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生物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236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生物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生物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生物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生物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生物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生物二.docx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生物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生物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生物二.docx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生物二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

生物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膜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膜上存在钾离子通道蛋白

B.甲状腺细胞膜上具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蛋白

C.神经细胞突触前膜存在各种递质的载体蛋白,将递质运出细胞

D.癌细胞膜上存在较多的糖蛋白,使癌细胞容易扩散

【答案】A

【解析】神经细胞膜上存在钾离子与钠离子的通道蛋白,在静息状态下,钾离子通道蛋白打开,导致钾离子外流,A正确;垂体细胞膜上具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蛋白,B错误;各种神经递质通过膜的方式是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错误;细胞癌变后,其膜上存在的糖蛋白减少,使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使癌细胞在体内容易扩散与转移,D错误。

2.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会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吸收K+

B.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不完全相同

C.叶绿体中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

D.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具有消化细胞器碎片的功能

【答案】C

【解析】小肠上皮细胞吸收K+为主动运输,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会影响能量供应,A正确;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而在动物细胞中无此功能,B正确;叶绿体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C错误;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能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D正确。

3.下图是某酶的作用模式图。

以下对该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B.该酶提供底物RNA活化所需的能量

C.pH影响该酶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催化效率

D.该酶与底物间碱基配对方式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答案】C

【解析】图示酶可以与底物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该酶的化学本质应是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酶的作用降低底物RNA活化所需的能量,而不是提供能量,B错误;pH影响酶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催化效率,C正确;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不是体现在酶与底物间碱基配对方式上,D错误。

4.如图是植物根尖细胞中发生的某生理活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过程中有丙酮酸的生成并伴随能量的释放

B.图中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随着O2浓度的增大,此生理活动不断增强

D.如果O2用18O标记,则只有H2O被标记,CO2不会被标记

【答案】A

【解析】图示为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生成丙酮酸和[H],并且生成少量的能量,A正确;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图中ATP中的能量来源于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而不是来源于光能,B错误;在一定范围内,随着O2浓度的增加,有氧呼吸增强,但O2浓度增大至一定程度后,有氧呼吸不会再增强,C错误;如果O2用18O标记,最初H2O被标记,而后H218O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C18O2,D错误。

5.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都有[H]的生成和利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从本质上讲,二者都具有还原性,是同一种物质,数量相同,功能相同

B.从作用上讲,前者产生的[H]用于还原C3,后者与O2结合生成H2O

C.二者产生的[H]在还原底物时,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ATP

D.从来源上看,前者来源于水的光解,后者只来源于丙酮酸

【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产生的[H]是NADPH,用于还原C3,有氧呼吸产生的[H]是NADH,用于与O2结合生成H2O,可见,二者都具有还原性,但是属于不同的物质,数量和功能也不同,A错误,B正确;光合作用产生的[H]在还原底物时消耗能量,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还原底物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ATP,C错误;光合作用产生的[H]来源于水的光解,有氧呼吸产生的来源于葡萄糖、丙酮酸和H2O,D错误。

6.下列有关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裂间期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可发现DNA因复制差错产生的基因突变

B.分裂末期染色体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

C.已经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

D.从分子水平看,出现翻译胰岛素的模板是细胞分化的表现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错误;解旋酶为DNA复制所需的,可以使DNA双螺旋结构打开,染色体转变成染色质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已经分化的细胞可能还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如造血干细胞仍可分裂和分化,C错误;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从分子水平看,出现特定mRNA和特定蛋白是细胞分化的标志,翻译胰岛素的模板是胰岛素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D正确

7.下列实验试剂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加热的是()

A.用于分散根尖组织细胞的解离液

B.用于分离绿叶中光合色素的层析液

C.用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标准显色液

D.用于鉴别还原糖的CuSO4溶液和NaOH溶液

【答案】D

【解析】用于分散根尖组织细胞的解离液、用于分离绿叶中光合色素的层析液、用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标准显色液在常温下即可使用,用于鉴别还原糖的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使用,D正确。

8.下列关于教材实验中,细胞的完整性未遭到破坏的是()

①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提取细胞膜的实验

②利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的实验

③利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④低温诱导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提取细胞膜的实验,要将细胞放在清水中使其破裂,获取细胞膜,所以该实验细胞的完整性遭到破坏,①不符合题意;利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的实验,该实验利用健那绿进行活体染色,所以该实验细胞的完整性未遭到破坏,②符合题意;利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需要活细胞才能完成,所以该实验细胞的完整性未遭到破坏,③符合题意,低温诱导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利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会使细胞死亡,所以该实验细胞的完整性遭到破坏,④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最符合题意。

9.下图表示某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组图像,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动物性别为雄性

B.图丙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C.乙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

