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582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docx

《自然辩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docx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观的角度回答: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5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6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7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

9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型的统一?

10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

1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2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3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14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

具有加和性与非加和性的例子?

15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经哪两种方式相互连接?

16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

17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链的含义?

18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

19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20按照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会进入有序状态?

2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22进化与退化的特点及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表现?

2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24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特征?

25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26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27全球性问题是指哪几个问题?

28生态自然观?

29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内涵解读?

30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局限性?

31为什么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是总的认识、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是物质的2.运动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灭的3.意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推动自然界运动发展6.人类和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7.实践导致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5、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

哥白尼革命

6、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外因论)2.试图把一切运动都还原为机械运动(还原论)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和位置,不能改变质量,机械论者据此把一切变化归结为位置变化,否认质变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空间和时间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据此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结果6.机械论者据此力图机械的分解自然界,把自然界还原为物质实体的集合,把物质实体还原为基本粒子的集合

7.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1.天文学方面:

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2.地理学:

地质渐变论,自然科学对机械自然观打开的第二个突破口3.物理学:

迈尔,焦耳,亥尔姆霍茨发现能量守恒定律4.化学: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维勒合成尿素5.生物学:

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6电磁场理论

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

1.实现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的结合提供了前提

9.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型的统一:

1)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是受自然制约的,是不能超越自然限度的。

2)处在自然对人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人的活动而消失3)人类只能顺应自然规律,4)人在自然界里获得的自由程度还取决于对自己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

5)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包括两层涵义,其一自然是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获取所需东西的客体:

其二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即人在自然面前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10.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

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

整体大于它的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是系统组成的基本规律。

要点:

1: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2:

系统的要素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3:

系统的结构使系统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4:

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

1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

自然界不仅存在而且演化着2:

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

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4:

自然系统是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12.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提供了系统的思维方式

13.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2开放性:

与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3.动态性:

运动变化发展4.层次性:

系统由一定的要素构成,要素则是由更小的其他要素构成的系统,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14.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

具有加和性与非加和性的例子1所谓系统的整体性指:

系统具有其它要素所没有的新性质功能和规律,处于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们在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功能及特点。

2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从微观到宏观到宇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

3作为系统中的要素,它具有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

例子:

15.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经哪两种方式相互连接:

加和性和非加和性两种方式过渡,系统具有加和性主要指整体在其量上等于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

非加和性指系统的各个部分构成整体以后,整体出现各个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新质(新的性质,行为,结构,功能),这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非加和性表明,系统具有它的各个部分所没有的性质即整体性。

16.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

1.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有构成关系(纵向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横向关系)2.层次与系统的复杂性有对应的关系3.高层次和低层次间必然存在双向因果链4.物质系统层次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层次结构的结合度。

17.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链的含义:

层次结构的纵向联系的特征决定了其中必然存在双向因果链,低层次系统作为原因引起高层次系统的一些结果称为上向因果链;高层次系统作为原因又会在低层次系统中引起一些结果称为下向因果链。

双向因果链既构成了层次间的差异,又沟通了层次间的联系。

层次结构的双向因果链表明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有基础性作用,高层次系统对低层次系统有支配,调节与控制性作用。

18.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

1.分叉:

稳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种类似进化树的分叉是自然演化的一种基本方式。

分叉的选择表现在通过远离平衡态对外部随机涨落的敏感性上。

分叉表明了系统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辩证统一。

稳定性是不稳定性的基础,不稳定性是达到新的稳定性的必经途径。

)2.突现:

突发性、间断性、不可预测性(系统可通过渐变或突变而进化;突现的基本特征:

突发性,间断性,不可预测性)3.内在随机性:

确定性和随机性。

19、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身组织机制。

自组织: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的或自动的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过程。

20、按照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会进入有序状态:

1,能从外部获得物质和能量并处于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演化的基本条件。

2,系统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根据3,内部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原因“生存原理”关键是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2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1,马克思关于自然界发展无线性的思想,2自然界的演化是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22、进化与退化的特点及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表现: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纯走向有序的进化,也不是单纯走向无序的退化,而是有序化和无序化的统一,是进化与退化的相互交替。

