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1493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1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docx

《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docx

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概况:

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

安徽地名由此出。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都,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一、区域概况

1.1、地理区位和交通

安徽位于中国东南部,是我国东部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54%。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是中部六省中位置最东的一个省份。

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①从全国看,安徽处于中原地区,战略地位尤为重要,是中国南北交通连接的重要枢纽。

长江和大别山把中部五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快速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又使中部旅游合作具有了便捷的交通优势。

水路:

长江一线牵,还有汉江、湘江、赣江等水上航线,并有很多良港。

公路:

京珠高速公路连接河南、湖北、湖南等主要城市,沪蓉高速公路连接安徽、湖北,(南)昌九(江)高速公路与沪蓉高速公路相通,另外各省还有其它一些高速公路,共同构成连接中部地区的快速公路网。

铁路:

焦(作)柳(州)铁路、京广铁路连接河南、湖北、湖南,京九铁路连接安徽、湖北、江西,武(汉)九(江)铁路连接湖北、江西,陇海铁路连接河南、安徽,浙赣、湘黔铁路连接江西、湖南,淮南铁路通过芜湖长江大桥连接安徽、江苏。

航空:

各省会城市及张家界、宜昌、黄山等主要旅游城市均有空中航线相连。

②从安徽省内部来看,目前安徽的交通建设正在跨越式的发展,交通地位也在全国排名逐年提升,目前排名第10位。

预计到年底,全省交通建设将完成投资240~26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40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1万公里以上。

十二五规划中,安徽省预计将形成“四中八横”、总里程达55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规划完成后,安徽省高速公路网平均密度达3.94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间距约50公里,适应区域人口密度400~800/平方公里、民用汽车拥有率10~20辆/百人(目前为1辆/百人)情况下对高速公路的交通要求。

2、区域内部概况

①规模:

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4月29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显示,安徽常住人口数为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4.44%,居全国第八。

②特征:

人力资源丰富,常住人口数量下降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显示,目前全国人口数为52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其中安徽常住人口数为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4.44%。

这个比重,较10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有所下降。

  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2010年,安徽省户籍人口为6826万人。

不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却只有5950万人。

两个数据相差876万人,其原因是安徽省人员流动的性较大。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存在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值非常接近。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经商、务工、求学等流动人员越来越多,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大。

,如今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数据的差距主要来自人口的流动,人口的流向基本是从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地区。

换言之,出去的安徽人多一些,进来的安徽人少一些,两个数据就出现了差距。

其中,平均 6个安徽人中有1人住在外省。

  统计部门相关人士分析,人口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和观念的转变,对缩小城乡差异、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安徽省会合肥市,共有17地级市,5县级市,44市辖区,56县。

截止2009年底,乡镇级区划单位供计905个镇,357个乡,258个街道办事处。

地级市名

总面积(平方公里)

总人口(万人)

邮政编码

地方区号

机动车牌号

市辖区

辖县(县级市)

地方方言

合肥市

7266

486.74

230000

0551

皖A

庐阳区、包河区、蜀山区、瑶海区

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

江淮官话洪巢片合肥小片

芜湖市

3317

230

241000

0553

皖B

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

繁昌县、南陵县、芜湖县

吴语宣州片铜泾片、江淮官话洪巢片芜湖小片

蚌埠市

5952

360

233000

0552

皖C

蚌山区、禹会区、龙子湖区、淮上区

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

中原官话徐蚌片、江淮官话洪巢片(部分)

淮南市

2596.4

242.5

232000

0554

皖D

田家庵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

凤台县

中原官话徐蚌片、江淮官话洪巢片(部分)

马鞍山市

1686

120

243000

0555

皖E

雨山区、花山区、金家庄区

当涂县

吴语宣州片铜泾片、江淮官话洪巢片

淮北市

2725

213.7

235000

0561

皖F

相山区、烈山区、杜集区

濉溪县

中原官话(徐淮片)

