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3046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篇.docx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篇.docx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篇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

                                                                

         在学科新课程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又是新课程的主体。

因此,能否把新课程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学生观融入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成为新课程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没有进行新课程改革前总是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分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符合教师个体特征的教学模式。

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却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课堂上又因为过分强调课堂结构,一般采用固定的技能传授结构模式:

平淡导入—教师演示— 学生临摹—教师评价作品几个部分。

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程的各个部分限定的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对绘画技能部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

学生作品看似画得很好,但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很不利。

通过素质教育我认识到:

要想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关键所在。

      进行新课程改革后,我在课堂上甘愿做“绿叶”和“铺路石”,辅助和引导学生领悟、理解和运用美术知识。

学生的美术学习逐渐变被动为主动,美术课也上得轻松而生动了。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分层次、分阶段进行

       为体现新课程精神,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标要求设计了新的教学结构模式。

      

(一)运用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的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搞好教学“开场白”,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知识的愿望。

所以我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

比如在上一年级《你我他》人物头像课,在开始时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学生兴趣浓厚,为主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

在上《我心中的太阳》一课时,可以放音乐《种太阳》“啦啦啦,种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到那个时候世界将变得温暖又明亮……”的方式进行导入,学生不但理解到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任务,而且饶有兴趣的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

如:

在上二年级《会变的线条》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用摸线条、听线条、看线条、画线条等形式理解和感受线条,这种简单的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他们也乐于自己找到答案并从中获取乐趣。

      

(二)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突出表现在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一粒种子》一课我设计为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朋友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是本节课的要点,我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这样首先使学生进行设计合作的实践,其次遇到难点时,学生间可以互相帮助启发,从而达到创造性运用的目的。

在这一步中,为避免小组活动出现死角,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小组的装饰设计工作,一个学生只设计一种形象,大家协同活动,使本小组设计的形象成为连贯的情境。

此后引入竞争机制,大家都想参与竞争,并想在竞争中获胜,这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性。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的创造力,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增强其创造性人格。

如:

在上《新年快乐》一课时,同学们热情很高,都献计献策,提出了老师很多没有想到的好点子,像分工做“办年货”、“煮年夜饭”、“看联欢晚会”、“孩子玩耍”等角色的方案;分组组成家庭的方案;大家建年货市场的方案等等。

由于备课准备充分,内容全面,教学效果非常好。

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首先就要成为“创造型的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爱思、多思、勤思、善思的习惯。

要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好的点子,再萌生自我的新想法,教师要通过弥补、借鉴、启发、点拨,来发挥学生的个性,在鼓励声中使学生体会成功之乐。

      (三)学习的创作性和实用性突出表现在评价阶段

       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上第一堂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

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不能用“画的像与不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

在教学中,画的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某些技法差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

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

该表扬时,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画的差的,要发现他的“闪光点”,表扬像“想法好”、“用色大胆”等等其它方面,去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

如教师布置学生画画时:

“你们必须给我把颜色涂均匀,涂不均匀的要罚重画!

”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

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

“同学们要大胆地画,只要认真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画好。

”这种实用性的话语,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画,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作品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

在每次下课前给孩子们留点时间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组讨论、相互评议,学生不但可以在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评价自我,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了宽容我经常听到“他画的比以前进步了”、“他的颜色涂的好,我要学”……。

     (四)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突出表现在拓展阶段

      让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在个人作品完成后,我采用KT板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进行随意组合粘贴展示,如:

学生画动物可以组成一幅“动物乐园”;画烟火可以组成“节日的夜晚”;画花朵可以组成“百花圆”等等。

合作学习给予了每个学生充分自主展示的空间,为他们营造了相互学习,相互勉励共同成长的团体文化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方式。

课后拓展“授之以渔”的新渠道。

      三、推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需要全方位、全身心

      1、事实证明,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

其任务应该是: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

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

      2、身为人师,要理解与尊重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和“奇思妙想”。

因此,课堂上学生如何能轻松愉悦的接受知识,师生互相理解与尊重是重要前提。

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

     3、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标本、模型等,让学生观看欣赏。

通过声音、图像、音乐、游戏、魔术、故事、竞赛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

     4、教课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利用我们身边的地方资源,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设计地方性教材;也可将科学的、历史的、事实的等内容充实到教材中;也可和其它科目领域相结合构成一种新课程;也可根据教师的特长添加有特殊性意义的课题。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积极的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自由、灵活的运用已有的课程资源。

