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诗语话本色doc诗意我的追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480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言诗语话本色doc诗意我的追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诗言诗语话本色doc诗意我的追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诗言诗语话本色doc诗意我的追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诗言诗语话本色doc诗意我的追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诗言诗语话本色doc诗意我的追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言诗语话本色doc诗意我的追求.docx

《诗言诗语话本色doc诗意我的追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言诗语话本色doc诗意我的追求.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言诗语话本色doc诗意我的追求.docx

诗言诗语话本色doc诗意我的追求

诗意,我的追求

诗意课堂其实从教育先驱者孔子““杏坛讲学”就开始了,其后,诗意成了更多人的追求。

师法自然,大道无痕。

我们拥有的也许只是自然的芬芳,理想的灿烂……

——郭学萍

语文,一株美丽的树

【内容提要】

语文是什么?

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语文。

在我的心中,语文就是一株美丽的树,枝叶茂盛,鲜花盛开。

每一片绿叶,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每一朵鲜花,都绽放出诗意的笑靥;根,深深地扎入生活的土壤;果,是智慧与灵性的喷发。

【关键词】

人性诗意生成

语文,这个美丽的名字,她镌刻在我的记忆中,如天上的星星,闪亮而不耀眼;如山涧的小溪,活泼而不喧哗。

语文是什么?

也许你会脱口而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总称。

可是你想知道孩子心目中的语文是什么样的吗?

在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给班上近30个孩子打了电话,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那就是:

“在你心目中,语文是什么?

”下面就是他们的回答。

◆语文是什么?

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语文就是那颗颗繁星;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中,语文就是那片片白帆;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语文就是那点点墨迹……(杨爽)

◆在我心中,语文是清香的碧螺春茶汤,细细品味,沁人心脾。

(陈婷絮)

◆语文,是一条小溪,从远古流向未来,清澈而又明亮,流经自然的每一个角落,点点滴滴,都孕育着生机。

(左传)

◆语文是一种遗憾,只有当你学到更多的知识时,才知道自己的无知。

(杨君哲)

◆在我心中,语文是一片沙滩,我在沙滩上捡到了许多贝壳,还捡到了许多大螃蟹。

(吴兆轩)

◆一泓清泉,美在它的清澈;一束鲜花,美在它的芬芳;一棵青松,美在它的挺拔;一处胜地,美在它的自然。

语文便是这样,这样的美,美得这样。

(应童)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说“孩子是个哲学家”,我说“孩子天生就是诗人”。

我不知道第一颗星星蓦然地在哪里闪耀,也不知道它那时许下了什么诺言。

小溪,告诉我,当我深情地凝望着你的时候,谁能弄清我的名字就在月亮的下面?

月亮升起来,光线是凉的。

它是一株特别的树,发达的月光根须让你我攀附……

语文是什么?

在我眼中:

语文就是这一株美丽的树,枝叶茂盛,鲜花盛开。

每一片绿叶,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每一朵鲜花,都绽放出诗意的笑靥;根,深深地扎入生活的土壤;果,是智慧与灵性的喷发。

叶,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语文是一株美丽的树。

一株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树。

美好的人性,就像温暖的太阳,温暖着我们的心。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名叫《秋姑娘的信》,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讲的是:

秋天到了,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写信。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

再写一封给山村的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多么善良的秋姑娘,从她的一封封信中,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哪些动物要冬眠,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关爱,这才是最美好的东西。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有篇课文《送给盲婆婆的那只蝈蝈》,诗中的小男孩:

乐呵呵地捉回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的盲婆婆。

/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多好的孩子!

多美的心灵!

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文章,在教材中举目皆是。

它不仅陶冶着孩子,也净化着你我。

语文,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

让语文教学浸润人文的色彩,让语文教学负载精神的使命,让语文教学流溢生命的动感。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名叫《陈毅探母》。

文中陈毅说了这么一段话:

“娘,快别这么说。

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

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

”反复读了这段话后,我请孩子们畅所欲言。

一个孩子说:

“陈毅很孝顺自己的母亲。

”一个孩子说:

“陈毅当了大元帅还这么孝顺自己的母亲,真了不起。

”一个孩子说:

“我的妈妈整天为我操劳,可我从来不懂得孝顺她,还整天烦她,真不应该!

