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5760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docx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docx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张跃茹刘亚楠赵子均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张跃茹刘亚楠赵子均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姓名:

张跃茹刘亚楠赵子均

指导教师:

谢合亮

摘要经济的波动以及市场的缺陷致使在经济出现问题时市场不能自行调节,资源的使用不能够达到最优,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资源优化配置,国家通常实行财政和货币两种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工具,但由于二者调控的目标、手段与功能的差异而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单独使用两种政策存在不足和缺陷,所以我们往往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和调控目标采取不同的政策组合模式以达到最优的宏观调控目标。

关键词: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组合模式

 

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做出控制。

3、财政政策工具(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1)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的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运行机制。

(2)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4、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生作用的过程,可用符号表示为:

G(政府支出)↑→AD(总需求)↑→Y(国民收入)↑→L(货币需求)↑→i(利率)↑→I(投资)↓→AD(总需求)↓。

(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2、货币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3、货币政策工具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

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有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选择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等。

(1)一般性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

2)再贴现政策,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

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包括中央银行掌握的其他基准利率,如其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利率等),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反之亦然。

3)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2)选择性和补充性工具

是指有选择的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

其中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3)间接信用指导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

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是货币政策对经济发生作用的过程,它表明货币政策由三大要素组成:

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

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其作用过程可用符号表示为:

MD(货币供应量)↑→MD>MS(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i(利率)↓→I(投资)↑→AD(总需求)↑→Y(国民收入)↑。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1)两者发挥作用侧重点方面不同,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供需总量平衡;而货币政策相反。

(2)两者在政策时效和强度方面不同,财政政策以快速,强力为特征,通过国债,贴息,税收政策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使用。

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3)两者在政策功能方面不同,财政政策侧重公平分配原则而货币政策侧重效率优先原则。

因此,从两者的区别要求可看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紧密地协调配合,相互扬长避短,在实现社会供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供需结构的调节和合理化布局,全力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协调,稳定发展.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1)配合基础: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经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不时出现膨胀缺口性或紧缩性缺口,只有采取权衡性政策,才能使之接近物价稳定或充分就业水平。

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明显,要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如公开市场业务卖出债券、提高再贴现率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来抑制投资,降低总需求,从而消除膨胀缺口;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有协调配合,才能扩大和强化这种它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2)双方政策调控最终目标一致。

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3)双方政策手段具有互补性以及政策传导机制具有互动性。

例如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剌激经济扩张的同时也可能产生紧缩效应,这些紧缩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增发国债和扩大支出会减少公共储蓄,而货币供给量没有增加,由此造成的货币需求压力会迫使利率上升,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

(4)两大政策同是资金分配的渠道,都与货币流通密切联系。

二、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状况的历史回顾

(一)1992年明确提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

1、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松配合阶段。

我国是在1992年明确提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

1992年货币投放1158亿元,比上年增长364%,成为继1988年之后的又一个高速增长的年份。

1993年上半年,货币投放超常增长,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多投放282亿元;

2、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行适度从紧的配合。

针对前一时期金融秩序混乱,财政信用关系不顺,财政收入增长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局面,中央抓住有利时机,于1993年6月下旬适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

经过3年的宏观调控,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

实践证明,这次调控是正确和成功的。

3、1997—200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阶段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国内商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物质产品相对过剩,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

4、2003-2008年上半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紧配合阶段

前一阶段的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8年以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其实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

6、从2010年开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转变。

(一)中国当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2010年12月10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2011年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

2011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其中还包括了两次加息

2011年6月14日起,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5月18日起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4月21日起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4月6日起,

央行加息25个基点

2011年3月25日起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2月24日起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2月9日起

央行加息25个基点

2011年1月20日起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财政政策

1)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2)房地产调控及房产税

2011年1月28日起,上海市重庆市试点向个人房产征收房产税。

2011年3月16日,发展改革委发布《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规定从5月1日起施行。

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增加安排180亿元,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补助。

3)个人所得税

2011年4月20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免征额由每月2000元上调至每月3000元。

2011年6月30日,第六次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为3500元。

4)政府采购

2011年7月1日始,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单位批量集中采购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单位采购的台式计算机和打印机,原则上全部纳入2011年批量集中采购试点范围,各主管部门要组织好批量采购计划汇总报送工作,集中采购机构要做好批量集中采购的招标等工作。

三、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中国目前财政、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问题

1、政策工具运用的不合理

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存在政策工具运用不合理的情况。

1)对于财政政策来说,比较突出的问题应该是政府财政支出中建设性、投资性支出的比重偏高,财政政策生产性过强。

2)对于货币政策来说,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的过度使用可能是一个主要问题。

2011年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国外实践看,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己经大大降低,运用的次数也相对较少。

2、金融稳定风险不断加强

金融稳定作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以及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由于商业银行、房地产企业等是货币政策传导和调控的重要目标,金融稳定风险的不断增大,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从财政政策来说,由于土地财政现象的存在,财政政策与房地产关系十分密切,金融稳定风险的不断加大,导致了财政政策调控的难度被多倍放大。