    5、根据课程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环境、地区等变化,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即完成一节课所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

“音乐走进课堂”、“情境教学法”、“软化学科边缘”、“信息化”等多中教学方式为我们的美术教学开创了新天地。

    6、美术教育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课后反思的设入是要我们在上完一节课后,坐下来进行总结、探讨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好途径。

     当然,美术教育改革还任重道远,作为美术教师,作为美术教改的实验者,我还需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领会和运用新课程,使我们的美术教育的前景更广阔和充满希望。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感受色彩 

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内容上改变专业化倾向,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被学生掌握。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色彩感受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色彩知识属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畴,其中的对比与协调是较专业性的。

为上好江苏版美术教材第六册《色彩游戏——对比与协调》一课,我便尝试综合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感受中理解色彩对比与协调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在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文学作品中也是能体现的。

 

在游戏中感知色彩:

 

     上课开始时,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三原色、三间色,接着让学生辨识:

感知五彩缤纷的色相。

     计“找朋友”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在纸片上涂出自己喜欢的—种颜色,根据纸片上的色彩“找朋友”。

如教师提供的红色,提问:

哪些颜色与红色可以成为“朋友”?

把它找出来,贴到红色周围。

由此学生感知色相接近地颜色组成的协调色画面。

针对没有被选出的颜色,让学生说说不配成“朋友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常见的红色与绿色、橙色与蓝色等对比色。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与协调在视觉、心理感知上的区别,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于生活中寻找色彩:

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揭示课题(课题的展现要体现色彩的对比与协调)。

提问:

色彩规律中的对比与协调在生活中有吗?

与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带领学生先在教室内找一找(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方面的色彩搭配),再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找一找(学习、生活用品等),由学生自己说一说找到的色彩对比与协调。

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在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运用对比色与协调色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获得色彩搭配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同时,也可引导学生明确生活中色彩对比与协调的辨证关系。

     听音乐中感受色彩:

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一段乐曲,如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边听边指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富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提示:

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流畅的音乐呈现的是一幅协调色的画面。

第二遍听赏的过程中伴随图片、配音解说一起进行,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去领悟音乐与协调色的关系。

再欣赏第二段乐曲,如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着重让学生感受乐曲中激越的锣鼓声所渲染的热烈欢腾气氛。

教师用言语、身体语言促使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动起来,学生体验着乐曲的旋律昴扬,热情洋溢,感受着此时的色彩搭配所体现的强烈对比。

(此过程扩大了音乐文化的视野,体验艺术的通感,获得美的享受,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背诵古诗中领悟色彩:

伴随着乐曲《金蛇狂舞》,教师发出“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感慨,过渡到出示古诗让学生读,如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指导读出诗句的音律。

提问:

读诗时联想到怎样的画面?

你能感觉到哪些颜色?

学生感知出绿的莲叶、青的碧水,红的荷花互相映衬对比。

分小组交流其它古诗中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富于诗情画意。

领悟诗人用饱蘸生活的彩笔,创造出多姿多色的诗篇,描绘出多彩的神韵,由栩栩如生的形象传达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如何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动”起来

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参与能力?

我在教学中采取的是以课堂教学为基地,从兴趣入手,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学生进行互动等方法。

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农村孩子喜欢美术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和城市小学生相比而言,农村的小学生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少得多。

因此,农村小学生更加珍惜每周较少的美术课时间。

我在农村多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孩子们的心情深有体会:

他们的探索、想象、跃跃欲试的欲望十分强烈。

如果这些孩子们也能充分的学习和培养,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农村孩子喜欢美术课,给我们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农村 小学生 美术课堂  动

一、攻心为上:

培养兴趣,沟通情感,让意识先动起来,继而参与创造。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

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依据现行美术教材体系,从中高段美术教材的挖掘入手。

1、以新刺激:

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

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有新鲜感。

如,在上《水彩游戏》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用新的颜色使用染、吹、淌、滴技法出现另一种图案,技法随意或有意的进行创作。

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2、以情刺激:

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

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

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二)、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注重距离感。

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

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坐在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注重安全感。

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其创作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得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

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

3、注重成就感。

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

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

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

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且教且学:

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

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

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l、千方百计提高技法训练。

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

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

蜡笔水彩的造型、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想方设法拓展想象空间。

想象也是创作的源泉。

古往今来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三、对症下药:

根据学生实际,最终达到学生“动”起来,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课堂展览,让学生若有所思。

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

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讲台去看。

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

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

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营造课堂氛围,改变师讲生听。

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

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产生厌课、厌学。

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

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开展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

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

在三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

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

到了五、六年级,基本上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美术课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美术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

在当前大力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

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

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丰富学生的绘画想象力 

1、抓兴趣点

喜欢涂涂画画是小学生的天性。

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

1.猜谜激趣。

如第十一册教材中《古诗配画》一课,我首先就以猜谜形式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不是我们第二册时学过的《画》那首谜语诗么?

