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尤其是在教师教育中起步较晚。

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直到1998年才确立教育教学案例研究项目。

因此,探索如何把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我国的教师教育(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的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案例教学法如何运用于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

提高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培养师范生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是其研究目标。

经过近5年的研究和实践,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已在《天津教育》2007年第8期发表的“动态案例与教师教育”,在2008年第1期“数学教育学报”发表的“培养数学师范生的数学评价能力与案例的作用”,是本课题理论研究上的主要成果。

“教师教育案例集”(包括静态案例和动态案例),是实践中使用的教学案例。

“动态案例与教师教育”一文主要界定了教师教育案例的含义,首次论证了课堂教学录像可以成为教师教育案例源,提出了教师教育案例的分类:

可分为动态案例与静态案例,动态案例又可分为课堂教学录像案例和现场案例,现场案例又可分为中教法教师现场案例和师范生试教案例。

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拓宽了教师教育案例源,有利于案例教学法在教师教育中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化,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

“培养数学师范生的教学评价能力与案例的作用”一文阐述了教学评价能力是师范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介绍了如何运用范式案例(我们称为静态案例)、课堂教学录像案例和现场案例(我们称为动态案例),培养、训练、提高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及其其它课堂教学能力的方式与方法。

应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师范生的教师基本功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

本课题编著的《数学教师教育案例》共包含14个静态案例和10个动态案例,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本可操作的案例集,这在国内是首创。

本研究课题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在同类院校中推广的价值。

 

高师英语专业教学与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相适应研究

立项时间:

2004年

批准文号:

赣教高字[2004]100号

结题时间:

2007年

课题组成员:

付仙梅,朱小平、刘晓雪、罗姣、刘菊花

成果介绍: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又于2003年3月颁发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近几年在试行。

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但是,目前高师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与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

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培养目标不明确,重学术性,轻师范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合理,脱离中学课程改革的实际;教学方法重单项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训练,忽视综合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师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高师英语专业肩负着为中学输送合格英语师资的重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课题组成员从立项起,就认真学习钻研了二个英语新课程标准,深入中学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中学英语教改现状和英语教师的素质,又反思高师的英语教学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自身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

针对高师英语专业教学与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种种情况提出了提出以下几点改革的意见:

1、培养目标的适应

从英语专业的角度看,培养目标的具体项目应确定为:

1)要有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语法,语言功能,话语方面的知识。

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但也不必过分追求系统、完美。

2)要有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技能。

这里特别要强调发音准确,因为学生受母语发音的影响,而且操不同的方言,发音准确的差异较大,入学时口语的基本功就不牢固。

发音不准,误人子弟。

3)要有较好的英语交际语言能力即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能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反应灵活,语言流畅、得体,有一定的创造性。

4)要有中学英语教学的职业技能。

这里特别强调要能指导学生运用“学习策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新评价观念和方式。

教师职业技能集中体现师范性的特点,需要大力加强。

5)要有一定的有关英语的社会背景知识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适应

课程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它包括学科课程的排列形式,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科课程修习形式,如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如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评价等。

高师英语专业应针对中学英语的选修课开设限选课和任意课,以适应中学英语课程结构的需要。

提出了调整和修订了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它的师范性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增添补换,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

3、教学方法的适应

1)实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原则。

2)实行师生互动的原则。

3)实行多渠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

4)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5)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该课题对高师英语专业教学与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研究成果可以推动高师英语专业有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课题研究成果论文:

适应中学课改要求,改革高师英语专业教学,发表于《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11月期。

 

实践教学基地的形式及建设

立项时间:

2005年

批准文号:

赣教高字[2005]95号

结题时间:

2007年

课题组成员:

樊明亚,程有保、胡水华、叶阳

成果介绍:

当前,我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行政命令模式,另一种是补偿模式。

行政命令式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质是高校追求“免费式”使用社会资源办学,补偿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行政命令模式实践教学基地的缺陷,由于高校和合作单位都无法对实践教学给高校带来的利益以及合作单位损失的利益进行量化,必然引发双方矛盾重重,造成实践教学基地不断变更,无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开发实践教学本身价值成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模式的思维取向。

