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摄影成像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5414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章 摄影成像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5章 摄影成像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5章 摄影成像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5章 摄影成像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章 摄影成像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章 摄影成像汇总.docx

《第5章 摄影成像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 摄影成像汇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章 摄影成像汇总.docx

第5章摄影成像汇总

目录

第5章摄影成像1

§5.1摄影成像过程及基本原理1

5.1.1摄影成像过程1

5.1.2摄影机成像原理1

5.1.3感光片工作原理3

§5.2感光片的基本特性6

5.2.1感光片的主要性质6

5.2.2感色性和胶片分类10

5.2.3分辨力和清晰度10

§5.3多波段摄影10

5.3.1滤光镜11

5.3.2分波段摄影12

5.3.3彩色摄影12

5.3.4假彩色摄影与影像获取15

第5章摄影成像

§5.1摄影成像过程及基本原理

5.1.1摄影成像过程

摄影成像的主要过程分为摄影、负片过程和正片过程,如图5-1。

1摄影

摄影是把感光片装在摄影机内,将摄影机对准目标或者被摄物体,调节镜头与感光片和目标之间的距离,使感光片位于镜头的成像位置上(即以影像清晰为准),然后打开快门进行曝光。

其曝光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感光片的感光度和被摄目标亮度等因素。

在曝光这一段时间内,被摄目标的反射光线通过物镜,形成光学影像,该光学影像投射在感光片的感光层上,感光物质受光后发生光化学效应,从而在感光片上构成人眼看不见的影像—潜影。

2负片过程

将曝光过的感光片,在暗室内进行显影、定影、水洗、晾干后,就可得到和目标黑白相反的影像,这种影像片称为负片或阴片,也常称为底片,这个过程称为负片过程。

3正片过程

将像纸和负片接触印像(或用放大机印放)即通过药面对药面进行曝光,再经过显影、定影、水洗、烘干,可得与负片黑白相反而与目标明暗相应的影像。

具有这种影像的感光片为正片或阳片,通常称为像片。

此过程即为正片过程。

5.1.2摄影机成像原理

1摄影机构成

各式各样的摄影机的光学成像是靠摄影机镜头,通过光线的折射和会聚作用而形成,虽然其形式各异,但它们的基本构造和组成,以及成像原理大体是一样的,如图5-2所示。

它主要由镜箱、光圈、摄影物镜和暗盒等部件组成,被摄目标反射的光线通过物镜(镜头)后,在成像面(胶片)上构成一个倒立的光学实像。

快门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光线的时间的,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的多少的,镜箱是不透明的,以防止不经物镜的光线从侧面进入摄影机内,暗盒部分是用来装感光片的。

在整个摄影机中,镜头是最重要的部件,它是由一组复合透镜所组成的光学系统,其折射和会聚作用比较复杂,下面把它简化为单透镜成像原理来讨论。

2透镜的主要成像特性

(1)成像原理—透镜公式

透镜一般用光学玻璃做成,是一个以两个球面为界限的透明体,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

各式透镜的球面中心位置,球面曲率半径,以及原材料的折射率等,都是彼此不同的。

因此,它们聚焦光线和发射光线的特性也是彼此不同的。

如图5-3所示,透镜两球面中心叫主点(S1、S2),通过两主点的光线叫主光轴,通过主点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称主面(P1、P2),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镜头折射汇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称焦点,焦点有前后两个(F1、F2),通过焦点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称焦平面,主点到焦点的距离就是镜头的焦距(f)。

根据光学原理,透镜具有下边几个特点:

图5-3透镜成像原理

1)所有光线,通过透镜后都要发生折射,唯有通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发生折射。

2)所有从物方来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交于透镜的后焦点F2;所有通过前焦点F1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均平行于主光轴;任何一组平行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必交于焦面的某一点。

3)任意一点(焦点除外)A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交于a,a就是物点A的像,在图中物体AB到透镜中心的距离D,称为物距,其构像ab到透镜中心的距离d,称为像距,D、d和f三者之间的关系由相似三角形得:

1/f=1/D+1/d(5-1)

该式称为透镜公式,也叫光距公式,反映了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物镜的相对孔径和透光率