”一时,小手像雨后春笋一齐竖了起来。

接着,我把课前画好的范画一出示,诗与画一搭配,学生思维就更加形象化了,只用几分钟时间就帮助学生想象到了“古诗配画”的题意。

2.故事激趣。

第八册教材《字谜画》一课,我先给学生讲一个《唐伯虎卖画》的故事:

“……唐伯虎挂出一幅水墨画来,上面画着一只黑狗。

他对围观的入说,这是一幅字谜画,谁猜对了,我就把这幅画送给他,可是很久都没有人猜中。

突然,人群中走出一个少年学生,他说:

‘我猜中了!

’说完就一声不响地把画取走了,唐伯虎望着少年学生的背影哈哈一笑,说:

‘多聪明的小家伙!

’”故事讲完了,有不少小朋友也猜出来是个“默”字,大家很自然地沿看“故事”导向的思路想象开了。

3.儿歌激趣。

第一册教材中《我喜爱的动物》一课,教师课前编好一首儿歌,一进课堂就朗诵给小朋友们听:

“妈妈带我上公园,各种动物真好看:

大灰象喷水玩,小猴子荡秋千,熊猫戴上黑眼镜,孔雀展开大花扇……”听着听看,小朋友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那些动物。

教师话音未落,大家都抢着说开了:

“我也去过动物园,有很多很多动物,我最喜欢猴子,它们非常玩皮。

”“我最喜欢长颈鹿!

”“我最喜欢青蛙!

”这样,小朋友们自觉地随着记忆进入了想象世界。

4.音乐激趣。

《小鸟齐飞》是第一册教材中的一课,课前,我与音乐教师联系,教唱好《快乐的节日》这首歌,上课铃一响,录音机里轻轻播放《快乐的节日》,教师随着音乐唱起来:

“小鸟在前面带蹈,春风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小朋友们也跟着唱了起来。

唱着唱着,小鸟齐飞的画面自然地呈现在小朋友的脑海里,激发了学生学习小鸟画法的兴趣。

二、交金钥匙

进入想象氛围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知识面的局限,想象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但只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去启发、引导和点拨,就不难使学生的想象展开翅膀自由飞翔。

1.直观引伸。

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很强,根据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创造的心理过程,直观引伸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一种有效方法。

《小鸟齐飞》一课中新授小乌画法时,我先用课前绘制的挂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各种鸟的形体特征,再看教材上介绍的照片《小鸟齐飞时的不同姿态》,接着运用课前制作的活动幻灯片演示飞鸟的不同姿态,一边演示一边板书:

①当头、身子不动时,变动翅膀的位置,看乌的姿态发生了什么变化;②当翅膀、身子不动时,变动头的位置,看乌的姿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然后告诉小朋友在画飞乌时,根据这些道理想象出飞乌的不同姿态。

懂得了这些,小朋友们进行画飞乌想象时,就不那么困难了。

2.儿歌牵引。

小朋友喜欢儿歌。

教学时我运用这个特点,把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编成儿歌,加强教学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易懂易接受。

以《我喜爱的动物》一课为例。

我把动物特点归纳成生动有趣的儿歌:

“小花猫,喵喵喵,蹬蹬腿,弯弯腰,又蹦又跳练功夫,乐得老猫胡子翘。

“长颈鹿,真出奇,多像一架起重机,够树梢,不费力,吃着嫩叶甜如蜜”……听着听着,小朋友们浮想联翩,自然地想象出各种动物可爱有趣的形象来。

3.故事启发。

故事对小朋友的吸引力特别大。

教学中,我投其所好,让学生从故事中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古诗配画》一课中,我首先运用教材提供的范例《月是故乡明》来指导学生如何大胆想象。

接着,我利用古代画家的创作故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宋朝一个皇帝赵倍招考画工,要求给‘深山藏古寺’这句诗配一幅画,当时不少人画的都是茂密茂密的森林呀,高大古老的寺庙呀,虽然绘画技巧都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