探索实践教学基地的新模式根本点是克服实践教学价值的一维性,追求实践教学价值的多维性,以实践教学为立足点,以共享实践教学资源为原则,使高校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培养人才和社会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创造价值互存,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所有参与主体需求,达到多维有效地开发实践教学资源,使所有参与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实现自身利益,大大提高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建设一流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成长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价值如下:

学校成长的主要支点;政府创造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合作组织的竞争力提升主要手段;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指导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转换与融合主要媒介。

构建成长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措施:

1、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

由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等组成实践教学委员会。

该委员会直属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教科文委,并有相关的法规规定该委员会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确保该组织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2、科学规划

根据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的宗旨做好规划是实践教学委员会的首要任务。

一是做好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大纲教材、实践教学人才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考核评估体系。

二是做好实践教学的多个主体成长路线的规划。

把实践教学的多个主体成长目标融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多个主体的成长目标实现。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规划。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依托,直接制约实践教学效果,决定了各个主体利益的目标实现程度。

3、实施绩效管理。

对实践教学基地实行绩效管理:

(1)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把实践教学的总目标分解成校企领导、指导教师、学生的目标,并制定各个岗位工作职责,制定绩效考核标准表。

(2)绩效实施与管理

在每个实践教学期间,领导、教师、学生如实记录在实践教学过程的日常工作情况,并对照各个阶段应实现的绩效目标。

每一周对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领导、教师、学生要进行探讨,积极寻求对策,制定具体的方案。

(3)绩效评估

在每个实践教学周期结束时,实践教学委员会对整体实践教学目标实现进行评估,对存在问题进行沟通,并制定出修正对策,对实践教学绩效考核良好单位进行相应的奖励。

以构建成长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为目标,政法系以法学、公共事业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为试点,与信州区法院、检察院、文化局、街道等单位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从实践效果来看,合作单位、学生、教师感受到实践教学极大助推了自身成长,更自觉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初步显示出成长式的实践教学基地生命力。

 

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立项时间:

2004年

批准文号:

赣教高字[2004]100号

结题时间:

2007年

课题组成员:

张香凤,周鹏

成果介绍:

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为应对挑战,培养国际竞争型人才,高校正推行双语教学,以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战略思维及世界眼光的人才。

笔者在理论分析、亲身实践和问卷调查基础上,把教学中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发现高校多层次双语教学管理模式能帮助双语专家及教学管理人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强化双语教学管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一、高校构建多层次双语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

(一)教育部对高校双语教学实施宏观管理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校内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社会特别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协同合作。

我国高校自实施双语教学以来,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建立教学机制,加强双语教学中观管理

1、关注人才,建立双语教学人才库

首先,双语教学离不开双语教师的参与。

其次,双语教学离不开双语专家的指导。

双语教学只有在专家的指导下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双语教学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的参与。

2、注重环节,加强过程管理

高校双语教学管理涉及环节众多,教学管理人员须制定本院双语教学实施方案,指导教学实践,有效提高全院双语教学质量。

3、讲求实效,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客观评定双语教学质量,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或提高外语应用能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注重指导,加强双语教学的微观管理

教师是双语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

双语专家对双语教学进行微观管理,提高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或授课技巧,迅速高效地完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形成等教学任务。

二、我院双语教学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一)我院双语教学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1、组建教学管理机构,洞察双语教学实施状况

我院双语教学管理机构成员由教务处教学质量科成员和外语系资深教授组成,双语专家检查并督导全院双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2、形成双语教学管理体系,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建立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体系,是实施教学质量全程监控的前提。

双语教学实施前,我院明确双语教学的三种授课模式,并实施严格的程序管理。

首先,严把前期准备关;其次,严把中期检查关;最后,再把终期评估激励关。

(二)我院双语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双语专家对双语教学工作指导力度不强

双语专家在发现课堂教学问题后,专家没有对教师作专业性或技术性的指导,只是责成他们限期整改,因而教师难以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2、双语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我院双语教学管理人未能帮助教师订购外文原版教材,也未能给双语教师提供培训或外出学习的机会。