物镜的相对孔径,是其光孔直径d与焦距f之比,即d/f。

像点的亮度决定于物镜的透光力,透光力与其光孔直径的平方成正比,与其焦距的平方成反比,即

物镜透光力:

D=d2/f2×K=(

)2·K(5-2)

K为透光系数,其值为K=由物镜射出的光线亮度/进入物镜的光线亮度,它小于1。

透镜的焦距一般是固定的,所以透光力只能由调节光孔的大小来控制。

大多数物镜的最大光孔直径是小于焦距的,假设相对孔径用1/f/d来表示,则称f/d为相对孔径的分母,其值表示物镜的焦距比它的光孔直径大多少倍。

因此,相对孔径的分母愈大则物镜的透光力愈弱。

物镜最大孔径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镜的光学特性,f/d的数值愈小,即最大相对孔径愈大,物镜光学质量愈高。

(3)物镜的分辨率

分辨率也称分辨力或解像力,是物镜的重要特性之一,它说明物镜对被摄物体的表达能力。

分辨力的大小,是按焦面上一毫米的宽度范围内,能够构成互相平行、间隔相等、彼此不连的线条数来表示的,单位为线/毫米(Ro)。

(4)透镜的构像误差

按照几何光学原理,一个理想的透镜构像,应当是使物平面上的每个物点,通过透镜后,在像平面上都有一个相应的像点。

要达到这点就必须要求透镜本身是一个不使光线弯曲的小孔。

然而,一个单透镜构像时,总是包括一束光线,而光线中各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

加上透镜中间部分和边缘部分的折射率不同,以及受光线入射角和透镜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就造成了不能按成像原则构像的缺点。

主要表现为:

光线通过透镜后不能会聚于同一焦点,致使构像变形,影像模糊,出现了构像误差。

因此任何一个单独透镜都不能构成完全正确的光学影像。

镜头通常都是由两个及其以上的透镜组合而成的,就是为了对单透镜的构像误差进行补偿,以改善构像质量。

透镜构像误差主要包括球面像差、色像差、彗形像差,畸变差和像场弯曲等。

景深:

被摄物体在影像上清晰的范围叫景深,它与镜头特性即光圈大小、焦距长短、物距远近都有关系。

一般而言,光圈越小、焦距越短、物距越大,景深越大;光圈越大、焦距越长、物距越小,景深越小。

5.1.3感光片工作原理

感光片是摄影成像的探测器件,负责目标物信息的接收、记录和输出,下面简单讨论其结构和成像原理。

1感光片的结构和基本成分

感光片是由感光乳剂涂布于片基上而成的,其负片结构如图5-4所示,各层的主要特性与作用如下:

(1)乳剂层

乳剂层是感光片最主要的部分,为涂布于片基上的一层明胶薄膜,其主要成分是卤化银和明胶。

此外,还含有增强乳剂感色性的染料和防止产生灰雾以及其它作用的一些药剂。

不同感光片的乳剂层厚度不一,一般为10~25μm,卤(溴)化银晶粒大小不等,在0.1~5μm之间,每平方厘米乳剂层内包含有1.6~3.6×108粒,感光乳剂中卤化银以晶粒状态悬浮在明胶中,是感光剂,以溴化银为例,它的晶体结构为立方体。