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2,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

进化与退化的交替表明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曲折的发展过程。

2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4、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特征: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4,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是“生态科学”

25、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1)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调控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影响,即以人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因为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复原了,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就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在创造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同时,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

26、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的平衡系统5,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27、全球性问题是指哪几个问题:

人口激增,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

28、生态自然观:

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29、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内涵解读:

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着眼于三个“实现”1,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3,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

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30、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局限性: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1、为什么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时期,首先要把自然界分解开来加以研究,考察各种自然过程的区别,这是科学研究的必然之路。

第二部分科学观及科学方法论

1科学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2科学知识的特点?

3怎样理解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

4科学精神的内涵?

5科学事实及其类型?

6科学事实的特点?

7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着理论?

8为什么说科学观察重要并且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9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10科学定律及其主要特征?

11科学定律的作用?

12科学假说及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

13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14科学问题的结构及类型?

15简要回答科学问题的来源?

16怎样理解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开始的?

17“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两个命题的关系?

18科学假说在科学思维和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19为什么说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20如何进行科学选题?

21科学理论的概念和类型?

2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23理解科学理论的功能?

24科学的精神气质?

25科学事实的获取方法有哪两种?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27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28如何理解科学实验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29在观察试验中有哪些重要的认识论问题?

30理解形成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31理解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原则?

1、科学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1科学的概念:

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是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2关于科学的现代观点:

1)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以及有效地获取这种知识并加以系统化的方式2)科学是一种驾驭自然的力量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专门职业4)科学是一种文化5)科学是一种方法。

科学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

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

2、科学知识的特点:

1)科学知识是用逻辑组织起来的严密知识体系2)科学知识较其他知识而言更精确3)科学知识较其他知识而言更可靠

3、怎样理解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

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具有的要素:

1)主体要素2)客体要素3)工具要素。

科学劳动的主体是人,即科学工作者,其客体是自然界即科学认识的对象,其手段即工具要素。

4、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1)求真务实的精神2)有条理的怀疑精神3)开拓创新精神

5、科学事实及其类型:

1科学事实:

是科学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的真实描述和判断。

逻辑形式:

单称命题“S是P”2科学事实含事实1和事实2.事实1:

客体和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如观测仪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因而与客体的本性相关,也与认识条件有关。

事实2:

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因而既与客体的本性,仪器的性质有关,也与人用以描述事实的概念系统有关。

6、科学事实的特点:

1)具有可重复性2)渗透着理论3)比较系统4)有相对的独立性。

7、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着理论:

见论述题二!

8.为什么说科学观察重要并且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科学观察要求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科学观察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这是保证科学观察客观性的物质基础。

9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新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新理论的基础。

2.科学事实属于经验3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手段和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10、科学定律及其主要特征:

科学定律:

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通常是全称命题,可分为经验定律和理论定律。

科学定律的特征: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2)具有简明性

11、科学定律的作用:

1)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3)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12、科学假说及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

科学假说:

根据已有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

1)事实基础2)背景理论(包括推理规则)3)对现象本质的猜测4)推演出预言和预见。

科学假说的主要形式:

模型,概念,知识形态的假定性理论。

13、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1)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2)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3)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14、科学问题的结构及类型:

科学问题:

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的类型:

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样从结构看,科学问题包含问题的指向(问题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目标,求解的应答域。

依据知识背景的不同分为:

1)常规问题对应反常问题2)理论问题对应事实问题

15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1)从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3)从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中产生问题(悖论)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5)从社会需要与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16、怎样理解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开始的: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科学问题:

一定时代的科学知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1)问题引导着科研或科学认识的整个过程,问题既是旧理论的终点又是新理论的起点2)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3)科学问题可以指导科研发展的方向

17、“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两个命题的关系: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不同命题。

前者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后者着眼与认识的来源,两者层次不同,实质是统一的。

作为认识的一般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自然科学理论归根结底产生与科学实践与生产实践。