3、双语教学的评价与激励不到位

我院在对双语课程进行评价时只作合格或不合格的评定,没能与教学质量和知识共享相联系,致使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津贴高的教学模式,从而影响全院双语教学质量。

三、完善我院多层次双语教学管理模式

(一)加强全院双语教学的宏观管理

加强学习,提高我院双语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外语应用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督促双语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拟出适合本校情况的双语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全院双语教学的宏观管理。

(二)完善全院双语教学的中观管理

完善双语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发挥教学评估和教学激励的导向作用。

首先应注重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提高。

其次应建立薪酬和知识共享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三)加强全院双语教学的微观管理

从三方面加强全院双语教学的微观管理。

首先,应重视对双语教师的培训。

其次,应为教师订购外文原版教材。

最后,应强化双语教学的过程管理,督促教师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和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全院双语教学质量。

总之,多层次双语教学管理模式能使高校在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协调各种因素,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国际竞争型人才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立项时间:

2005年

批准文号:

赣教高字[2005]95号

结题时间:

2007年

课题组成员:

桑志文,吴波、李伟均、柳仕飞、熊志华

成果介绍:

《大学物理》不仅是物理系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也是数学系、化学系和生命科学系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课。

由于扩大招生后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而教学课时数相对减少,这与当代知识信息量迅速增加,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化拓展和更新,教材知识量显著增加,形成了明显的矛盾。

对此,一方面对教师少而精地讲好每一节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迫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但是,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物理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课本、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尽管最近几年部分高校的部分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实际上其覆盖面也很窄,而且老师与学生只能在教室里,以面对面的形式接触,这样必将出现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少,每次师生在一起沟通的时间也很短暂,其结果是老师只能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本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且没有办法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的辅导;特别是现在各高校普遍实行流动教室上课,这在事实上造成了课后学生找不到老师,同时老师找不到学生这样一种短暂的接触、长期分离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正好弥补了现实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中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补充,并利用网络开展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讨论,学生通过互联望查找或下载与自己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比如,我们将《力学》及其相关的“演示实验”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同时将有关的习题解答和思考题的参考答案一起挂到网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实施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做法很好。

这种做法不仅拓展了教学空间、延长了教学时间,而且达到了处处是课堂,时时可教学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课题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一定的成果。

制作了《力学》教学课件及相关“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同时将《力学》的习题和思考题的参考答案一起挂到网上,并在物理与电子信息系2005级、2006级和2007级物理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中使用,学生反映良好。

在物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引导部分学生利用MATLAB软件模拟物理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养,另一方面为物理演示实验开辟了新的途径。

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支持大学物理探究式学习的原则和策略》2007年6月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

论文《五阶非线性对光纤中高斯型脉冲传输特性的影响》2007年3月在量子电子学报发表;

《力学》教学课件及其“演示实验”见http/。

 

《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教材建设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立项时间:

2005年

批准文号:

赣教高字[2005]95号

结题时间:

2007年

课题组成员:

王仁炎,王霞、吕岿、胡清华

成果介绍:

长期以来,我系的“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甚至被错误地认为该课程不需要规范的教材。

眼下正进行面向新世纪的师范物理教学内容的改革及与之相配套的新教材的编写。

本课题在总结以往教材编写和使用的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日益丰富、成熟的教学经验,根据本系具体实验设施和教学特点,编制了一套有特色的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教材及制作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1、成果形式

本课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一定的成果。

编写、制作了“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程教材及其多媒体课件,并在我系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中使用。

相应论文“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程教材建设探讨”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发表,“物理教学中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发表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架设了“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教材建设网,网址:

2、成果的主要观点与内容

(1)论文《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程教材建设探讨》:

提出了加强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和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阐述教材相应的体系及其特点。