铜陵市

1113

75

244000

0562

皖G

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

铜陵县

吴语宣州片铜泾片、江淮官话洪巢片

安庆市

15398

610

246000

0556

皖H

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

怀宁县、潜山县、枞阳县、宿松县、太湖县、望江县、岳西县、桐城市

江淮官话黄孝片、赣语怀岳片

黄山市

9807

156

245000

0559

皖J

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

黟县、歙县、休宁县、祁门县

徽语、吴语宣州片太高片(黄山区)

阜阳市

9775

955

236000

0558

皖K

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

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界首市

中原官话商阜片徐蚌片

宿州市

9787

604.52

234000

0557

皖L

埇桥区

灵璧县、泗县、砀山县、萧县

中原官话徐蚌片

滁州市

13987

440

239000

0550

皖M

琅琊区、南谯区

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天长市、明光市

江淮官话洪巢片南京小片、扬州小片

六安市

17976

695.5

237000

0564

皖N

金安区、裕安区

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霍邱县、寿县

江淮官话洪巢片、中原官话徐蚌片

宣城市

12340

273.78

242000

0563

皖P

宣州区

广德县、郎溪县、泾县、旌德县、绩溪县、宁国市

吴语宣州片铜泾片及太高片、徽语(仅限绩溪县)、江淮官话洪巢片

巢湖市

9423

453.06

238000

0565

皖Q

居巢区

含山县、庐江县、无为县、和县

江淮官话洪巢片巢湖小片

池州市

8271.7

155

247000

0566

皖R

贵池区

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

吴语宣州片石陵片、江淮官话洪巢片、赣语怀岳片

亳州市

8522.58

576

236800

0558

皖S

谯城区

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

中原官话郑曹片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

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带无疑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

二、资源及区域发展考察

2.1、自然资源禀赋

全省国土总面积约14.0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4%,位于第22位。

其中,平原3.5

万平方公里、丘陵4.2万平方公里、山区4.3万平方公里、圩区0.9万平方公里、湖沼洼地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25.5%、29.5%、31.2%、6.4%和7.9%。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类。

2005年,全省农用地2.9亩,建设用地.4亩,未利用地.5亩,分别占统计地类总面积的80.0%、11.6%、8.4%。

在农用地中,耕地.6亩,园地5131052.4亩,林地.3亩,牧草地428318.9,其它农用地.7亩,分别占农用地的51.2%、3.1%、32.1%、0.2%、13.4%。

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亩,交通用地1379733.9亩,水利设施用地3410864.8亩,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0.3%、5.7%、14.0%。

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4827981.3亩,其它土地.2亩,分别占未利用土地的27.3%、72.7%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是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全省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流域,辖1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

①、降水量

2008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146.0毫米,比常年值偏少2.3%。

1月份全省天气异常,出现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汛期,受强降雨影响,我省滁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皖南山区发生暴雨洪水,淮河出现四次超警戒水位洪水,秋浦河、西河、中东津河、水阳江、练江、新安江等6条河流也发生了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11~12月份,合肥以北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值偏少50%~80%,局部为中度干旱,其中淮北平原西部和北部偏少80%以上,发生严重干旱。

②、水资源量

2008年全省水资源总量699.2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2.4%,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39.8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1111.7立方米。

全省入境水量8366.76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929.83亿立方米,分别比常年值减少584.74亿立方米、600.44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61.85亿立方米,较年初增加7.79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年平均蓄水量48.17亿立方米,年内调蓄水量53.21亿立方米。

淮北平原区年末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与2007年末相比下降0.20米,浅层地下水储量减少2.64亿立方米。

淮北平原区城市超采区深层地下水水位与2007年相比有所下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继续扩大,超采状况仍较严重。

③、供用水量

全省供、用水总量均为266.36亿立方米,比2007年增加34.31亿立方米。

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40.76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53%。

万元GDP用水量288.8立方米(含火电工业直流式冷却用水量),比2007年下降5.6%。

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34.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49.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44.9立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28.2升/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75.9升/日。