D.若M为X染色体,则N为Y染色体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是雄性的,A正确;丙图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B正确;乙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C正确;丙图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若M为X染色体,则N为常染色体,D错误。

10.某同学总结了四点有关减数分裂的知识,其中错误的是()

A.次级精母细胞核中的DNA和正常体细胞核的DNA数目相同

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导致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半的原因

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和四分体的数目都减少了一半

D.初级精母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是四分体数目的4倍

【答案】C

【解析】次级精母细胞核中的DNA分子和正常体细胞核的DNA分子数目相同,A正确;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得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减数了一半,同时使得四分体消失,B正确,C错误;一个四分体含有4个DNA分子,因此初级精母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是四分体数目的4倍,D正确。

11.若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

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一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40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40

【答案】A

【解析】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亲本都有32P,然后放入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复制一次后每条染单体上都含有32P,在中期有20条染色体,此时被标记的是20条,在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有40条染色体,此时40条染色体都有32P,A正确。

12.在确定DNA是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艾弗里和赫尔希与蔡斯进行的实验有重要意义。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共同点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

B.他们都选用了结构十分简单的生物——病毒展开研究

C.两个实验都应用了细菌培养技术为实验成功提供了保障

D.两个实验表明:

亲代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给后代的

【答案】B

【解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的作用,A正确;艾弗里选用的实验材料是肺炎双球菌,赫尔希与蔡斯选用的实验材料是噬菌体和大肠杆菌,B错误;两个实验中都有细菌的培养过程,都应用了细菌培养技术,C正确;两个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即亲代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给后代的,D正确。

13.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

依据中心法则(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节

B.HIV病毒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C.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D.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答案】B

【解析】由于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因此在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时,至少需要以RNA为模板通过④逆转录过程形成DNA,再以DNA为模板通过②转录过程形成mRNA,之后,以mRNA为模板通过③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A正确;HIV的遗传物质是RNA,R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核糖核苷酸,B错误;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C正确;HIV携带的RNA只有经过逆转录过程形成DNA、再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才能形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所以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增殖,进而治疗艾滋病,D正确。

14.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株豌豆的株高不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引起基因型改变造成的

C.基因与性状之间不都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

D.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B

【解析】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基因型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型,A正确;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引起表现型改变造成的,B错误;基因与性状之间不都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例如人的身高可能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其中每个基因对身高都有一定的作用,C正确;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

15.关于生物变异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染色单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

B.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C.基因重组导致生物性状多样性,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育种可以培育出新品种,也可能得到新物种

【答案】D

【解析】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染色单体上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A错误;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植物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株含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C错误;育种可以培育出新品种,也可能得到新物种,如多倍体育种,D正确。

16.进行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进行调查,绘出如图系谱,假定图中第III1患该病的概率是1/6,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Ⅱ3和Ⅱ4的父母中有一个是患病者B.Ⅰ1和Ⅰ2都是携带者

C.Ⅱ3和Ⅱ4的父母中都是携带者D.Ⅱ2和Ⅱ3都是携带者

【答案】A

【解析】分析系谱图:

因为Ⅰ代1、2号父母正常,生有一患病的女儿,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若该遗传病用基因A、a表示,则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Ⅱ1,Ⅱ4的基因型均为aa。

Ⅱ2可能为1/3AA或2/3Aa,若Ⅱ3和Ⅱ4的父母中有一个是患病者,则Ⅱ3基因型为Aa,故后代患病概率=2/3×1/4=1/6,A正确;据题干可知Ⅰ1和Ⅰ2都是携带者,但不能确定Ⅲ1患该遗传病的概率是1/6,B错误;Ⅱ3和Ⅱ4的父母都是携带者,则Ⅱ3为Aa的概率为2/3,后代患病概率为2/3×2/3×1/4=1/9,C错误;Ⅱ2和Ⅱ3都是携带者,后代患病概率为1/4,D错误。

17.已知某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35%,则下列有关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AA、Aa、aa基因型的个体分别是40%、50%、10%

B.该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是65%

C.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不可能具有稳定的比例

D.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种群中有相对稳定的比例

【答案】C

【解析】已知a的基因频率为35%,则A的基因频率为65%,B正确;根据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之间的关系计算:

AA+1/2Aa=65%,aa+1/2Aa=35%,则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可以分别是40%、50%、10%,A正确;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种群中可能具有相对稳定的比例,C错误、D正确。

1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中的细胞内液氧分压比细胞外液氧分压低

B.体液中的物质可进行如细胞

组织液

淋巴所示的渗透

C.用血糖试纸测定血糖显示高于正常范围,可判定胰岛素分泌失调

D.在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过程中都存在着信号物质

【答案】D

【解析】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B错误;血糖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胰岛素分泌过少,也可能是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C错误;体液调节中激素或其他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神经调节中兴奋通过递质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免疫调节中淋巴因子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正确。