”还有个孩子说:

“这个故事有点像‘乌鸦反哺’,小的时候父母亲养育我们,长大后,我们应当报答他们。

”听着孩子们的发言,我的心中涌起一种激动。

我说:

“孩子们,人类有一种情感是强烈而单纯的,那就是——对爱的珍视,我们要将爱心融入平凡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学会理解父母,体贴父母,孝顺父母,热爱父母。

同时我们还要把这种爱放大,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孩子们若有所思地听着,其实,在他们的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断地去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滋生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

语文,就是要用教师自身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

不是说吗?

“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次,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课时,发现坐在最后面的一位男同学正在极力向前张望。

于老师走到他身边,摸着他的头问:

“看黑板上的字是否有点吃力?

”该生点点头。

于老师说:

“请把凳子搬到前面坐。

要注意保护视力。

”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普普通通的一句话语,折射出教师对孩子的热爱。

当你对学生由衷地去爱时,学生就会被你的真情所感动,进而对你产生尊敬和爱戴之情,对你产生出一种超乎寻常的信赖之感,其灵魂深处会化为一种高度的自觉、感人至深的内驱力和自策力。

西方哲人说得好,“教育如果不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就不能在灵魂中生根成长。

根,深深地扎入生活的土壤

美丽的大自然蕴藏着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等无穷无尽的知识,她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如苍茫的大海、丛峦叠障的山峰、无边的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灿烂的百花、芳草如茵的绿地、多姿多彩的田园风光、奇妙的动物,这都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树的种类、树叶的形状,花朵的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落,云朵的飘动,蚯蚓的蠕动,虫子的爬行。

奇异的四季对孩子具有神奇的召唤力。

春天,让孩子体会一下春天的风轻、日暖,树木的变化,哪些小动物是先迎接春天,观察春雨似花针如牛毛的样子。

夏天,隆隆的雷声、耀眼的闪电,雨后和彩虹,路边的小水洼都会引起孩子无限的遐思和强烈的兴趣。

秋天,蝗虫的蹦跳,蝴蝶的翩翩舞姿,纺织娘、蟋蟀的呜叫,可把孩子带入音乐艺术的殴堂。

冬天,飞舞的雪花、晶莹的冰凌都会诱发孩子们心驰神往,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溜冰是孩子最乐意参加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孩子讲水的三态变化,讲雪的神话传说。

  “语文即生活”(崔峦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自觉地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

学完《秋姑娘的信》,我就鼓励孩子们到校园、公园、小区等地方去,认识树叶、观察树叶、了解树叶、采集树叶,把采集到的树叶贴在纸上,把树叶的名称写在纸上,并注上拼音,再到班上交流。

孩子的兴趣可浓了,介绍起来头头是道。

有几位孩子的介绍,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生1:

老师要我们观察秋天的树叶,爸爸、妈妈带我去了粞霞山,我看到了满山火红的枫叶,妈妈说:

“枫叶是秋天王国里的王后。

”我非常喜欢枫叶,它像金鱼的尾巴。

生2:

银杏的叶子像一把把美丽的小扇子,非常可爱。

生3:

水杉的叶子与众不同,在一条长长的叶柄上,整齐地排列着四十多片小叶子,像一把绿色的小梳子似的。

到了秋天,这把小梳子就变黄了。

生4:

梧桐的叶子,像一个个大手掌,我仔细数了一下,少了两个手指头。

生5:

天竺的叶子可有意思了,一片叶子上有三种颜色,中间是绿色的,外面是红色的,还镶了一道黄边,真是玲珑而别致。

生6:

秋天到了,许多树叶都换上了漂亮的盛装。

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便会发现,即使是四季常青的树叶,到了秋天,也会有一点变化的。

比如我中的着根松针,春天是翠绿的,夏天是墨绿的,秋天,绿中就有那么一点黄了。

生7:

披针形的黄色柳叶,好像一只只小船,在秋风中荡漾……

孩子们津津乐道,欲罢不能。

这让我想起陆游的一句诗“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生活是个大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自于生活,又必然走到生活中去。

学了《陈毅探母》,我就让孩子们像陈毅那样,帮父母做几件力所能及的事,对父母说几句温暖舒心的话。

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告诉了我他们的感受:

一个学生说:

昨天晚上,我为妈妈打了一盆洗脚水,我对妈妈说:

“从小到大,都是你替我洗脚,今天,我也来帮你洗一次脚。

”我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她说:

“我的孩子,你懂事了,我真高兴。

另一个学生说:

今天早上,妈妈站在镜子前为我梳辫子,冲着镜子里的妈妈说:

“妈妈,我爱你!