即在当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基于一般院校的教学条件、特点,建立适用的主教材,并补充选编的实验多媒体课件,以开放实验室和自制教具为拓展,实现与自编主教材的密切配合,加上实验研究考核体系,构建师范院校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程立体化教材体系。

(2)论文《物理教学中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提出了物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注意的三个方面,即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物理与其他学科整合创新能力培养。

把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做法符合教学规律,便于实施,可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3)教材《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及多媒体课件:

根据论文所阐述的思想体系,完成了教材的编写和相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讲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理论、实验的误差理论和近似数的计算、常用教学仪器的性能和使用、中学物理实验的基本技术和自制教具等内容;下编为中学物理实验精选,从当代教育理论出发,介绍了初中、高中的一些实验,说明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制作的课件有助于增强学生直观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教材建设网:

介绍了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提供了一些课件和视频资料供学生学习、下载,便于资源共享;设置了意见、建议栏,听取学生反馈信息,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该课题通过两年多的实践。

我们在三届四个班学生教育实习期间和结束后作了广泛的调查,从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出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材是好的,与中学物理教材结合较紧密,符合教学实际,肯定了教材对实习期间的物理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学成效比较明显。

同时促进了本系物理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取得了一定成效。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人才培养模式

立项时间:

2005年

批准文号:

饶师院教[2005]17号

结题时间:

2007年

课题组成员:

杨咏,陈柳、周虹、方良、姚素蓉

成果介绍: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指导下,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的深入分析,提出了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分别从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机制方面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自2005年以来,经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和实践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高师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面对新世纪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高师音乐教育势在必行,高师声乐人才的培养,应当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紧跟时代脚步。

首先要提高演唱水平及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关于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尚需加强。

为了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高师声乐人才培养还应当注重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2、声乐课程设置的综合性构建

高师声乐人才的培养应当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德艺双馨,应当具备唱、讲、教、导等综合声乐能力,因此,声乐课程的综合性构建大致分:

声乐理论、声乐技能、声乐实践三门声乐必修课,另外可以考虑开设声乐与文学、声乐与舞蹈、声乐与伴奏、声乐表演、歌唱心理、传统民歌等选修课。

3、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的设想

高师声乐课的要求各有所不同,教学内容各有侧重,课程设置呈多样性,因此,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手段必须作相应的调整,以配合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要求,推动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

高师声乐课的教学方式式可以分为:

声乐集体课、声乐小组课、声乐个别课三种方式。

通过声乐课程的三种不同教学形式,实现高师声乐学生综合型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4、开设声乐表演课的必要性

音乐教学领域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之余,提高歌唱的表演能力,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应当通过各种音乐表演实践活动,通过设置情景及生动的表演形式,通过对歌唱表演的探讨和评价,通过大量现代化教学手段观摩学习各类声乐表演艺术家的经典演唱,从中掌握扎实的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提高学生丰富的声乐表演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

本课题成果分别在《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和《心声歌刊》2007年第2期发表。

 

强化实践教学与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

立项时间:

2005年

批准文号:

赣教高字(2005)95号

结题时间:

2007年

课题组成员:

邹毅,周鹏

成果内容:

《强化实践教学与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是2005年省教育厅立项资助的教改研究课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不能认为加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就等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造欲即灵感与想象力。

在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协作与辛勤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基本达到课题研究目标:

即形成了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论思考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就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之中。

2006年11月,我们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题为“大学生学习现状、方式及思维能力”的问卷调查活动,经过积极思考和科学分析,我们形成了关于强化实践教学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在进行理论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将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创新进行试验和总结。

我们从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入手,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总结和研究学校在全院学生中开展的“教师基本功”竞赛,总结和研究在各系学生中开展的各种教学模式,如政法系的“模拟法庭”、数学与计算机系的数学建模竞赛、物理与电子信息系学生参加全省及全国电子电脑竞赛以及各种第二课堂、各类社团活动和学生常规的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这些活动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但我们研究发现总结的结果是:

单一的实践教学过程更多的是训练技能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善于引导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和想象力。

为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