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1753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docx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docx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中医分型:

中风恢复期

1、痰瘀阻络证

主症:

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辩证分析:

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之“中风-中经络”范畴,证当痰瘀阻络型。

患者老年男性,既往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发为中风,故头晕目眩,气机不畅,气血不达四末,故肢体麻木,甚者活动不利,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滑均为痰瘀阻络之象。

中医治法:

豁痰开窍、行气通络。

拟方:

化痰通络方加减。

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丹参10g

香附10g炙大黄10g胆南星10g

一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共三剂。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半夏10g天麻10g茯苓15g橘红10g

丹参12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6g

川芎10g

一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共三剂。

2、风火上扰证

主证:

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辨证分析:

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之“中风-中经络”范畴,证当风火上扰型。

患者老年男性,患者平素烦躁易怒,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

风火上炎,面红耳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风火上扰之象。

中医治法:

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拟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钩藤10g石决明20g先煎牛膝10g

黄芩10g山栀10g夏枯草15g

一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共三剂。

羚角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粉6g冲服生地15g钩藤10g菊花15g

茯苓15g白芍15g赤芍15g竹茹10g

牛膝10g川芎6g丹参10g

一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共三剂。

3、痰热腑实证

主证:

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辩证分析:

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之“中风-中经络”范畴,证当痰热腑实型。

患者老年男性,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

痰阻中焦,气不下行,故腑气胀满,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热腑实之证。

中医治法:

化痰通腑。

拟方:

星蒌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20g后下芒硝10g冲服胆南星10g瓜蒌15g

一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共三剂。

大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20g后下芒硝10g冲服枳实10g厚朴10g

一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共三剂。

4、阴虚风动证

主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嘀屎於迨荩偬蛭尢Γ鱿蚁甘?

lt;/span>

辩证分析:

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之“中风-中脏腑”范畴,证当阴虚风动型。

患者老年男性,既往工作繁重,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风阳挟痰上犯清窍,故作中风,清气不升,脑窍不明,故神志不清,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浊气不降,肢体筋脉失养,则半身不遂。

舌红,苔少,脉弦细均为阴虚风动之象。

中医治法:

滋阴熄风。

拟方:

育阴通络方加减。

生地20g山茱萸15g钩藤10g天麻10g

丹参15g白芍15g

一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共三剂。

镇肝熄风汤。

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代赭石15g先煎龟板20g先煎

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0g牛膝10g

川楝子10g麦芽10g川芎10g

一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共三剂。

5、气虚血瘀证

主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面色焕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辨证分析:

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之“中风-中经络”范畴,证当气虚血瘀型。

患者老年男性,素体脾胃虚弱,气血运化失常,气虚血弱,无以上荣脑窍,而发中风。

肢体筋脉失养,故半身不遂,中焦不运,肠腑分清别浊失司,故便溏,手足肿胀。

舌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沉细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中医治法:

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拟方:

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当归15g桃仁10g红花10g

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

一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共三剂。

专科检查:

意识清晰,言语流利,情感稳定,记忆力、智力、计算力、判断力正常。

无颈强直,颈椎活动不受限,颈动脉搏动不减弱;四肢形态无畸形,左侧足背动脉波动减弱,肌肉无压痛;脊柱无畸形、压痛、叩痛及活动受限。

嗅觉无减退;视力无减退,视野、眼底、视神经盘未查;眼球活动不受限,无斜视、复视、震颤,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间接、直接对光反射敏;面部浅深感觉正常;颞颊部无肌萎缩,张口下颌无偏斜,角膜反射、下颌反射正常;颜面无偏侧萎缩及面肌痉挛,额纹对称,双侧眼裂稍等,闭眼有力,双侧鼻唇沟正常,咽反射正常;双侧转头、耸肩有力且均等,胸锁乳突肌无萎缩;舌肌无萎缩,伸舌居中。

四肢肌肉无萎缩及肥大;无舞蹈样动作、无震颤、肌束颤动、肌阵挛,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无肌驰缓,左上肢肌力Ⅳ级-,改良ashworth分级,肘屈肌1级+。

患侧肩关节关节活动度受限,被动运动前屈至130度伴疼痛,外旋至30度伴疼痛。

左下肢肌力Ⅲ级+,左侧跟膝胫试验尚能完成,闭目难立征未查。

左上肢及下肢浅深感觉减弱,关节位置觉正常,被动运动觉、震动觉、深部压痛觉正常,左侧肢体图形觉减弱,皮肤两点辨别觉、实体觉正常。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无减退及亢进,双侧膝腱反射、踝反射正常,髌阵挛、踝阵挛未引出,腹壁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无亢进及减退,左侧Babinski征(+),双侧Gordon征、Chaddock征(-),Huffmann征、Rossolimo征(-),Kernig征、Brudzinski征(-)。