”妈妈没说话,但我感觉她的眼圈有点红,好像想哭。

我说:

“孩子们,收藏起这些记忆吧!

把爱永留心中,让温暖的话语在你我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

语文,不是象牙塔。

语文教学,要能用之于学生生活和时代生活。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不仅受到一次真善美的人性洗礼,同时也学到了怎样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态度。

这对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花,绽放出诗意的笑靥

汉语,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

它能把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每一缕期盼都凝化成诗意的存在,感受这种美好的诗意、享受人生的幸福,是语文教学的使命。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是一套非常富有诗意的教材。

一幅幅纯美的画面,一篇篇纯正的文字,流淌之间的,是一股浓浓的诗意。

以前我爱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现在,我爱读“沙滩贝壳脚丫/海风海鸥浪花/珍珠鱼虾海带/港湾渔船晚霞”。

可孩子们不懂,毕竟他们的生活经验还非常有限,许多诗意的东西他们是不可能体会出来的。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儿童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

苏教版(国标本)所选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具有鲜明的形象,但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如何通过教材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形象,感受体验,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诗意的教学首先必须是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辅以现代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先营造出诗的意境,让孩子们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细细地品味真,从而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激。

所以,课的一开始,播放有关大海的课件,让孩子们看美丽的大海晚景图,听《渔舟唱晚》,教师在一旁用简洁、纯净的语言向孩子们描述:

大海是美丽、神秘而令人神往的。

夕阳西下,孩子们涌向海边,他们光着小脚丫,在软绵绵的沙滩上跑来跑去,捡起一颗颗美丽的贝壳。

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鸥快乐地鸣叫着,大海高兴了,捧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把它送给黄昏。

渔船满载着珍珠、鱼虾和海带,停泊在宁静的港湾,只留下远处天边,一抹绚丽的晚霞……

在这样诗意的情境中,孩子们深深地陶醉了,不知不觉中,和教师一起走进了文本,和作者一起认识美,感受美,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挖掘出内蕴的诗意。

当然,语文的诗意离不开教师自身具有诗意的精神内涵。

没有这种内涵的教师是不可能使这种诗意弥散于课堂。

苏教板国标本第三册《英英学古诗》,学的是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对于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诗的意思文中写得也很明白。

这样的课文花点时间读读就行了。

接下来,我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个教材:

师:

除了《静夜思》,一年级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首李白的诗,谁来背背?

生:

背《古朗月行》。

师:

再读一读这两首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

这两首诗都是写月亮的。

师:

李白不愧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他非常善于想象,在他的眼里,月亮就像白玉做的的盘子,就像仙人用的一面镜子,月光就像白色的秋霜,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现在,让我们也来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月亮。

生1:

月亮像一块大甜饼。

生2:

月亮像一个圆圆的大雪球。

生3:

月亮像一只断了线的气球,飘在天上。

师:

你们想象的都是月亮圆的时候。

然而,古人云:

月有阴晴圆缺,那弯弯的月亮会让你想到什么呢?

生1: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生2:

弯弯的月亮像一座弯弯的小桥。

生3:

弯弯的月亮像弯弯的香蕉。

生4:

弯弯的月亮像一把镰刀。

生5:

弯弯的月亮像太阳公公剪下的一片指甲。

我说:

“弯弯的月亮像同学们笑弯了的眉。

一个普通的事物,引起了孩子们无限的遐想。

诗意的语文,就是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从寻常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这是语文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具体体现。

果,是智慧和灵性的喷发

新课程是什么?

新课程就是对话。

对话,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同时也是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交流之后的赏识和愉悦。

语文,就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平行交谈、平等沟通、真诚互动、民主协商。

读了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蘑菇该奖给谁》,许多孩子都默认了兔妈妈的做法——把最大的蘑菇奖给小白兔,因为他敢于和高手比呀!

很多教师喜欢孩子们的这种一致,喜欢孩子们复述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

我却不以为然,我问:

“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一个孩子站起来,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我说:

“没关系,说出你的看法。

”这孩子终于鼓足勇气说:

“我认为小黑兔也应当得到最大的蘑菇。

因为兔妈妈临走时只是嘱咐他们两个要好好练习跑步,并没有规定他们必须跟谁比呀!

