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968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然辩证法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然辩证法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然辩证法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然辩证法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科学.docx

《自然辩证法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科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科学.docx

自然辩证法科学

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的概念理解,科学与宗教、艺术的关系分析

1.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

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如何认识科学

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词典、辞书对“科学”下的定义各不相同。

科学哲学著作对科学本质的讨论,不同的流派也是谁也不服谁。

因此,对“科学”这种异常复杂的事物,很难给出一个任何人都认同的定义,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理解科学。

科学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科学反映的是客观事实,那么那些莫须有的东西,即使被证明的再天衣无缝,那也仅是一种形式下的伪装,它是不可以称之为科学的。

例如永动机,人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推理,证明,试图得出一套合理的说法来解释,后来也的确是形成了一套理论,但是由于永动机本身就是无法作为客观事实存在的,这种理论很快就被推翻了,那么我们当然也就不能将其称之为科学。

第二,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特殊的认识活动。

科学不单作为一个名词使用,同时,它也是一个追求科学的过程,是一种探求真理、推动知识的活动,科学认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活动,知识是探求的结果。

第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研究由最初的对于探求的热忱,个人开展的科学认知活动逐步的发展到国家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

经历了大概这样的一个阶段:

个体恩主制集体性国家。

即科学是一项国家事业,是社会中的一个专业部门,是国家的战略产业。

随着科学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展开,科学现今已经成为一项国际事业。

基于以上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科学的内涵,但是仅凭这些,还是无法准确的判断哪些理论是否属于科学的范畴。

这是一个界定的问题,可以从以下的四个标准进行判断:

逻辑的标准、经验的标准、社会学的标准、历史的标准。

从逻辑上看,第一,科学理论本身能做到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前后自相矛盾。

第二,科学理论必须是简明的,不能包含不必要的假设和条件,为以后的失败留好了退路。

第三,科学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伪的,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

科学必须能够被证伪这种说法是被很多人认同的,但是同样也引起了许多误解,有的人以为搞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地去证伪、推翻;还有的人发现自己提出的理论被证伪了,反而认为这说明我的理论是科学的!

其实被证伪的理论,也就被证明了是不正确的,当然也就不是科学的了。

可证伪性是科学的必要条件,但是并不是充分条件。

可证伪性只是说做为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清楚地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被推翻,但是并不是非得要去推翻它才叫搞科学研究。

其实人们搞研究的主要目的还是想去证实某个理论的。

第四,科学理论必须是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的,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领域中能够适用,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

从经验上看,第一,科学理论必须有可以用实验或观察加以检验的预测,而不是只是空想。

第二,在实际上已有了被证实的预测,也就是说,一个科学理论不能只被证伪,却从未被证实过,否则这样的理论是无效的。

第三,检验的结果必须是可以被别人独立重复出来的,而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做得出那个结果,别的研究者重复不出来。

第四,对于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要有一定的标准,什么是正常现象,什么是异常现象,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都要划分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结果随意解释。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因此一个理论即使符合了逻辑和实证的标准,也未必会被科学界接受,还要从社会学和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否有效、有用。

从社会学上看,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够解决已知的问题,如果连这也办不到,这种理论就毫无存在的必要;必须提出可以让科学家做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模型,也就是说,它还必须能够做出可检验的预测,否则也没有用处;对新提出的概念必须做出切实可行的定义,而不是一些子虚乌有的、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的伪概念,像“气功场”、“天人感应”之类。

从历史上看,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够解释已被旧理论解释的所有的数据,即不能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做解释,而无视不利的数据;必须能够跟其他有效的平行理论相互兼容,而不能无视其他理论的存在,自成一统,要把一切科学理论全部推倒从来。

比如,“科学神创论”如果要取代进化论这种“旧”理论,就不仅要解释已被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的所有的数据,而且不能不理睬与进化论相容得非常好的现代生物学的其它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的成果。

虽然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知识也是无穷尽的,因此一个人是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科学知识。

但是对于科学的判定,必然是有一套标准存在的。

以上的四个方面,可以作为判定科学的界限。

科学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的一个知识体系,世界要想发展必然离不开科学的进步,而且科学的无国界性也促进了其快速发展。

但是有人打着“科学”的旗号,去进行招摇撞骗,这就是现今所提到的“伪科学”。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是三个有着明确的区分界限的概念,以上所述均说明了什么是科学,什么可以属于科学的范畴。

那么很多人为了一个解决问题,做出了很多的研究和努力,但是最终形成的理论并不能被认可,无法满足以上的四个标准或者概念,那么我们就说这是非科学的。

然而非科学想要成为伪科学,就必然需要利用这些错误的理论去误导民众,招摇撞骗。

这就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非科学、伪科学。

伪科学:

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

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

魔术等,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

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某些拥护伪科学的人纯粹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或科学方法的本质有所误解;但亦有人会蓄意去杜撰、散布虚假的知识去欺骗大众,以得到金钱上或其它的利益。

有些人觉得所有伪科学都只是无害的娱乐;相反也有些人(如理查德·道金斯)则认为所有伪科学都是有害的。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则有一句名言:

“科学经常是错的,而伪科学倒有时是对的”。

概念辨析

  伪科学和科学的区分

  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在其有效范围内没有发现反例且具有可重复性。

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

  经过一个多世纪科学哲学家(或科学史家)与科学家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对话,尽管大家对科学方法有很大程度上的认同,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问题仍然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很多被贴上伪科学标签的研究者及其理论的支持者质疑分界太过严厉,一些现在被接纳为科学的领域曾被认为是伪科学或具有伪科学的某些标志,如结果没有可重复性,缺少可证伪性。

(注:

维基百科中未给出参考文献。

  有些理论家认为实验验证本身并非一定是科学方法,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认为在他的理论(范式理论)和卡尔·波普尔的理论中实验方法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这是否意味着科学理论必须能够解释所有与其竞争的其他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在经验上与竞争理论相冲突并导致与竞争理论不一样的实验结果。

这样一个理论是科学的或非科学的就依赖于历史的环境。

如果它比同时代的其他解释更好,就意味着科学进步。

比如在古希腊,很多领域,如:

迷信(superstition),宗教(religion),魔法(magic)和神秘(theoccult)被认为是正统的科学。

这就是科学理论相互竞争的模型,Rothbart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模型。

(注:

在古希腊,即便是苏格拉底这样死于渎神指控的哲学家,他认为自己是信神的。

更具体一点,托勒密的地心说当时在预言天文现象时要比日心说更有优越性。

  库恩认为相互竞争的范式(注:

科学史家拉卡托斯称之为科学研究纲领。

)之间的竞争很容易导致相互漫骂,他们会各自向公众寻求支持,而公众是缺乏判断竞争理论的能力的。

科学哲学家LarryLaudan更认为伪科学一词并无科学意义,它大多时候描述了我们的情绪:

  如果我们需要站出来并进行理性的讨论,我们会冒出伪科学或不科学这样的词汇,

  它们完全是空洞的说法并仅仅对我们的情绪有影响。

原文:

  伪科学与原科学的区分 

  原科学(protoscience)处于假说或不完善阶段,还没有被科学所证实,也没有被推翻的理论。

原科学并不反对科学验证,但由于其结果不完全确定(催眠术等)、难于验证(例如古代宇航员理论、夸克)等原因,目前阶段还无法作出定论。

  伪科学与科学骗局的区分 

  伪科学所声称的“知识”虽然并没有科学支持,但其提出者未必有借此牟利或欺骗的主观动机。

一部分科学骗局借用了伪科学来达成目的,但伪科学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不是科学,但也不是伪科学

  科学是人类的知识体系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知识体系。

在科学之外,还有很多有用的知识,它们并不属于伪科学。

  没有经过完整归纳、验证的知识,无法纳入科学体系,但并不是伪科学。

例如日常生活的经验和直觉。

  科学之外的其他知识体系,不能以伪科学来评判。

例如文学、艺术体系,不适合用科学、伪科学来评价。

识别伪科学

  伪科学经不住科学常识(及科学方法)的检验,可以通过下述特征进行辨别:

  1)没有实验证据就进行断言

  2)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形下进行断言

  3)不能进行重复性实验

  4)断言不合逻辑

  5)在存在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

  注:

断言不合逻辑是不能完全当作辨别伪科学的标准的。

许多科学新兴事物诸如非欧几何在一开始看来也不合逻辑,但是他们是真正的科学。

  一种实践或知识体系如果标榜自己与已被接受的科研规范一致,但又明确地违背了这些规范(主要表现在误用科学方法上),就可被称作伪科学。

判定伪科学可以基于很多理由。

波普尔认为占星学是一种伪科学,因为占星学总是只作极模糊的预测,以至于不可能被

证伪。

保罗·萨加德则认为占星学是一种伪科学是因为占星术士基本没有发展自己的理论,也没有意愿作出根据其他理论来评估自身理论的尝试,而且有选择地考虑证据。

萨加德认为伪科学倾向于关注表面的相似,而不是因果关系。

  伪科学也有别于那些声称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获得对物质世界的洞察的预言、神学和玄学。

得自神或顿悟的思想系统,只要不宣称自己是科学,没有推翻现有的科学理论,就不应被视作伪科学。

  大众科学里的一些常见信念或论断可能达不到科学的标准,甚至包含了一些科学幻想,因此大众科学很可能在民众中起到模糊科学与伪科学间的界线的效果。

实际上大众科学很可能源自未经科学方法论训练、不知何为同行评审的人,或经其散播。

物品促销

宗教例证

大陆漂移说

  在科学史中我们甚至可以找到曾经被(科学共同体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伪科学的理论后来又成为大家公认的理论,如:

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

  科学家有时会因为理论缺少可能的实验检测,而称该理论为伪科学,比如宇宙论就曾被认为是伪科学。

永动机

  永动机是指违反物理(能量恒守)基本定律的永远做功的发动机。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发现到更多的自然规律,终于在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

人们认识到: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更丰富的科学基础。

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认为物质运动可以随意创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它使永动机幻梦被彻底的打破了。

非科学

  就是不可证伪的,所以这样的知识属于非科学,它们在科学的领域之外。

按照波普尔的可证伪原则:

哲学、数学、神学、宗教等都不是科学。

但波普尔并未给出非科学与伪科学的清楚划分。

他列举星相学、精神分析为伪科学的代表,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科学代表。

科学哲学家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Feyerabend)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而且在科学的某个领域内适用的判定(伪科学)标准未必适用于其他领域。

Thagard(1978)从社会学的角度就伪科学问题讨论:

  教育人们科学是如何地区别于伪科学是努力让公众不要漠视科学的哲学努力。

原文:

 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scientism)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

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

科学主义一词有时在两个方面亦被用作略带贬义的解释:

1、表示不恰当的使用科学或在不适当的地方运用科学主张;2、指“自然科学的方法,或者自然科学所认证的范畴分类和事物,是任何哲学和任何研究的唯一恰当的元素的信念”,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将它引入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才能摒弃它们的非科学形态。

  科学主义的英文(scientism)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出现。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ilhelmDilthey)在十九世纪末主张人文学的研究方法与科学方法不同,人文学应该“主观”,与科学的“客观”相对,并批评那种试图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学(指法律、艺术、历史和宗教)研究的思想为科学主义。

强唯科学主义是指“对科学知识和技术万能的一种信念”(见《牛津英语词典》)。

弱唯科学主义是指“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的一种主张”(《韦伯斯特大词典》)。

在前苏联和我国,唯科学主义有一种变形,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科学主义”,这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看作是一种“万能的科学”,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的主张,也是一种易于产生教条化倾向的主张,也是一种易于产生团体迷思现象的主张。

批判

  范岱年在他的文章,“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历史的回顾与批判”一文中指出,“中国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方面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

但在政治体制改革、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建设方面还有十分艰巨的任务。

现在提出“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是一巨大进步,是对唯科学主义的有力批判。

马勇在探讨丁文江的科学主义时也说:

“科学与玄学的论争从表面上看,参与论争的人是谁也没有说服谁,但从实际后果看,这场论争所产生的对科学的热情,成为知识分子生活中的一股创造性力量。

尽管他们有着论战的分歧,但所有鼓吹和信奉科学的人,实际上都受到这种信念的鼓舞,即只有受过科学训练的知识分子,才能设计出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能进行一场科学的社会革命。

在这场社会革命中,运用理性的技术解决人类福祉问题,使得提供比迄今通过常规智慧所提供的更为人道、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成为可能。

这就使得他们所鼓吹的科学的行动,不仅具有学术上的重大意义,而且具有政治上、社会上的合法性保障。

他们使用“赛先生”作为护身符,用这个具有魔力的护符去驱走一切迷信、保守主义以及对过去的盲目忠诚,以便把人的智慧解放出来,去思考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紧迫问题。

科学,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而是一种“科学主义”,甚至是“绝对的科学主义”。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分析

科学与宗教:

科学时代KEXUESHIDAI基于历代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理解,大多数都是从基督教的角度出发来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而从广义上来看,科学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宗教不仅包括基督教,还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可以说,科学与宗教各自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复杂多样的,因此,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

而且,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与同时代的宗教也有着不同的关系,有的是尖锐的对立,有的则是和谐与统一,并且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同样会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生变化。

例如,中世纪末期的欧洲,科学就与宗教曾发生过激烈的争斗,而“包括道教、佛教在内的东方宗教,几乎都不存在与科学爆发冲突的问题”【1】。

而到了现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更加复杂多样化,既有对立矛盾的一面,又有和谐统一的一面。

因此,要准确的界定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困难的,对科学与宗教这一不断发展变化的共生体也是有失偏颇的。

因此,对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理解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思辨的考量。

一、科学与宗教的多种看法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体系中的两种,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已是不言而喻。

但是,由于科学与宗教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因而,历来许多的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对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理解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典型的看法:

一是“冲突说”,即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

这类学说的典型代表者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德雷伯和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罗素,他们坚持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是绝对对立的冲突关系,科学代表着真理,宗教代表着谬误【2】;二是“相互关联说”,这类学说认为科学与宗教处理的是不同领域的事情,各自满足人类的不同需求,这也是许多科学家所持有的观点【3】;三是“认识的不同状态说”,这类学说是由孔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理智的内在发展在历史上出现了宗教、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个连续阶段:

