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0685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能力目标: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课时安排:

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回形针、图钉、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介绍古时候的长度单位:

庹,拃。

人们用庹量石头的一面的长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量竹竿的长度。

2、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

生汇报

量的结果。

师: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不一样呢?

3、结论:

不同的人拃长短不同,用它作单位,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要想得到的数值准确,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4、用什么量呢?

(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

最左端是几?

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

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

(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田子格的宽度、图钉的长,橡皮的厚度……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

2个1厘米是几厘米?

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问:

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

3、学习用厘米量

(1)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

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

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2)用厘米量纸条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师:

量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

说明理由。

(全解第七页5题)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

(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四、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庹拃厘米,可以用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一的

1、2题。

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补充:

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

(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拿出米尺1厘米,1厘米地数1,2,3…、、99,100。

教师提问:

一共有多少个1厘米?

生;一共有100个1厘米师:

那么“1米里有多少厘米?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3、1米=()厘米100厘米=()米5米=()厘米200厘米=()米实践活动:

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四、归纳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一的

3、4、5题。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

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它就是“线段”。

(出示课题:

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教学例

61、感受线段的“直”

(1)看:

(多媒体显示:

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

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

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师作状后请学生猜)(3)拉:

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

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同时板书。

问:

线段是什么样的?

板书:

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

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

(做动作)

(2)指出:

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问:

线段有几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第5页做一做第1题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

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

明确:

如直尺、黑板、课桌和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

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

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5、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过渡:

小朋友们会量线段,那么你们会画线段吗?

教学例7: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1、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2、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总结: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也可以在对应的长度处先点两个端点,在连线。

讨论:

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6页做一做

1、2题。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对线段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有什么特点?

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在量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在画线段的时候,我们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一的

6、7、8题。

第四课时估一估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实物、尺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

小组回顾。

二、自主探究:

1、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

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2、出示例8: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小组讨论,师巡视,并参与弱势同学讨论中进行引导点拨。

小组汇报

生1:

1厘米这么长(手指宽),13厘米也就一拃长(或用手比划),所以旗杆不可能是13厘米,肯定是13米。

生2:

我的身高就1米多,旗杆比我的高的多,所以不可能是13厘米,应是13米。

生3:

我们量的一支铅笔就几厘米,旗杆比铅笔长的多,肯定是13米。

结论:

旗杆应是13米。

师小结:

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

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7页做一做,并说出是怎么确定的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选择长度单位的方法:

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借助参照物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一的

9、

10、11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

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2课时

1、加法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3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每班有两名老师带队,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二

(1)班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小组交流)汇报

不同的方法。

师:

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

(1)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

XXXXX:

(1)用口算5+2=7,30+7=37;

(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位是3,在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

(1)班和二

(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师:

怎么列式?

指名列式,自主探索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个位和个位对齐,位和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位相加的数写在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20+67=24+63=46+53=62+17=35+24=3+84=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50+26=42+3=72175042+2+26+319767

23、3745+2?

+?

4597

94、开放题:

36+63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算式。

99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法35+2=3735+32=673535+2+323767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二的

1、2、3题。

第二课时进位加法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

36+21=23+7556+304+5

22、二

(1)和二(3)班一共多少人?

需要什么信息?

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7+35=,学生试算。

交流算法。

2、摆小棒:

小组说摆法。

问:

怎么多了一捆?

捆好的一捆放在哪?

单根还剩几根?

整捆的有几捆?

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

要注意什么?

从哪一位加起?

7+5超过了10怎么办?

师:

我们一般在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向位进1。

在加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5+32与37+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

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向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师小结:

提问:

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与复习板演题比较,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复习:

个位相加不满。

新课:

个位相加满。

师讲:

像今天这样个位相加满,就要向位进1的加法,就叫进位加法。

板书:

进位加法。

提问: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小结笔算加法要注意: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向位进1。

提问:

书上的小朋友还告诉我们也可以从位加起,如果从位加起,要注意什么?

教师说明:

笔算加法还可以从位算起,算位,一定要看个位满不满,个位满,位相加的和要多1。

四、拓展运用:

1、做一做。

2、开放题:

谁先正确算出圆圈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2○473○2○○○+69+○9+28+○6+○49486605599板书设计:

进位加法35+37=72(人)

35+3772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二的

4、5、6题。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

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

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30+20=50+26=92+4=61+25=35+32=3+45=13+72=44+53=

3、第16页的第9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

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3840276085627350155小组比赛完成第16页第8,10题开放题、第16页第11题。

(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第(3)小题学生提问题时说完整话。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14+27=41(元)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二的

7、8、10题。

教学反思:

2、两位数减两位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具准备:

图片、圆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xx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

师:

在xx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奖牌总数

第一名的好成绩、你知道金牌前五名都是那几个国家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金牌榜统计表,观察图,问: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

北京和美国一共得多少块?

北京和英国一共得多少块?

…美国比俄罗斯多得多少块?

美国比北京少得多少块?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

问: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

36-23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30-20=10,6-3=3,10+3=13。

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

小组合作完成。

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4、小结:

先自己归纳,再得出: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位减位。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小组内交流算法。

3、完成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4、39-23=74-34=99-14=57-51=强调笔算57-51时,位怎样算?

“0”用不用写?

为什么?

5、小英捡了32个贝壳,小勇捡了21个贝壳,小英比小勇多捡了多少个贝壳?

开放题:

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30元18元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不退位减法36-23=2336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问:

50-24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

位再算几减几?

6、小结。

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分小组交流想法。

并汇报

XXXXX: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位退1。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

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数学门诊(第21页第6题):

40837953-2836=155134=7(个)

(2)45+39=84(个)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三的

7、8、10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主体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

本周我校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

(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

求二

(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

该怎样列式?

为什么用加法?

借助小棒摆一摆或画图分析。

(2)仔细观察、思考。

分组讨论,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