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1224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嘉莹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叶嘉莹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叶嘉莹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叶嘉莹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叶嘉莹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叶嘉莹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docx

《叶嘉莹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嘉莹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叶嘉莹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docx

叶嘉莹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叶嘉莹评定风波

……下面我们再看苏东坡的另一首小词《定风波》,这首小词里面也表现了他的情趣和哲思。

我们先看他的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通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随晴,故作此。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又叫螺蛳店,“雨具”是下雨时要用的东西。

他们本来带着雨具,但途中觉得不需要就先叫人拿去了。

现在下起雨来,同行的人就显出很狼狈的样子。

为什么狼狈呢?

因为首先他们的心就被雨给打乱了。

他们想:

“哎呀,我的衣服要湿了,鞋子要脏了。

”于是自己心里先紧张起来。

其实,不管你紧张还是不紧张,雨都是要打到你的身上,你又何必为这件事情而紧张狼狈呢?

所以苏东坡说: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这就是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了,他表现出一种达观的、豁然的、哲理的思想。

暴雨常常是下上一阵就会过去,他说我不在乎。

果然,过了不久,雨就停了。

下面他说:

“——故作此。

”我想,通过这件事情,他是想起了他自己的遭遇,于是就写了这一首词。

我们且看他是怎样写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第一句就写的好,很有哲理性。

要知道,天下有很多事情,你的紧张并不能使它有所改变,你只是白白地紧张而已。

所以在你自己的心理之中要有一种——从宗教来说是一种定力,从道德来说是一种持守。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下雨是一件小事情,这不过是自然界的风雨。

但是,你生活在人世间,人生的遭遇不也是风雨吗?

无论是在大自然的风雨之中,还是人生的风雨之中,都需要有一份定力和持守,才能站稳脚步,不改变你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非常潇洒,完全是诗人和词人的口吻。

“穿”和“打”都是力量很强烈的字眼。

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使得你以为他马上就要打到你的身上来了,当然就很狼狈。

可是苏东坡说你不要理会它,这就体现了一个词人的哲思。

中国古代的儒家,讲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淫”是放纵的意思。

有些人在贫贱的时候品德很好,可是一旦富贵了,有了权柄,就滥用权柄。

因为权柄这东西可以使一个人昏迷,也可以使一个人疯狂。

也有的人,在贫贱的时候为生活所逼迫,就会做出坏事情来。

还有一些人,当威胁加在他身上的时候就屈服了。

其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一个人的定力和持守,它不仅是儒家的主张,在宗教里也有类似说法。

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把他们全都否定了,这就是一种订立和持守。

陶渊明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儒家最起码的修养。

《世说新语》上讲到,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听到门外车马喧哗,管宁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继续读书,华歆就把书本放下跑到门外去张望。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院子里种菜,路旁好像有一块黄金管宁看也不看就锄过去了,华歆把它拾起来看了看放在旁边。

你们看,华歆这个人,他的内心经常为外物所动。

那是因为,他自己没有一个立足的场所,所以总是跟着外面的风气而转移。

当然,陶渊明所说的“而无车马喧”还只是喧哗的声音。

而苏东坡所说的则是马上就要加到你身上来的强烈的打击。

这里面有象征含义,象征他一生经过的那么多的迫害。

儒家讲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着说起来好像很夸张,但人是应该有这种修养的。

好,既然不听那“穿林打叶声”,那么难道就站在那里挨打?

尽管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是你在你自己所选择的路途上就不再走下去了吗?

你说:

“我不在乎挨打。

”那算什么?

那是鲁迅所说的阿Q精神。

阿Q精神和圣贤所说的修养,这差别在哪里?

有许多事情看起来很相似,但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完全不同。

超脱是好的,麻木就是不好的。

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你麻木迟钝的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

所以苏东坡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写的多么潇洒,他说,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

既然你已经不能避开这一场雨,那么你何必自己先在精神上制造紧张呢?