19.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④⑤⑥⑦等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抑制②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细胞、肝脏细胞中

【答案】B

【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下降,即抑制②和③过程,促进④⑤⑥⑦过程,A错误,B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②③过程,使血糖含量上升,C错误;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D错误。

20.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当病毒首次入侵机体后会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B细胞和T细胞均进行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

B.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

C.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直接和病毒结合并将之清除

D.吞噬细胞识别抗原后分泌淋巴因子将信息呈递给T细胞

【答案】A

【解析】当病毒首次入侵机体后会发生免疫过程,即会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细胞和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均进行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A正确;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发生在二次免疫过程中,B错误;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C错误;吞噬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不能分泌淋巴因子,而是吞噬细胞对抗原进行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D错误。

21.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原因是()

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组胚芽鞘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组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答案】D

【解析】c组尖端、d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A错误;a′胚芽尖端、b′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B错误;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也能,C错误;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D正确。

2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发挥作用的方式具有相似性

B.果实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乙烯利

C.在植物的芽和幼叶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D.苯乙酸(PAA)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答案】B

【解析】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发挥作用的方式具有相似性,A正确;果实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生长素,而乙烯的主要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在植物的芽和幼叶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C正确;苯乙酸(PAA)是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D正确。

2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B.均匀分布的种群种内竞争激烈

C.存活曲线为凸形的种群最适应环境

D.同一物种的种群性别比例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A错误;均匀分布的种群种内竞争激烈,B正确;存活曲线以环境条件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为转移,不能说凸形的种群最适应环境,C错误;同一物种的种群性别比例也会发生发生改变,如使用性引诱剂后性别比例改变,D错误。

2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A

【解析】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其他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来源于上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有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等,而最高营养级没有最后一个去路,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物质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B正确;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吸收合成有机物,又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使碳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循环,C正确;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D正确。

25.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A.许多不为人知的野生植物可能是人类开发新药的原料

B.科学家根据鲸鱼的流线体型,研制出了新型潜艇

C.“三北防护林”可为西北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激发了人们在文学艺术上的创作灵感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C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50分)

26.(10分)以下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g为物质名称,请回答:

(1)图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在_________________,b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

(2)上述①~⑤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_____(填序号),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对g示踪,则放射性同位素最先出现在[]_________中(括号内填字母)。

(3)若以上生理过程发生在同一个叶肉细胞中,在适宜的光照等条件下①过程产生的b的量比⑤过程所利用b的量_________(填“多”“少”或“相等”)。

(4)以上生化反应①~⑤过程进行的场所互不相同,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

(1)(叶绿体)类囊体膜(1分)氧气(O2)(1分)

(2)①③④⑤c三碳化合物(C3)

(3)多催化各阶段的酶存在的场所不同

【解析】

(1)图中①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膜,⑤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代表的物质是氧气。

(2)①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能产生ATP,②过程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利用ATP,③④⑤分别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均能产生能量并用于合成ATP,因此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①③④⑤。

图中g表示二氧化碳,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对g示踪,首先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被利用,即CO2+C5→C3,则放射性同位素最先出现在[c]三碳化合物中。

(3)对于叶肉细胞来说,适宜的光照等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即b氧气的量有剩余,因此①过程产生的b的量比⑤过程所利用b的量多。

(4)以上生化反应均需要酶的参与,①~⑤过程进行的场所互不相同,直接原因是催化各阶段的酶存在的场所不同。

27.(10分)水稻有糯和非糯两种表现型,科研人员用水稻糯性植株和非糯植株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子代表现类型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糯♀×非糯♂

非糯♀×糯♂

第一组的F1♀

×第二组的F1♂

第二组的F1♀

×第一组F1♂

糯/株

0

0

132

122

非糯/株

520

526

384

354

(1)在第1、2组杂交和第3、4组杂交中互换授粉的对象,结果表明花粉的来源__________(填“影响”或“不影响”)杂交结果。

(2)由实验结果分析,糯性是___________性状,且糯和非糯性状由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孟德尔的____________定律。

(3)第1组的F1与糯性植株杂交称为_______,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杂交可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影响(1分)

(2)隐性(1分)一(1分)基因分离(1分)

(3)测交非糯∶糯=1∶1(或糯∶非糯=1∶1)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或F1的基因型或F1是否为杂合子)

【解析】

(1)第1、2组杂交、第3、4组杂交均为正反交,实验结果相同,表明花粉的来源不影响杂交结果。

(2)根据糯与非糯杂交,后代表现非糯,可判断非糯是显性性状,根据F1自交后代糯和非糯的比例约为1∶3,可判断该性状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F1为杂合子,与隐性的糯性植株杂交称为测交,由于糯性植株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测交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