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756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docx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docx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搜集的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

(一)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

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

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

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书院创始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

个人认为,此李渤即苏轼名篇《石钟山记》中“盖笑俪道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中的那个。

因为两人活动时间类似,活动地点类似,身份类似。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

这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

北宋初年,江州的乡贤明起等,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始,但不久即废。

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

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

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

  19世纪末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

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

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

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

  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

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

(二)

  历史追溯到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人,人称“神鹿”。

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

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

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

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清末宣统二年,清廷废白鹿洞书院名称,改称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

  辛亥革命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

民国七年(1918),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横额,书院也偶有修整,但终又日益颓坏。

军官训练团曾一度占用书院院舍。

抗战时期,又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合抱大树毁坏甚多。

抗战胜利后,白鹿洞书院由当时设在南昌的中正大学接管,作为中正大学的永久校舍,但这个计划并未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啊,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

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在庐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的遗产过程中是联合国专家考察下塌首选第一站。

  白鹿洞书院建于公元940年,南宋时经朱熹重建扩充,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理学家朱熹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都在此讲过学。

  建筑体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

其中礼圣殿是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环绕,但与一般文庙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墙,使这座恢弘、庄严的殿堂,又显出几分清幽和肃穆,与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带有民间风格的建筑和谐、协调。

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

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

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

  据《白鹿洞志》记载:

“初,鹿洞有名无洞。

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

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

”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现有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

  在朱子祠之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余块,这是建国后为保存文物古迹而新建的。

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

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它既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又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历史资料。

  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

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

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种植的。

这里古树浓荫,阳光穿过树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在棂星门西北隅,不仅有曲径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还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诸胜迹。

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书“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

“鹿眠场”,相传唐代李渤饲养的白鹿就睡在这里。

而钓矶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书“钓台”二字。

据说当年朱熹常在此垂钓,实际上这里水浅泉碧流急,很少有鱼,故明代刘世扬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鱼”四字,可谓中的之妙语。

  在明伦堂后方有一洞,内置白鹿,白鹿洞本无洞,明嘉庆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土文》,嘉庆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命工人置石鹿洞中,并作《石鹿记》。

洞中石鹿为明代嘉庆年间硊式石鹿,为书院仅存明代实物。

  白鹿洞书院拥有山林三千亩,保存了庐山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千年古松18株,有柳杉、水杉、紫荆、红枫、银杏、广玉兰、珍珠黄杨、红叶继木等受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

山上林木葱茏,山下流水潺潺,这是白鹿洞书院拥有的一份自然遗产。

白鹿洞书院融于大自然之中,占尽了自然风光之美。

  白鹿洞书院环境优美,风光如画,门前贯道溪上的拱桥和桥头矶上的小亭与碧水青山相映生辉,成为古道来书院的前奏,成为书院的标志和景观。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三)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

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

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

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

这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

北宋初年,江州的乡贤明起等,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始,但不久即废。

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

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

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

19世纪末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

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

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

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

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

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江西省星子县内,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庐山五老峰南约十公里处的后屏山之阳,于群山绿树之中,掩映着一组楼阁庭院式的古建筑,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

  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

自唐迄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极多,居全国首位。

而“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四)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江西省星子县内,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庐山五老峰南约十公里处的后屏山之阳,于群山绿树之中,掩映着一组楼阁庭院式的古建筑,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

  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