图5-5为Ag+和Br-的排列情况,结构中心分布有缺陷、或由银、硫化银等所组成的微斑—感光中心。

这是形成潜影的条件。

入射光从溴化银中把银原子分解出来,集中到缺陷或微斑上形成潜影。

明胶是一种透明色动物蛋白,为卤化银的分布介质,本身不具感光性。

主要起支持作用。

明胶中含有的硫化物有助于形成感光中心,明胶有吸溴作用,在光化过程中起加速作用。

它遇水膨胀,本身的许多小孔也随着扩大,在冲洗时药液便于自由进出乳剂层与AgBr进行反应,干燥后立即复原,能保护影像质量。

(2)片基

片基是乳剂层的载体,常用材料有玻璃、硝酸纤维和醋酸纤维及纸,分别称为硬片、软片和像纸。

由于硝酸纤维着火点(燃点)很低,容易燃烧,特别是老化时,遇高气温和摩擦时能自燃,在使用和保管时应注意。

现在此类片基已被淘汰,生产的软片都以三醋酸纤维素酯作片基,近年来研究试验用聚酯(涤纶)片基和聚碳酸酯作片基。

其中聚酯片基具有强度大,柔和性好,吸水膨胀率小,尺寸稳定性好,耐寒性好等一系列优点。

(3)中间层

在任何情况下,乳剂层和片基之间必须要涂一层胶结物质,其主要作用是使乳剂层能牢固地粘合在片基上,作为像纸的中间层时,还起掩盖和防止纸浆中的有害物或树脂。

像纸的中间层是硫酸钡,一般感光片的中间层是明胶。

(4)保护层

为了保护乳剂层少受擦伤和刮痕,乳剂层上面要再涂上一层很薄的明胶层,其厚度约1μm左右。

(5)防(反)光晕层

反光晕层是一层吸光物质,当乳剂层感光时,由于光在卤化银颗粒表面散射,使其周围的颗粒也感光,结果产生散射光晕现象。

当光通过乳剂层进入片基后,被片基背面反射重新进入乳剂层,会使卤化银颗粒再感光,其结果是形成反射光晕。

反光晕层一般涂的是染料,它只涂在硬片和软片上(其颜色应该是乳剂层所不能感受的光,这种染料层在定影时可被褪去)。

像纸的片基是不透明的,因此不需要反光晕层。

2感光成像原理

感光片成像主要利用光化效应,将电磁辐射转化成光学影像,其形成可分作两步阐述。

(1)潜影的形成

摄影曝光时,短波电磁辐射到达感光片乳剂层,卤化银结晶体的负离子吸收光子(辐射能hν),放出自由电子,形成中性卤原子,以AgBr为例,即有:

Br-+hν→Br+e

Br+Br→Br2(5-3)

卤素原子(Br)成对结合成分子而离开晶体格子,被明胶吸收。

电子却不离开晶格,在晶体内自由移动,当其遇到晶体中的缺陷、微斑时就被吸附,形成带负电感光中心。

于是这些感光中心就强烈地吸收周围的带正电的银离子,银离子吸收电子中和成银原子,即:

Ag++e=Ag

2AgBr+hν=Br2+2Ag(5-4)

银原子吸附在感光中心上,当数量足够时形成潜影(不可见影像),总过程见图5-6。

(2)可见影像的产生

潜影经过显影、定影等化学过程,才能形成稳定的可见影像。

①显影显影的实质就是利用适当的化学药品—显影液,处理已经感光的底片,继续使卤化银还原成银,使潜影的银原子成几十亿倍的增加,逐渐变成可见的影像。

显影作用的过程为一种还原反应,显影液在溶液中电离成正、负离子,负离子与银离子中和而使它还原成银原子,正离子与卤素离子结合成溶于水的氢卤酸,此时的显影剂变为氧化物而不再起还原作用,反应式可写成:

Red=Red++Red-

Red-+Ag+→Ag+OX(5-5)

Red为显影剂,OX为显影剂的氧化物,常用的显影剂为米吐尔(metol)。

经过显影,乳剂中已曝光的卤化银还原出109个银原子,其黑色沉淀人眼可见;末曝光的卤化银还原出来的银原子极少,对影像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光子多的潜影银粒多,显影中银粒也多,黑色密度就大;反之密度就小,这样形成了密度不同的黑—灰色影像。

②定影定影就是利用定影液来清除卤化银的过程,目的是使显影的影像稳定下来,不致遭受破坏。

定影液常用醋酸和硫代硫酸钠等。

其化学反应式为:

Na2S2O3+AgBr→NaBr+NaAgS2O3(不溶)

3NaAgS2O3+Na2S2O3→Na5[Ag3(S2O3)4](可溶)(5-6)

NaBr和Na5[Ag3(S2O3)4]都能溶于水,因此反应后卤化银从乳剂层中被清除了。

经过定影的感光胶片再经过水洗与干燥后就成为一张具有稳定影像的感光片了。

用它可加工各种遥感资料。

§5.2感光片的基本特性

5.2.1感光片的主要性质

1感光特性曲线

表示感光片获得的曝光量(H)和当其显影后形成的光学密度(D)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叫做感光片的特性曲线。