”是啊,说得多好,其实找谁比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有积极参与练习跑步的热情。

小黑兔具备了这一点,大蘑菇自然也应当给他。

对话的语文,就是基于民主和平等的语文。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少的是教师的明确表态,多的是教师的真诚倾听。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真本性”、“原我性”和“个性”得以充分的展现。

《狐狸和乌鸦》,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我小的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

那时,我们都异口同声地说:

“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老师说:

“对!

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过了许多年后,当了老师的我问我的学生: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孩子们众说纷纭,有的说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为了骗肉,不择手段;有的说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能用计谋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有的说这是一只爱动脑筋的狐狸……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

新课程的意义就是在学生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重新发掘。

这一发掘,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

语文,这株智慧之树,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生命的激活和喷发。

【参考文献】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

王崧舟《语文,让人性更丰满》

[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王军吴连群《语文:

留住教育的诗意》

(此文获2003凤凰语文全国征文竞赛一等奖,发表在2006年第11期《语文教学通讯》上)

 

留住语文教学的诗意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学习的能力,促使一个人品格和底蕴的形成,培育诗化了的心境,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韵致。

袁卫星老师说,对语文教学的最高评价应当是:

“就像一首诗!

”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师生交往心领神会、和谐融通的默契;是方法潜用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机变;是学习氛围情趣并茂、轻松愉悦的境界,师生在这种境界中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于是师生的心田便弥散着诗意。

诗意是营造出来的

这个春天来得寂静,一幕幕春雨催开了路边的野花,风轻轻吹过,划过地面,摇动着细微的绿草。

雨过天晴,没有痕迹,我和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去春游。

看到河边的垂柳,一个学生大声吟诵起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听了,灵机一动,决定来个“赏春天,背诗歌”比赛。

比赛分男女两队进行,孩子们情绪高涨,个个都想显显身手。

比赛开始,几个男生指着小河中快活戏水的鸭子,高声背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还没等他们背完,一个女生指着满树的梨花,背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朵万朵梨花开。

”男生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女生背“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我觉得女生背的这句诗和天气很吻合,不禁击掌叫好。

男生不甘示弱,指着树下的片片花瓣,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女生回应“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比赛继续进行,大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欢笑声此起彼伏。

激动的场面感染了我,我情不自禁,也背了一首“春天怎么来?

草绿了,春天从绿色中跑出来。

/春天怎么来?

花开了,春天从花朵里跳出来。

/春天怎么来,我们高兴了,春天从我们的心中飞出来。

”受我的感染,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开了:

生1:

春天怎么来,冰雪融化了,春天从河水里淌出来。

生2:

春天怎么来,油菜花开了,春天从金灿灿的花朵中飘出来。

生3:

春天怎么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春天从燕子的歌声中飞出来。

生4:

春天怎么来,柳树发芽了,春天被柳树姐姐从长长的发梢中抖落下来。

生5:

春天怎么来,风吹过,春天从一圈一圈的涟漪中荡漾出来。

……

我心中的涟漪也在荡漾。

春雨无痕,对话在不经意中产生。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入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

站在树林的底下,仰望天空,参天的树木,为我留了一片蓝天,虽然很小,却很深。

诗意是吟诵出来的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叶圣陶认为,不但文言文可以吟诵,白话文也有吟诵的必要。

他说:

“白话文与文言文都是语文,要亲切体会白话与文言文的种种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

”苏教版(国标本)所选文章,文质兼美,是吟诵的极佳蓝本。

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把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让读作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孩子们通过这座桥梁钻进文中,体味、品尝。

如《大禹治水》一文,教师抓住描写禹决心治理洪水“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等重点词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想象跋山涉水、忍饥挨饿、风雨兼程、筋疲力尽的种种艰辛,从而体会禹的坚定、忘我。

由此可见,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心想的必经步骤”。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观并用比只用一种感观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好得多。

诵读不但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助于运用。

正如有的同志所说:

“读熟了,念烂了的文章,不论古今中外,已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记得深刻,待到说话时就不知不觉浮现在脑海,流到口边说出来;待到写文章时,就不知不觉像流水一样,通过思维流向笔端,写了出来。

诗意是感悟出来的

新课标指出:

“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深化,个性得到张扬。

如《看菊花》一文的第二自然段:

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

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这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总写菊花好看极了。