如果你匆匆忙忙乱跑的话,也许反而会在路上滑一跤,跌到泥坑里去。

所谓“莫听穿林打叶声”不是说捂起耳朵不听,因为耳朵捂上心还在紧张,那一点儿都不算数的。

“莫听”,是说在精神心理上首先就不能被挫败。

所以,这两句表面上写的是途中遇雨,实际上是写他面对人生中的打击与摧伤时所表现的一种境界。

等一下我们讲完苏东坡马上就要讲秦少游。

秦少游和苏东坡是很好的朋友,和苏东坡同时被贬出去。

尽管他所受的打击比苏东坡要少得多,可是他一遭到打击,马上就从精神上自己先把自己打败了。

苏东坡就不是,任何打击和摧伤加在他的身上始终没有把他打败。

他晚年被贬到海南,还写出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

这就是苏东坡。

所谓“吟啸”就是吟诗唱歌。

为什么吟诗唱歌呢?

那代表了一种赏玩的心情。

一个人,要训练自己在心情上留有一个空闲的馀裕。

你不但不被外界的环境打倒,而且你还能够观察,能够欣赏,能够体会。

苏东坡晚年从海南岛渡海回来的时候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因为“兹游奇绝冠平生”。

人,不只是在顺利的环境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在困难的环境之中,也一样能够完成自己。

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赏玩的馀裕。

虽然是在艰苦患难之中,但是你能保持一种赏玩的心情,那么你就能够有所获得。

《圣经·新约》上说过这样一句话:

“万事都互相效力,使信主的人得益处。

”意思是,你只要是信主的人,你就可以在无论什么事情之中都得到益处。

如果我们不提宗教,只从哲学修养这一层面来说,那就是说,假如你真的有一种对哲理的了悟,那么万事都会互相效力,使你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得到益处。

苏东坡就差不多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在这首词里,他说的只是下雨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却从中悟出了这么多的哲理。

我们以前讲过柳永的词,柳永就喜欢写下雨。

可是柳永的下雨写的是什么?

柳永是: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他是从大自然的变化之中体会到生命的短暂无常,是一种“秋士的悲慨”,并没有一种哲理的了悟。

至于李商隐就更不用说了他是“楚天长短潇潇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他们从雨中得到的只是一种哀感。

可是你看人家苏东坡,他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又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的老师晚年写过和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其中有这样两句:

“知足更励前,知止而不止。

”很多人对物质的欲望像一个无底的深洞,叫做“欲壑难填”。

如果一个人永远处在物欲的笼罩之下,永远被欲望所控制,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有任何的了悟。

所谓“知足”,不是那种颟顸的、庸碌的、不思进取的知足;而是要你在知足之中,更加努力向前。

我常常听到有人说:

“不是我不读书,是我读书的环境不好啊。

”他们往往有很多很多的借口为自己解脱。

可好似,历史上不是也有很多人是在很艰苦的环境中念的书吗?

欧阳修小的时候,家里贫穷,没有钱买纸笔,他的母亲就“画荻教子”——拿一只荻当做笔在灰上写字。

辛弃疾有两句词说: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他说你不要逃避春天的阴雨而不肯出门,否则,整个春天经常是阴雨天气,难道你就把整个的春天都放过去吗?

你老是说,我没有马骑,所以就不出去。

那么如果你永远没有马,难道你就永远也不出去了?

这是不成的。

苏东坡说:

“我虽然没有马,但是我有竹杖,还有芒鞋。

我觉得它们很轻快,比骑着马还舒适。

”这就是所谓“知足”。

而他后边说“谁怕?

”就是“励前”,是在知足之中的励前。

就是说,不需要欲望的满足,不必等待条件,你也依然能够向前。

苏东坡现在没有马,也没有雨具,但是他在风吹雨打之中依然吟啸徐行,走自己的路。

“蓑”是渔夫穿的那种蓑衣。

渔夫常常在风雨之中驾着船到江上去捕鱼,身上只穿一件蓑衣。

“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之中,实际上也就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了。

他说,我就像那渔夫一样,在风吹雨打之中也要出去,任凭我的一生遇到多少风吹雨打,我都不怕。

——写到这里,他写的已经是人生的风雨了。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受到我的老师的影响——还不止是他在文学欣赏上对我的影响,我要说的是他在讲诗歌是所联系到的做人的态度对我发生的影响。

我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写过两句诗: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我想,我这样写,与我的老师当时和我们谈到诗人的修养很有关系。

一个人只要入世生活,一生中总会遇到挫折和打击的。

入世,不一定就被世上的物欲所引动,也不必怕世间的艰苦和患难。

我的老师说过,要用出世的心情,去做入世的事业。

我的一个研究生写了一篇论文,论李白的道家思想。

他的论文里谈到,中国古代有一些人常常是先去隐居学道,同时又怀有一种入世求仕的心理,这两者岂不是互相矛盾吗?

