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学重要资料大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5277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像诊断学重要资料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影像诊断学重要资料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影像诊断学重要资料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影像诊断学重要资料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影像诊断学重要资料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像诊断学重要资料大题.docx

《影像诊断学重要资料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像诊断学重要资料大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像诊断学重要资料大题.docx

影像诊断学重要资料大题

影像诊断学重点

食管静脉曲张:

钡餐造影:

(早中期:

粘膜皱襞、边缘、部位;晚期:

功能、部位)

早期:

食管上段粘膜皱襞增粗或稍显迂曲,管壁柔软,边缘不光整,稍显锯齿状或小凹陷。

中期:

随曲张静脉数目的增加和程度加重,粘膜皱襞明显增粗、迂曲,呈串珠状或蚯蚓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凹凸不平呈锯齿状,可波及食管上段。

晚期:

严重的静脉曲张,食管蠕动减弱,钡剂排空减慢,管径扩大,但管壁仍柔软,伸缩自如,无局部狭窄和阻塞,一般累及食管上段。

食管癌:

钡餐造影:

早期:

1、食管粘膜皱襞改变:

病变部位粘膜皱襞增粗迂曲,部分粘膜中断、边缘毛糙

2、小溃疡:

增粗的粘膜面上大小、多少不等的小龛影,一般直径小于0.5cm,局部管壁出现轻度痉挛。

3、小充盈缺损:

为向腔内隆起的小结节,直径约0.5-2cm,边缘毛糙不规则,局部粘膜紊乱。

4、局部功能异常:

局部管壁舒张度降低,偏侧管壁僵硬,蠕动减慢,钡剂滞留等。

中晚期(粘膜、轮廓、官腔、功能):

局部粘膜皱襞中断、、破坏、消失,腔内锥形或半月形龛影和充盈缺损,病变管壁僵硬和蠕动消失。

1、髓质型:

管腔内较大的充盈缺损,病变段官腔中度或高度狭窄,壁僵硬,上部食管明显扩张。

癌肿向腔外生长,平片显示局部纵膈增宽。

2、蕈伞型:

官腔内较低平的充盈缺损,边缘不整,病变中部常显示表浅溃疡,晚期才出现官腔偏侧性狭窄。

3、溃疡型:

显示为大小和形态不同的腔内龛影,边缘不光整,部分龛影底部超出食管轮廓。

溃疡沿食管长轴破溃伴边缘隆起时,出现半月征,周围绕以不规则环堤。

4、缩窄型:

病变食管呈环状对称性狭窄或漏斗状梗阻,长约2-3cm,管壁僵硬,边缘多光整,上部食管显著扩张。

胃溃疡:

钡餐造影:

1、直接征象:

(1)良性龛影

(2)粘膜水肿带:

龛影口部一圈粘膜水肿造成的透明带,良性溃疡的重要特征。

1)粘膜线:

1-2mm光滑透明线

2)项圈征:

0.5-1cm透明带

3)狭颈征:

龛影口部上下端明显狭小,对称光滑透明影,形如颈状。

(3)粘膜纠集:

无中断

2、间接征象:

(1)痉挛切迹:

小弯溃疡在大弯壁上相对应处出现一光滑凹陷。

(2)胃液分泌增多造成空腹大量液体潴留,钡剂涂布差。

(3)胃蠕动增强或减弱致胃排空加快或减慢。

(4)胃变形和狭窄:

因瘢痕收缩所致,表现为蜗牛胃、葫芦胃、B型胃和幽门狭窄、梗阻。

3、特殊类型:

穿透性、穿孔性、胼胝性、多发性、复合性。

十二指肠溃疡:

钡餐造影:

1、良性龛影:

较小,充盈加压像可见光滑透明带,或见放射状粘膜纠集。

2、球部变形:

诊断球部溃疡的重要征象。

由于瘢痕收缩、粘膜水肿、痉挛引起,变现为山字形、三叶草状、花瓣状、葫芦形或假性憩室形成,而且恒定存在。

3、间接:

(1)激惹征:

炎症刺激引起,表现为钡剂迅速通过球部不易停留

(2)球部固定压痛

(3)胃液有无分泌增多,胃蠕动增加或减弱

(4)并发症有出血、穿孔、梗阻及瘘管形成

胃癌:

钡剂造影:

1、早期:

(1)隆起型:

高度超过5mm;

(2)表浅型:

不超过5mm;(3)凹陷型:

深度超过5mm。

诊断有赖于胃镜活检。

2、中晚期:

(1)蕈伞型:

腔内不规则分叶状的充盈缺损,与正常胃壁界限清楚。

也可表现为局部围墙狭窄、胃壁僵硬。

(2)浸润型:

多表现为胃腔狭窄、胃壁僵硬。

胃壁广泛受累时形成“皮革袋状胃”。

(3)溃疡型:

恶性龛影

1)指压征:

指因粘膜及粘膜下层癌结节浸润使龛影口部有向龛影隆起的不规则弧形压迹,如手指压迫样,加压后显示清楚。

2)裂隙征:

指在两指压之间指向口部的尖角,为溃疡周围的破裂痕迹或两个癌结节间的凹陷。

3)环堤征:

正位上环绕龛影的宽窄不一的不规则透明带,切线位呈半弧形,为肿瘤破溃后留下的隆起边缘。

4)半月征:

为龛影位于轮廓内、龛影周围环堤及龛影大而浅的综合征象,呈半月形,切线位加压投照时显示清晰。

5)粘膜皱襞破坏、中断、消失或粘膜皱襞结节状或杵状增粗、癌肿区胃蠕动消失。

CT在胃肿瘤性病变诊断中价值显著:

●CT在胃肿瘤分期和治疗后随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直接观察癌肿侵犯胃壁、周围邻近组织及远处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癌肿的分期与手术切除可能性评估及术后随访。

●如果充分准本、规范检查,结合计算机三维后处理技术,大多数早期胃癌可以诊断

●CT动态增强对粘膜下病变的检查和定性价值显著

 

良性溃疡

恶性溃疡

龛影形状

圆形、乳头状

大而浅、不规则、尖角样

龛影位置

突出于胃轮廓外

位于胃轮廓内

龛影边缘

光滑

不规则

龛影大小

直径小于1cm

直径大于2cm

口部及周围情况

粘膜线、项圈征、狭颈征、月晕征、粘膜皱襞纠集

指压征、裂隙征、环堤征、半月征、粘膜中断破坏

邻近胃壁

柔软、有蠕动波

僵硬、蠕动消失

结肠癌:

钡餐造影:

1、隆起型:

腔内充盈缺损,边界清楚,轮廓不规则,伴粘膜破坏,缺损多偏于管壁一侧或环绕整个肠壁,形成官腔狭窄

2、浸润型:

多表现为官腔环形狭窄,轮廓欠光滑,管壁僵硬,边界清楚,易造成肠梗阻。

3、溃疡型:

较大且不规整的龛影,沿结肠长发展,边缘有尖角及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肠壁僵硬,结肠袋消逝。

典型X线表现为“苹果核征”,狭窄段两端是溃疡的环堤,狭窄段是癌性溃疡形成的癌性隧道。

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能更清楚地显示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

肠梗阻:

1、单纯性小肠梗阻:

(1)腹部平片:

梗阻以上肠腔扩大积气积液,立位或水平侧位可见气液平。

梗阻一下肠腔萎陷无气或仅见少量气体

1)阶梯状液面征,可见液面上下波动

2)大跨度肠襻:

低位梗阻。

仰卧位,肠曲跨越距离超过整个腹腔横径一半,立位,高低不等气液平,液面长度大都大于3cm

3)鱼肋征:

空场梗阻。

扩大的空场内见到密集排列的线条状或弧线状皱襞,形似鱼肋骨样,位于上腹或左上腹部。

VS回肠梗阻:

连贯的均匀透明肠管,腊肠状,位于中下腹部。

4)驼峰征:

蛔虫性小肠梗阻。

(2)碘剂造影

2、绞窄性小肠梗阻

(1)腹部平片:

梗阻以上肠腔扩大积气积液,和以下特征性征象

1)假肿瘤征:

当绞窄肠曲内充满大量液体时,在周围胀气肠管的衬托下可见球形软组织影,见于完全性绞窄性肠梗阻

2)咖啡豆征:

由于气体可以通过近梗阻点进入,却不能排出,以致闭袢肠曲明显扩大,其内壁因水肿而增厚且互相靠拢,形成一条线状致密影,形似咖啡豆。

3)小跨度蜷曲肠襻:

4)长液面征

5)空回肠易位征

(2)碘水造影

3、麻痹性肠梗阻

(1)腹部平片:

仰卧位表现为整个胃肠道普遍性扩张,结肠明显;立位变现为小肠和结肠内宽窄不等的气液平面。

(2)透视表现:

肠管蠕动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

(3)碘水造影:

能够达到盲肠,但通过时间延长

4、结肠梗阻

(1)腹部平片

1)梗阻部位以上结肠充气扩张,被液体所填充,位于腹部周围

2)部分患者由于回盲瓣不能抵抗结肠内压力,气液可反流入小肠,但小肠扩张程度轻。

3)乙状结肠扭转

(2)钡剂灌肠:

了解部位、程度、原因

肝脓肿:

CT:

1、平扫:

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区,圆形或椭圆形,20%内有气体或液平,巨大脓腔的内壁不规则。

病灶边界多数不清楚,脓肿壁呈密度高于脓腔但低于正常肝的环形带

2、增强:

脓肿壁可表现为单环、双环、三环。

脓肿壁(纤维肉芽组织)及分隔呈环形强化或蜂房状强化。

坏死区为低密度,不强化。

水肿带,低密度,延时强化为等密度。

(1)三环:

脓肿壁由外到内为三种病理结构:

周围水肿带、纤维肉芽组织和炎性坏死组织。

(2)双环:

水肿带和脓肿壁。

(3)单环:

脓肿壁,周围水肿带不明显。

肝硬化:

CT:

1、早期:

体积正常或增大

2、中晚期:

(1)肝缘轮廓呈结节状凹凸不平;肝脏缩小,肝叶比例失调,肝右叶缩小,肝左叶和尾状叶增生肥大,肝门、肝裂增宽

(2)脾增大

(3)静脉曲张:

常见于肝门、胃周、食管下段,簇状或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重者累及腹膜后静脉

(4)脂肪变性,全肝或局部密度下降,伴腹水,肝周围一圈低密度影。

3、如怀疑肝癌则做增强

(1)肝硬化再生结节强化程度与正常肝一致,而肝癌在动脉期显示明显快速强化,门静脉期其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肝实质。

(2)门静脉血栓

超声:

1、肝区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

2、体积缩小,左右叶均缩小或左叶代偿增大

3、肝包膜呈锯齿状,边缘角变钝或不规则

4、肝区回声呈颗粒、结节状

5、血管粗细不均或纹理紊乱,肝静脉变细,门静脉变粗,肝动脉代偿性扩大,血流增加。

6、脾大、腹水

7、胆囊壁增厚,呈双边

8、门脉高压征象(门静脉内径增宽,脐静脉再通,脾静脉增宽)

肝癌:

CT:

1、平扫:

(1)单发或多发,不均匀低密度影。

癌灶内合并坏死、囊变、陈旧出血时密度更低,新鲜出血密度增高。

大多边缘不清,周围低密度透亮带为肿瘤假包膜。

(2)肿瘤可造成局部膨隆,肝叶增大,肝内管道和肝门移位。

(3)侵犯、压迫胆管系统造成阻塞性黄疸,CT上显示为肝内条状或小圆形低密度影。

(4)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成团

(5)大多合并肝硬化、腹水、脾大,少数门脉高压和侧支循环。

2、增强

(1)典型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占75%以上,门静脉占25%左右。

强化呈快进快出,坏死和囊变区始终为低密度。

(2)肝癌常侵犯门静脉,可见血管内充盈缺损。

若发生动静脉瘘,则动脉期静脉早显。

超声:

1、普遍表现:

(1)包膜:

多数癌结节有完整或不完整包膜,可出现侧壁回声失落。

少数无包膜

(2)内部回声:

多而复杂,以低或不均质回声为主

(3)周围暗环:

周围血管围绕征

(4)后方声影:

后方常无明细变化。

但在后方的两侧常有侧后声影,由纤维包膜所致。

2、五大特征:

(1)膨胀性

(2)多形性:

回声混合,不同强度、形态

(3)多变性:

形态、内部回声均可变

(4)迅速生长

(5)肝硬化基础

3、扩散转移:

(1)癌栓:

门静脉、肝静脉、肝管

(2)肝内扩散及侵入邻近脏器

(3)转移:

肺、淋巴结

4、彩色多普勒:

(1)富血供型:

线状、分枝状彩色血流,RI>0.5

(2)少血供型:

内部无血流信号

(3)肝动脉-门静脉瘘:

血流呈亮色或伴红蓝彩色镶嵌,高速低阻

5、超声造影:

灵敏度增加

胆囊结石:

超声:

1、典型三大主征:

(1)腔内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

(2)声影,后方无回声暗带

(3)改变体位时,结石回声团沿依重力方向移动

2、不典型:

(1)填满型:

充满结石,透声腔消失,胆囊轮廓前壁呈弧形或半圆形中等或强回声带,后方较宽声影,使胆囊后半部和后壁不显示。

(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WES征)

(2)泥沙型:

泥沙样结石。

表现为胆囊后壁线粗糙、回声较强、但声影不明显的结石

(3)胆囊颈部结石:

胆囊肿大、颈部强回声团后有声影

(4)胆囊壁内结石:

胆囊壁增厚,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强回声斑,后方出现间隔相等、逐渐衰减的多次反射回声线段,形成“彗星尾”征,改变体位时不移动。

胰腺癌:

CT:

1、平扫:

(1)肿瘤较小时,胰腺轮廓可正常;肿瘤较大时,胰腺呈局限性隆起或不规则肿大。

(2)胰腺局部出现低密度影,少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

少数肿瘤内有坏死、液化、囊变。

(3)“双管征”:

胆总管、胰管、肝内胆管有不同程度扩张。

扩张的胆总管、胰管与胰头肿块出骤然截断,是胰头癌的主要间接征象。

(4)周围脂肪层消失:

肿瘤侵及胰腺附近的脂肪组织

2、增强:

(1)动脉期肿瘤强化低于正常胰组织;门静脉期仍低,但与正常胰腺的密度差缩小。

(2)癌肿直接侵犯或包埋邻近血管

(3)淋巴转移:

1)胰头癌:

最易转移至胃幽门下或肠系膜上动脉附近淋巴结,再至主动脉旁淋巴结。

2)胰体尾部癌:

转移至脾门或腹腔动脉处淋巴结。

也可发生肝脏、肾上腺、肺、骨等远处转移。

超声:

1、直接征象:

(1)多呈局限性肿大,少数弥漫性增大

(2)边缘:

不整齐或不清晰,向周围呈蟹足样或花瓣样浸润

(3)内部回声减低

(4)后方回声减弱

(5)癌肿压迫使胰管阻塞,尾侧胰管蛇行、串珠样扩张

2、间接征象:

(1)周围脏器挤压或移位。

胰头癌:

使十二指肠弯扩大,肝受压移位。

胰尾癌:

胃、左肾及脾脏受压移位

(2)挤压血管、胆管或胰管,引起梗阻。

胰头癌:

压迫下腔静脉、胆总管。

胰颈癌:

使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受压移位。

(3)晚期:

肝、周围淋巴结转移及腹水。

急性胰腺炎:

CT:

1、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平扫表现为胰腺体积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大;密度减低,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肾前筋膜及肾周筋膜增厚。

增强:

胰腺轻度强化,周围水肿显示更清楚。

2、极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胰腺增大更明显,由于出血,可出现不均匀性密度增高,CT值一般大于60Hu。

增强见坏死的胰腺组织不强化。

还可出现胰周积液和腹水。

3、急性胰腺炎常并发假性囊肿和脓肿。

超声:

1、直接征象:

(1)胰腺肿大,轮廓不清:

局限性或弥漫性

(2)内部回声:

回声减低为主要特征,呈无回声或弱回声,后壁回声往往增强。

水肿性:

均匀低回声。

出血坏死性:

不规则高低回声或高回声光斑。

(3)胰腺局限性炎性肿块:

一般呈低回声,可逐渐缩小或自行吸收消失

(4)常致胃肠道积气,气体反射增强,胰腺显示不清

2、间接征象

(1)周围低回声,渗出、水肿

(2)可出现假性囊肿

(3)常伴胆系结石

(4)胸水、腹水

胸骨旁左室长轴观:

自前向后依次为右室前壁、右室腔、前室间隔、左室流出道和左室腔、二尖瓣前后叶及其腱索与乳头肌和左室后壁。

于心底部分则为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和左心房。

良、恶性肺结节鉴别

大叶性肺炎:

1、充血期:

(1)X线:

无阳性征象或仅表现为局限性肺纹理增粗

(2)CT:

边缘模糊的磨玻璃样阴影

2、红色、灰色肝变期(实变期):

X线、CT可见大片肺实变,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以叶间裂为界,边缘清楚

3、消散期:

X线与CT表现为肺实变密度减低,呈散在的斑片状实变

支气管肺炎:

1、X线:

(1)肺纹理增粗、模糊

(2)散在、密度不均匀,大小1-2cm的斑片状实变沿增厚的纹理分布,可融合成大片。

(3)邻近肺野代偿性肺气肿

(4)好发于双肺中下肺野的中内带

(5)空洞和肺气囊:

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支气管肺炎。

肺气囊为斑片影内的薄壁类圆形透亮阴影。

2、CT:

与X线相似,斑片状实变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肺结核:

一、原发性肺结核:

1、原发综合征

(1)斑片状或大片实变:

多位于中上肺野,邻近胸膜,呈云絮状,边缘不清。

为结核菌引起的肺泡炎,病理改变为渗出,为原发病灶

(2)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

结核性淋巴结炎

(3)不规则索条影:

结核性淋巴管炎,少见,位于实变与肺门之间

2、胸内淋巴结结核:

原发病灶轻微或吸收后,仅见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内可见低密度区、钙化,周围常有浸润。

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1、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1)双肺弥漫性粟粒样结节

(2)三均:

分布、大小、密度均匀

2、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分布(多见于中上肺野)、大小、密度不均的双肺多发结节

三、继发性肺结核

1、浸润性肺结核

(1)活动的浸润性肺结核

1)斑片状实变:

边缘模糊,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

2)肺叶、肺段实变:

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或(和)空洞

3)结核性空洞:

引流支气管呈索条轨道影与空洞相连

4)支气管播散:

实变沿支气管分布

(2)稳定的浸润性肺结核

1)间质结节:

常排列成花瓣样

2)结核球:

边界清晰的类圆形结节,密度较高,内常有钙化、裂隙样或新月样空洞,周围可见卫星灶

(3)愈合的常见征象:

钙化及纤维条索

2、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1)位于中上肺野,内壁较光整,周围有纤维条索、斑片状实变、小结节钙化

(2)病变肺叶萎缩,肺门上移,肺纹理呈垂柳样

(3)胸膜增厚

(4)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

(5)健侧肺代偿性肺气肿

(6)支气管播散常见

四、结核性胸膜炎

1、干性胸膜炎

2、渗出性胸膜炎

中央型肺癌

X线、CT及MRI表现

1、早期:

X线无异常,CT可显示支气管官腔或管壁的异常

2、阻塞性改变

3、肺门肿块:

肿瘤向管壁外生长,与转移的肺门淋巴结可在肺门区形成肿块。

X线胸片上右肺门肿块与右上叶部长相连构成反“S”征,见于右上叶支气管肺癌。

4、支气管管腔内肿块、管壁增厚、壁外肿块、管腔狭窄或闭塞:

胸部CT显示清晰

5、纵膈淋巴结转移与纵膈结构浸润

周围型肺癌

X线、CT及MRI表现

肺内结节或肿块,部分结节呈毛玻璃样不透光区,少数表现为浸润阴影或条索状阴影。

常合并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

结节或肿块具有以下特性

1、形态:

圆形或类圆形

2、边缘:

细小而深的分叶、浓密的细短毛刺

3、月晕征:

环以磨玻璃样影

4、支气管充气征

5、癌性空洞:

多可见壁结节

6、钙化:

1-14%的肺结节出现

7、支气管血管集束征

8、病灶的胸壁侧小片状浸润

9、胸膜凹陷征

10、CT及MRI增强后中轻度强化,部分病变呈边缘不规则的环状强化

肾细胞癌:

1、肾外形异常:

较大肿瘤可自肾表面隆起形成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

2、肾实质局限性回声异常:

低、等、高和囊性变型。

3、肾窦回声异常:

外压性移位、变形、中断以至消失

4、周围肾实质弧形压迹:

肿瘤对周围肾实质包括皮质、肾柱的弧形压迹或弧形边缘

5、肾外扩散与转移征象:

引起肾静脉、下腔静脉瘤栓和阻塞倾向。

另外常引起肾门、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导致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移位、受压等

6、彩色多普勒:

肾癌周边血流丰富。

内部点状或条状增多血流信号时,提示恶性可能大。

泌尿系统结石:

1、肾结石:

肾窦内出现点或团块状强回声,常伴声音。

肾结石继发肾积水时出现扩张的肾盂、肾盏图形。

VS先天性海绵肾和肾钙质沉着症,后二者异常回声影发生在肾椎体部,通常不伴声影。

2、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内小团块或斑点状强回声伴声影,多在三个狭窄部。

结石近端输尿管及肾盂积水呈无回声区。

3、膀胱结石:

膀胱内点状或团块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强回声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若嵌入膀胱粘膜则无移动性。

可单发或多发,小于3mm常无典型声影。

VS肿瘤表面伴钙化斑,不随体位变动而改变位置

膀胱肿瘤:

超声:

1、多数表现为膀胱壁局限性隆起或增厚。

隆起呈结节状或菜花状向腔内突出,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光滑。

以高回声或中等高回声为主,少数呈低水平回声,极少数呈弥漫性壁增厚。

2、早起病变基底狭窄或有蒂,壁回声正常,肿物在尿液中有漂浮感。

晚期侵犯膀胱肌层,基底增宽而固定,壁增厚,壁回声连续性破坏,轮廓不清或缺损,甚至侵及周围组织、器官

前列腺增生:

超声:

1、前列腺径线增大,前后径更显著。

2、内腺瘤样增大,外腺萎缩,二者分界清晰

3、增大的内腺回声减弱均匀,少数回声增高或等回声

4、常伴结石,分布于内外腺交界处,可能伴声影

5、内外腺比值测定比单纯前列腺的径线大小测量更为敏感。

内腺宽/外腺宽:

前列腺增生:

0.66±0.16,正常人:

0.33±0.04

乳腺癌:

超声:

1、边界不整,凹凸不平,无包膜

2、内部回声极低,分布不均,常见针尖样细小强光点无声影(微钙化),当肿块中心发生坏死液化时,可见部分无回声区。

3、后方回声衰减,亦可不变或增强

4、向皮肤或周围组织呈蟹足样浸润。

5、彩色多普勒显示:

血流信号增多,可见穿入肿块的高阻型动脉血流信号。

甲状腺癌:

超声:

1、形态正常或局部增大、失去常态,肿块形态不规则,以单发为多,轮廓不整齐,边界常不清,无包膜和晕环征

2、内部多为低回声,常见沙粒状微钙化或粗糙不规则钙化

3、后方回声可见衰减征象

4、晚期可见颈部转移性肿大淋巴结,以及颈动脉、气管受累等

5、CDFI:

大多内部血供丰富,边缘血流信号缺乏。

骨巨细胞瘤:

X线:

1、骨端圆形或椭圆形的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欠规则,多偏心性,骨破坏区常直达骨性关节面。

局部骨皮质膨胀、变薄。

随肿瘤的增大,骨皮质呈薄壳状,可被穿破形成软组织肿块。

2、骨破坏区呈分房状或皂泡状

3、横向的膨胀性生长可较明显,肿瘤的横径课大于纵径

4、肿瘤与正常骨交界有移行带,少有硬化边,交界部的皮质外可出现少量骨膜新生骨。

5、侵犯关节时,因关节软骨下部分生长受阻,肿瘤可从四周边缘包围关节面

6、脊椎的骨巨细胞瘤可发生单椎或多椎,可侵犯椎体和(或)附件。

表现为患骨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椎体可压缩、塌陷。

椎间盘多保持正常单常嵌入破坏的椎体内,可表现为椎间隙狭窄,椎旁软组织肿块多见。

骨肉瘤:

X线:

1、肿瘤骨:

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分化差的肿瘤骨呈毛玻璃样密度增高,分化好的肿瘤骨呈团块状或斑片状密度增高

2、骨质破坏:

筛孔样骨质破坏呈骨皮质内的细条状或点状低密度影,见于肿瘤较早期或交界部骨皮质,为皮质内哈弗斯管和伏克曼管被破坏。

皮质表面虫蚀状骨质破坏,为瘤细胞沿皮质内外面侵蚀所致。

大片状或地图样骨破坏,为较大范围的骨质溶解、消失。

3、骨膜新生骨:

葱皮样、线状或Codman三角等多种形态。

骨膜新生骨和皮质间有一透亮间隙。

4、软组织肿块:

放射状瘤骨出现在皮质外的软组织肿块内,由骨皮质向外延伸,大部与骨干垂直。

肿块内还可见云絮状和斑片状瘤骨。

瘤内可能存在的成软骨组织可形成特征性环状或点状钙化影,常出现在肿瘤的边缘部。

5、分型:

成骨型、溶骨型、混合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