宗教充当了人类知识的必然出发点,而科学则提供了最终的认识状态【4】;四是“完整知识学说”,这类学说认为实证科学、哲学、宗教的综合,即所谓的“完整知识”,是人类理智发展的“最高目的和最终结果”,代表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哲学家索洛维约夫【5】。

此外,还有鲍尔蒂利希的“分离论”,约翰霍顿的“相关论”以及爱因斯坦“恐惧宗教、道德宗教、宇宙宗教”等观点。

二、科学与宗教:

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不论是“冲突说”、“相互关联说”,还是“分离论”、“相关论”,这些有关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学说都是历代的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的看法或见解,是特定历史时期科学与宗教发展的产物。

因而在分析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都是从静态的层面去进行孤立的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静止而非绝对的静止。

只有事物保持相对的静止状态,我们才能够认识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事物是倏忽即逝,不能保持其质的稳定性,那么,我们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人类就谈不上发展,因此,事物保持相对的静止,保持质的稳定,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从科学与宗教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科学与宗教在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并且在每一阶段这些特点大都保持不变,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稳定性。

这就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使得人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因此,上述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学说都是从静态层面去分析和理解的,这就使得他们的学说保持静止状态,而没有随着科学与宗教的发展而去完善与发展。

因此,这些学说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而非整个的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学说。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变化发展同样是绝对的。

科学与宗教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不会一成不变。

因此,从静态层面去分析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这往往会受历史的局限而理解的不够全面、深刻。

所以为了更深入彻底的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还要从动态层面去把握,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置于它们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去考察,因为科学与宗教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它们始终都会处于一种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动无限动态发展状态之中。

为了准确的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就应该从动态层面去理解,这就要求既了解科学与宗教在过去的发展状况,又要把握它们当今的发展状况,还要对它们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始终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只有这样,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理解才能更加的全面、彻底和深刻。

因此,静态的理解是基础,动态的把握才能更全面、彻底和深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静态和动态的辩证统一。

例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于科学与宗教的理解也是遵循着动静相结合的方式,他将宗教的发展历程区分为“恐惧宗教、道德宗教、宇宙宗教感情”三个层面【6】,从这三个层面来把握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可以深刻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内涵和统一。

三、科学与宗教:

协调发展的机制回顾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宗教的恩恩怨怨,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

科学与宗教既不应该对立,也不应该分离,而是要协调发展。

造成科学与宗教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是:

由于都想成为惟我独尊的最高主宰,并将对方置于自己的统辖之下,才导致了一山难容二虎,双雄相争的局面。

[7]而当今的社会,人和社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了科学与宗教,两者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宗教作用于人们的心理,为人们提供心灵慰藉和精神支柱,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对于社会,对于人类,科学与宗教都是不可或缺的,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

因此,科学与宗教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对人类,对社会都有无法取代的贡献。

如果科学与宗教始终相互对立,相互抑制对方的发展,那么,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整个科学与宗教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也需要科学的进步与提高,如果宗教抑制科学的发展,那么,社会的发展就会非常缓慢;反之,如果科学抑制宗教的发展,压制了人类心灵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那么,对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因此,科学与宗教的发展不能偏执一端,科学的发展只能解决人类物质上的需求而不能解决人类精神上的需求,无法解决人类精神贫乏的困境;宗教的发展只能实现人类精神的慰藉而无法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从而使生产力的发展缺乏强劲的后续动力。

所以,无论是片面的强调唯科学至上或是唯宗教至上,都会导致人类社会片面的发展,这显然有悖于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不利于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因此,科学和宗教要本着为人类、为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出发点,摒弃对立面,求同存异,实现科学与宗教的协调发展,共创一个双赢的局面。

在人类生活的不同领域——科学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领域,宗教在支撑精神和慰藉心灵的领域——各司其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为人类,为社会的发展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科学与宗教:

相互发展的未来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可以看出,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不同理解将直接影响着公众对科学与宗教的不同态度,这样,对科学与宗教的发展可能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者应坚决反对唯科学至上或唯宗教至上的片面的观点和看法,单纯的强调科学或宗教,这样非但不能强化科学或宗教,反而会带来科学与宗教畸形发展的后果,导致科学与宗教走向两个极端。

科学与宗教若无法达到协调统一,也就无法实现均衡的良性发展,这对于既需要科学又需要宗教的人类和人类社会来说,显然是不利的,长此以往将导致人和社会的片面发展。

因此,科学与宗教,都要本着以造福人类为目的为出发点,努力缩小共同之间的对立因子,扩大彼此之间的相同因子,和平共处,协调发展,为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在当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