但是,从六朝一直到唐朝,统治者对那些在山中隐居的高士特别尊重,常常把这些人请出来,要他们入世做官。

为什么要请他们做官呢?

这些人高在哪里呢?

因为,一般入世的人是为了利禄而做官的,但如果这个人去隐居了,那就说明他本来就不要利禄。

这样的人要是能出来做官,才真的是要干一番事业,真的是要在国家危亡苦难之际献出他的一份力量。

所以,这种入世和出世相反而又可以相成。

怀有不追求世俗利禄的出世的心情,而能够做出入世的事业,这样的人才真正伟大。

“入世”和“逃禅”并不矛盾。

古人说:

“不见可欲,则心不乱。

”你关起门来去修行,就以为自己是清心寡欲了,其实,那是由于你没有收到物欲的引诱。

一旦开了门,有了物语的引诱,你会不会变,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孔子说: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意思是说,鸟兽和我们不是同类,我不能与它们同群,如果我不和人类在一起,那么我和谁在一起呢?

佛说: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又说:

“我不渡众生,誓不成佛!

”所以佛教的最高境界也是要入世的,但应该虽入世而不受世间的物欲所笼罩和左右。

我的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文学、讲诗歌的时候,也常常讲到做人的态度。

所以你要想了解苏东坡,就先得了解他这种修养的境界。

这首《定风波》表面上写的是下雨,实际上就有一种人生哲理的象征。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是形容词,这两个字永远是形容春寒的。

冬天的寒冷是“朔风凛冽”,春天那种乍暖还寒的寒冷就是“料峭”。

我以前曾经说过,苏东坡常常喜欢写从梦中醒觉得这样一种境界。

像“古今如梦”啦,“人生如梦”啦,“觉来小园行遍”啦……都是如此。

但现在他写的不是梦而是酒,“酒醒”同样也是一种醒觉。

“料峭春风”有一种寒冷的感觉;《永遇乐》的开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也有一种寒冷的感觉,就是那种寒冷才使你醒来的。

可是,“料峭春风”并不是一件坏事请。

“微冷”,说得很好,人在醒觉之后,会有一点儿冷的感觉。

但后边他说的更好——“山头斜照却相迎”,“相迎”两个字用的非常好。

当你经过了风雨,感到寒冷的时候,忽然间一抬头,看到了山头那西斜的太阳,心中马上升起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

这话很难讲,但在人生之中确实有这样一种体会。

在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下雨之后终究会晴,你就对宇宙之间的循环有了一种了悟,你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

由于你对人生有了一个比较彻底的认识,所以在微冷的醒觉之后总就有了亲切温暖的感觉。

这使我们联想到,苏东坡还说过: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西方的诠释学认为,一个作家不管写出多少不同的作品,你都可以透过他所有的作品找出他的一个中心的感情意境之所在。

那么,通过苏东坡的这么多首诗和词,我们也可以找到他的一个基本的修养之所在,那就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一种通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向来”,就是我过去所来的地方。

他说,我回头看一看我过去所来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不是很萧瑟很凄凉吗?

这实际上是指他平生所经受的那些打击和苦难。

他说,我现在悠然自在的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个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就是说,他现在已经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了。

“风雨”和“晴”指的是什么?

“风雨”是打击,是一种不幸;“晴”是一种温暖,是幸。

有的人把打击和不幸看开了,对温暖和幸福却不能看开,那也不对。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是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我。

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

现在,他已经不只是通观,饿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

惟其如此,苏东坡在晚年才能够达到一种很高的修养,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来。

《定风波》虽然只是一首小词,但是他写出了很丰富的对人生的体会。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①,苦雨终风也解晴②。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③。

空余鲁叟乘桴意④,粗识轩辕奏乐声⑤。

九死南荒吾不恨⑥,兹游⑦奇绝冠平生。

①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位置的移动。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④鲁叟——指。

乘桴(fú)——乘船。

桴,小筏子。

据《·公冶长》载,孔子曾说:

“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天运》中说,在边演奏《》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⑥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悔恨。

⑦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