第二句是重点句,具体写菊花的不同颜色以及公园里菊花的数量多,正迎着寒风开放。

第三句讲人们流连忘返。

讲读的时候要结合观察插图,感悟菊花的特点。

孩子们通过自读自悟,纷纷谈出了自己的感受。

有的说:

菊花的颜色多,有黄的,有白的,有淡绿的,有紫红的。

有的说:

菊花的数量多,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有的说:

菊花很勇敢,不畏严寒。

还有个孩子说:

菊花太美了,你瞧,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都不舍得离开了……

萨特说:

“阅读是自由的梦。

”就让孩子们在梦一样的诗境中去感悟去体会吧!

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的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这是语文人生性和审美性的具体体现。

诗意是碰撞出来的

我们追求诗意的课堂,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着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

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

在教学志南和尚的《绝句》一诗时,我和孩子们都被“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样的诗句深深打动了。

诗人是多情的,因为多情,他们能洞察细微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否则春雨就是春雨,为何叫做“杏花雨”?

春风就是春风,为何叫做“杨柳风”?

师:

什么叫“杏花雨”?

生:

杏花开放时下的雨。

生:

就是指春天的小雨。

师:

从“杏花雨”这个词中,除了知道雨下的时间是清明时节杏花开放的时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

春雨很美,像杏花一样。

生:

在诗人的想象中,春雨是有色彩的,那是浪漫的粉红色。

生:

我仿佛闻到了春雨的味道,喷香喷香的。

生:

也许是真的春雨,也许是缤纷的花瓣,纷纷扬扬。

师:

是啊,在诗人的眼里,春雨是有色彩的,春雨是有味道的。

现在你们能说说对“杨柳风”的理解吗?

生:

杨柳风就是指春风。

生:

春风很柔软。

生:

春风也有色彩,那是生命的绿色,

生:

柳枝轻抚拂,像母亲的手一样柔软。

师:

静下心来,用心聆听,你能听见到柳枝轻摇的声音吗?

生:

沙沙——沙沙……

师:

是啊,这就是诗人笔下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味,有声。

现在我们再来读“杏花雨”和“杨柳风”,你想说什么?

生:

春天真是太美了!

师:

美得真实,触手可及;美得浪漫,杏花飞扬!

……

诗是思想美丽的外衣,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背后,是作者在春天里轻舞飞扬的心情。

新课程是什么?

新课程就是对话。

对话是什么?

对话就是言语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生成出来的。

留住课堂的诗意,就是要留住碰撞时发出的“不一样的声音”。

写到这,我想起李镇西在解读高万祥先生《语文的诗意》专著时曾说:

教育的“美”就是教育的“诗意”,当语文教育是通向学生心灵的、语文视野是面向生活的、语文使命是指向未来的,语文教学就进入了诗的境界,教育便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芒。

诗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留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留住语文教学的生命。

 

(此文获2003“我与苏教版同行”全国征文竞赛一等奖,发表在2005年第5期《小学语文研究》上)

诗言诗语话“本色”

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郭学萍

没有哪一间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摒弃“虚假的完美”,在“真实的缺憾”中带给心灵最真实的“回归”。

衡量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与否,重要的不是质朴还是华丽,关键的是思想和底蕴。

一堂语文课有一堂语文课的风采,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是一个导演,面对同样的文本,可以幻化出不同的神韵。

本色的语文课堂可以是诗意自然的,如高山流水,珠落玉盘;本色的语文课堂可以是幽雅明净的,如深水静流,低调平静;本色的语文课堂可以是慷慨激昂的,如锣鼓喧天,铙钹齐鸣;本色的语文课堂可以是简单朴素的,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主题曲,含蓄内敛,舒缓温情……虽然我曾做过无数次设想,却始终无法准确定义“本色语文课堂”的内涵。

但是可以肯定:

“本色”绝不是“清一色”,春天的“本色”就在于她的五彩缤纷。

“本色”也绝不等同于“简单”,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简单可产生出复杂,复杂可表现为简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潜心静气,远离浮躁,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似锦繁花中,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用心灵感悟“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

一、冗沉削尽留清瘦——凸出主干

语文即生活。

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的视野就有多宽,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鸟兽虫鱼;上至安身立命,下至人情物理,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所以语文课堂极易“剑走偏锋”,忘却了自己的味道。

郑板桥有一首著名的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