摄影成像中影响遥感信息质量的除摄影机本身的精度外,主要是感光片的性能,而这些性能关系及其对负片的制约作用,集中反映在感光特性曲线上。

特性曲线如图5-7所示,其横坐标表示曝光量H的对数值,纵坐标表示密度D,它是感光仪在标准光源下测定绘制的。

(1)曝光量H

曝光量是感光胶片上所接受的照度E(勒克斯)和曝光时间t(秒)的乘积。

H=E×t,其单位为勒克斯·秒,若用对数来表示,称为曝光量对数。

LgH=lgE+lgt(5-7)

(2)光学密度D

光学密度简称密度,它是感光片显影之后由Ag原子形成的深浅不同的变黑程度,以阻光率O的对数表示,即

D=lgO(5-8)

式中阻光率O=1/τ,是透射率τ的倒数。

三者的数值关系如表5-1。

表5-1透射率、阻光率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透射率

(τ)

1

1/2

1/4

1/8

1/10

1/16

1/32

1/64

1/100

1/128

1/256

1/512

1/1000

阻光率

(O)

1

2

4

8

10

16

32

64

100

128

256

512

1000

光学密度(D)

0

0.3

0.6

0.9

1.0

1.2

1.5

1.8

2.0

2.1

2.4

2.7

3.0

(3)特性曲线的分段

特性曲线由五部分组成,如图5-7。

①灰雾部分A0A平行于横轴,此密度不经曝光就能产生,所以称灰雾度D0。

一般负片的D0=0.1~0.2,正片D0<0.1。

灰雾度D0主要是由于制造过程、保存期间或冲洗过程中暗室不完全而引起银盐的自发还原和片基对光的吸收所形成的。

②曝光不足部分AB也称趾部,这部分曝光量对数值的增加,所引起的密度的增加缓慢。

摄影时如果曝光不足使景物的曝光量落在曲线的这一区间,则所得影像的黑白层次必然受到较大的不成比例的压缩,与原景物亮度的明暗对比将很不相适应,造成影像失真。

③直线部分BC也称正常曝光部,这部分密度随着曝光量对数值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是曲线的主要部分。

摄影时,利用特性曲线的这一部分,可将原光学影像明暗层次按比例记录下来。

④曝光过度部分CD也称肩部,这时增加曝光量对数值,只能稍微增加密度。

相当于这一部分的影像密度,在黑白层次上必遭受到很大的损失。

⑤反转部分DE这部分密度随着曝光量对数值的增加反而逐渐减少,影像密度不能反映景物亮度。

2感光特性

(1)反差及反差系数

①反差反差是指目标物的明亮部分和阴暗部分亮度的差别程度,黑白分明的,即明暗差别大的,称为反差大或反差强;反之,黑白区别不大的,称为反差小或反差弱。

反差分以下几种:

景物反差:

景物中具有最大亮度部分的亮度Lmax与最小亮度部分的亮度Lmin的差值叫景物反差,为:

△LgL=lgLmax-lgLmin(5-9)

光学影像反差:

成像时由于镜头中透镜的散射、折射而形成眩光使反差降低。

若用影像照度的对数差△lgE来表示光学影像的反差,则:

△lgE=β△lgL(5-10)

β为眩光系数β<1。

胶片或照片的影像反差:

胶片或照片上最大密度Dmax和最小密度Dmin之差值称为影像反差,即:

△D=Dmax-Dmin(5-11)

②反差系数γ反差系数是指摄影后,影像的明暗程度与原景物明暗程度的比值,它用来度量感光材料对景物反差的表达能力,以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的密度差与相应两点曝光量对数差的比值来表示,即:

γ=

=tgα(5-12)

由此式可见,所谓反差系数就是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斜率。

根据(5-7)式和(5-10)式,(5-12)式可写成:

γ=k*

(5-13)

该式说明:

反差系数的物理意义确实是影像反差和景物反差的比值,k为β、t的函数。

在特性曲线上,当其直线倾角为α=45°时γ=1,景物不同亮度都能得到正确表达,影像层次清楚,称为中调感光材料。

当α<45°时,γ<1,即景物反差将被缩小,过小时,会产生黑白不分的模糊感和亮部分透明的情况,称为软调感光材料。

当α>45°时,γ>1,表示D的递增大于LgH的递增,影物反差将被夸大,虽然亮部层次好,但缺少中间色调的层次,称为硬调感光材料。

(2)宽容度M

宽容度也称曝光宽度,是指胶片复现被摄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

特性曲线中只有直线部分才能按比例以不同密度来表达景物的亮度范围,因此用直线部分的最大曝光量与最小曝光量之差来表示宽容度M。

即:

M=LgHc-LgHb(5-14)

由此可见,宽容度大的胶片能用来复现亮度范围较大的景物,摄影时,曝光时间许可的伸缩范围要大些,即曝光稍不准确,也能较真实地反映被摄景物的明暗程度差别。

由上论述可知,宽容度和反差系数有很大关系:

DC-DB=γM(5-15)

当胶片的最大密度一定时,反差系数大的胶片,宽容度小;反差系数小的,宽容度大。

(3)感光度S

感光度即感光速度,是指胶片感受光快慢程度的指标,反映了胶片对光线作用的灵敏程度,它是确定曝光时间的重要依据。

一般感光度越高,则摄影所需曝光量越少,曝光时间越短;反之,则需时间越长。

由于各国的感光度测定系统不同,因此感光度值也不同,各国感光度计量如表5-2所示。

我国与德国对感光度的计量分级一样,度数间隔每差3°,感光度相差一倍,而美国和俄罗斯均为度数相差一倍,感光度相差一倍。

表5-2各国感光度比较表

中国

德国

美国

俄罗斯

中国

德国

美国

俄罗斯

2

1.4

20°

20°

80

65

2.4

2.0

21°

21°

100

80

3.2

2.4

22°

22°

120

100

4.0

3.0

23°

23°

160

130

5.0

4.0

24°

24°

200

160

6.0

5.0

25°

25°

250

200

10°

10°

8

6

26°

26°

320

250

11°

11°

10

8

27°

27°

400

320

12°

12°

12

10

28°

28°

500

400

13°

13°

16

12

29°

29°

640

500

14°

14°

20

16

30°

30°

800

650

15°

15°

24

20

31°

31°

1000

800

16°

16°

32

24

32°

32°

1300

1000

17°

17°

40

32

33°

33°

1600

1300

18°

18°

50

40

34°

34°

2000

1600

19°

19°

64

50

一般认为,感光度低的胶片,适合强光下和静物摄影;感光度高的胶片,适宜于弱光下或者运动物体的摄影。

感光度低的胶片,灰雾和保藏性要稳定,银粒比高感光度的细,因而分辨力较高,适于高倍率的放大。

现代感光材料在向颗粒度小,感光度高的方向发展。

3像纸的感光特性

像纸与胶片一样,也具有感光特性,但其使用状况与胶片是不同的。

主要差别在于像纸的感光度并不重要,印像的曝光时间可以通过试验来确定,它所重要的是构像的密度范围;胶片上允许有相当大的灰雾,而像纸不允许灰雾存在。

因为像片上很小的灰雾也能觉察出来,且会明显地降低构像质量;负片上的影像密度很少落到曝光过度部分,像纸上却常常要使用曝光过度部分。

5.2.2感色性和胶片分类

感色性是指感光乳胶片对色光的感受能力,它表明胶片能感受哪些波长的色光,及其响应的强弱程度。

单纯的卤化银乳剂,其感色范围是很有限的,它只对近紫外和可见光中的蓝、紫光敏感,为获得较长波段的感光范围,需要对普通乳剂进行增感,以提高感色性,扩大感色范围,丰富信息量。

增感就是增强乳剂对光线的感受能力,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使乳剂层中卤化银对它原来的吸收光谱的感受能力增强—化学增感;另一种是使乳剂层对光谱的感光范围扩大——光学增感。

光学增感的方法很多,基本是在感光乳剂中加入有机染料——光学增感剂,它能紧密地吸附在卤化银颗粒表面上。

根据胶片感色性,我们把胶片分为以下几种:

①盲色片盲色片不加任何光学增感剂,感色范围在0.5μm以下,是卤化银乳剂本身的感光能力,这种胶片黑白反差大,适用于翻拍文件,印制黑白幻灯片等。

②正色片正色片也叫分色片,乳剂中加正色增感剂,感色范围可扩到0.6μm,但0.5~0.52μm处增感值略有降低。

③全色片乳剂中加全色增感剂,感色范围为整个可见光波段,在0.5~0.55μm绿色部分感光度稍有降低。

④红外片乳剂中加红外增感剂,感色范围从可见光扩展到近红外,目前以1.40μm为界,但对可见光中绿、黄和部分红光不感光。

该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绿色植物和水分反映十分敏感。

⑤彩色片前四种都为黑白胶片,此外还有彩色胶片,对此后面专门介绍。

5.2.3分辨力和清晰度

分辨力是表示胶片能够分辨地物细部能力的一种指标,用单位距离能分辨的间隔相等的平行细线数目来表示,单位为条/mm或线对/mm。

影响胶片分辨力的主要因素是卤化银颗粒的大小,其它诸如景物反差,曝光时间,显影条件等也会影响分辨力的高低。

清晰度是指线条边缘轮廓是否清晰。

影响清晰度的原因主要是曝光时在胶片内部发生光的折射、反射、衍射、散射作用,造成杂散光,引起渐晕效应。

该效应是影像密度在边缘区发生晕散,越靠近边缘,晕散程度越严重,影像越模糊。

§5.3多波段摄影

多波段摄影是多波段遥感的一种主要方式。

所谓多波段遥感是把地面辐射范围较宽的连续的电磁波谱,分割成若干个较窄的波谱段,以多光波段摄影或多通道扫描的方式,在同一时间获得同一目标不同波段信息的遥感技术。

多波段遥感的原理是基于物体的光谱特性,不同物体由于其内部组成和表面特性的不同,一般不会有相同的光谱特性,总存在辐射差值比较明显的波段。

据此,我们可以在特定的波段上,对目标物进行识别和探测。

多波段遥感中最重要的是最佳波段的选择。

5.3.1滤光镜

滤光镜是戴在镜头上的一种玻璃镜,有滤色镜、偏振镜、灰色镜、变密镜等。

其作用为消除散射影响,进行分波段摄影、偏振摄影等。

1滤色镜

滤色镜是一种吸光介质,具有选择吸收光谱的性能。

因此,滤色镜能改变透射光线的光谱成份。

它最基本的性能就是其光谱透射特性,包括透过光的波长和透射量,其中透射量常以光学密度来衡量:

D=lgO=-lgτ(5-16)

滤色镜根据其光谱透射特性,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单色滤色镜该滤色镜只能让波长范围很狭窄的光线通过,因此适合于某些科学研究工作。

②选择滤色镜其透光带比单色滤色镜宽,能分别通过红、绿、蓝三个原色中的一个,可用于多光谱和单光谱摄影。

③减色滤色镜它只能吸收很窄的一部分光谱,而让绝大部分光谱通过,其特性刚好与单色滤色镜相反。

③补偿滤色镜不能显著分出光谱的某一成分,只能稍许改变透射光的光谱成分和强度,地面摄影都是使用这种滤色镜,其主要用途是改正颜色的表达,突出表达主题的色彩。

2偏振镜

偏振镜由两块玻璃中间夹一层含有硫酸奎宁晶体的胶膜所组成,胶膜内的晶体规则地平行排列,从而对入射光起偏振作用,见图5-8。

偏振镜能消除地物镜面反射所产生的闪烁光,其原理见图5-9。

自然光入射到水面,发生镜面反射,产生的全偏振光或部分偏振光,可用偏振镜来消除或消弱其影响。

例如当偏振镜的偏振轴与全偏振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垂直时,就可消除镜面反射的影响。

用偏振镜成像得到偏振影像,这种偏振现象在微波波段中称为“极化”。

由于雷达可以发射极化微波,极化微波经地物散射后,接收时可分别接收正交极化和同极化的后反射,分别获取水平极化影像与垂直极化影像。

两种影像所含的信息有所不同,因而可解译出更多的内容。

灰色镜对色光具有非选择吸收的性质,只能减弱透过光的光量,并不改变其光谱成分。

变密镜是一种密度不均匀的滤光镜,可用于倾斜摄影,这里不再详述。

5.3.2分波段摄影

分波段摄影是用多波段摄影机或多镜头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