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宁阳四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527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山东省宁阳四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四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四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四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四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山东省宁阳四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题.docx

《历史山东省宁阳四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东省宁阳四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山东省宁阳四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题.docx

历史山东省宁阳四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题

山东宁阳四中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

高一历史测试题

考试范围:

必修二第1—4单元;考试时间:

9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0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Ⅰ卷共4页,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

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或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本试卷不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

A.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用牛力耕田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这些资料说明(  )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3.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

由此可见当时(  )

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4.17、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甚至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

5.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

“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6.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7.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8.景德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都。

明万历年间萧近高说:

“(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主要表明(  )

A.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私营手工业生产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被私营手工业超越

D.官营手工业生产逐渐走向商品生产化

9.宋太祖时规定:

“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揭于板榜,置官宇之屋璧,以遵守焉。

”以上材料反映了(  )

A.统治者逐渐放弃了“抑商”政策B.商人政治经济地位有较大提升

C.统治者以立法手段规范商业行为D.官商勾结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10.下面是某一时期英国的对外贸易示意图,该示意图(  )

A.表明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B.反映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时的外贸特征

C.表明英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逆差D.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外贸状况

11.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恩格斯认为它“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

这一论断主要基于当时的航海活动(  )

A.使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B.揭开欧洲商品倾销的序幕

C.导致欧洲严重的阶级对立D.引起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动

1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

”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的开展C.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D.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13.“它是18世纪盈利最多的商业活动之一。

其经济代价在于,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令无数家庭沦为赤贫。

它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的情况……”上述评价主要是针对()

A.世界市场的扩大对欧洲的影响B.殖民掠夺对印第安人的影响

C.殖民扩张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D.奴隶贸易对非洲的影响

14.“19世纪末,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

”这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A.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而形成B.形成的根本途径是交通工具革新

C.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性经济体系D.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

15.新航路开辟后,“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

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变B.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探求新知的盛行

C.英国工业革命增强了欧洲探险的实力D.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追求财富

16.“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晌(  )

A.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B.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

C.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D.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17.马达成了这个工业社会中蒸汽机和内燃机强有力的竞争者,而电报和电话则成为社会有机联系和调节的重要工具,虽然当时人们未能从理论上预见信息将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

上述社会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世界市场分工的细化B.电力的应用与保障

C.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现代物理学的革命

18.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

该材料说明(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9.1937年2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制订《五年建设计划》,强调要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电料、制酸、制碱、炼油、酒精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这一举措的实施(  )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保证D.有利于改善当时的国计民生

20.从下列两表中能看到的本质问题是(  )

表1《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

时间

茶叶(万磅)

生丝(包)

鸦片战争前

年平均量5000

年平均量5000

1847年

8500

22000

1853年

10122

62000

1871年

1022159

126000

表21842﹣1860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年代

输出总额(单位:

英镑)

1842

969381

1843

1456180

1845

2394827

1860

5983257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B.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基本瓦解

C.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艰难发展

21.《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

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

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

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B.近代民族工业布局不合理

C.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压榨D.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

22.从1950年起,我国对煤炭、钢材、木材、水泥等8种主要物资实行计划供应,中央统一调拨。

一五”期间,统配物资由112种增至23l种,部管物资由l15种增至30l种。

这表明我国(  )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物资供应不断丰富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23.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初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

当时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

A.姓“资”姓“社”的道路问题B.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

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D.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

24.促成表中我国粮食产量及农民收人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年份

粮食总产值净增量

年均粮食增长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增长率

1978﹣1984

1025.4亿公斤

495亿公斤

14.55%

A.人民公社体制继续发挥作用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D.农业合作社的作用明显

25.如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  )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B.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D.工业化建设掀起高潮

26.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下列对这一方针解读正确的是(  )

A.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破坏

B.目的是巩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的成果

C.重心是继续提高经济建设速度和公有化程度

D.结果是到1961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新发展

27.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对该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

1960年比1957年各产业的增长率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一22.8%

47%

223%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8.据学者统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如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但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期内不洗脸、不洗衣服等,南北各地均如此。

究其原因主要是()

A.传统忠孝礼节观念根深蒂固B.年轻人与年长者观念不一

C.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发达D.西方教育影响的地域差异

29.下表是高一

(1)班某研究学习小组收集整理的关于“近几十年来中国家庭厨房的变迁”的资料,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B.近代西方习俗的影响

C.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0.1913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见下图。