但作为认识的局部或个人的研究过程来看,认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即使已有的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新的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科学问题这种认识形式既包含先前实践和认识的成果,也预示进一步实践和认识的方向。

因此,科研从问题开始丝毫不意味着对实践基础的否定,而是把一般的认识论原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化了。

18科学假说在科学思维和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1)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2)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桥梁3)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4)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19、为什么说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1)科学理论:

经过实验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原理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具体的规律和预见)组成。

2)科学假说:

根据已有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然途径。

3)当新发现的事实不能用原来的理论来说明时,就需要提出假说。

提出的假说通过实践检验被证实或证伪,被修正或被取代,自然科学就是沿着问题——假说——理论——新问题——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

20、如何进行科学选题?

科学研究选题及其步骤和基本原则:

1)科研选题:

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所需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2)步骤:

(1)了解前人的工作和现在的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初步选出课题。

(论述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2)对初选的课题进行初步论证,即进行可行性分析(3)评议和确定课题,提出选题报告,经同一行业专家评议,选出最佳课题3)基本原则:

(1)创造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需要性原则(价值原则)

21、科学理论的概念和类型?

科学理论:

经过实验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原理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具体的规律和预见)组成,可分为:

构造性理论和原理理论

2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1)客观真实性2)全面系统性3)逻辑完备性4)科学预见性

23科学理论的功能:

1)解释功能2)预见功能

24、科学的精神气质:

1)求着务实精神2)有条理的怀疑精神3)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

即以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科学问题:

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原题,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25科学事实的获取方法有哪两种:

观察和实验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典型性原则

27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其重要作用分为两方面

(1)是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重要手段

(2)可导致新的技术发明

28如何理解科学实验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作用1)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强化,激化研究对象,在极端条件下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3)加速再现或延缓,模拟研究对象及其变化过程4)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29、在观察试验中有哪些重要的认识论问题观察实验中的认识问题:

1)理论渗透观察问题2)观察中的偶然性与机遇问题3)微观领域中仪器的影响问题

30形成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1)对应性原则2)解释性原则3)可检验性原则

31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是基础,原则有1)相容性评价2)自洽性评价3)简单性评价

第三部分技术观及技术方法论

1技术及其本质

2*理解技术的两重性和技术价值的两面性?

3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4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

5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

6技术创新的过程及特点

7高技术

8实施与实现高技术产业化需要的条件?

9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及机制

10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

1技术及其本质:

技术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和运用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体现两个方面:

技术活动,技术成果。

技术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

2、理解技术的两重性和技术价值的两面性1.技术价值的概念:

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有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

技术价值只有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

2.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性、经济性、革命性等),技术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社会的制约性。

技术的二重性显现为技术价值的二重性,也就是说,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共存于技术之中,技术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也共存于技术与其主体的关系之中。

3.技术价值的特点:

a.技术价值具有客观性b.历史性c.实践性d.相对性4.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

技术的自然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

5技术的两重性决定了技术价值的两重性,技术的社会价值又具有两面性,即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3、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1.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2.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观察技术要素)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以科技为基础的技术要素,是现代技术构成中主导因素)技术知识表现形式:

经验知识,理论知识

4.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1.目的不同:

科学认识:

认识自然,求真;技术认识:

改造自然,求用2.对象不同:

科学认识:

天然自然包括自然物和自然过程;科技认识:

人工自然包括人工物和人工过程3.过程不同:

科学认识:

观察实验---假说---检验---理论;个别---一般;经验——理论;技术认识:

科学知识---想象技术原理---试验---与理论比照4.解决问题不同:

科学认识:

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技术认识:

解决做什么,怎么做。

5.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

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

最重要的是技术原理的构思。

技术原理:

技术系统(包括技术设备,工艺等)必须具备的工作原理。

技术发明的核心就在于构思一种新的技术原理或创造一种技术原理的新的运用方式。

1.科学原理推演法2.实验提升法3.移植综合法4.智力激励法5.检验表法或设问法,校核目录法6.自然模拟法7.回采法8.逆向发明法;系统设计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