皮肤色泽、弹性、温度、汗液分泌、毛发、指甲无异常,皮肤划痕试验、立毛试验、发汗试验未查。

舌暗红,苔少,脉弦数。

中医辨证分析:

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之“中风-中经络”范畴,证属痰瘀阻络证。

患者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气血生化无力,气血不行,瘀阻脑窍,故头晕,筋脉痹阻,气血不通达于四末,故见肢体乏力,活动不利,舌暗红,苔少,脉弦数均为痰瘀阻络之证,中医治法:

补肝益肾、化痰通络,拟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本病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在经络及肝肾,易复发。

中医鉴别诊断:

厥证、痫证、痿病:

厥证表现为不省人事,伴四肢厥冷,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痫证表现为突然仆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人。

痿病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多起病缓慢,无神昏,以双下肢瘫为多见。

中风病亦见有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废用所致。

主任查房中医辨证分析:

同意住院及主治两级医师辨病及辨证意见。

《东垣十书》:

“中风为百病之长,乃气血闭而不行,此最重痰...中血脉,则口眼?

斜,中府则肢节费,中脏,则性命危急”,此病为中经络,患者老年男性,肝肾亏虚,脑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痰浊内生;肾精亏虚,虚风内生,风乃百病之长,风挟痰上犯清窍,发为中风。

本病病性属本虚标实,预后一般。

西医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脑出血:

发病较急骤,多有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高颅压征,CT扫描示高密度区,头部CT可供鉴别。

2、蛛网膜下腔出血:

起病急,表现为剧烈头痛,多伴有呕吐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的表现,查体可见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脑脊液检查为血性,且有脑压增高,头部CT可供鉴别。

诊疗计划:

1、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2、Ⅰ级护理,留陪人,防跌倒,勤翻身,防褥疮;

3、药物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调血脂、减慢心率及降低心肌耗氧等对症处理;

4、针灸舒经通络,康复治疗:

肢体功能锻炼、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手功能训练;

5、中医治法:

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拟方:

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当归15g桃仁10g红花10g

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

一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共三剂。

6、指导患者良肢位摆放及床轮转移等。

7、诊疗计划告知患者及家属。

【中风病中医诊疗常规】

说明:

该临床诊疗规范在之前的临床应用基础上,查阅相关诊疗文献,总结原规范的优势与不足,将临床应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增补进去,增加了中药沐足、灌肠等治疗方法及中风后抑郁防治,更加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提高疗效。

【概述】

中风又名卒中。

因本病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

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症的一种疾病。

【诊断依据】

(一)、临床症状:

主要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典型表现:

多见于老年人,安静或活动状态下缓慢起病,逐渐进展,数小时至1~2d达高峰;可有半身不遂或四肢活动障碍、偏身麻木;眩晕、呕吐、视物重影、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

体检:

脑梗塞: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颈动脉搏动减弱.,眼或颈部血管杂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症或体象障碍等。

2、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或象限盲,失语症。

3、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对侧偏瘫(头面部及上肢为著)、尿潴留、淡漠或欣快、强握反射等。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主要是视野缺损(复视、偏盲)、忽视及视觉异常(幻视、视物变形),尚可有红核或丘脑综合征等。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偏盲或皮质盲,可有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或Foville综合征等。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眼球震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的软腭提升不能及咽反射消失,Horner征、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7、小脑梗死:

有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站立不稳和肌张力降低等。

脑出血:

1.壳核出血:

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主侧半球病变可有失语;出血量大者可有同侧性偏盲、凝视麻痹、意识障碍。

2.丘脑出血:

典型者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继而偏瘫,常有垂直注视麻痹、双眼分离性斜视等。

3.桥脑出血:

可迅速昏迷、双侧针尖样瞳孔、中枢性高热、呼吸障碍、眼球浮动、四肢瘫痪和去大脑性强直发作等。

4.中脑出血:

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瘫痪,重者深昏迷、四肢弛缓性瘫痪。

5:

小脑出血:

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出血量大时可出现桥脑受压征象。

6.脑叶出血:

可有出血脑叶的定位体征、脑膜刺激征、痫性发作。

7.脑室出血:

大量出血可有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性斜视或浮动、四肢弛缓性瘫痪及去大脑性强直发作等。

(二).辅助检查

1、颅脑CT检查是临床疑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

早期即可发现圆形或卵圆型均匀高密度影,可显示血肿部位、大小、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临近的脑水肿等及占位效应,脑组织移位和梗阻性脑积水等。