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

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31.凯恩斯因有效解决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问题而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而到了70年代“滞涨”出现后,他又被称为“战后滞涨病之母”。

凯恩斯主义失灵从侧面说明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并非万能B.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可调和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倒退D.应不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3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因此。

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  )

A.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33.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34.斯大林在谈到罗斯福新政时说:

“美国人所追求的目的,是从经济紊乱、经济危机的基础上产生的。

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

”以上材料说明新政(  )

A.目的是消灭经济危机B.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D.大力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35.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

这些举措表明苏俄(  )

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

36.如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C.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37.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

“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38.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

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  )

A.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B.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有助于缓解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状况D.实际上有利于国际关系趋向缓和

39.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对我的西方朋友们,我得说:

这是历史上一个富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他(斯大林)不仅改变了俄国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

”她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苏联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苏联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D.斯大林模式充分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40.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

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

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  )

A.保护商业贸易  B.拓展殖民地  C.传播天主教  D.掠夺工业原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1.本部分为非选择题,共2小题。

第41题16分,第42题24分,共40分。

2.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

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41.20世纪30年代,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出现多样化的特点,然而在变化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相似之处。

材料一、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

“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

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

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

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二、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境况,而用不着畏缩逃避。

……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应该恐惧的唯一东西,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

材料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

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让人民不再“恐惧失业”。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影响。

(6分)

(4)概括上述三国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之处。

(1分)

4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24分)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请简要概述有关措施及其作用。

(4分)

 

材料: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

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2)指出材料所述现象对近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

(4分)

 

(3)根据下面两幅图片,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4分)并说明这些变化中哪些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4分)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好”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生产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要求答出两点)有何意义?

(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知,“五谷丰登”表现的是农业,“六畜兴旺”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D.

2.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河北、河南出土铁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知识点的掌握.由材料中“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展示出的是铁质农具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故选C.

3.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宋元时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柜坊、飞钱和纸币很早就产生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根据材料“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知当时的商品销售的专业化,C正确;AB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

4.答案:

A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17、18世纪中国在此阶段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限制,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维护封建统治;而此时西方则是为了资本原始积累,提倡重商主义,两者都有国家因素在干预,A项正确;17、18世纪中国因实行重农抑商,一定程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排除B;西方重商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西方重商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掀起反封建浪潮,排除D。

所以选A

5.答案:

A。

解析:

从唐诗和宋词的内容可以看出唐朝长安的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宋代汴州的商业活动则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反映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故A项正确。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与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排除。

封建统治者一直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6.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了解古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关系及对小农户家庭的影响.材料表明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用途除满足一家数口之用外,部分作为赋税缴纳给政府,部分“换钱易粟”,即流向市场与市场发生一定的关系,体现出小农经济并非完全自给自足、封闭的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和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故排除A、C项;家庭手工业产品尽管可以“换钱易粟”,但材料中看不出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且家庭手工业只是作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副业存在,一般不会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故排除D项.故选B.

7.答案:

B。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棉纺织业,可以说明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故答案为B项。

ACD项材料不能反映。

8.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萌芽.这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学习是要注意其萌芽的原因、标志、缓慢发展的原因等.答案:

据材料信息“(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选A;BCD材料中美由提及.故选A

9.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考查宋朝政府的商业政策及其目的.依据材料内容可知,统治者以立法手段规范商业行为,防止官员侵犯商人的合法权益,故C项正确.封建政府一直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统治者以立法手段规范商业行为,防止官员侵犯商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并不能说明商人政治经济地位有较大提升,也不能说明官商勾结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故BD两项错误.故选C.

10.答案:

B。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读懂图示内容,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思考.

解答: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应该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确立是在18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英国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故D项排除;英国在对外贸易中应处于顺差,故C错误.故选B.

11.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变动,为后来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发现美洲大陆只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一个结果,故A项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此时还处于早期殖民扩张阶段,商品倾销主要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阶级对立是政治上的结果,源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即C从属于D,故C项错误。

12.答案:

B。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题中“18世纪末叶”、“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等信息可分析出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因此选择B项;A、D在时间上不符,排除之;C项不合题意。

13.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拓展的相关内容。

从材料“18世纪”、“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品”、“人口荒芜”等信息可知评价的是黑奴贸易对非洲的影响。

A、B、C三项不符材料信息,故选D项。

14.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市场的形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世界市场的形成因素:

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和扩张性;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主要途径是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具体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商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