④、水质

2008年全省江河湖库水质略优于2007年。

淮河干流12个监测断面虽不能稳定达到Ⅲ类标准,但水质有改善。

淮河以北主要支流水质明显劣于淮河以南支流。

长江干流和新安江水质良好,长江流域部分支流污染较重。

重点水功能区水质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水污染事故。

水质总体上汛期略优于非汛期,主要污染项目是氨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

对照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淮河流域达标率为63.6%,长江流域为78.2%,新安江流域为100%。

巢湖东半湖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西半湖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西半湖在夏季和秋季出现过较重的藻类水华。

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和大型水库水质良好。

2008年全省共监测入河排污口528个,实测年入河污水量为21.4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23.97万吨,氨氮2.56万吨,达标排放率较2007年均有所提高。

安徽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

气候上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二是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繁。

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是最主要的气候特征之一。

冬季以偏北风为主,气候寒冷干燥,雨雪较少。

夏季盛行偏南风,气候炎热湿润,雨水充沛。

在冬夏季风的转换过渡期间,形成了春季温暖和秋季凉爽的气候特点。

四季分配是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短。

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夏长于冬,江淮之间冬夏长短基本相当。

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

一般严寒期和酷热期较短。

近十几年来,气象观测事实表明,我省暖冬现象明显。

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气候变化时冷时暖、时晴时雨。

秋季常有冷高压控制,天气比较稳定,秋高气爽。

正常年份全省年降水量在700~2400毫米之间。

雨量总体比较丰沛,但季节差异较大。

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区域特有的气候现象。

一般我省入梅期在6月中旬,出梅在7月上旬末,梅雨期近一个月(平均25天)。

梅雨期间,大到暴雨多集中持续出现。

江淮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梅雨量210—350毫米之间,北少南多,占其年降水量的20%左右。

夏季6、7、8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例,沿江、江南约40%,江淮之间40~50%,淮北大多数地区在50%以上。

冬季降水全省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6~13%。

愈往北,这种冬雨少夏雨集中的特点愈加明显。

春秋季雨量占全年雨量比例的地区分布差异大。

春季雨量占全年的百分比也为南多北少,而秋季则为却北多南少。

淮北春秋季降水量基本相同,大约在180~220毫米左右;江淮及其以南地区春雨多于秋雨,且愈往南愈加明显。

由于安徽地处不同气候带的过渡区域,气候具有过渡性、不稳定的特点,降水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率很大,降水量稳定性差。

我省年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各地均达到2.5~4.0,雨量极值之差达700~1800毫米。

降水的不稳定性是我省旱涝灾害形成的主要气象因素之一。

据统计,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据了70%的比例。

其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几乎每年全省各地非旱即涝,或是既旱又涝。

因此气象灾害多也是安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

安徽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建国后40多年来,安徽省省累计发现各类矿产96种,矿产地2000多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有67种,矿区711处。

其中以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和明矾石的探明储量居多,除煤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7外,其余5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是安徽省的优势矿产。

在此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能源、钢铁、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等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1.92万亿元(不含石油、铀矿和地下水),在全国居第10位。

DXK中南选矿网

安徽省各地矿产资源分布详表:

芜湖市:

铁、铜、石灰岩、黄砂鸠江区:

铁矿、黄砂、釉、天然矿泉水

淮南市:

煤、磷灰石、石灰岩、白云石、石英砂、紫砂、粘土

马鞍山市:

金、银、铁、硫、绿松石、高磷土、花岗岩、铁、铜、重晶石

淮北市:

煤杜集区:

煤、铁、耐火粘土、大理石、石灰石

铜陵市:

铜、硫铁、磷、煤、金、铅、锌、锰、石灰岩、膨润土、大理石

安庆市:

煤、石灰岩、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石、石灰石、铜金矿、泥炭

黄山市:

金、钼、瓷土、石灰石、磁铁矿、石英、云母

滁州市:

石油、岩盐、石膏、石灰岩、大理石

阜阳市DXK中南选矿网

阜阳市:

煤炭、石油、大理石

宿州市:

大理石、水泥矿石、白色涂料矿石、大理石矿土

巢湖市:

铁、明矾石、石灰岩

亳州市:

煤、大理石

宣城市:

萤石、石棉、石灰岩、珍珠岩、石墨、煤炭

池州市:

铁、煤、锰、铜、锌、铜、铅锌、硫铁、金、钨、钼、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石、大理石、石灰石

合肥市:

石灰岩、大理石、瓷土、紫砂页岩、石英石、高岭土、砂矿

安徽省主要矿产为煤矿、铜矿、铁矿,

其分布如图:

1、自然景区(主要):

黄山、九华山、天柱山

2、人文景区(主要):

歙县、西递宏村

3、红色景区:

从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从渡江战役总前委到淮海战役主战场,大量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成为一笔不可多得的红色旅游资源。

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有87处,红色旅游景点基本覆盖全省。

2.2、安徽省经济发展战况

年份

安徽省GDP总量

现值(亿元)

年增长率

(%)

居民消费

现价(亿元)

政府消费

现价(亿元)

城镇居民占居民消费比重(%)

农村居民占居民消费比重(%)

1993

1037.14

29.5

561.23

70.4

41.2

58.8

1994

1320.43

27.3

668.95

124.31

40.8

59.2

1995

1810.66

37.1

837.52

182.2

46.6

53.4

1996

2093.3

15.6

978.72

201.77

47.5

52.5

1997

2347.32

12.1

1060.38

225.02

50.3

49.7

1998

2542.96

8.3

1128.63

293.77

51.9

48.1

1999

2712.34

6.7

1237.24

356.69

53.8

46.2

2000

2902.09

7.0

1324.27

419.93

56.4

43.6

2001

3246.71

11.9

1498.3

466.25

56.2

43.8

2002

3519.72

8.4

1681.1

519.82

58.1

41.9

2003

3923.1

11.5

1899.2

554.38

60.5

39.5

2004

4759.32

21.3

2112.73

584.59

63.1

36.9

2005

5375.12

12.9

2410.57

610.13

63.3

36.7

2006

6131.1

14.1

2715.43

669.51

64.9

35.1

2007

7364.18

20.1

3226.91

754.55

66.1

33.9

2008

8874.17

20.5

3906.57

925.11

67.3

32.7

2009

10052.86

13.3

2007安徽各市GDP排名

城市

各市GDP总量(亿)

安徽各地区人口总量(万)

人均GDP(元)

合肥

1300

448

29018

安庆

600

604

9934

芜湖

580

222

26126

马鞍山

540

122

44262

阜阳

450

900

5000

滁州

438

431

10162

六安

430

668

6437

宿州

430

588

7313

蚌埠

410

343

11953

巢湖

410

453

9051

淮南

355

210

16905

宣州

350

275

12727

毫州

345

534

6461

铜陵

265

70

37857

淮北

258

201

12836

黄山

215

147

14626

池州

158

154

10260

2007年安徽省全省人均GDP:

11180元;

2010年安徽省全省人均GDP:

19684.43元。

1.合肥:

2700亿元,增长17%

2.芜湖:

1080亿元,增长17.5%

3.安庆:

970亿元,增长13.5%

4.马鞍山:

760亿元,增长14%

5.阜阳:

710亿元,增长13%

6.滁州:

685亿元,增长15%

7.六安:

660亿元,增长未知

8.宿州:

650亿元,增长未知

9.巢湖:

615亿元,增长12.8%

10.淮南:

607亿元,增长13.2%

11.蚌埠:

600亿元,增长13%

12.宣城:

515亿元,增长未知

13.亳州:

505亿元,增长13%

14.淮北:

455亿元,增长13.5%

15.铜陵:

450亿元,增长17%

16.黄山:

305亿元,增长12%

17.池州:

280亿元,增长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