脑梗塞病灶区呈低密度影。

但在发病早期或脑组织损害程度较轻,CT扫描常无阳性发现。

2、MRI检查除脑干出血外,在早期的诊断价值不如CT,但在4~5周后可辨认陈旧性脑出血,CT则不能。

MRA尚可发现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脑梗塞数小时内,病灶区即有MR信号改变,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

3、脑脊液检查如无法进行颅脑CT检查且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与缺血鉴别上有困难时,可审慎地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多可呈均匀血性。

脑梗塞:

大面积脑梗塞压力可增高,出血性脑梗塞及脊液可见红细胞。

4、其他:

怀疑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管炎等可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5、三大常规、生化、凝血四项、血流变、椎动脉、颈动脉、大脑前中后血管彩超、TCD、胸片、心电图等。

(三)中医证候诊断: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中风依有无神志障碍、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

中经络者无神昏,意识清楚而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中脏腑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迷蒙而伴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中经络者病位浅,病情相对较轻,中脏腑者病位深,病情较重,但两者常可互相转变,临床要特别警惕中经络向中脏腑发展。

2、辨分期

中风病的病程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

急性期指发病后2星期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指发病2星期后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者。

3、辨闭证与脱证:

中脏腑有闭证、脱证之分,闭证属实,乃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禁闭,口紧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

闭证又当分阳闭与阴闭。

阳闭者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烦躁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阴闭者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雍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脱证属虚,乃阳气外脱,阴阳即将离决之侯,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软,二便自遗,汗出肢冷,脉微细欲绝。

闭证多见于中风骤起,脱证则多由闭证恶化转变而成,病势危笃预后凶险。

4、辨病势顺逆:

中风一病,起病急骤,病变迅速,变证多端,容易出现各种危重之侯,临床应密切观察病情,随时掌握病势趋向,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中经络与中脏腑之间可相互转化,中脏腑者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有所改善,病情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中经络者若渐出现神志迷蒙或昏愦不知,为向中脏腑转化,病势为逆对中脏腑患者应注意其神志及瞳孔的变化,若神昏渐重,瞳神大小不等,甚至呕吐、项强、或见呃逆频频,或四肢抽搐不已,均为正虚而邪气深入,病势为逆,若见呕血证,戴阳证,或见背腹骤热而四肢厥逆者为病向脱证发展,病势为逆,病情危重,预后极差。

【诊断】

(一)中医诊断:

中风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

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二)西医诊断:

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1、突然发病、进展迅速、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眩晕、平衡障碍、病理反射阳性等——初步诊断

2、CT,MRI发现脑病灶——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

素有肝阳亢盛史,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舌歪斜、偏瘫失语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厥证昏迷、不省人事的时间一般较短,多伴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瘫失语等症。

痉证的抽搐、痉挛多呈持续性,病因不除抽搐难以自行恢复,且多伴有不能自主地项背强直,甚至口噤、角弓反张等,发病前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

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

2、西医鉴别诊断:

脑出血:

脑出血多在50岁以上而有高血压病史,多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有反复呕吐及头痛,血压升高,病情迅速发展,常出现意识障碍及病理性神经反射。

脑梗塞:

有如下的特点:

1、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2、多于安静时发病;3、起病较缓慢;4、多无头痛及呕;5、意识清楚;6、血压正常;7、颈软,无脑膜刺激征;8、眼底显示动脉硬化。

典型病例根椐上述特点可以与脑出血鉴别,但大面积脑梗死因有明显头痛、呕吐、昏迷,临床表现与壳核-内囊出血相似,而小量出血因无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意识,难与一般脑梗塞鉴别,需要CT才能确定,脑梗塞CT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50-70岁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血脂等脑血管危险因素。

发病突然,历时短暂,最长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恢复完全,不留后遗症状,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基本相似。

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

【治疗】

中医分型诊疗:

1.中风-中经络

1.1风痰阻络

主证: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疫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

息风化痰通络。

方药一:

化痰通络方加减。

半夏10g、白术15、天麻10g、茯苓15g、丹参15g、香附10g、大黄10g、胆南星10g等。

方药二: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半夏10g、天麻10g、茯苓15g、橘红10g、丹参12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6g、川芎10g。

1.2风火上扰

主证: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

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钩藤10g、石决明20g(先煎)、牛膝10g、黄芩10g、山栀10g、夏枯草15g。

1.3阴虚风动

主证:

平素头晕耳鸣,腰疫,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润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治法:

滋阴熄风。

方药一:

镇肝熄风汤。

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代赭石15g(先煎)、龟板20g(先煎)、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0g、牛膝10g、川楝子10g、麦芽10g、川芎10g等。

方药二:

育阴通络方加减。

生地黄20g、山茱萸15g、钩藤10g、天麻10g丹参15g、白芍15g等。

1.4痰热腑实

主证:

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

化痰通腑

方药一:

星蒌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后下)20g、芒硝10g(冲服)、胆南星10g、瓜蒌15g。

方药二:

大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20g(后下)、芒硝10g(冲服)、枳实10g、厚朴10g。

1.5气虚血瘀证

主证:

面色焕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治法:

益气活血。

方药:

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当归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等。

中成药:

脑栓通胶囊3粒,每日3次;三七通舒胶囊1粒,每日3次。

2.中风-中脏腑-闭证

2.1痰热内闭

主症:

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安,或身热、口臭、抽搐、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一:

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6g(冲服)、石决明20g(先煎)、夏枯草15g、菊花15g、龟板20g(先煎),生地15g、丹皮15g、白芍15g、天竺黄10g、胆南星10g等。

方药二:

羚角钩藤汤合温胆汤加减。

羚羊角粉6g(冲服)、生地15g、钩藤10g、菊花15g、茯苓15g、白芍15g、赤芍15g、竹茹10g、牛膝10g、川芎6g、丹皮10g、半夏6g、陈皮6g、栀子10g等。

中成药:

安宫牛黄丸1丸,日一次,共3次。

2.2痰蒙清窍

主证:

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痰鸣鹿鹿,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失禁,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

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

涤痰汤加减。

法半夏10g、胆南星10g、陈皮10g、枳实10g、茯苓15g、党参15g、石菖蒲10g、竹茹10g、甘草5g、生姜10g等。

2.4元气败脱证

主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治法:

益气回阳固脱。

治法:

急用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

人参30g(另煎兑服)、附子30g(先煎半小时)等。

3.中风恢复期

3.1痰瘀阻络证

主症:

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

化痰通络。

方药一:

化痰通络方加减。

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丹参10g、香附10g、炙大黄10g、胆南星10g等。

方药二: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半夏10g、天麻10g、茯苓15g、橘红10g、丹参12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6g、川芎10g等。

3.2风火上扰证:

主证:

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治法:

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方药一: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钩藤10g、石决明20g(先煎)、牛膝10g、黄芩10g、山栀10g、夏枯草15g。

方药二:

羚角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粉6g(冲服)、生地15g、钩藤10g、菊花15g、茯苓15g、白芍15g、赤芍15g、竹茹10g、牛膝10g、川芎6g、丹参10g等。

3.3痰热腑实

主证:

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

化痰通腑

方药一:

星蒌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后下)20g、芒硝10g(冲服)、胆南星10g、瓜蒌15g。

方药二:

大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20g(后下)、芒硝10g(冲服)、枳实10g、厚朴10g。

3.4阴虚风动

主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

滋阴熄风。

方药一:

育阴通络方加减。

生地黄20g、山茱萸15g、钩藤10g、天麻10g丹参15g、白芍15g等。

方药二:

镇肝熄风汤。

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代赭石15g(先煎)、龟板20g(先煎)、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0g、牛膝10g、川楝子10g、麦芽10g、川芎10g等。

sumn.总数;算术题;金额

3.5气虚血瘀

主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面色焕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治法:

益气活血。

方药:

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当归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等。

中成药:

脑栓通胶囊3粒,每日3次;三七通舒胶囊1粒,每日3次。

我院院内制剂:

通络方

组成:

黄芪18g首乌藤18g龙骨18g牡蛎18g

丹参18g川芎18g天麻12g山楂15g

延胡索12g全蝎6g炒酸枣仁12g

方解:

方中黄芪为补气要药,健脾益肺,补气通阳,配合诸活血之品,其行气、补气活血之功更甚,乃方中君药。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其性辛香走窜,可温通脉络,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走而不守,既能上行头目,又可外彻皮毛、旁达四肢,更可通行血海。

二者相得益彰,故二者均重用。

丹参善活血凉血,养血益心,祛瘀生新;山楂入血分,不但消食化积之功甚强,且其活血散瘀消肿之力佳;配以首乌藤滋阴,龙骨、牡蛎潜阳;天麻、全蝎祛风,延胡索止痛,酸枣仁安神。

功效:

益气养阴,祛风活血。

主治:

中风之气阴亏虚证。

以精神倦怠,头晕、头痛、耳鸣、肢乏麻木、乏力,言语不清等为主症,兼见面红目赤、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苔薄白或少苔,脉弦数或弦虚。

用法:

上方为丸剂,分为9袋,每日3袋。

 

【中药沐足】

1.平肝潜阳方

组成:

石决明30g蔓荆子20g菊花20g龙骨20g

牡蛎20g龟板20g代赭石20g牛膝15g

功效:

平肝潜阳,泻火熄风。

主治:

肝阳上亢证。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或燥,脉弦或弦数有力。

用法:

上药煎水2000ml,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