3、信用建设滞后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没有信用体系的市场经济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法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信用环境大为好转,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中国的信用建设滞后,主要就体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上。

实质上,由于中小企业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并且是政策协调和传导的重要依据,

4、财政与银行的边界不清

财政与银行的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调整的一组关系,这充分说明了二者合理配置、清晰划分的难度。

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各自制定的政策多的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依据自身的需要而定,结果是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缺乏统筹全局的考虑,削弱了协调的效果。

2.建议

1、前几年中国经济的重点在于引进外资,而现在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在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应把“走出去”作为发展重点。

要走出去需要政府在税收、外汇、财政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货币政策要更多地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手段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可以通过改革完善国债发行交易制度,统一国内债券市场,活跃短期债券市场,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能有的放矢,成为货币供应量调控的有效工具。

3、在财政货币政策运用上,也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切实提高人们福利水平

4、加强市场信用建设。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即通过有关制度安排,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

市信用建设可以通过完善担保体系,组建各个层面的担保平台,促进信用的建设。

5、摆正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两政策的地位财政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具有不同特点,两者承担着不同社会职能和不同的宏观经济调控任务,是两个独立的政策。

(二)美国财政政策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1、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及80年代“总供给”性的财政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低增长的经济环境下,里根接受了供给学派的主张,提出了“三少一增一紧”政策,即“减少税收减少非国防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国防支出,同时支持联邦储备局紧缩货币供应的政策”。

2、2O世纪90年代以来“供求并重”的财政政策

  1986年至1990年,税收政策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政府支出却高位增长,导致了巨额赤字,达到1991年财政赤字已达2687亿美元的最高记录。

与高赤字相伴随的是高负债、高利率、高汇率和高贸易赤字,共同构成了所谓的“五高”问题。

“五高”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终于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布什总统在位期间的经济衰退,给里根供给性经济政策以沉重的打击。

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接受新凯恩斯主义的主张,推行振兴美国经济的“综合经济发展计划”,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

“克林顿经济学”扭转了“里根经济学”片面强调供给的经济政策,实行一种把国家干预主义与市场自由主义结合起来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既强调需求,也不忽视供给的作用,是一种双管齐下的“供求并重”经济政策,主要是“供求并重”的财政政策。

克林顿振兴美国经济的“综合经济发展计划”将削减赤字、平衡预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克林顿一系列增税减支、鼓励民间投资和对未来投资的需求、供给并重的经济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财政政策应该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1)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及80年代“总供给”性的财政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低增长的经济环境下,里根接受了供给学派的主张,提出了“三少一增一紧”政策,即“减少税收减少非国防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国防支出,同时支持联邦储备局紧缩货币供应的政策”。

2)2O世纪90年代以来“供求并重”的财政政策

  1986年至1990年,税收政策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政府支出却高位增长,导致了巨额赤字,达到1991年财政赤字已达2687亿美元的最高记录。

与高赤字相伴随的是高负债、高利率、高汇率和高贸易赤字,共同构成了所谓的“五高”问题。

“五高”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终于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布什总统在位期间的经济衰退,给里根供给性经济政策以沉重的打击。

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接受新凯恩斯主义的主张,推行振兴美国经济的“综合经济发展计划”,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

“克林顿经济学”扭转了“里根经济学”片面强调供给的经济政策,实行一种把国家干预主义与市场自由主义结合起来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既强调需求,也不忽视供给的作用,是一种双管齐下的“供求并重”经济政策,主要是“供求并重”的财政政策。

克林顿振兴美国经济的“综合经济发展计划”将削减赤字、平衡预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克林顿一系列增税减支、鼓励民间投资和对未来投资的需求、供给并重的经济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国近一百年财政政策的变迁告诉我们:

经济环境不同,经济政策也应不同,财政政策也不例外。

20世纪30年代经济出现大危机,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经济成为必要,以政府干预为特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大派用场;

2.财政政策应该有利于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美国经济20世纪90年代长期的强劲增长离不开财政政策对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刺激和支持。

我国应该利用财政政策积极扶持教育、科技、卫生和健康领域,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提高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

3.财政政策应该供求并重并适时调整

美国20世纪财政政策的演变说明,任何时候,只关注总需求或只关注总供给都不行。

只关注总需求,片面实施刺激总需求的政策,会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出现“滞涨”;只关注总供给,而忽视总需求,也会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导致经济衰退。

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应该吸取美国的经验,财政政策要供求并重,并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失衡结构进行适时调整或微调。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的分析我们具体了解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发展的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其中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

如何合理的运用政府这两大工具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是很重要的。

希望能以西方的“惨痛”的经历为经验,正确的使用这两个工具,真正使经济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郭庆旺.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任碧云.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技术路径.中国经济问题,2009.

[4]汪同三,王成璋.21世纪数量经济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